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成北大新生厭惡學習,這種"空心病"該停了

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凱文老師曾做過一項統計,

三成以上的北大新生厭惡學習

幾乎來進行諮詢的孩子都有這樣一段相同的心聲: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裡,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成北大新生厭惡學習,這種

這些孩子往往是非常優秀的孩子,或者說是人們眼中的"好孩子",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也特別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許,但是他們缺乏支撐下去的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所以我們回到一個非常終極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他們這種情況並不是剛剛產生的,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從初中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疑惑了。

這個時候,對於千千萬萬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也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挑戰。

我們也同樣要面對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什麼,我們內心當中有嗎?如果我們沒有,我們怎麼給到他們?

三成北大新生厭惡學習,這種

這些空心病的學生他們為什麼找不到自己?因為他們自己的父母和老師沒有能夠讓他們看到一個人怎麼樣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地活著,這個大概是根本原因。

作為父母,我們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哪裡?我們有沒有給孩子真正的愛和陪伴?

當我們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掙錢上,沒有給孩子最好的陪伴和愛,這時候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有一個學生做研究老出問題,是非常小兒科的問題。導師找他談話,問他為什麼出現這些問題,怎麼辦?這個學生曾經是筆試第一的學生,他說:"老師,那我把我犯的錯誤重抄一百遍。"一個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

三成北大新生厭惡學習,這種

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在新上任時做的演講。他對此做了一個回答。

他說北京大學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貢獻一些什麼樣的力量,國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麼?這是北大的使命。他講完這句話以後,全場800多人掌聲雷動。

教育本身是非常神聖的職業,但是如果我們把教育只是當作一個謀生的工具,當作獲得金錢的一個手段,或者實現自己其他目標的話,當然這是一種選擇,但是,我們似乎放棄了最重要的東西。

三成北大新生厭惡學習,這種

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要去做值得學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們要身體力行,做出榜樣。

我們要給他們世上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分數,不是金錢,是愛,是智慧,是創造和幸福,請許給他們一個美好的人生!

ME校園平臺 關注孩子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