03.02 为什么明朝的火器那么先进,可是到了清朝却又进入冷兵器时代?

清澈的天空


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明朝的火器不总是那么先进的。明初时,中国的火器的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像什么碗口铳啊、洪武大炮啊、快枪啊、手铳啊,其冶炼技术都是非常高超的(相比于世界同期),而且明军的火器的装备数量也是同时期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成祖的时候,大明成了专门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这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



不过进入1460s之后,明军的火器就开始渐渐不如欧洲的了,欧洲此时使用的火炮就是大明16世纪非常流行佛郎机大炮,不过在欧洲,这种炮叫做长管炮,玩过帝国时代三的玩家应该对这种反炮利器非常熟悉。

当大明正热衷于欧洲已经逐步淘汰的佛郎机时,欧洲又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前膛加农炮,也就是明末的利器红夷大炮。所以说,明代的火器发展是早期先进,中后期落后,后期通过西学东渐又逐渐和世界持平,甚至有些方面还反超了西方。

其实如果坚持这股势头,中国不至于落后世界,到也有可能假如帝国主义行列。

到了大清,火器并没有得到废止,反而装备率要比明朝还高。而且大清对火器进行了精简化处理。像什么三眼铳这种落后的火门枪就直接被抛弃了,实验性武器也被放弃,最后留下的都是先进好用的鸟铳、红夷炮和佛郎机。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让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改进鸟铳,仿制了一批番肠鸟铳。



对红夷炮进行调试,增加火炮的射程和精准度。雍正时期,在和准格尔的战斗失利之后,清军又进行了最后一次不收外力干扰的军事改革,燧发枪进入中国,和鸟枪并用于军队,而且鸟枪也全部改进于土耳其的鲁密铳。火炮采用了沙俄的样式,统一为6磅炮、10磅炮和12磅炮。另外就是清军对于火器的运用也要高于明军,发展出了近代的方阵战术,只不过不被中国的所谓历史专家重视而已。

在近代和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的战斗中,装备老式鸟枪的桂军就是以火枪方阵对战英法联军,只不过枪的射程和火力都不如英军,而且战斗意志不强。当然清军的这些进步在当时的火器发展程度来看还是退步,到了乾隆年间,火器的发展彻底停滞,而且由于吏治腐败,火器的铸造也开始变得不合格,质量也就随之下降了,但总体来说,大清的火器,依然是要胜过150年前的大明的。


火器工坊


这属于智硬式问题——

如果明朝真有那么“先进”的火器,它是怎么被清朝击败的呢?

历史的结果如此,一切对明朝兵力的吹嘘都站不住脚。

这个问题有两个基本的错误:

①首先,明朝的火器并没有明粉吹的那么强大。

②其次,清朝的军队也使用火器,而且威力不小。

在与明朝的作战中,清朝(后金)总共派出了三个兵种,分别是:八旗步兵、蒙古骑兵和火器兵。

这三个兵种的结合,使得清朝拥有了猛烈的火力以及强大的机动性,所以无往而不利。因此,纵使明朝有中原的全部资源,也依然无法攻破居于东北一隅的小小的清朝。

清朝不是傻子,不会放着火力猛的武器不用。

如果真有这种傻子,清朝也就不可能入关了。清朝使用火器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

例如,在《满洲实录·太祖率兵攻宁远》的图上,就有使用火器的细节: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的战车兵临宁远,每辆战车前都有铳眼,由鸟铳手透过铳眼举枪射击。

尽管这时候的火器还很粗糙,但已能说明当时的清朝就有使用火器的意识。

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更是细心地发展火器。例如 ,天聪三年(1629)十二月,皇太极带着代善、多尔衮等人巡视蓟州时,随行的军队就包括有“火器营兵五百名”。

特别是在孔有德等明朝将领归顺后,清朝的火器再次得到提升,明朝已经没有什么优势了。

总而言之,问题这话就是错的。


HuiNanHistory


明朝所谓先进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准确说,元朝以后,中国技术并没有退步,但相对飞速进步的西方世界,在相对层面上中国落后了。

在大明中期火炮还是大杀手锏,甚至后期万历朝鲜战争时火器还是有力武器。

但在明末,明军实际配备的火器也就不过如此了。

甚至有开始依赖进口,或是仿制进口产品的现象出现,这从某些层面上证明了明朝自主研发技术已经开始落后。

有两句骇人听闻的话可以证明——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

明朝自己就开始崇洋媚外了,但这种落后很大程度上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落后。

然而生产力本来就是衡量国家实力的基本标准,技术转化不了生产力意义不大。

还有更可怕的——

“奴(女真)之火炮,胜我十倍”

甚至号称骑射起家清朝的火炮都不比明军差,明军何来先进之有。

后来中国进入大清时代,独裁专制方面远胜大明,畏民如虎严格管制民间火器,官方又缺乏先进数学和物理知识做指导,玩蛇。

而且,明朝虽然海禁但管控一直松懈。大清……真是个个皇帝勤政,片板不得下海啊。


孤单的雪月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明代著名的冒险家万户(陶成道),就设计了最原始的火箭,把自己射向天空,成为了人类航天探索的先驱。

与西方火器相比,明朝赢在了起跑线上,这就是当时(相对)先进的原因。

由于中国文化重德而不重技的原因,导致读书做官的人有文化没有科技知识,摆弄火器的人有技术又没有文化,对火器的设计、构造、强度等,缺少材料学的知识,更没有标准化的概念;对火药的成份配比,燃爆的强度速率,缺少化学的分析研究;对火器的瞄准射击,弹丸的飞行,缺少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导致了火器粗制滥造,火药配方不一,不仅使用危险(炸膛),而且使用威力大打折扣。火器使用逐渐被冷落,火器营沦为声势很大、作用一般的唬人“炮仗队”。

于此同时,在西方,伴随以科技为先导的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火器得以系统研究和分类制造并广泛使用,以其先进性逐渐取代了冷兵器,成为炮兵、步兵、骑兵、水兵的标配。中国老师不但落伍了,而且还要聘请这些学生(最早是葡萄牙人,然后是德国人)当顾问。

清朝入主中原后,明朝遗留的弊端没有解决,而且统治者更缺少开眼看世界的能力,除了向西方买入“红衣大炮”之类笨重火器用于城防、海防,基本上没有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机动部队。因为,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传统(中国人通病),这就是骑在马背上,用弓箭大刀得心应手夺天下;况且,这些冷兵器对付使用锄头扁担菜刀的农民起义,已足也!

清朝回到冷兵器时代,是盲目的自信和守旧、对科学的无知、对外部世界的无知综合造成。

它的猛醒,是八旗骑兵与英法炮、步兵联军在北京郊八里桥的对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8月21日),洋火器全胜冷兵器。教训是深刻的,3万人不敌8千人,大批不屈的蒙满勇士瞪着眼死去。代价是惨痛的,不仅生灵涂炭,清政府还被迫签署了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


谌人


这是一个错误认识。【虽然明清都不喜欢,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发生过的事,不会因为个人喜恶而发生改变。】

中国古代史中的清朝部分,其火器是有所发展的,但是因为没有太大的压力,发展速度远远不如欧洲。清朝的火器依旧是明朝仿制的火绳枪的基础上,进行缓慢的改进。【清朝作为距离现在最近的封建王朝,它的很多文物还是得以保留下来的。】

其中有两点错误有待纠正。清朝的禁枪行为只京畿附近有效,其他地方有大量记载有火器使用的文献,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就有记载。其次,戴梓不是因为火器问题被流放,他的一些火器是被采用的,而是党争得罪人被搞了,而所谓的机关枪,只是他提到的连珠火铳,被一些网友YY成机关枪。

【至于其他。比如传言说左宗棠挖出明朝朱棣时期火炮,还感叹说比清朝先进,仔细想想就知道不可能了,古代没有能抵御住数百年岁月侵扰的量产武器。】

下图为抬枪,是清代热武器的一种发展。


而且骑兵正式没落,是机枪+野战炮的组合出现。满清骑兵对战欧美顶尖列强时,不只是因为武器差,还有其他原因,这里就不做详细讨论。


黑眼历史观


从火器上看的话,清朝确实落后于明朝。因为在明朝前期的时候,中国的火器还是相当不错的。特别是戚继光重视火器的集团火力配置,领先西方200年。后来嘉靖的时候,又从西方引进了火绳枪与弗朗机,一直到后来的红夷大炮,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火器的发展已经有点显得疲软了。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明朝的末期,居于东北的后金造反组织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缺乏火器,他们缴获了很多明朝的火器以及传说中的红衣大炮,其实明军是不占太大的优势的,再加上天灾人祸,文官系统的无能和卖国,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这个时候有人要问了,既然清朝有火器,那为什么清朝到后来还会使用冷兵器呢?

首先这也是一个误区,我们看到说清朝的丧权辱国的时候都会说,敌人船坚炮利,打开了清朝的国门,好像清朝什么都没有一样,但在实际上,清朝不仅不是什么都没有,而且一度可谓是装备精良,比如说当年的北洋水师,那可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庞大舰队,镇远,定远两艘铁甲舰代表的也是世界尖端科技水平,但为什么技不如人呢?

原因是在清朝统治者本身。

他们的愚昧祸害了中国。

清朝是以造反起家的,他们以少数的八旗武装统治了几亿中国人,成了中国人头上的大山,他们自然知道,中国的人口有多么庞大,而世界发展到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已经可以使人们轻松的消灭敌人,清朝统治者知道火器的可怕,他们害怕几亿汉人一旦掌握了火器就可以把他们消灭,不能再骑在人民头上做主子,于是索性放弃了火器(或是不让汉人接触火器)这样他们就能凭借渔猎民族所谓的弓马娴熟来占有优势了,所以也就能继续维持统治了,所以到了近代,中国成了这幅景象。

总的来说,清朝回到冷兵器时代,是盲目的自信和守旧、对科学的无知、对外部世界的无知综合造成的。


关河南望


一个理智的人,他的选择往往是趋利避害,同样的,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也是一种本能。

之所以清朝又重回冷兵器时代,是因为已经对火器产生技术性垄断,火器造价高,并且康熙以后清朝社会逐步稳定,各种内部斗争用冷兵器就能解决了,又何必“杀鸡用宰牛刀”呢?

明清战争关系生死存亡,明朝装备级别高,清朝自然得拼命学习。

大清国和明朝作战的时候,双方都是在生死存亡之间,当然要把自己最厉害的武器拿出来亮一亮,对于清朝来讲,学习人家先进技术也是迫在眉睫,在武器的学习、引进、研发方面不惜血本。

天聪五年(1603),首批红衣大炮铸成,命名“天佑助威大将军”,直到光绪年间,还有祭祀“红衣炮神”的传统,康熙朝更是清代铸炮的高峰期,造炮技能和性能都达到质的飞跃。

雍正、乾隆两朝,又大力发展了子母炮和“冲击便利之炮”。子母炮是从明末洋炮佛郎机发展演变来的,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一炮射出,可以立即装换下一门,已经具备近现代火炮诸多优点。

其中尤其以康熙年间对火炮的制造和使用有一个质的飞跃,为平定三藩之乱,康熙起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制造火器,共铸各种火炮957尊,也在与俄国厮杀的雅克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租用。

雅克萨战役中清朝大炮打得沙皇服气。

明末,俄国乘着明朝与清朝打仗之际,进犯我国黑龙江地区。康熙平定三藩后,和沙皇谈判未定,决议清剿,收复雅克萨。

1686年5月,清军在萨布素带领下二次攻城,俄国虽然在城墙上筑起炮垒,但是不敌清军大炮火力强劲,打得俄军躲到地穴中躲避炮火。俄国将领托尔布津也被炮火击中而死,八百多名俄军,只剩六十几人逃回俄国。

沙皇看到败局已定,最终选择和清朝谈判,1689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东北边境在一个半世纪以来获得安宁。

俄国多次挑衅无果,最终彻底叹服,完全是震慑于清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红衣大炮、大将军炮的作用。

清朝根本无需研制新技术,只要继续保持和垄断就可以了。

但是从康熙收复三藩到平定雅克萨城之后,清朝进入一个相对和平阶段,至此清朝虽然在西南、西北等地用兵,不管战况怎么样,在武器上都能保持一定优势。

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清朝根本不需要去研制新技术,只要继续保持和垄断就可以了,在西方入侵以前,大清朝基本与周边作战无对手。

所以说大清朝的重点不是研究而是保密,就拿绿营兵用的鸟枪来说吧,其实分几个等级的,第一等当属御林军等特别禁卫人员使用的御用枪,当时已经有燧发枪。

其次是京营八旗用的枪,再次就是驻防八旗用的枪了,最次等的才是绿营兵用的鸟枪,这种等级配置的目标很明显,就是固守京城,监督绿营。

明末清初,中国在引用西洋大炮时,也引用进“开花炮弹”技术,类似爆破弹,但是这种技术也是被御林军垄断的,久而久之就失传了,就连主持海防的林则徐都不知道“开花炮弹”是个啥,闹出不少笑话。

火器造价高昂,改进需要动力。

满人提倡胡服骑射,马上治天下,加上对火器的垄断导致这些冷兵器足以应付国内战争,从康熙之后火炮等火器的研制就已经停滞不前。

其次从康熙朝开始,火器的工价、物价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比照清朝僵化的管理经费,虽对价格做了些许调整,但兵器制造不仅无利可图,经常亏到家都不认识。

不仅技术没什么长进,数量还一直减少,到了嘉庆时仅铸了55尊大炮,甚至直到鸦片战争都用的还是清初过时的大炮。

从上面所述,我们也知道了,清军并不只有冷兵器,表明看上去好像又进入冷兵器时代,其前提是在清朝对火器技术已经产生垄断的基础上。冷兵器应付国内战争已经足够,根本不需要做技术上的提升。


莫山主说青史


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中西方的火器只在个别技术上有所差别,但没有层级上的重大区别。

简单说,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无论中西方,也无论明清,都是旧火器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军事工业不可同日而语。

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明朝火器先进、清朝火器落后的说法本身就不成立,而由于当时火器的各种缺陷,在当时的军事行动中也并不处于重要地位。

从脉络上看,虽然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应用到武器上,中国和西方相比并不占据优势。这一点,从明朝借用传教士引入的红衣大炮即可得知。

所谓“红衣大炮”者,本身就是“红夷大炮”。夷,就是洋人,如葡萄牙人等。

然而,在前工业化时代,火器的应用如火铳乃至燧发枪等,在冷兵器作战条件下也并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在对阵骑兵时,更是如此。

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的铁器冶炼、火药制造等等工艺仍旧是手工业时代,产量小不说,而且作战效果十分有限,在杀伤力、射程、准确度、发射速度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就像蒙古铁骑或满洲铁骑一样,对方的骑兵可以凭借速度和冲击力轻易的突破这种旧火器的威胁。就这点而言,旧火器的威慑力实在不宜夸大。

但有一种,就是前面提到的“红衣大炮”,在冷兵器时代还是很有用处的,这就是用于攻城,可以轰开对方的城墙,这对于攻城拔寨作用很大。

但是,限于冶炼技术的落后性,红衣大炮也有着天然的缺陷。因为经常炸裂,红衣大炮不得不造得极大极重,在运输上很成问题。

加上火药和大炮制造技术的落后,红衣大炮除了轰城,其他基本没有大的用处。因为它的笨重,也只能攻击固定的目标!

清朝八旗入关时,虽然也挟带了不少红衣大炮,但因为冶炼技术始终得不到突破,旧火器的种种缺陷无法克服,清朝时期(晚清前)对这类旧火器并不怎么重视。

而这时期的西方,虽然有一些技术更新,但总体而言,中西方差距并不大。

最终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800年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煤炭业、冶炼业、钢铁业快速而大规模的发展,由此促使军事工业日新月异。

这时,西方开始进入新火器时代,基本是近代军事工业的概念了。在此基础上,各种步枪、大炮、战舰等等,都因为钢铁业的发展而得到质的飞跃,其在杀伤力、射程、准确度、发射速度都远远超越了之前的旧火器时代。

如此,在1840年乃至之后二三十年里,中国以旧火器时代的武器和英法等西方列强的新火器及近代军事工业对抗,如果不被打得惨败,那真叫没有天理了。

所以说,关键问题,发在于工业本身。近两百年来,没有工业,就没有军事可言,这也必然是战场上的输家。


坑爹史册


首先,明朝火器一点都不先进。从15世纪初期开始,明朝在火器方面,就已经被欧洲超越了。

整个明朝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火铳的时代。就是明末,实际上都没有几把鸟铳。明实录记载,万历46年以后,出关援辽18万精锐部队,也仅仅配备了6400支鸟铳,也就是说,明军最精锐部队的鸟枪装备率,也非常低。平均28人才有1支鸟铳。

而此时,鸟铳引进到我国已经有近100年时间,明军鸟枪装备率还是如此之低,主要武器还是装备落后的火铳。

明朝步兵火器从头到尾,都是火铳为主力。红夷大炮,才刚刚装备没几年,就被清军超越。清军红夷大炮有专门的炮车,可以野战。而明军红夷大炮无论质量,威力都落后与清军,而且还没有专门的炮车,野战非常困难。

而清朝一建立,就把明朝五花八门的火铳全部淘汰,步兵火器只配备鸟枪,并且将鸟枪装备率提高到了步兵数量的50-60%,而明朝最精锐部队,鸟枪配备率只有3%。清军鸟枪装备率从康熙时期就已经是明朝的多少倍。

现在知道为啥,明军火器阵列挡不住,八旗骑兵冲锋了?在17世纪,欧洲那是火绳枪和燧发枪阵列,明朝那是火铳阵列。在17世纪,靠火铳能挡住骑兵冲锋,那就奇怪了。所以,明军火器打不过清军,也就非常自然了。

明朝就是因为武器太落后,才无法阻挡住八旗军的进攻。明朝火器从来都不先进。如果在欧洲,那几万八旗军早就被灭了,就连波兰也打不过

并且,清朝在乾隆时期开始,根据缴获的准葛尔武器,步兵鸟铳已经开始大口径化,配备重型单兵火枪。到了1860年,清军开始大量装备西洋枪炮,并且开始自己生产西洋枪炮。

明朝不过学习了一个红夷大炮,结果质量还不如关外清朝一个部落的神威大将军炮质量好,威力大。而清朝最后几十年,则建立起一个军工产业。

到清朝最后几十年,清朝已经相继可以生产铁甲巡洋舰,运输轮船,300毫米口径重型大炮,150毫米重型大炮。加特林机枪,马克沁重机枪,麦德森轻机枪,各种野战炮,山炮和毛瑟步枪。


历史救生圈


现在很多影视剧,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故意将战争场面和武器的威力进行夸大。看了一下《荡寇风云》,我感觉其中还是夸大了火枪和火炮的威力(里面全部开花弹,其实那个时候,军队主要使用的还是铅弹,根本没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但不得不说,清朝与明朝相比,火器的威力程度的确减弱了不少。但我们要清楚,这仅仅是纵向比较,明代的火器与后来清朝时期西方的火器相比,仍旧不可同日而语。

为什么明代火器威力大?与注重科技发展有关

有学者认为,明代兵器,比宋元两代兵器都好,颇有复兴之气象。

究其原因,是明代比较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比较注重输入欧洲的新知识和科学(比如明代后期的传教士)。

在明代,出现了很多关于兵器的著述,比如唐荆川的《武编》、毕懋康的《军器图说》、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等等。

明代很好的继承并发展了南宋所发明的火药,火器主要有枪、炮、地雷、水雷等,大都是明代人自己制造的兵器,也有部分是仿效外国的火器。

到了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时代,还引进了葡萄牙人制造的佛郎机大炮,我们通常称之为“红夷(衣)大炮”,据说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打中受伤,后来命丧黄泉的。此外,明朝也从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引进了很多火炮。

明代自制的火枪,主要是以火药线点火,燃及膛内火药爆发而推动子弹外射。明代的火枪分为长枪和短枪,长枪有五尺以上,短枪则两尺多。长枪后来清代仍旧沿用,被称之为抬枪,需要两个人才能举起。(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仍旧使用)。

此外,明代还有各种各样的大炮,如连珠炮、平射型大铁弹炮、曲射型远距离炮等等,还有水雷(混江龙)、地雷等。

清代为何火器落后?不注重发展,将与武器相关的书籍全部查禁

这些先进的武器,为什么到了清代之后就没有了呢?

这与清朝兴起有关。清代兴起于东北女真族部落,他们起初的武器较为原始,根本没有见过火炮。直到入关之前,才从明军那里缴获了一些火炮。

因此,清军更加看中自己的功夫骑射,应该说,在冷兵器,尤其是弓弩、暗器发明有所发展,并且形制很多(比如暗器就多达几十种)。

清军自恃凭冷兵器打败明朝,再加上那个时候的火器远不如能力娴熟的骑兵和弓弩手,因此,清军非常不注重火器的发展,清军只保留了明代的鸟枪,虽然也建立了火器营,但是一百多年来,并没有进行任何改进。

此外,最主要但却被很多人忽略的是,清朝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将很多宋明制作武器的典籍,都列入了禁止之列。

在《四库全书》中,甚至都没有收录宋代的《武经总要》,茅元仪的《武备志》等等,导致大量制作火器的技术失传。

根据历史记载,乾隆时期,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华,曾经送给乾隆很多英国最先进的枪炮。但是乾隆自恃海内一统,认为刀马骑射才是根本,因此,视那些东西为奇技淫巧,被放置在了圆明园内。

后来,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才发现英国使臣送的那些枪炮,原封不动的放在那里几十年,已经生锈。

由此可见,清朝政府对于火器的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