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土司文化在貴陽

水東文化述略

在烏當繁華的新添城區,有一條名為北衙路的街道,它古樸的名稱彷彿在訴說著烏當悠久的歷史。那北衙路是因何而得名呢?它和烏當的歷史又有著怎樣的關聯呢?讓我們穿越時空一起還原那段土司統治下的歲月吧!

水東的領地範圍

烏當風光秀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宋、元、明三代,統治這片土地的是宋氏土司。宋氏土司長期統治鴨池河以東(今貴陽地區及龍里、貴定等地)故得名水東宋氏,由於其衙署長期設於洪邊寨(原烏當區政府一帶),又名洪邊宋氏,因元末明初擔任貴州宣慰使職,又稱宣慰宋氏。

土司文化在貴陽水東宋氏鼎盛時期,除管水東、貴竹等十長官司外,還親領洪邊十二馬頭(今開陽),其地域包括今貴陽市的烏當區、開陽縣、花溪區東部,以及黔南自治州的龍里、貴定兩縣和福泉市的西南部。其中有七個長官司由宋氏家族旁支任長官。正統元年(1436年),朝廷還將由流官管理的程番等十個長官司(今黔南州惠水縣)改屬宋氏管轄,水東洪邊宋氏的轄境和控制地區方圓近一萬平方公里。

宋氏土司的興亡

北宋初,河北真定人(今正定)宋景陽奉命征戰都勻、蠻州(今開陽)等處,將烏蠻逐出蠻州。事後宋朝政府設置"蠻州"總管府,以宋景陽為都總管。宋景陽即為水東宋氏始祖。元代,宋氏後裔宋隆濟因不滿元朝暴政,起兵抗元,後來被他的侄子宋阿重出賣,抗元運動最後失敗。宋阿重因為有功於元朝,被元朝政府任命為順元宣撫同知,設衙署於同知衙(今開陽縣雙流鎮白馬村同心)。自此,宋阿重取代宋隆濟統治水東。

明初,宋阿重之孫宋欽與水西安氏靄翠共同歸附明朝,明朝以二人同為貴州宣慰使並世襲之,明令二人同遷貴州城(今貴陽市區),明確安氏治水西十五則溪,宋氏治水東十二馬頭。洪武十四年(1381年),三十萬明朝大軍取道貴州平定雲南,留重兵駐守貴州。次年設置了最高地方軍事機關貴州都指揮使司。1426年,宋氏土司宋斌主動將宣慰司衙署由貴州城遷往城郊的洪邊寨,以實際行動支持明王朝在貴州的統治。由此,宋欽獲得了明朝政府的信任,宋氏土司也因此走向鼎盛期。

1621年宋萬化襲土司職,為明代宋氏第十八任土司。次年,宋萬化隨水西安邦彥反叛,先攻下龍里,繼又參與圍攻省城貴陽,後被擒斬。其子宋嗣殷擅襲土司職又叛,明軍攻破宋氏故地洪邊寨,宋嗣殷將衙署遷楊黃寨(今開陽縣城),1630年宋嗣殷被擒斬。明朝於1631年革除宋氏土司職,結束了宋氏對水東地區長達650餘年的統治。

水東的文教建設

水東與播州(今遵義)地域相鄰,加之水東宋氏與播州楊氏世代聯姻,交流頻繁,因此水東的文化開發較早。自明初歸順朝廷後,水東歷任土司均以開放的胸懷,開明的態度自覺接受中原文化的薰陶,堅定不移地貫徹明王朝"文治教化"政策,大力推進文教建設,使得水東地區的文化教育日趨繁榮。

土司文化在貴陽

明代以前,貴州教育極其落後,整個貴州僅有一所儒學,即元仁宗黃慶二年(1313年)建於順元城(貴陽)的順元路儒學。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對貴州的教育相當關注。水東宋氏和水西安氏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支持朝廷,在原順元路儒學舊址建貴州宣慰司學。宣慰司學尊孔崇儒,促進了儒家文化在貴州的迅速傳播。1481年,宣慰使宋然、安貴榮等不惜重資,擴建貴州宣慰司學,歷時8年,於弘治三年(1489年)竣工,辦學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在洪邊宋氏和明王朝中央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貴州教育一步步走向興盛。史載,從明初至崇禎三年(1630年),貴州共建官學47處,各府、州、縣、衛、司遍立學校,培養人才。貴州獨立舉行科舉考試後至明末,百餘年間,出了82位進士,800餘名舉人。在這種向學風氣的影響下宋氏土司也湧現出了一些詩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宣慰使詩人宋昂與其弟宋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