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國時期“魏”“蜀”“吳”都是怎麼建立的?他們最早是如何稱帝的?

範清k1ng-bAby




魏的建立始於魏武帝曹操。

曹操於陳留起兵參加聯軍討伐董卓,後諸侯分裂混戰割據。曹操被迎為兗州牧,開始逐鹿中原。奉漢獻帝都許,以天子名義討伐不臣。滅呂布、袁術。官渡之戰,以弱勝強,滅強敵袁紹,進而獲得河北之地,統一北方。敗逐馬超韓遂等西涼軍閥,平定關中、涼州。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於是曹操建國,以魏為國號,定都鄴,置百官。三年後晉封為魏王,直到去世,由曹丕繼任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自立為皇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蜀是蜀漢的簡稱,但並非國號。由昭烈皇帝劉備建立,國號為漢。

劉備是漢朝皇族的後裔,素有仁德之名。前期參與割據軍閥間的鬥爭,周旋輾轉於各大勢力之間,缺乏安身立命的根本之地。在曹操得到荊州兵指江南的壓力下,聯合東吳孫權共同抵抗擊退曹操。得諸葛亮輔佐,立足荊州,進攻西川劉璋,取得勝利得到益州。逼退曹操,取得漢中之地。自立為漢中王。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漢、季漢。



吳的建立者為吳大帝孫權。他也是三國中稱帝最晚的一位。

孫權承繼父親孫堅、兄長孫策創立的江東基業,穩固防守,積極進取。任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位都督,先後擊敗曹操、聯合劉備、奪取荊州、安定江南。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吳。


如切如磨


魏、蜀、吳三國的建立,當然是因為東漢末年劉氏皇朝弱爆了了的原因,東漢中央政府已把控不了地方勢力的逐步壯大。正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要造反,飯都吃不飽哪管你什麼皇帝不皇帝的。自然的,手握權利的人就會無視東漢這個無能的中央政府,就算曹操沒做皇帝的想法,別人也會有。

於是啊,曹操之子曹丕公元220年的時候把漢朝末代皇帝趕下了臺,自己做了皇帝,國號“魏”。

其他人一看,你曹丕這個小娃娃雖然實力是要強一點,可是我們也不差是不是。於是劉備這位皇家宗室心中自然也不爽,於公元221年建立“蜀”。

作為另外的大軍閥孫權想稱帝,但也無奈啊。曹丕拳頭大,他打不過。劉備本來就佔著前朝宗族大義的名分,再說不久前才聯合曹丕把劉備痛揍了一頓,結果把劉禪的老爹劉備給害死了。孫權是猛然驚醒啊,這乖乖不得了,打不過曹丕,又與蜀漢結了仇。而曹丕又時不時的嚇唬他,要滅了他,孫權是坐立難安,總得想個辦法不是。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嘛,而蜀漢經大敗也實在折騰不起,於是蜀漢與孫吳假惺惺的聯合在了一起。如此過了幾年,孫權發現自己也老了,而曹丕也死了幾年,再不過一過皇帝的癮就沒機會了。於是,公元229年的時候建立了“吳”。

從此三國鼎力,混戰數十年。


葉青漁


三國指的是東漢末年,劉備建立的蜀漢,孫權建立的東吳和曹丕建立的曹魏。
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予盾重重,科捐雜稅巧立名目。全周各地開始出現民不聊生的現象。更重要的是皇權的旁落,地方州牧勢力逐漸膨脹,東漢王朝逐漸失去對各州牧的控制,各州牧開始逐漸擺脫東漢王朝,開始成為割據勢力。

公元184年,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並迅速席捲全國,一發不可收拾。東漢王朝迅速展開鎮壓,逐漸農民起義被鎮壓,但在鎮壓黃巾中,出現一個嚴重的問題一董卓之亂,曹操會同劉備舉起義旗在袁術指揮下開始展開對董卓的討伐,司徒王充使用美人計,叫呂布殺了董卓。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劉備和曹操迅速崛起。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議,把漢獻帝請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以丞相身份總攬軍政大權,而漢獻帝劉協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曹操最終被封為魏王。三國時期最不簡單的人物要數劉備了,劉備白手起家,最後三分天下。劉備早年靠販履織蓆維持生計,但卻心繫天下,把光復漢室江山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禮賢下士廣結社緣拉起了自己的隊伍,終於在討伐董卓的作戰中立下戰功,最後劉備也被封候。孫堅和孫策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迅速在東吳發展起來了,以可惜孫堅命短,孫策命不長,小小年齡的孫權開始經營東吳。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迅速統一中國北方,之後迅速把目光放在中國南方,先成功促使劉琮的投誠。公元208年,孫權在魯肅建議下與劉備組成聯軍共同抵抗曹操,結果曹操大敗而歸,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劉備連下荊州五郡,幾年後奪取西川和漢中,至此三國雛形基本形成。只可惜大意失荊州。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操的兒子繼承了丞相之職,逼迫漢獻帝劉協禪讓帝位給他,曹丕正式篡漢自立,建立魏朝,史稱曹魏。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續漢,史稱蜀漢。劉備於公元222年發起夷陵之戰,被吳國打得慘敗,所帶能征善戰的將士大多壯麗犧牲。劉備於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諡號漢昭烈皇帝,兒子劉禪繼位。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後遷都建業。

我是健行萬里,歡迎點評和點贊以及互粉!


健行萬里


狹義的三國時期從220年開始,曹丕篡漢稱帝,建魏,史稱曹魏。221年劉備在四川稱帝,建漢,延續漢祚,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大帝,建吳,史稱東吳或孫吳。三國至265年歸於晉,時間跨度46年。


傳統上把184年黃巾起義作為三國的開端,這次起義預示著東漢王朝對國家失去控制,地方豪強和割據勢力因此而起,經過一系列的攻伐吞併,逐漸形成三大集團。亂世出英雄,三國前這段時期在《三國演義》等小說評書的渲染下,因事件清晰,人物突出而廣為人知,人們對它的喜歡程度甚至超過真正三國時期。(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打敗北歸,三足鼎立已然成形,劉備取川,漢中之戰到襄樊戰爭孫權襲奪荊州,三國並立的形勢已經非常明顯了。220年,繼魏王位的曹丕為收天下人心,提高威望,壓服反抗勢力,逼使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控制有長江以北九州半之地。


以漢朝宗室自居的劉備,在曹丕代漢後,為延續漢祚,向天下昭示正統,遂於221年在四川稱帝,國號仍為漢,定都成都,控制益州一州之地。在夷陵之戰打敗劉備伐吳大軍後,又與曹魏交惡,為了在名份上不落下風等原因,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轄有交州揚州,部分荊州之地,定都建業。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曹魏、劉蜀、孫吳“三國時代”,歷時46年。即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到265年吳國滅亡。實現了史稱的“三國歸晉”。實際上是“三國一統歸魏”。因為一統三國時,魏帝即沒有禪位,司馬氏也沒有篡位。

一代梟雄曹操,即是東漢末年的漢丞相、魏王,也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學家和軍事家。在先滅掉呂布,後又經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受赤壁之戰“孫劉聯軍”重創後,已形成三足頂立之態勢。220年,曹操死後,其長子曹丕即為魏王。廢漢獻帝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

以漢室後裔身份自居,打著“恢復漢室”磊落旗號的遊人劉備。廣網人才,依仁德招賢納士――先結義關羽、張飛,又“三顧茅廬”請出《隆中對》的主人諸葛亮等一干文武之人後。先取了荊州立錐,後攻佔西川,在川蜀之地開創了自己的領地。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

孫權承父孫堅、兄孫策之基業,聚賢納士,廣結高朋,依據長江天塹和一干忠臣良將,佔據了江東。孫權經過“聯劉抗曹”的赤壁之戰和挫蜀的夷陵之戰,收回了北據曹魏的重鎮荊州和南據川蜀的重鎮夷陵。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實現三國真正的鼎立時代。但是,時間很短暫,被在司馬氏操縱下的曹魏一一滅除,最後實現了天下一統。



三國之所以是三國,就在於有三個國家並存。這三個國家鼎立,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才精彩,才"眾口爍金,積毀銷骨"樣地任人評說。過去的不甘清貧寂寞的人要出門去打工。跟現在差不多。所以"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就非常重要了。跟上好主子一切搞定。主子不稱王當皇帝都不行。當然,水到渠成的事,誰不當才是傻蛋。


曹操不是不想當,他做了一輩子丞相,又當了好多年的魏王。真把漢獻帝掀開,自己坐上去,還是有愧的。他手下堅決要求,他不幹,他說他當週文王。這挑明瞭,他不當皇上,他兒子可以當。群下就有了希望。


曹操一死。曹丕就當皇帝,建立了魏國。這就是曹魏。時間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劉備在成都一聽,群下沸騰,堅決要求漢中王接過大漢的旗職,廷續漢祚當仁不讓。次年(公元221年),劉備"不得己"而進位皇帝寶座。國號漢,後人稱之為蜀漢。東吳的孫權老練持重,不尚虛幹實事,一直拖到公元229年,才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

三國魏,蜀,吳就是這樣鼎立起來。


劉一千五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紛紛,群雄逐鹿,弱肉強食。長達幾十年的軍閥混戰後,天下三分,魏蜀吳橫空出世。那麼魏蜀吳如何在群雄林立的東漢末年崛起強大並稱帝的呢?

先來說說魏國的稱帝之路,魏國是三國之中最早建立,並最早稱帝的。那魏國有著啥實力敢行天下之不敢為之事。歸功於曹操創業早,實力很強,到處打怪升級。曹操早年四處征戰,先大破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佔據兗州,還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並“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勢力發展成兗、豫、徐三州、兼有部分司隸、雍州等中原地區。並以少勝多,在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之後花了七年時間統一北方。雖然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打敗,但是沒有影響其實力,依舊是北方霸主。但是曹操出於自己是漢臣的原因,遲遲不肯登基,還是由其子曹丕登位。


曹丕為什麼能稱帝,有什麼背景呢?第一,反對勢力的衰弱。在曹丕時期,漢朝正統影響力下降,漢獻帝權當是傀儡,漢臣死的死,病的病,無力反駁實力強大的曹丕。加上曹丕的權力是建立在曹操的基礎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只知道為曹家賣命,朝廷內已經無人抗衡曹丕。第二,天理學說的運用,製造了替代漢朝的氛圍。當時鄒衍五德學說盛行,曹丕借用東漢氣運已盡,製造輿論,並創造大量讖緯,確定自己稱帝的合法性。

再說說蜀國的建立之路。劉備出身是不太好的,早年賣草鞋,但是恰好碰上了黃巾起義,他便打著自己“中山靖王之後”的旗幟擴大自己的實力。早期是到處投靠人,後來陶謙病亡後,劉備當上了徐州牧,但被呂布奪了權,後投奔曹操,在曹操手下當了豫州牧。衣帶詔事發後投靠劉表,後與孫權合力大敗曹操於赤壁,收復了荊州。再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那麼劉備稱帝背景是什麼呢?第一,曹丕提前稱帝,形勢有利於劉備。曹丕稱帝,為劉備稱帝提供藉口,他可以藉口稱帝光復漢室,討伐曹丕。第二,擁有益州,荊州土地,地理位置較安全,實力雄厚。

孫權稱帝是最晚的,他的建國之路也是最輕鬆的。因為孫權的江東基業是由他爸孫堅與兄孫策打下的,他是在孫策遇刺身亡後成為一方諸侯的。在他的建立過程中,他對內掃除山越叛亂,對外與劉備同盟打敗曹操,並在夷陵之戰中挫敗劉備。後在石亭之役中打敗曹魏,創造了穩定的環境,因此孫權稱帝。孫權稱帝主要有這麼幾個背景:第一,獲得了荊州,實力大大加強,並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第二,平定了山越叛亂,與江東士族合作,國內局勢穩定。第三,曹魏政權換了皇帝,曹睿要鞏固國內,無暇顧及孫權稱帝。

魏蜀吳三國的統治者都稱了帝,可他們無力統一全國,此時還沒有出現能實現大一統的統治者,但統一是趨勢,若干年後,中國將會再次統一。


歷史百家爭鳴


東漢末年幾十年,中國一直是軍閥混戰的亂世。魏蜀吳是這個階段的最後勝利者。

曹操從公元189年陳留起兵討伐董卓開始,先後平定了袁紹、袁術, 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奪東漢天下,建立曹魏。

劉備自184年起兵鎮壓黃巾軍開始,先後佔據過平原,徐州,荊州,依附過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最後奪取了劉璋的西川和曹操的漢中之地。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延續漢朝,史稱蜀漢。

東吳歷經三代,從孫堅184年鎮壓黃巾軍開始,後來孫策打下江東。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


集賢院居士


三國確切的叫法是魏,漢,吳,後世為了區分故稱為曹魏,蜀漢,孫吳,那下面就具體說說他們是如何建立的。

曹魏,可以說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南征北討,統一北方,天子在手,政令皆出曹操,但是,曹操並未稱帝,他在世時仍是漢臣,赤壁之戰,曹操本欲一戰平之,然而孫劉聯手抗操,結果曹操大敗,此役過後,自此三國鼎力,三分天下,220年,曹丕稱帝,是為魏,221年,劉備稱帝,是為漢也,夷陵大戰,被陸遜大敗,成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孫權則在222年被曹丕封為吳王,229年,於武昌稱帝,後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力。


方山中人


東漢末年,天災人禍,局勢動盪,轉眼間天下分崩離析!

經“黃巾起義、十常侍和董卓之亂”,漢王朝已搖搖欲墜、名存實亡!在關東聯軍討董之戰中,曹操、孫堅“露臉”。
曹操,曹魏集團的核心人物和代表人物。在天子從“李傕郭巳”手中逃出後,及時迎駕、‘挾持’,乃始崛起。打了一系列兼併戰爭,佔據天下“六州”,卒於公元220年,傳“魏王”位曹丕!同年曹丕篡漢稱帝,始建“大魏”,至此魏國建立。


劉備,早年顛沛流離、投靠多個諸侯。赤壁之戰後在荊州站穩了腳跟。後受“西川劉璋”之邀抵禦“漢中張魯”入蜀,隨機佔領了‘益州’。漢中之戰後,公元219年進位“漢中王”。曹丕稱帝后,為延續漢祚,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建號“漢”,史稱‘後漢’或‘季漢’,至此“蜀國”建立!
孫堅,


東吳集團的前期領軍人。在討董聯軍中聲名大振,依附於“袁術”,在討伐劉表追擊其部將黃祖時,被暗箭射殺。長子孫策繼承父業、帶領舊部,平定、佔領江東,在群雄之中至此有了自己一席之地!偏好獨自狩獵,一次狩獵當中被敵人舊部射中亡故。當此,弟孫權繼承父兄遺業,統領江東,赤壁之戰後於“曹劉”周旋爭鬥。公元229年於武昌稱帝,國號“吳”。

“三國”陸續建立,後三國鬥爭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