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臨江一樓花蛤吃出卵蟲?

近幾天,我市某網站一網友發貼,題為《臨江一樓花蛤吃出卵蟲!衛生狀況堪憂!》,反響很大,引群眾議論紛紛。5月21日下午,記者和市食藥局執法人員同往調查。

临江一楼花蛤吃出卵虫?

網貼:辣炒花蛤有蛆卵

記者注意到,發貼者網名為“Miya11”,於5月17日晚在屯溪臨江一樓就餐,臺號為313號。菜單顯示點辣炒花蛤1份,28元。

“Miya11”在貼中稱:當晚和家人在臨江一樓吃飯,點一盤花蛤,貝肉上有一條條細絲狀東西,感覺跟火腿肉上長的小蛆一樣,影響人的食慾,於是詢問服務員,服務員找來經理,經理說拿去給後廚看下再說。沒過一會兒,經理回來,說是花蛤本身殼上自帶的東西,“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吃花蛤,花蛤上面的東西是第一次遇到。我們就說那個應該是蒼蠅產的卵,經理一口否認,說對水產品蒼蠅沒法下卵,然後說沒有問題就走了。為此我只想說,面對顧客詢問,一家規模還不錯的餐館怎能就此了事?同時也對臨江一樓的衛生感到疑慮。”

從網友長達十幾頁的議論看,有三種類型:一類是認同花蛤內有蛆卵,一類認為是花蛤自身的晶體物質,一類是盲目跟風。

當日當班經理仇愛靜告訴記者,顧客向服務員反映辣炒花蛤裡有蒼蠅蛆卵後,他們立即會同廚師現場查看,結果認為是錯覺,顧客所說的蛆卵是花蛤本身物質經過配料和高火溫後產生的晶體。他們把意見反饋給顧客後,顧客當時沒提出異議。

探訪:一盤菜如何降生

為一探究竟,5月21日下午4:30許,記者和市食藥監局稽查支隊一大隊相關負責人獲准進入臨江一樓後廚。

走進廚房,感覺不一般,清一色大理石鋪設的地面美觀、乾淨、防滑。多個配菜檔口負責不同的烹飪種類,每個檔口的臺上都放著一本記錄表。記者翻看發現,記錄本分三部分:留樣記錄表、晨檢記錄表和自檢項目表。“每一個環節都有據可查。”臨江一樓營運副總監陳慶華說。

在工廠化廚房車間,每日清潔內容及標準、上菜標準流程圖、健康證擺放欄、員工水杯放置處、檔口負責人每日工作流程等標準化標識標牌十分醒目。在酒水、調料庫區域內,酒水和調料品按字母排列順序歸置整齊。陳慶華介紹:“從食材到配料,進貨渠道必須正規,有資質;從配菜到上菜,不經過公共空間,從源頭上保障餐桌安全,也為過程可追溯打下基礎。”

在水廠區,記者查看花蛤、海產品飼養區,整個操作間看上去整潔、水質清澈。工作人員說,他們的花蛤等海鮮產品幾乎每天都定量進貨,存貨很少。即便生意不好時,三天也能進一次貨。

食藥監局:模擬現場求真相

為讓記者感受一盤辣炒花蛤的出爐,酒店當班廚師王鵬以平日烹飪花蛤的同樣步驟和方式重新烹製一份辣炒花蛤,上漿、入味、下鍋、爆炒……記者發現,一盤花蛤的出鍋只需幾分鐘。經食藥監局工作人員及記者目測,花蛤中還真有網民發貼照片中的相似情況,即疑似蛆卵的物質,且不只一個。廚師用手掰開花蛤,真出現網友舉報照片中出現的如蛆樣的表皮外殼物質。

綜合現場調查情況,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稽查支隊一大隊執法人員葉宗傑和李揚給一樓公司出具處理意見書:現場查見該公司水產加工區衛生清潔,水質不混濁,池內無異味;現場查見該公司廚房加工場所無蒼蠅,環境整潔衛生,不具備蛆卵繁殖條件;現場查見烹飪花蛤的廚師用同樣方式方法重新燒製一份辣炒花蛤,發現有舉報照片中的相似情況,即疑似蛆卵的物質為花蛤的表皮外殼物質。

臨江一樓:嚴格保餐桌安全

葉宗傑告訴記者:“我們的調查並不是唯一答案,因為之前的花蛤樣已經沒有了。我們只是根據顧客反映的輿情模擬監測,看現場、環境有沒有滋生蛆卵的環境。今天的環境不是當天環境,建議酒店能找到當事人一起來酒店實地查看,以取得顧客信服。其實是不是蛆卵,用放大鏡、顯微鏡都能看出來。”

臨江一樓相關負責人唐傑表示,酒店管理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制度,且非常嚴格,包括食品經營與控制制度、餐飲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和培訓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場所及設備清洗消毒和維護保養制度、產品召回制度及處置措施等,多達十幾個,旨在從每個細節做起,環環相扣,讓顧客吃得放心、安心、舒心,保障餐桌安全。感謝這位顧客對酒店管理的關心,並歡迎其實地感受餐飲操作流程。圖為食藥監局工作人員實地調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