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贾母对黛玉是真爱吗?感觉黛玉后来非常孤独?

美食一家歆


贾母是个不寻常的老太太。派人派船接黛玉的直接原因就是贾敏之死。其一是心疼黛玉没有了母亲,其二是为了维护贾林的姻亲。林如海家世代侯门,林如海探花出身,皇帝钦点巡盐御使,政治明星,经济实力可想而知。贾府迫切需要维持与林家的姻亲,利用林如海的政治社会资源来挽救贾府于危亡。林如海劝林黛玉去荣国府,一是因为贾母毕竟是黛玉的亲姥姥,再是贾母在信中应该给了林如海照顾黛玉的承诺。而且接黛玉来贾府肯定不是贾母一个人的意思。

维护姻亲的最佳途径就是促成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婚姻。从林黛玉进贾府时贾母的安排,积极促成宝玉和黛玉的青梅竹马,可以看出,贾家就是这个意思。甚至可以说那时候无论贾政还是王夫人都是赞同贾母这个想法的。如果林如海健在,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就算薛家来了,也和林家没法比,根本不成匹敌。

可是到了元春封妃,林如海去世,形势急转直下。林如海的去世,意味着林家可以利用的资源清零了。世上最能保护黛玉、给她靠山的人没了,黛玉在贾家人心中的地位从巅峰跌落到谷底。

黛玉刚去贾府时,贾府正盛极一时。有贾母和宝玉爱她,黛玉并不孤独。贾母在生活上十分关心林黛玉。林黛玉身体一直非常虚弱。贾母吩咐煮人参给她喝,请医生给她看病。与贾母住在一起,在贾府是最优越的了;后来搬到潇湘馆,这是她自己和宝玉的选择。有众姐妹和她打成一片,宝玉作她的撒气桶。黛玉最爱和小姐们作诗填词,她在其中独领风骚,如同众星捧月。只有她打趣别人,而没有别人打趣她的,黛玉的脾气也是贾母贯的。 后来贾府家道败落,元春突然薨逝,贾府内忧外患,大厦将倾。站在贾府的立场,论家境、论健康、论脾气秉性性,薛宝钗都比黛玉更合适些,贾母为宝玉、为贾府着想,放弃黛玉是必然的选择。

虽然宝玉一直在乎黛玉不曾改变,但是宝玉根本保护不了她的林妹妹。加上宝玉丢玉疯癫,以至于用他和宝钗的婚姻冲喜的掉包计,直接导致黛玉香消玉殒。

至于贾母对黛玉的爱,当初是真的。后来,也不是不爱了,只是无能为力了。她的爱,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

黛玉聪明而通透。她能看到贾府的悲剧结局无法改变。她能看到她与宝玉间的感情虽铭心刻骨,但因家族的需要最后总是镜中花、水中月。由于她大家小姐身分,由于封建礼法的家教和自身的修养,她都无法说岀口。她对姥姥是理解的,当紫鹃说她趁老太太健在早把大事定了要紧的时候,她并没有去找老太太。

黛玉孤独来自内心。因为她清醒、看得透,所以她孤独。黛玉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她和宝玉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烦恼,日复一日地加重着病情。除了宝玉每天屁颠屁颠地看她几趟,她只能独自承受。后来宝玉看她也不能了,她的孤独是必然的。


伴读红楼梦




曹雪芹所写红楼梦,并非空穴来风,2009年3月27日,在距亳州花戏楼321米的王谢堂前巷,出土了黛玉墓,这是个震惊红楼的消息。



黛玉墓出土了【林家家谱】,根据家谱记载,林家乃江南旺族,林如海之父林如峰是清朝唯一的一个御弟,与乾隆结为兄弟,担任乾隆皇帝的经略使,三顾尼泊尔,为乾隆取经。林如峰取经路过史家庄,喝饮史家庄河水腹痛难忍,林如峰貌美如玉,史家救回庄中。庄内有盲医史瞎子,把脉林如峰,林如峰肌肤娇好像处子,柔若无骨,史瞎子以为是清纯美女,误诊为怀孕。庄主史文敬大骂【瞎了你的狗眼】




林如峰在史家庄住了59天,庄主史文敬的独生女史真香暗恋上林如峰,那年史真香刚刚16岁。林如峰看着美艳的史小姐,心中爱意横流又不敢越雷池一步,他要为皇上取经。月光下史真香看着林如峰【御弟哥哥,妹不美嘛?哥是菩提树,妹是菩提花,我想要……】林如海不忘桃园两结义,仰天长叹【天呐,大哥,兄弟如手足,女人是衣服,我要取经】。史真香羞涩低语【御弟哥哥,你是要妹逼上梁山嘛?妹要喊非礼啦】林如峰叹息一声半推半就道【既生峰何生香】,二人在后花园上演了一曲草船借箭,大战长坂坡,喝断桥梁水倒流。



林如峰史家庄一别杳无音信,史小姐怀上他的孩子,苦盼林如峰不至,私生一子,史管家千里走单骑送子林府,此子便是林如海。史真香18岁嫁给贾源之子贾代善,生二子一女,贾赦、贾政、贾敏。也是天意弄人,在那个追求门当户对的时代,声名显赫的贾家与豪门旺族林家连姻了,贾敏嫁给了林如海。二人皆不知是同母异父之兄妹,黛玉多病是近亲结婚造成。



贾母虽然真爱黛玉,自己种的苦果心中有数,她做梦也没想到林如海是自己的儿子才把女儿嫁给他。为了贾家后人,她不能接受宝玉和黛玉结婚,贾母岂能看不出宝玉黛玉的恋情?只能狠下心来,棒打鸳鸯,牺牲黛玉。这也是黛玉在贾府孤独的原因。


白这个颜色



在《红楼梦》里,大家都知道林黛玉是贾母非常疼爱的外孙女,从她进大观园的那个排场就能够感受到贾母疼爱林黛玉的程度。然而为什么后来却不撮合这个最喜爱的外孙女跟自己最宝贝的贾宝玉两个人的姻缘呢?实际上还是因为黛玉的病情。 林黛玉的病情是一步步慢慢加重的,最终变成不可挽回之势。 在第三回的时候,黛玉初入贾府,众人看到她风流体态就知她有不足之症。问起后,林黛玉也是非常坦白,说自己从会吃饭时就会吃药了。贾母还为此专门吩咐让人给她配了人参养荣丸。

到了第二十八回,大伙儿在吃饭前时,王夫人见到林黛玉就问给她换的鲍太医开的药怎么样,林黛玉说不怎样,贾母让她换回去吃王太医的药了。王夫人听后仍坚持已见,打听出天王补心丹的药丸名称后,说道:“既有这个名儿,明儿就叫人买些来吃。”由此可知,林黛玉的病情加重了。 再到第四十五回,薛宝钗关心黛玉的病情,让她寻个好医院诊治。但林黛玉道:“不中用。我知道我这样病是不能好的了。

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形景,就可知了。”薛宝钗替她食补时她叹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可见病情已经很难治了。 黛玉这样的体质,贾母自然是不会也不敢替她的婚事做主了。封建家族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肯定是一件大事,王熙凤那么厉害只因没有替贾琏养育出儿子,不仅受了不少窝囊气,最终也因此被休妻。林黛玉没有一个好身体,贾宝玉再想娶她,贾母也无法开口,贾政夫妻也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贾母在孙儿辈来说,男孩子最疼爱的是宝玉了,在女孩子来说,最疼爱的是黛玉了。且不说为什么最疼爱宝玉,如今说一下为什么最疼爱黛玉。 在孙女辈的大观园中有黛玉、宝钗、湘云、宝琴、迎探惜三春、邢岫烟等,在这些孙女辈中,贾母最疼爱的是黛玉。贾母为什么最疼爱黛玉呢? 首先黛刚来到荣府时,把黛玉安置在离贾母最近的碧纱橱里,这个待遇在黛玉没来的时候,只有宝玉才能享受到,其他如迎探惜三春、贾环等是享受不到的。黛玉来了,与宝玉享受同一个待遇,比其他孙儿辈来说,贾母对黛玉的疼爱的程度超过她们了。

其次,在服务人员上,也是优待有加的。黛玉来时,只带来了两个人,一个是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环雪雁。贾母见雪雁年龄小,其实不算小,比黛玉还大四岁呢,王嬷嬷又极老,在其他服务人员与迎探惜三春一样的情况下,又把自己的一个二等丫环鹦哥给了黛玉。贾母把自己屋里的丫环给别人使用,只有宝玉和黛玉。袭人和晴雯原是贾母使用的,后来给了宝玉,如今黛玉刚来,就把鹦哥给了黛玉,说明贾母疼爱黛玉除了宝玉,胜过其他孙儿辈的任何人。

贾母为什么疼爱黛玉呢? 首先,从血缘上说,宝玉是她亲孙子自不用说,黛玉则是她亲外孙女,是她闺女的闺女,从血缘上说,必然要亲过宝钗、宝琴,还有湘云的。湘云也是她孙女,但是不是自己亲哥哥的孙女,是叔伯孙女,这要比黛玉来说必然要远一层了。宝钗、宝琴只是自己儿媳妇王夫人妹妹的闺女,根本不能与黛玉湘云相比。要知道,血永远浓于水。 其次,黛玉从小父母双亡,孤苦零汀,更令人同情,更不要说令自己的亲外祖母的同情了。


而三春、宝钗、宝琴等都有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相聚首,或至少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史湘云虽然父母都不在了,但好碍跟着自己的婶婶叔叔生活,也比黛玉强多了。贾母心地善良,她连普通穷人都怜悯,更何况自己的至亲骨肉了。这就是为什么贾母除了宝玉,最疼爱的是黛玉的原因了。 最初贾母是要把黛玉嫁给宝玉的。但是,为什么后来贾母变卦了呢?为什么改变自己的初衷,选择薛宝钗了呢? 这里首先要看疼爱黛玉跟谁比。跟迎探惜三春、宝钗、湘云相比,贾母当然最疼爱的是黛玉了,但如果跟宝玉相比,黛玉就必须退其次了。

为什么? 一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男尊女卑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和理念,最终挺家立业的是男性,男性才是社会和家庭的主宰。在宝玉和黛玉相比来说,宝玉的地位当然重于黛玉了。将来荣府的顶梁柱是宝玉。虽然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大儿子贾赦因为贾母不喜欢,必然也殃及到贾琏在贾母心中的地位。 贾母不喜欢自己的大儿子贾赦,原因可能有多种。一种可能是贾赦的品行不如贾政好。

贾赦虽然因为是老大,袭了一等将军的官职,但贾赦穷奢极欲,勾结不良之徒为非作歹,就是因为贾赦道德败坏,才引起后来贾家被抄。贾赦把自己的丫环凤桐玩腻了,送给自己的儿子贾琏做妾,然后又强要贾母的丫环鸳鸯。贾母深知贾赦的道德品质败坏,而贾政就不同了。贾政好学上进,为官也清正廉洁,可以说是个正人君子,当然贾母喜欢贾政了。 贾母偏爱二儿子贾政,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就是元妃是贾政生的,是贾政的闺女,从这个角度来说,贾母也会偏爱贾政的。因为是贾政的闺女给贾家带来无尚的荣耀和尊贵的地位,所以贾母偏爱贾政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贾母住在荣府的正院,让贾政也跟着自己住正院,而让大儿子贾赦住在偏院。 因为贾母不喜欢大儿子,而喜欢小儿子,由于爱屋及乌,当然也就不喜欢贾琏而喜欢宝玉了。这是疼爱宝玉的理由之一。 二是宝玉长的像他爷爷贾代善。这正是贾母疼爱宝玉的一个重要原因。贾母受元春之托,带领宁荣二府的人去清虚观打醮,清虚观张道长说宝玉,“我看哥儿的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听了不由得满脸泪痕,说:“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贾母对自己的丈夫感情一定很深厚,这么多年了,大概贾代善死有几十年了,当有人提起贾代善来,还是泪流满面。可见贾母对自己的丈夫的爱情有多深了。正是因为贾母对贾黛善的感情至深,才特别喜欢和疼爱长相像自己丈夫的宝玉。应该说,贾母疼爱宝玉有一多半是疼爱自己的孙子,有一部分把对自己丈夫的爱转延到宝玉身上了。所以,在宝玉和黛玉相比来说,贾母当然更疼爱宝玉了。 贾母疼爱宝玉,必然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婚姻这个终生大事上她更关心,她必须过问,她必须由自己做出决定。她要让宝玉今后一辈子生活幸福,她要给宝玉找一个好妻子。

她给宝玉找媳妇的标准,也就是她跟张道士交待过的,“不管她根基宝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在婚姻上观上,贾母的思想观念还是很新潮的。她没有封建社会那种门当户对的观念,这是很难得的。她们贾家到宝玉那辈子,可以说四代官宦之家,贾母的公公是荣国公,一直到贾政三辈都是世袭为官,再加上家里出了贵妃娘娘,可以说门庭显贵荣耀到了极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互相联姻。这都是因为上一辈思想有门当户对观念所致。



我想贾赦、贾政的婚姻大概是贾代善的父亲荣国公定的吧。我想那时贾母还没有现在的影响力和权威,不然不会都这么讲门当户对的。当然在联姻上,对方家族位高权重是最好的,当女方或男方符合标准的基础上,家庭富贵,社会地位越高越好,锦上添花。但是,当“人”与家庭二者不可兼得时,贾母当然要取人舍家族的。 也就是说,贾母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坚持两条标准。一是模样长相要漂亮,要与宝玉相配。因为宝玉长得是相当漂亮的,风流倜傥。书让说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特别是宝玉精心打扮后,“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稍;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应该说宝玉不仅外表漂亮潇洒,风情万种,更有一种难得的内在气质美。要不为什么贾宝玉成了大观园中的大众情人呢。连遁入空门的妙玉都对他想入非非。所以说,贾母这宝玉找媳妇,首先模样要配的上。 贾母第二个标准,就是性格必须好。贾母的性格标准是什么呢?应该是温柔娴惠,体贴周到,尊夫敬长。

应该说,贾母最早看重的是黛玉,是想将来把黛玉嫁给宝玉的。她经常说宝玉和黛玉是一对小冤家。每当两个人闹别扭时,贾母说这一对冤家。中国有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常形容夫妻二人生气时的宽慰话。所以说贾母实际上心里早就把宝玉和黛玉看成是未来的小两口了。 那么有人要问,贾母为什么还要把宝琴介绍给宝玉做媳妇呢?我认为那是贾母的心计,只不过是虚晃一枪。她可能私下知道宝琴有对象了,过去只要对方定了亲,别人就不能再张罗给找主了。


这是当时社会一件不成文的规矩,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公德,就是连皇上也要遵守,不能破坏。如皇帝选秀女的时候,只要定了婆家的选官就不能再选入宫。为什么当时有些女孩子不愿入宫,在皇帝选秀之前饥不择食地急忙找个婆家呢。这就是怕因为没有婆家被选入宫。 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皇帝、官宦、土豪、恶霸明知道女孩子有了人家或者已经结婚了,硬逼强抢过来的,但那属于不正常现象,属于抢男霸女行为,这在贾家是不允许的。就连贾赦要娶他老娘的丫环鸳鸯为妾,鸳鸯不同意,贾赦也不敢胡作非为。

当时贾母要把宝琴嫁给宝玉,很有可能她知道了宝琴有对象了,是故意这么说的,放的烟幕弹,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她没有把宝钗嫁给宝玉的打算,你们别想打宝钗的主意。她当时已经风言风语地听说什么金玉良缘的说法,王夫人肯定在向她渗透过宝钗嫁给宝玉合适的意思,其她人包括丫环也可能不断地向她渗透宝钗好,黛玉不好的意思。我想贾母人老心聪,她意识到有一些人在打宝钗嫁给宝玉的主意,因此她故意说想把宝琴嫁给宝玉,目的是封王夫人、薛姨妈的嘴。

贾母开始是不喜欢宝钗的。第四十四回,贾母兴致勃勃带着刘姥姥等一行人参观大观园,当她们来到薛宝钗的蘅芜苑时,只觉得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果实,似珊瑚豆子一般,果实累累实在可爱。等到进了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都没有,桌案上只摆着一个质地粗糙的白中透黄的土定瓶里插着几枝菊花,还有两部书籍和茶具妆奁。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当时贾母认为宝钗太老实。贾母说:你们刚来,家里的东西没有带来,向王人人要几件我也不会说啥。说完让鸳鸯取些古董来,又嗔着管家凤姐不送些古玩器皿给宝钗,当王夫人、凤姐告诉她是宝钗自己不要时,送了又都给退回去了,薛姨妈也告诉她说宝钗不喜欢这些东西。



贾母当时摇头说:“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若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了。” 贾母说宝钗这样素白陈设忌讳,实际上就是不吉利,冥冥之中好象预示着宝钗一生将孤独寂寞,守寡的征兆。所以贾母不喜欢宝钗的言行举止,也感觉到宝钗以后命运不会太好,怕以后连累了宝玉,所以说贾母开始根本没想把宝钗嫁给宝玉。 还有,贾母为什么还让清虚观的张道士给打听着,说“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一是托词。

因为张道士要给宝玉介绍一个对象,贾母拒绝了,说和尚说的,宝玉命里注定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再定吧。这只不过是拒绝张道士的一个借口。张道士与贾母是同辈人,贾母不好硬性拒绝,只得拿和尚的话来搪塞。要知道那个年代,人们都相信命运的,认为冥冥之中上天有个主宰,和尚说的话权威性是很大的。二是贾母说宝玉媳妇的条件只有一个,只要是长相好就行,不论门第出身。实际上她在暗示将来要娶的是黛玉。黛玉只有长相好,没有门第出身,她父亲虽然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但早死了,不存在什么门第出身了。贾母这样说是将来娶黛玉打下了一个伏笔。

贾母说宝玉命里注定不应早娶,实际上等着黛玉呢。因为黛玉年龄比宝玉小一岁,年龄尚小。 后来贾母为什么变卦了呢?原因就是宝玉与黛玉相比,最疼爱的是宝玉,她要宝玉一生幸福。因此她一定要给宝玉娶一个性格温柔,外貌姣好的媳妇。她给宝玉娶媳妇的标准就是长相美,性格好。门当户对退其次。当然有门当户对更好,那是锦上添花。 用长相美,性格好这两条标准衡量黛玉,第一条那是没的说。黛玉的长相可以说是相当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足以与宝玉相配。


书上说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蛟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你说黛玉长得有多美啊!两条似皱非皱浅淡的像水墨一样的眉飘挂在眼睛上,一双似喜非喜的水杏大眼,含情脉脉;动人的情态生于含愁的面容,娇柔的情态出自纤弱的病体。聪明超过比干,美丽胜出西施。你说这样的美人多难得,是不是比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还要漂亮啊! 所以说,黛玉就长相来说,绝对够得上贾母定的标准。

之所以贾母最终没有选择黛玉,那是因为黛玉的性格不够标准。贾母说的标准我看大致应有以下几个标准: 一是性格温柔体贴。这点黛玉就达不到。黛玉的性格爱使小性,动不动就生气,可能有时温柔还是能够做到的,但体贴就不行了,倒是宝玉对她体贴的十分周到。贾母知道,宝玉与黛玉在一起时常闹别扭,生气拌嘴,有时闹到翻天覆地,非贾母出来不能平息。有时把贾母气得直骂他们两人是一对冤家。 两个人生气打架,这在小时候还没什么,小孩子在一起玩,打打闹闹的也是正常现象,有时眼泪还没干,就又跑到一起玩的很开心。可是大了就不一样了,两个人要在一起生活,这关系到两个人一辈子的幸福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宝玉的一生幸福问题。

现在讲究男女平等,在封建社会讲的是男尊女卑,贾母思想再开放,男尊女卑的思想可能不太严重,但也是有的。女人就是侍候男人的,为男人服务的,侍候好男人,让自己的男人安心做事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是女人一生的依靠。而如果让黛玉温柔体贴地侍候好宝玉是不可能做到的。反过来让宝玉侍候黛玉还差不多。而如果一个男人把主要精力用在主持家务,侍候女人上,那他怎么干事业。没有一个成功的事业,一个男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如何光宗耀祖呢? 贾母知道,在宝玉和黛玉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二人如此吵闹不休,将来结婚后,黛玉的小性会更厉害,怎么让她的宝贝孙子受得了。



因此,尽管贾母知道黛玉深深爱着宝玉,她也不会成全他们两人的。 二是尊敬长辈,和睦下人。一个女人出嫁后,她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人了,她要承担起做媳妇的责任,对上孝敬长辈,对平辈和下人要和睦相处,与周围的人搞好团结,这样你的生活才能和谐甜美。如果公婆对你不满意,小姑小叔关系处理不好,下人整天说你不好,那么你的生活是不会和美的,进而肯定会影响到你的丈夫。特别是在官宦大家,人口众多,关系复杂,犹如一个小社会,人事关系处理不好,寸步难行。 我们来看黛玉的人事关系情况。贾母对她还可以,那也是贾母看在她是自己亲外孙女的份上。

王夫人,这个未来的婆婆对黛玉表面热情,内心是冷淡的。赵姨娘对黛玉也是避而远之。在平辈之中黛玉与宝钗、湘云、妙玉等人的关系都不是很好,比较紧张。特别是宝钗和湘云,时常斗嘴生气闹别扭。即使与迎探惜三春的关系也是不冷不热的。黛玉在下人那里更是没人缘,她语言尖刻,丫环们都跑到宝钗那里去了,不愿意跟黛玉玩。黛玉还还很小气,其实责任都在她自己。 就黛玉这糟糕的人事关系,贾母也不敢把她嫁给宝玉。若他们俩人结了婚,宝玉也会和大家关系疏远,成为孤家寡人。

第三要有一手好针线活,缝缝补补,描龙绣凤,应该差不多都能拿得起来。大家闺秀不一定要去做那炕上炕下的粗活,但不能一点针线活也不会。黛玉平时喜欢吟诗歌赋,看个闲书,她可能会绣一点花,但肯定不如宝钗这方面精通。 第四,就是要有一个好身体。作为媳妇有一个好身体非常重要。一是侍候男人没有好身体不行,不能总是让男人侍候媳妇。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存在就业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男人去社会上打拼,成功男人要有自己的一番事业,不成功的男人也要负起养家糊口的义务。


因此必须有一个好身体的女人为他建立一个安乐窝,可靠的大后方。二是媳妇要为男人传宗接代,生儿育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社会,不存在计划生育问题,而是生儿育女多多益善。古人不懂生育是双方的责任,有时生育不生育责任不在女方而在男方。因此一定要求媳妇要有一个好身体来为男方传宗接代。黛玉在这方面是不行的。整天病病殃殃。就冲黛玉这样的身体,贾母把她嫁给宝玉也是不放心的。 因此,根据以上这些原因,所以贾母最终没有把黛玉嫁给宝玉。这对有情人最终也没有成为眷属。


蓝颜经典老歌音乐视频


贾母对林黛玉肯定是真爱,这是毋庸质疑的。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贾母应该非常喜欢自己的女儿贾敏。

从书中看,贾敏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而且贾敏还是贾母子女中最小的一个,因此贾母喜欢贾敏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红楼梦》第三回:


“我这些女孩儿,所疼的独有你母亲;今一旦先我而亡,不得见面,怎不伤心!”

贾母喜欢贾敏,自然就对林黛玉多喜欢几分。

二,贾敏的去世,也让贾母在喜欢林黛玉之

余又加上了一些怜悯成分。而且林黛玉本身的容貌也非常可人,着人疼爱。

《红楼梦》作者对于贾母对林黛玉的爱进行非常详尽清楚的描述:从一见面就搂着林黛玉哭泣,到亲自安排林黛玉的衣食住行和丫鬟婆子,可谓是关怀的无微不至。第三回:


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小丫头,名唤鹦哥的,与了黛玉。亦如迎春等一般,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头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

事实上,贾母对林黛玉疼爱已经达到溺爱的程度了,这是林黛玉后来的性格和脾气形成主要原因。

本来贾敏对林黛玉的教育是行为处事应该处处小心,不要惹事,不要被人耻笑。变成了别人在林黛玉面前处处小心不敢说错话,否则就林黛玉就会不痛快,让你下不来台。

林黛玉到贾府只有几岁,应该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性格,她后来刁蛮个性用一句大白话讲,都是贾母惯出来的。


这种个性的形成对林黛玉的成长是非常不利,这让她在和人交往中过于注重自我。加上她本来家事凄惨更是自悲自怜,高兴时候少,生气哭泣时候多,很难有人愿意和她交往。

当然除了深爱他的贾宝玉除外。贾宝玉给林黛玉极大的容忍和爱护,林黛玉因此也就喜欢上贾宝玉。但是贾宝玉也不是她一个人的宝玉,很多人也都喜欢和巴结贾宝玉。而且贾宝玉也很花心,有点见着美丽的姑娘就喜欢的味道。这让林黛玉很失望,也是她内心显着非常孤独的主要原因。


一个人在社会,其性格脾气秉性决定着他和社会的融入程度。像林黛玉,如果她对人对事能够宽容一些大度一些,在贾府凭贾母对她的爱,凭贾宝玉对她的好,凭有那么多丫鬟婆子伺候她,她应该是感到幸福快乐的。可是就是因为她的性格,把这些都视而不见,还一天天自怜自哀,因此感到孤独也是在所难免的。


占礼杂谈


当然是真爱了。

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喜欢的女儿,爱屋及乌自然会喜欢黛玉。贾敏去世后,贾母想到黛玉没有兄弟姐妹,现在又失去了母亲,于是立马派人派船来接黛玉。黛玉见到贾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而且一般女儿比较像母亲,所以黛玉和贾敏或许也有几分神似。再加上黛玉年幼先丧母后又丧父,贾母念及与贾敏的母女情分,自然也会对黛玉格外怜惜一些。

贾母最宠的孩子就是宝玉了,但她给黛玉的待遇是与宝玉不相上下的。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贾府中摆宴席的时候,黛玉和宝玉也是与贾母一起坐在上首的。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大家摆了一场螃蟹宴,当时的座位安排是这样的:

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史湘云、王夫人、迎、探、惜,西边靠门一桌,李纨和凤姐的,虚设坐位,二人皆不敢坐,只在贾母王夫人两桌上伺候。

薛姨妈和宝钗是亲戚,自然要坐在重要的位置,而宝玉和黛玉却是贾母心肝上的人。

在平时的生活中,贾母对黛玉也是处处关心。贾府里每个姑娘的月前只有二两银子,贾母就给黛玉额外的钱。比如在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有这么一段:

红玉闻听,在窗眼内望外一看,原来是本院的个小丫头名叫佳蕙的,因答说:“在家里,你进来罢。”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

黛玉给钱是随便抓了两把,出手非常阔绰,可见她平时经济是很宽裕的,没有贾母日常的贴补显然是不行的。

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元宵节晚上贾府放烟火炮仗:

林黛玉禀气柔弱,不禁毕驳之声,贾母便搂他在怀中。

凡是有好吃的也会想到黛玉。比如这一段:

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要说明的是书中的背景是古代,古人不懂这些。但是现在不建议吃果子狸之类的野味。

而且,贾母喜欢聪明伶俐,言谈爽朗的女孩子,黛玉刚好符合这个特点。所以,贾母对黛玉是打心眼里的欣赏。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来到潇湘馆:

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贾母心中的自豪跃然纸上。接下来又发生了这一幕:

探春笑道:“这是那里的话,求着老太太姨太太来坐坐还不能呢。”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这两个玉儿自然是宝玉和黛玉了,当然不是贾母觉得他们可恶了,而是他们之间非常亲密,没有任何隔阂,才这样敢开玩笑。

所以,贾母对黛玉是真爱无疑。

至于黛玉为什么孤独。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黛玉的身体本来就不好,这样容易加深人的忧郁感,感觉到情绪低落。

二是黛玉的父母双亡,是寄人篱下,除了贾母、宝玉以及紫鹃等,很难有人对她有实质的关心和爱护。然而贾母年老,宝玉又不能自己做主,所以觉得自己孤独无依。

三是自己和宝玉的未来,她虽然和宝玉两情相悦。但是那个年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己父母双亡无人给自己做主,所以觉得未来渺茫。

还有一个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到世事变迁难料,经历过离伤,会让人不由得感情沧桑起来。

以上这些都让她越来越感觉到伤感,感觉到孤独。


蝴蝶沧海


贾母对黛玉当然是真爱

黛玉是贾母写信给林如海,然后派了男女船只接来的。如果她不爱黛玉没有必要接过来。林如海能劝林黛玉去荣国府,贾母必然在信中给了林如海照顾黛玉一生的承诺。

黛玉到荣国府后,同贾母住在一处。地位同凤凰宝玉一样。贾母的三个孙女都靠后了。之后搬到了王夫人处的三间小抱厦居住。

贾母关心黛玉的饮食、医药,安排王太医给她配药;贾母关心黛玉的屋子,给她换上霞影纱糊窗子;宝黛二人被贾母宠爱地称为"两个玉儿";宝黛吵嘴,能让贾母落泪,称不是冤家不聚头,除了宝黛没有孙辈能让贾母掉眼泪。

贾母对黛玉疼爱,想一直留她在身边。贾母对黛玉的安排是让宝黛结亲。贾母从来都是宝黛木石前盟的坚定支持者,从未改变过!

为此贾母同王夫人、薛姨妈打起了太极!你来我往,戏一本本地唱,这个过程是推进《红楼梦》的几条主线之一。

一、如果没有爱,贾母根本没有必要把黛玉在身边!她只需要安排丫鬟仆妇伺候就行了。

二、如果沒有爱,贾母也没有必要去管黛玉的婚事。竟凭王夫人作主就行!反正贾府需要巴结的豪门贵族也多,黛玉是嫡女,能高攀!那么就用黛玉的婚事去攀高枝好了,对贾府大有益处。管她幸不幸福?

贾母对黛玉一定是真爱

可贾母的爱是隔辈的,她改变不黛玉的孤独。

一、贾母不只是黛玉的外祖母。她也是贾琏、王熙凤,李纨,宝玉,迎春,探春,惜春,贾环,贾琮的祖母。贾母爱黛玉也不会把爱只留给她一人。更多的时候,想要贾母疼爱,要自己优秀,自己去争!

二、贾母爱黛玉也无法代替她的生母。真正母女间血缘关系流淌着的感情,母女可以说的悄悄话,是黛玉无法对贾母说出口的。

黛玉是一位聪明而通透的姑娘。她能看到贾府诸人未来的,必然的悲剧结局却无法改变。她能看到她与宝玉间的感情虽铭心刻骨,但因家族的需要最后总是无缘。这一切,由于她大家小姐身分,由于礼法她都无法说岀口。

曲高而和寡,黛玉的孤独也是必然的!

结语:整个贾府已处于末世。外界贾府生存空间的改变、元妃的死亡都给贾府重创!内里贾府矛盾重重,内耗严重,几代旧俗无法改变都使贾府这个百年公府举步维艰。

覆巢之下,下安有完卵?不独黛玉,贾府中的哪个人是幸福的?这一点黛玉也早己明白,探春、凤姐等尚有不如意之处,何况于她!贾府的姑娘,又有哪一个幸福?

黛玉孤独是来自内心的。因为清醒,因为理解,因为看得透,所以才更显孤独。


薇薇polly


其实,没有经历过这样事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贾母对黛玉的感情这种情况。不过,如果我这样说,尽管词不能完全达意,或许大家也就明白了:

首先,我们逆向思维,做个假设:如果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没有死,她作为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的父亲林如海的身体健康,其他情况不变,贾母及贾家上下对黛玉,还会是前后不一吗?

然而,书中林黛玉的现实确是:当初入贾府时,她母亲病逝,贾母对女儿的思念和惋惜正在心尖上,看到刚刚失去娘亲的小外孙女林黛玉自然是十分地心疼。加上她父亲林如海官场和经济实力都可以,于情于理于现实,贾母都是极为疼爱黛玉的。然而黛玉当时不懂,有时候再真挚的感情,哪怕是亲情,也会因为种种现实而改变。

导致她后来孤苦无依和贾母不再那么爱她的原因有三:第一:林如海的去世。林如海去世,意味着,世上最爱黛玉、最能保护她、给她靠山的人没了,没了强有力的后盾,黛玉在贾家人心中的地位自然是名存实亡,在大家的心里,黛玉的分量,或许早已无足轻重。一直在乎她不改变的,只有宝玉,然而后来的宝玉却终究是实力太弱,从根本上保护不了她的林妹妹。

第二:贾府的家道败落。当初黛玉刚去贾府时,贾府正直气派,后又元春得宠,盛极一时,贾母自然有精力、有精神多疼惜她。而后来的贾府,由于子孙长时间败家败业、王熙凤病重、众人撒手不管、元春突然薨逝、薛蟠打死冯渊犯下罪孽、忠顺亲王、贾雨村、孙绍祖等人的小人落井下石等,大厦将倾,贾母和重人的关注点自然不会是她了,再加上爱她的宝玉此时也是常生病疯癫,以至于因为他的不知情,最后还是被他和宝钗的婚礼直接加重了病情,成了直接导致她伤心欲绝的香消玉殒,说到底,也是所爱之人没能力护住她。

第三:贾母是其他众多兄弟姐妹的祖母,确是她的外祖母,在中国的传统里,一个老人,首先亲孙子,然后是外孙,更何况,她是个父母双亡再没依靠的外孙女,父亲在世时,尚有父亲的官,父亲的钱财,父亲的面子,父亲走后,她自然是孤苦无依,有想法也没人给她撑腰做主的,这点书中也多次点到,黛玉自己也感叹过。倘若黛玉和宝钗的脾性和身体一样好,黛玉又有母亲和兄长给自己主事,贾母怎么也是力挺黛玉和宝玉的婚事的,然而,偏偏黛玉身体差,怎么也不见好,脾气倔,非宝玉不嫁,偏偏这个时候,宝玉急需冲喜,而宝钗论家境、论脾性、都在此时比黛玉在众人眼里要合适些,她自然选择宝钗,而放弃了林黛玉,比起黛玉,她自然最爱宝玉,她不能让这么一个病恹恹的人嫁给宝玉做主母,为宝玉的以后、贾府的以后,她都不会选择这样的林黛玉。在最后一次来看望快到弥留之际的黛玉时,走开所说的话,也是放弃为她的病和为她的心病争取的意思,在那一刻,贾母不管是婚事还是她的命都是放弃了的意思。在读到那儿,也是最让我觉得人心现实的一刻。

所以,当初的爱,是真的。

后来,不爱了,也是真的。


回忆v累积成伤


贾母是非常爱黛玉的,并且黛玉也不孤独。

1. 从她自身来说

吃 由于她身体不好,只要有能够使她健康的食物或医药,都能够为她解决。

穿 刚进贾府王熙风就提前给解决好了,王熙凤当家,以后当然也不会有问题的。

住 与贾母住在一起,这在贾府已经是至高无上了;后来搬到潇湘馆,而潇湘馆是她自己的选择。

行 进入大观园以后,林黛玉就没有出过大观园,这乃是少女们的乐园。

而创造这些条件的还不是贾母,虽然贾母没有亲力亲为,然而大家心里都是明白的。

2. 从众人来说

客观讲只有她黛玉打趣别人的,而没有别人打趣她黛玉,她为什么如此优越呢?无外乎就是贾母在无形的帮着她。贾母可是在贾府中塔尖儿上的人,谁不敬贾母三分呢?

爱屋及乌吧,这不就从侧面也写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爱吗?

3. 黛玉并不孤独。

平时有众姐妹环绕在她的身边,特别是宝玉,就成了她的撒气桶。当然黛玉最可爱的就是与小姐们作诗填词了,这哪里有孤独呢?

我们若说她孤独的话,那可能是她作诗填词时所表达的那种忧时伤春的心情而已,可这只是她的写作风格与观察外界的态度吧,这也是她内心的一种丰富的形式呀!


文学与教育


在红楼梦中,对于贾母是否真心喜欢林黛玉,一直有争论。其实,贾母是喜欢林黛玉,而且给予她的关爱十分的多。贾母喜欢林黛玉超过贾府的很多人,从以下三点就可以看出来。

其一,贾母给林黛玉很高的地位,在贾府当中不会卑躬屈膝。林黛玉的母亲在生前十分的疼爱林黛玉,而贾母和林黛玉母亲的关系十分的好。林母去世后,贾母出于对女儿的爱,对外孙女的爱,所以一直对林黛玉都十分的关爱。她在贾府当中,给予林黛玉足够的地位与尊重。

其二,贾母在生活上十分关心林黛玉。林黛玉自从进贾府以来,身体一直非常的虚弱,有时候就是一副病殃殃的样子。贾母为了林黛玉的身体健康,她吩咐下属煮人参给她喝,请医生来给她把脉看病。按照医生开的药方一直给林黛玉服用,这是一个对林黛玉十分关爱的体现。只要林黛玉的身体状况出现问题,贾母就会很着急,就会请大夫来看。可以看出贾母对林黛玉生活上是十分关爱的。

其三,能让贾母哭泣的人非常少,而林黛玉就是其中之一。林黛玉天生丽质,贾母对她偏爱有加。可见林黛玉能够讨得贾母欢喜。即使她让贾母哭泣,贾母也一直喜欢着她。而贾母不主持讨回遗产主要是因为遗产的性质很复杂,难以讨回来。所以,贾母是真心喜欢林黛玉的,对林黛玉的疼爱是十分多的。不主持讨回遗产,是因为林黛玉的遗产性质比较复杂,难以追回。




小小小是我


贾母对黛玉是真心的疼爱,从黛玉进贾府贾母安排黛玉住在自己的住处碧纱橱的暖阁里,与贾母最宠爱宝玉同住,黛玉住在里屋,宝玉也住在外面,就能看出贾母对她的疼爱,再有在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母曾以配伴刘姥姥逛园子为由,亲自视察黛玉的住处,见黛玉的窗纱旧了,立即让人换上最上等的新的,我们从刘姥姥的眼里所见来展示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并非虚假,这哪里是小姐的绣房,分明是公子的书房一般华贵……,综上所述足以证实贾母对黛玉不但疼爱,而且还藏着一点她的私心,在心打算将来配给宝玉做起妻室,那么有贾母的疼爱,为什么林黛玉后来却非常的孤独呢,原因就是贾母对她的过分疼爱,无形中给黛玉树立了许多近敌,那就是以王夫人为首的嫉妒者,王夫人曾因嫉妒黛玉母亲贾敏的缘故,而迁怒于黛玉,很显然王夫人是贾府的实权掌控者,一些丫鬟下人,是很会见风使舵的,为了不得罪王夫人,又不敢得罪老太太贾母,只能明哲保身,对黛玉敬而远之,在宝钗选秀落选后,便与王夫人导演了金玉良缘的美梦,由王夫人进宫,让贵妃娘娘做主来压制贾母,表面上看宝是在关心黛玉,实际上把黛玉推上了死亡之路,到后来贾母年岁已高,况体弱多病,无暇顾及她黛玉,况且后来的贾母也对黛玉有些失望了,一是黛玉身体不见好转,且病情日益剧增,再就是黛玉与宝玉的追求自由的叛逆行为,最终让贾母放弃了黛玉,失去了她外祖母的庇护,面对贾府寄人篱下的生过,林黛玉又怎么能不孤独呢,最终在得知宝玉与宝钗已成定局时,在孤独与与幽怨中离开了人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