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亂世史詩


年輕的諸葛亮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大戰略家,他見劉備態度誠懇謙恭,禮賢下士,很受感動,於是毫無保留地向劉備發表了自己對天下大勢的見解與對策,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對策”:第一步,先消滅軟弱無能的劉表、劉璋,佔據荊、益二州,作為立足之地,與曹操、孫權形成鼎足之勢;第二,結好諸少數民族勢力,改革政治、穩定內部、積蓄力量,同時與東吳孫權結盟,孤立曹操,然後因時而動;第三,抓準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大業。

對諸葛亮的精闢見解和他所擬訂的高瞻遠矚之大戰略計劃 ,劉備如撥雲見日,很是欽佩,心悅誠服,為示器重之心,他與諸葛形影不離,朝夕問策,“情好日密”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係卻招來了隨劉備一起南下的一些劉氏集團舊人的不滿,“關羽、張飛不悅” ,常口出怨言,劉備對二人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關、張二人雖不再吭聲,但仗恃自己是與劉備一起創業、對其有恩的功臣,內心深處對諸葛亮的嫉妒與不滿之意卻並未消除。

古人誇讚諸葛亮“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他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而且他這一英明對策使“一直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劉備勢力化繭為蝶,獨步雲霄。

劉備兵敗長坂坡後,諸葛亮力撐危局,並殫精竭慮地挽回了極度不利的頹勢。

史載:“諸葛東使,魯肅西結,遂定兩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聯吳抗曹,是審時度勢下做出的睿智之舉,只此一項,諸葛亮就功不可沒。然而,劉備集團內部的一些人卻並不這樣認為。劉錡曰:“朝廷養兵30年,而大功出於一儒生”。與其說劉錡之言是在讚美諸葛亮,倒不如說他是對其所立大功“羨慕、嫉妒、恨”更合適。劉錡尚且如此,一貫傲世輕物的關羽則更甚,以至於他對諸葛亮的嫉恨更進一層,而且由此將不滿情緒轉移,遷怒於魯肅,遷怒於孫吳。

在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下,原本弱小的劉備軍事集團先後佔據了荊州、益州(四川),魏、吳、蜀三國對峙的局面已經形成。

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卻因私忿而不顧大局,他斷然拒絕了孫權欲與之結親的示好之舉,還辱罵東吳來使,使本來的盟友東吳漸與西蜀離心離德,最後竟發展至兩國交惡的地步。史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關羽似乎未經請示便擅自攻打魏國的襄、樊二城,準備隨後乘勝北上攻伐曹魏,戰事開局異常順利,蜀軍取得了節節勝利。在曹操的挑撥下,加上吳國為了拓展自己的戰略空間,欲奪回因劉備背信棄義、有借無還而丟掉的荊州,孫權派大將呂蒙率奇兵襲擊關羽的後方,猝不及防的關羽兵敗身死,戰略要地荊州重被東吳奪去。

不知何故,關羽大舉揮兵攻伐曹魏時,遠在四川的劉備、諸葛亮卻並未發兵北上與之呼應,即使在關羽被東吳呂蒙偷襲、敗走麥城後被吳將潘璋、馬忠擒殺後,蜀漢似乎也未作出任何增援之舉,這與諸葛亮初出茅廬時制定的“抓住有利戰機,兵分兩路,北伐曹魏,完成統一大業”之策可是背道而馳的啊,也白白浪費了蜀漢北伐中原惟一一次絕佳機會。那麼,諸葛亮為何拒不發兵營救先勝後敗的關羽呢?

筆者認為,這和關羽悍然違背諸葛亮當初制定“聯吳抗曹”的基本方針有關。史載,關羽與東吳交惡,最後兵敗身死、丟失荊州。劉備不以此為戒,仍不顧諸葛亮、趙雲之勸,執意要傾力與東吳決戰,最後慘敗於夷陵猇亭(今湖北宜昌)。

令人驚訝的是,面對劉備意氣用事、孤注一擲且不顧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身為蜀漢重臣與智囊核心的諸葛亮只是稍作勸阻後便箴默不語了。為何諸葛亮明知劉備傾巢而出伐吳必有失,卻僅僅略作諫阻後便不言不語了呢?其實,關羽兵敗荊襄、劉備伐吳慘敗於夷陵,諸葛亮似乎都未做出積極應對、補救措施, 似與蜀漢統治集團內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大有關聯,且因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形成了許多隔閡與誤解,因而未能全力一致對外有關。

史載:“(諸葛亮)在蜀漢,兄弟分在魏、吳,三國之重望,集於一門”。啥意思呢?諸葛亮雖為蜀漢丞相,但他的兄弟諸葛瞻、諸葛誕(族弟)分別擔任吳國大將軍、左都護、豫州牧、太傅和魏國的徵東大將軍,都是兩國一時之顯赫人物。正因為有如此複雜的社會關係,諸葛亮遭劉備猜忌也就難以避免了。

劉備奪益州後,其統治集團內部大致分為三派:一為以關、張為首的追隨劉備南下的舊部,一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襄人士,還有就是以法正為代表的益州(西蜀)本地勢力了。

劉備佔據四川后,欲以此為根據地,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就必須依靠蜀地的土著人士 。因此,法正等西川人士漸獲劉備重用,相對來說,荊、襄人士漸被冷落也就不足為怪了。劉備攻取漢中後,立即封法正為尚書令。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引為心腹,諸葛亮卻對“專權自恣,睚疵必報” 的法正頗為不滿,而且他對待己“先熱後冷”的劉備明顯也是含有怨憤之情的。

況且,關羽擅自破壞“聯吳抗曹”的基本國策,不僅丟掉了戰略重地荊州,還丟了性命;劉備又錯上加錯,發展並加劇了比丟荊州更無法挽回的嚴重錯誤,導致了夷陵之戰的大敗虧輸。

總之, 此時的諸葛亮已受劉備猜忌,他已不能或不願擅作決斷了。從另一件事也可看出劉備對他的疑慮與不信任。劉備在病危託孤時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劉禪)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此話表面聽是推心置腹之語,其實不然。話裡絕對隱含著劉備對自己身後之事的焦慮以及對諸葛亮的敲打,於是史家陳壽說“先主之疑,終身而不釋”。諸葛亮豈能聽不出劉備話裡的深意,他急忙表白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這樣近乎直白的表明心跡,其急欲釋疑之心的急迫可想而知。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劉備、關羽等人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小說《三國演義》裡那麼融洽,除對內對、外政策能基本達成一致外,還有很多不甚相同、不甚相契、甚至還有相互猜疑、防範的另一面。

所以,關羽兵敗丟了荊州後 ,諸葛亮或為避嫌(兄弟子侄在吳、魏當大官),或被劉備、法正掣肘而無法獨斷,或心知與孫吳的聯盟已被關羽、曹操瓦解,自己當初制定的大戰略已很難實現,於是“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吳之逼”, 或感覺出兵奪回荊州的最佳時機已過,於是“明知不可為而不為”,不發一兵一卒出川增援,坐視剛愎自用的關羽兵敗身亡。

【寫作答題不易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關羽敗走麥城,如果救援及時,根本就不會死。那麼身為軍師將軍的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呢?是不想救還是救不了?到底誰最應該救關羽,今天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大家有可能高估了諸葛亮當時的領兵機會,為什麼說是高估了呢?諸葛亮屈身投靠劉備時年僅28歲,在早期主要是劉備的智囊,專門負責出謀劃策,至於領兵打仗,劉備不會給他機會。劉備交給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佔領地方後做地區治理,即提供軍糧和徵兵。

赤壁之戰後,劉備趁機奪取荊州南方四郡,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管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徵收糧草,擴充軍資。後來劉備領兵進入益州,帶的是軍師是龐統,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劉備用人是有分別的,龐統善謀,於是主軍事。諸葛亮善政,於是做後方支援。

龐統在隨劉備攻擊雒城時中流矢而死,沒有辦法,劉備才呼喚諸葛亮帶兵來援,這是劉備死之前諸葛亮唯一一次領兵打仗。諸葛亮做的非常出色,他率領趙雲、張飛水陸並進迅速攻取了巴東郡,打通了進入川蜀的道路,然後與劉備會師成都,圍困劉璋。

劉備震驚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於是在劉璋投降後加封諸葛亮為軍事將軍,督管一部分軍事。後來劉備北上奪取漢中,諸葛亮負責留守成都,供應糧草,轉運兵員。

漢中爭奪戰進行的異常慘烈,劉備方几乎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男的全部都上了戰場,女子全部都轉運糧草。因此,當劉備竭盡全力攻下漢中後,已經是幾乎精疲力盡了。

就在劉備剛剛攻取漢中後,關羽發動了攻擊襄樊的戰爭,此時漢中戰事剛剛結束,曹軍正在陸續撤退,蜀軍也步步跟隨,一直往東佔領,其中孟達和劉封攻擊的最遠,到達了和荊州接壤的房陵和上庸這兩個郡。

而此時諸葛亮呢?諸葛亮留守的成都留守兵員很少,大部分士兵都去漢中打仗了,成都幾乎空虛。諸葛亮此時的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準備足夠的糧草,供應漢中的軍隊。

因此,如果說諸葛亮知道關羽圍困襄樊的消息,他也只會給劉備寫信,讓他注意觀察形勢,適當的給關羽以支援。至於在當時就支援關羽,沒有可能,成都已經沒有兵可調了。

那麼,如果諸葛亮得知關羽被呂蒙偷襲,荊州不保時,他會救援關羽嗎?也不可能。首先,成都無兵,不夠力量救援關羽。其次,當時呂蒙佔據江陵,而江陵西邊的秭歸已經被陸遜所佔領,陸遜堵死了長江水路,諸葛亮即使帶兵去也會被堵死。那麼誰可以去救援關羽呢?只有劉備了。

當時劉備握有幾乎益州所有的軍隊,他支援關羽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且劉備打仗多年,經驗豐富,他應該能洞悉到一旦荊州失守所帶來的危險後果,那麼劉備為什麼沒有支援和救援關羽呢?其實說來說去還是時間問題,為什麼這樣說呢?

關羽是公元219年7月開始發動進攻襄樊的戰役,8月漢水暴漲,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斬魏將龐德。9月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10月宛城的陸渾民、孫狼起義造反,打著關羽的旗號響應關羽。一時之間關羽名聲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要帶著漢獻帝跑路,幸虧司馬懿和蔣濟勸阻才沒有實施。

也就是說關羽在前三個月戰績相當了得,劉備肯定也知道這個情況,因此他一點都不擔心。孫權和劉備是聯盟,牢不可破。上庸、房陵已經迫近荊州地界,劉備控制的漢中和荊州幾乎已經連成一片,形式一片大好,根本不需要擔心。

其實雖然說關羽圍困襄樊做的很好,但是很明顯的關羽在兵力上捉襟見肘。關羽向來對東吳不放心,因此北上進攻襄樊時留了很多兵在江陵防守。後來,關羽圍困襄樊吃力,無法從江陵調兵,於是關羽呼喚離他最近的劉封和孟達支援一下,誰知道兩人以剛剛平定地方,立腳未穩為理由拒絕發兵援助,沒有辦法,關羽只有從江陵調兵,但是此時呂蒙還在武昌駐守,威脅江陵。關羽沒有敢動。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後來,呂蒙猜到關羽心思,假託去建業看病,離開了武昌,其實沒走。關羽一看呂蒙走了,威脅解除,於是從江陵調走了守衛的士兵去圍困襄樊,這時呂蒙白衣渡江,說服了糜芳和士仁投降,佔據了公安和江陵,斷了關羽的南下的歸路,而陸遜則派兵攻佔了秭歸,斷了關羽西逃的水路。關羽只剩下一條路,往西北方向逃往劉封和孟達處,而此時呂蒙早派了大將潘璋在路上進行攔截。

也就是說關羽的敗退幾乎是瞬間的,在11月份和12月份間的近一個半月時間就瞬間崩潰了,如果關羽能夠審時度勢,不往南撤(關羽幻想著呂蒙給他當面解釋理由,其實呂蒙動了殺心),而是直接從襄陽出發就直接往西撤,撤往房陵和上庸郡,那麼肯定能夠逃跑掉。

很可惜,關羽丟了江陵,他還幻想著回去救援,誰知道走到麥城附近才知道糜芳和士仁早就投降了,城裡根本沒有防守。這才考慮北上逃跑,其實已經晚了。

此時的劉備在漢中,忙著整理地方軍政事務。諸葛亮在成都留守,不知道關羽已經被偷襲了。而離關羽最近的劉封和孟達在關羽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拒絕了,也沒有主動去探聽荊州的消息,然後送往劉備處,造成劉備對形勢過於樂觀。

綜合以上種種因素,關羽攻擊襄樊沒有成功,防守江陵沒有成功,逃跑也沒有成功。最後被東吳潘璋部將馬忠埋伏,慘遭殺害,結局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關羽兵敗時,諸葛亮負責留守成都。而此時的成都因為支援漢中作戰已經幾乎沒有留守士兵,因此即使諸葛亮有救援關羽的心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此時長江水路已經被陸遜所斷,所以讓諸葛亮救援關羽根本不可能。最有可能救援關羽的就是劉備部的劉封和孟達,關羽也確實曾經向兩人請求過支援,可惜的是兩人不但不支援,而且也不向劉備通報消息,最後造成劉備對關羽這裡的情況也是一無所知,還以為一切大好,沒有想到短短一個半月時間,關羽的軍隊瞬間崩潰,關羽也被吳軍斬首,你說劉備怎能會不生氣呢?最起碼給關羽留個活命呀!這是劉備最不能理解的。


每日趣評


今天不論劉備是否是有意不救關羽的,只論未救關羽這筆帳能不能算在諸葛亮頭上。其實我們看三國曆史總有兩個誤會,一是劉備十分器重、信任諸葛亮;二是諸葛亮內政、兵法均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人才。因為有了前一個誤會,所以我們認為劉備不救關羽一定是聽了諸葛亮的勸,如果諸葛亮說要救劉備就一定會聽他的;因為有了後一個誤會,我們認為如果諸葛亮救關羽,就一定能救成功,甚至劉備東征時如果帶了諸葛亮,也一定不至於慘敗。

但是誤會就是誤會。首先,至少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前後,劉備還不那麼器重、信任諸葛亮。這時候,諸葛亮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劉備救關羽,他的意見都左右不了劉備。其實劉備時代,諸葛亮的主要任務是內政,劉備平益州的謀主是龐統,入主益州後謀主是法正,至於諸葛亮,那是“在荊不得預入蜀之謀,在蜀不得參出峽之議” 。

其次,諸葛亮內政的確是出類拔萃的,但也正如陳壽“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司馬懿“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的評價那樣,諸葛亮用兵還不足以排到三國時代的最強行列。尤其是在劉備時代,諸葛亮在沒有用兵經驗的情況下,想要從曹操、呂蒙手中救下關羽,至少從軍事角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這兩個方面看,救不救關羽,與諸葛亮並沒有關係。這筆帳不能算在諸葛亮頭上。


切割地球


“驚堂木一響,有書君開講!”大家好,我們又見面了。

細心的看官們可能發現了有書君好久沒有回答關於“三國”題材的話題了。其實不是有書君不想回答,關於這段歷史,那可謂是家喻戶曉,對歷史知識再不熟悉的人都能隨便說出幾個三國時期中的人物來,所以諮詢相關問題的朋友們也不是很多。

但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就被有書君找到一個,那我們事不宜遲,趕快來一起討論一下吧。

今天要說的這個話題是關於關羽敗走麥城時,諸葛亮為何不救?


在很早的時候,有書君看過一篇報道,上面稱:關羽被殺完全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太過桀驁不馴,在孫權向關羽提親想成為親家之時,關羽羞辱孫權和他的後代;而且因為和劉備有著特殊關係存在,關羽對諸葛亮的軍令也是服從的有一搭沒一搭的,令孔明十分不爽。


所以敗走麥城是諸葛亮故意借孫權之手害死關羽,眼看關羽落入孫權之手而不救。

那麼,即使二人之間有矛盾,諸葛亮真的就會故意加害關羽嗎?再歷史上更早的時候,藺相如明知廉頗有意針對自己,尚可為了國家利益而忍辱負重,難道後生諸葛軍師連這點道理都不懂?


何況蜀國在三國裡並不是強國,關羽的存在對蜀國有多重要諸葛亮心知肚明。所以什麼故意加害,眼睜睜看著關羽被孫權殺死都是無稽之談。


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麼不在關羽危難之時給予搭救呢?有書君覺得,其實諸葛亮不是不救,而是根本來不及搭救。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關羽在北伐襄樊期間,水淹曹軍,生擒曹軍大將於禁和龐德。


關羽一時威震華夏,逼得曹操甚至到了要通過遷都來避其鋒芒的地步。這時,司馬懿等人對曹操說,劉備和孫權的關係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肯定也不高興。可派人前往勸孫權斷關羽後路,承諾割據江南地區封賞孫權,這樣襄樊的難處自然得到解決。


恰在此時,孫權在一切準備完全就緒的情況下,也“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可見關羽的行動讓曹操和孫權都有意除之!

孫權在發兵之前,做了極其充分而周密的準備工作,他先以呂蒙病重為由,張貼告示召呂蒙回去,誘騙關羽放心地將後方的兵力一批批地調往樊城前線,使得荊州後方變得十分空虛。


然後,又任命青年才俊陸遜代替呂蒙把守陸口,而陸遜到任後則立即寫信給關羽,極盡阿諛奉承和謙卑低調之能事,使得關羽徹底喪失警惕。


最後,才讓呂蒙將精兵全部藏於船中,晝夜兼行,偷襲荊州。呂蒙率軍西上,一路順風,直抵南郡,守將士仁、麋芳未作任何抵抗即全部投降,吳軍兵不血刃進入江陵,擒得關羽和他的將士及將士家屬。


陸遜又乘勝率軍西進,於十一月抵達荊州西境。至此,孫權僅以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即將荊州全部拿下,真可謂迅雷不及掩耳。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通訊手段非常落後,荊州距西川路途遙遠,中間還有東吳的水師部隊阻隔,消息根本就傳不到蜀國總部那裡。


在附近的劉封和孟達倒是有機會發兵營救,但是二人的兵力太少了,去了也相當於當“添頭”,根本不解決什麼問題。


而當西川的諸葛亮聽說關羽敗走麥城的消息時已經晚了,那個時候再派兵也無濟於事。東吳本來就沒有給諸葛亮任何的反應時間,直接就把關羽給解決了。

所以有書君還得再重申一下:不是諸葛亮不救關羽,實在是因為消息滯後加上路途遙遠,來不及施救,諸葛亮完全是被冤枉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先說結論,不是諸葛亮不救關羽,而是諸葛亮沒料到關羽會敗得如此如此之快!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從漢中撤軍,劉備稱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這一點極為的重要,因為關羽擁有了假節鉞,就意味著關羽有了出兵的權力!所以關羽的襄樊之戰,都很有可能是關羽自己的主意,沒有向益州的劉備和諸葛亮請示。

而當時曹仁駐紮於宛城準備打關羽,而曹魏的很多部隊駐紮在淮南,以防東吳的進攻。當時揚州刺史溫恢就對兗州刺史裴潛說,現在漢水開始上漲,曹仁卻孤軍深入,恐怕有危險。果然關羽就趁機發動了襄樊之戰。

曹操派了于禁率七軍救援,八月下了十幾天的大雨,漢水暴漲,關羽把漢水上的河壩給挖開了,于禁的七軍被淹,最後的結果就是于禁投降,龐德戰死。關羽趁機向樊城猛攻,城牆也崩塌了,曹仁想棄城逃跑,最後是在滿寵的說服下堅守。

當時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十月的時候,還有魏國的陸渾孫狼,也掛上了關羽的名號,為內應,威震華夏,曹操嚇得想遷都。試問一下,如此節節勝利,益州的諸葛亮和劉備,豈會料到關羽會轉眼間就敗了?可能送到益州的捷報還在路上吧。

之後魏國與吳國聯合,徐晃擊退了關羽,呂蒙白衣渡江,勸降了傅士仁和糜芳,最終拿下了荊州,並且呂蒙還派人將關羽逃往益州的路給堵住了,所以關羽最後敗走麥城,最終被殺,而這個時間兩個月不到。

我們知道荊州到益州,就像現在的今天的湖北荊州市到成都市都有一千公里,也就是兩千裡地,當時又沒有手機,益州哪裡會知道關羽已被圍困在麥城?

所以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劉備,一是沒想到,二是來不及,至於那些陰謀論,說諸葛亮和劉備就是為了害死關羽,那請問,有必要把荊州一併送掉?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最基本的思維邏輯都欠缺,不值一駁!


歷史簡單說


其實我個人認為關羽兵敗被殺是前三國時期和後三國時期的一個分界點。劉備丟了荊州元氣大傷,怒而伐吳,平衡狀態被打破,大多數名將老去,所以進入了後三國時期。

關羽大意失荊州,諸葛亮為什麼不發兵增援呢?其實綜合原意,無外乎三點。

1、關羽和諸葛亮的私人恩怨。

為什麼說是私人恩怨呢?其實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關羽性格傲慢,他關心失足而輕視士大夫。像他這種性格,一定不怎麼服諸葛亮,其次,東吳大臣,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來向關羽商量荊州之事時,關羽一再侮辱、驅逐。諸葛亮何等聰明,他不可能看不出關羽對他的輕視、不服。另外,即使諸葛亮才華蓋世,但他也是一個人啊,自己親哥哥被侮辱他不可能不懷恨在心。這是原因之一。



2、不想因為關羽而打亂全局。

隆中對時諸葛亮說的清楚,一定先要聯合東吳滅掉曹魏。荊州本來就是劉備向孫權借來的,他卻來了個“劉備借荊州——一去無回”,孫權來用這種方式奪回荊州也是情有可原,而且孫權不想破壞聯盟,所以一再叮囑不能殺關羽,可是呂蒙一時衝動沒聽孫權的話。諸葛亮知道,如果去救關羽,就擺明了不想還荊州,這樣對孫劉聯合很不利,所以不就關羽,也算是一種大局觀念。


3、遠水解不了近渴。

這一點我們都清楚,古代交通通訊遠沒有今天這般發達,所以關羽敗走麥城,想救他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拭血論茶


若說諸葛亮對關羽有些怨氣,這是很正常的,但若說諸葛亮僅因這點嫌隙,便坐視關羽敗亡、見死不救,甚至於借刀殺人,借東吳之手幹掉關羽,那就扯得有點離譜了。

關羽其人,勇武難當,意氣逼人,《三國志》載其曾刮骨療毒,令人敬畏;關羽被曹操生擒時,也是有條件的投降,曹操百般挽留,那也是乾淨利落地回絕,“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傲氣是有的,他甚至有些俯瞰天下英雄的意味。《資治通鑑》載,“備還治成都,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餘皆進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馬犍為費詩即授關羽印授,羽聞黃忠位與己並,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羽大感悟,遽即受拜。”再加上關羽是劉備最是核心的班底,老資格,對後來的諸葛亮等人自然有些高人一等的態度,也就難免心生嫌隙。“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關羽的確有著自傲自負的缺點,也的確得罪過諸葛亮,但這並不能成為諸葛亮見死不救的證據。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資治通鑑》載,“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徵南有變耳。’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正是這一年八月,關羽便完成了他威震華夏的一戰,《三國志·曹仁傳》載,“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外內斷絕,糧食慾盡,救兵不至。仁激厲將士,示以必死,將士感之皆無二。”一舉重創曹魏,甚至駭得曹魏欲行遷都之舉。

惜乎情勢急轉直下,孫吳聯曹,於十一月以猛烈的態勢實施了“白衣渡江”的作戰計劃,切斷了關羽的後路,敗走麥城,同年十二月,關羽及其子關平落入馬忠手裡,丟了性命。此時距離關羽踏上人生巔峰不到兩個月時間,誰曉得他這麼快就落敗?

首先,關羽是在被對手奇襲之下落敗,在那個聯繫割斷的時間,甚至來不及救援,其次,劉備集團在此次戰役中損失了荊州三郡,實力大削——就算諸葛亮真的有意對付關羽,又如何會不計較這些損失?


古今事


諸葛亮不是不救關羽,而是真的不能救關羽啊!

有興趣的朋友請去查看蒼穹孤鷹的三國系列文章之-----走下神壇的關羽之五:演兵樊城。哪裡有這個問題的最詳細的解答。

這裡我將主要原因給親們解答一下。

第一,這次戰役的起因。

劉備在漢中稱王,曹操大怒,欲親征劉備。這時,司馬懿獻計說,大王不必要親征啊。我們只有聯盟東吳,讓東吳攻荊州,等劉備和諸葛亮起兵救荊州的時候啊!大王再領兵進攻劉備,這樣領劉備首尾不能相顧,則必敗啊!於是,曹操派人去聯盟東吳。聯盟東吳的結果是什麼那?魏吳敲定了,讓曹仁從樊城進攻荊州的關羽,等關羽從荊州起兵對抗曹仁時,東吳再派兵奇襲荊州。這樣荊州一戰可得啊!

從這裡可以看出,曹魏的目標在劉備,二東吳的目標在荊州。魏吳一拍即合,作好了戰爭的準備。

第二,劉備集團的應對策略是什麼那?

得到消息的劉備和諸葛亮商量的結果是,讓關羽搶先進攻樊城的曹仁,以打破魏吳聯盟。

第三,在執行階段,關羽領兵進攻樊城的時候,在樊城城下曠日持久,打成了持久戰。並且,在曹操派出的第二路大軍來救樊城的時候,在徐晃和曹仁的夾擊下,關羽失敗了。同時,戰爭的拖延也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呂子明白衣渡江,襲擊了荊州。最終,關羽父子被馬忠所獲,父子歸神。

親們疑問的是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那?

救不得啊!還記得曹魏這次戰役的目的嗎?川中的劉備啊!這時候,曹操正等著諸葛亮和劉備從川中出兵去救關羽那,只要劉備、諸葛亮的大軍一動,曹操就會親帥大軍進攻川中的劉備、諸葛亮的大本營。

同時,呂子明在襲取荊州的時候,已安排了一路大軍正埋伏在川中和荊州之間啊。單等劉備和諸葛亮來救關羽。知道這支伏兵的領軍人物是誰嗎?正是江東英雄陸遜陸伯顔。(陸遜的事蹟請參閱蒼穹孤鷹的三國系列文章之----三國第一英雄)

面對這兩路大軍,諸葛亮和劉備心知肚明,救不得啊!救了蜀漢就有滅頂之災。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不救是劉備、諸葛亮的最高、最好的選擇。

但是,這樣的行為也給後人留下了諸葛亮、劉備和關羽之間有隙的疑問,其實不然啊!

如果覺得蒼穹孤鷹說的有道理,請多多點贊和關注,您的讚許和鼓勵是我莫大的動力


蒼穹孤鷹


諸葛亮確實沒有救關羽,準確的說是劉備沒有救關羽。

劉備做為蜀漢集團的最高統治者,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這麼大的軍事行動,劉備一定是同意的,否則關羽也不敢貿然發動戰爭,並且劉備發動襄樊之戰,必定得到諸葛亮的默認。



整個荊州三郡關羽的兵馬只有三萬人,還得分兵留守,關羽北上進攻的兵力最多也就兩萬來人,整個襄樊之戰從發動到關羽戰敗被殺,歷時六個月,在此期間,劉備並未派出一兵一卒支援關羽,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曹操卻不斷派出援軍,先是于禁、龐德,後又派五虎上將徐晃增援曹仁,並且曹操也做了親自帶兵的打算。反觀劉備與諸葛亮,未派一兵一卒非常可疑。



難道劉備與諸葛亮覺得關羽是神嗎?能打敗源源不斷的曹操援軍,還是有其它原因呢?後期呂蒙偷襲荊州,陸遜攻擊秭歸,東吳已經打到蜀漢邊境了,這麼大的變故,關羽都知道了,難道沒人通知劉備和諸葛亮嗎?還是劉備和諸葛亮根本不想救?



為何劉備與諸葛亮在整個襄樊之戰前後六個月未派出援軍,能不能來得及救是一回事,至少你要有這個動作,可是並沒有。

關羽北攻襄樊,違反了諸葛亮出師表中定下的戰略。

關羽其人很講意氣,跟苟彧一樣是忠於漢室的,並反對劉備稱帝。

這可能才是關羽的死因,當然歷史已無從知曉,均為個人推斷。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很喜歡三國,看到這個問題就來回答下。先簡單的介紹下當時的歷史,會讓問題跟容易明白。

公元211年,劉備準備西進益州,於是遂請孔明,同議起兵西行。孔明曰:“荊州重地,必須分兵守之。”玄德曰:“吾與龐士元、黃忠、魏延前往西川;軍師可與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守荊州。”孔明應允。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公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公安。玄德令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玄德自與劉封、關平在中軍。龐統為軍師,馬步兵五萬,起程西行。先來看看地圖。

劉備就這麼進益州了,諸葛關羽等鎮守荊州。可是後來呢,劉備打益州兵力不夠,加上龐統又死在了落鳳坡,沒辦法,就要調人。諸葛亮,張飛,趙雲都去了。這些人中也就關羽資歷大,腦子好用,能文能武,坐守荊州應該不成問題的。有人可能說了,為什麼不留趙雲鎮守荊州呢,當然了,張飛肯定是不行的,粗人一個。趙雲其實說白了,就是劉備的貼身保鏢,而劉備最放心的永遠是自己結義的兄弟,關羽成了最佳人選。

關羽嘛,忠誠,能文能武,能獨當一面。按照三國演義上面來說,諸葛亮走之前問了關於,該如何抵擋吳國,該如何抵擋魏國,該如何抵擋吳國跟魏國一起來攻擊。關羽中間說了,當已死報國。這在古代不吉利呀,這麼嚴肅的問題,提到死字,肯定會不吉利。後來就釀成了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當然,這只是三國演義中的劇情了。

事情就很明顯了,諸葛亮走了,去找劉備了,跟劉備去打漢中了,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而關羽這個人雖然很厲害,可是就是太狂了。上一個狂的楊修,就是死了。現在關羽也是中了呂蒙陸遜之計。關羽為了拿下樊城,盡撤荊州之兵以攻樊城。樊城是攻下了,可是後方空虛,給呂蒙給偷襲了,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拿下荊州。而關羽最後在吳魏的合擊下,敗走麥城,最後被吳國抓住給殺了。

而諸葛亮根本就沒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關羽死了,諸葛亮是想救卻已經完了,不是不救,是救不了。距離這麼遠,古代消息傳遞的很慢,不像現在打個電話就行了,做個飛機馬上給你支援空軍。就這麼滴,一代名將就這麼去了。

最後就是諸葛亮不是不救,是救不了。在三國中,諸葛亮神人一個,就算再神,也不可能左右歷史,也不可能預見未來,

純手打,有問題的可以來繼續談論,可惜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