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雲南有“雲南十八怪”之說

臨滄也有“美食十八怪”

在這裡,是外地人眼中指出的是臨滄的美食

臨滄的民俗美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簡單的出奇,卻“怪”

但毫無疑問的說,

這些美食的發明家絕對是智慧勤勞的臨滄人

當然,也包含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

第1怪

米湯叫做筲箕菜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他們把米湯也列為臨滄美食,是為了告訴大家,臨滄人能用極為普遍的原料來創造出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品物”,這本身就是一個絕妙的“發明”。

臨滄人把米湯也稱為“米油”,一瓢從筲箕漏下的米湯,一坨燒得通紅的鍋鹽,一勺誘人的清油(或是豬油),三者就這樣簡單的組合,臨滄人習慣用“沏”來形容米湯,完整的菜名也叫做“油鹽沏米湯”。

這一美食大抵是那些年復一年地穿行在臨滄茶馬古道上的趕馬人的傑作,這樣質樸的菜餚似乎已經消失了很久。

第2怪

油粉鍋巴夾餌塊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他們認為臨滄人對豌豆生產的食品統稱為“油粉”或者“豆粉”是難以理解的,有“油粉湯”(也就是我們說的稀豆粉),“油粉鍋巴”、“油粉疙瘩”和“豆粉坨坨”,還有米粉豌豆粉,不僅直觀而且親切。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油粉”名稱的來歷也許因為有一種叫做“油粉鍋巴”產品的生產中間,特別需要少量菜油脂來幫助與鐵鍋隔離,以便於“鍋巴”起鍋而得名。這種“鍋巴”在臨滄市所屬的鳳慶縣的生產達到了相當的規模,周邊的縣市市場幾乎被其大部佔領。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用“油粉鍋巴”包裹起塗上“稀油粉”漿和佐料的餌快,把“油粉鍋巴”的香脆,“稀油粉”的純爽,“餌快”的嚼頭三者合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實實在在地把一種最普通但並不粗野的民俗美食,奉獻給千千萬萬的食客。

第3怪

酸漿米線真可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的米線製作工藝有別於其他地方,系採用酸漿團加熟米漿團兩相揉合而成的米線熟料榨制生產的。這樣的生產方式製作的米線,前些時候盛傳被一些人質疑為有可能對身體健康不利。其實,榨制的最後一道工序是高溫煮沸,不僅在消毒、殺菌等等方面,規避了導致影響人體健康的可能存在的弊端,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加入了“酸漿”,使米線產生了難得的“韌性”——臨滄人稱之為“筋骨”。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而且臨滄人也可以把米線榨製成細如髮絲的狀態,而絕不像有些地方的米線粗如筷子,讓人一見便倒胃口。當然,細如髮絲是形容詞,臨滄細米線能榨製成直徑在不大於一毫米多一點根本算不上什麼“絕版秘密”。

臨滄的酸漿米線口感度極佳,耐得住品味,筋骨的適中是一種飲食層次的完美表現,它絕沒有“扒呼啦稀”的感覺。人們可以通過食用酸漿米線,去體味一種做人的道理似的。

第4怪

蓮花假酥勝葷賽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蓮花是臨滄到處可見的植物,因為花很美,大多人捨不得吃她,將之用於供神和插瓶(就是所謂“插花藝術”,儘管臨滄人插瓶講究高矮錯落,穿插有致,配搭考究,他們這麼做了也不願戴上藝術的帽子。)更有甚者,為了保護蓮花不被糟蹋,還編出“一支蓮花一支藕”——摘了一支蓮花就扯死了一支藕的說法,叫你摘他不得,扯他不忍。總之,臨滄人愛蓮花是出了名的。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人把新鮮蓮花瓣帶露摘下,加入小粉、雞蛋、食鹽和其他調料(最要緊的是草果面和少量米酒汁兩種),充分調勻,使其成為較濃的糊狀。然後用筷子挑起裹滿糊糊的蓮花瓣下到熱油鍋內炸黃即可起鍋裝盤,上桌食用。外色金黃,內質清嫩,加之新鮮蓮花的清香,確實是一種介於“神乎”、“仙呼”與人生之間的美味享受。

臨滄人又給這種菜起了一個名字——“蓮花假酥”。這道菜的確比用肉類作出來的所謂葷酥肉菜高級了不知多少。

小編還想說一句,其實臨滄人愛吃鮮花不止是蓮花,更有南瓜花、玫瑰花、茶花等等!

第5怪

豆粉下酒坨坨塊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豆粉在臨滄專指以豌豆為原料製作的較為常見的一種食品,臨滄人專為它起個名字——“油粉”。

臨滄油粉的製作從選料到加工極為講究:以選料為例,以粒大而飽滿的麻豌豆為首選,白豌豆次之,雜豌豆則最差;以製作加工為例,以“水磨”加工出來的豆麵為好,而現代的小鋼磨加工的麵粉為差。下鍋時,必須以小勺添漿如細線之狀入鍋,以中火不停地順時針畫圓攪動,火工控制在鍋底不被燒糊最為適度。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光是以上提及的幾處要點,一般人根本沒有這份耐心領受這種折磨。“油粉香,在添漿;鍋一糊,婆娘哭!”這就是臨滄的女人在製作油粉時的那種精神投入和體力投入的真實寫照的順口溜。

因為臨滄的油粉香而不膩、醇而不妖(一般人則無法理解這個“妖”字),人們喜歡以油粉坨坨下燒酒,那是一種獨特的美味,普通人無福消受,或者乾脆說成無法領略這份內在的風情。

舊時,可以說許多到緬寧(現在的臨滄)就任或巡視的官員,幾乎都有品嚐臨滄油粉下燒酒的風味的一些傳說和趣事。臨滄也才會有南門洞的“老疙瘩”油粉、“小泰安”油粉的當時的人們還不可能具有的品牌意識的“品牌”。

第6怪

木瓜煮水當醋賣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人所稱謂的木瓜,絕不是外地人所稱的那種“木瓜”——一種熱帶水果,而是臨滄特產的一種味酸而微甘的灌木果實。臨滄人將外地人的所謂“木瓜”稱之為“馬上坡”,還派有一個極為有趣的形象名叫“兒多母苦樹”——從中還可以顯露出臨滄人還具有不錯的“幽默感”。

臨滄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漢族與各種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的相互滲透,互相汲取相關的精華的創造,成就了臨滄獨特的民俗飲食文化。儘管漢族同胞居多,但其開放性和接納性極強,比如植物果實的制醋工藝,大多接受少數民族的認知和工藝,臨滄各族百姓可以說做到照搬照用,相互交流。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除了木瓜之外,烏梅、芒果、酸角、鹽酸果、檸檬果、橙子、酸駡溜等等幾乎只要味酸的果實,都可以做醋。工藝也極為簡單,用水煮、用沸水泡出酸味水,再加入其他調料即告完成製作。

其中,臨滄人認為烏梅與木瓜製作的果醋因為具有平肝、舒肝、安神、養血的獨特藥用價值而視為高檔。

第7怪

卷粉叫做米幹擺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用大米磨漿後通過上盤蒸制的那種薄而嫩滑的食品在雲南各地似乎都能找得到,而且統稱為“卷粉”。我到過省內的不少專州縣市,唯獨臨滄是對之加以特殊稱謂的地方,在這裡無論漢族或者少數民族,均接受“米幹”這一名稱。筆者訪問過不少老人,他們給出的理由極為簡單,他們以為所謂能夠稱之為“粉”的東西,首先必須用糧食一類為原料,磨漿或捏槳後加熱而成為濃糊狀,待冷卻後可以直接食用的才能稱作“粉”。

言下之意是如“米幹”(也姑且稱為卷粉)的東西,基本不符合後半部分的條件,因此,臨滄人的獨特地方語言特點和地方語言的講究程度非比尋常。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歷史上臨滄人有過偏好製作“幹板菜”的習慣,當然是因為季節限制,物產匱乏的產物,現在有些山區百姓還在製作幹蘿蔔絲就是例證。“米幹,米幹”其實是“米幹欄”的縮稱名字,由於米乾製作帶有極大的普遍性,可以說米幹欄是順手而成的產物,易於曬乾,比洋芋幹,芋頭乾等等乾菜來得容易。

趕馬人帶上家裡女人們製作的“米幹欄”,開哨時下油鍋簡單一過,灑上一點鹽面即可食用,或者放入翻滾的菜湯裡稍加攪動,便可以吃上如同家裡圍桌而坐的米幹了。

因此,由“米幹”變化而來的“米幹欄”的聲音,到應該說是《趕馬調》的另一種生活演繹,抑或是另一種茶馬古道上的專利版本。

第8怪

米餅做成象耳袋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米餅”是臨滄旱傣族同胞的專利食品。當然,近些年來,各民族間的和諧交流,節日的相共慶賀,民間的民俗美食也互相認同。

我們這邊也叫做“豪崩”。

它是臨滄地方特產的糯米為原料製成,它片積極大,呈園型,傣族群眾給它象形名字“象耳朵”,是傣族群眾賧佛的必不可少的佳品。米餅製作原則上是“節氣”的應時產品。臨滄的耿馬、雙江、勐定一帶的傣族群眾在潑水節期間,是每年米餅製作的高峰期,現在不僅作為傣族群眾喜歡的食品在其族群內部消化,而且作為一種食用商品推廣到周邊各地。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傣家的米餅對於臨滄大眾來說並非“重食”而在與“重情”。當每年清明節後十餘天的日子裡,如果你收到傣家老人送來的“象耳朵”和他們順就擰著漂著松柏或鮮茅草葉清水小桶,並口中叨唸著傣家祝福的言辭——“優利金旺”,在你的後背灑上幾點祝福的清水,那是一種莫大的禮遇。

第9怪

餈粑也能將客待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人大都有一種習慣,就是無論家用或是待客都要把需要食品搞得多多益善,以顯示豪爽和好客。

“餈粑”其實一點都不稀奇,把臨滄各地都有的糯米蒸熟後倒在杵臼裡衝爛,再將它分開成若干小陀或大陀,抹上些許菜油按倘成稍薄的圓餅即成,稍幹可以墊上松毛、側柏鮮葉儲存。在木炭火上慢慢烘烤,滿屋香飄襲人,遺味經久不散。勸你千萬不要大口吞食,要細嚼慢嚥,你才會體味出所謂美食其實就是自然與單純的結合——道理居然如此簡單。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因為餈粑的儲存是有時間性的,丟掉實在可惜,浪費怕遭“雷打”,所以只能趁著春燥天氣將其開片曬乾,於是就成了“餈粑幹欄”。

“餈粑餅”烤食,輔以白糖,蜂蜜或者乳腐,都是臨滄人最喜歡的一種美食。

第10怪

香椿帕黑香臭怪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各地都有“香椿”、“帕黑”等所謂“臭菜”生長,臨翔的中山一帶作為農民的庭園經濟發展種植。一般漢族人士偏喜香椿而少數民族人士偏喜“帕黑”。這些所謂“臭菜”具有“吃得聞不得”的共同特點,或者說下鍋炒時“臭”,上桌吃起來“香”。

天下居然有這種奇妙無窮的尤物,教人不得不歎服大自然的絕妙天工。

香椿用不著我多加解釋,而“帕黑”是臨滄當地漢傣族群眾對這種菜的一種稱呼。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香椿大多采用煎炒、油炸、涼拌的方法,各地吃法大同小異。而“怕黑”的吃法多以切細加入雞蛋汁中,攪拌上適量小粉、鹽巴,下油鍋煎炸成淡焦黃色的餅塊形狀即可裝盤上桌待客了。一般情況下,如果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一道民俗美食的人,需要我們東道主做一些引導和說明,並且可以在敬客的時候先來一下“領客”形示範,以打消客人對“臭菜”的疑慮。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第11怪

苦膽撒撇情不礙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把牛的苦膽汁用來做菜,恐怕是臨滄人、確切點說應該是臨滄(確切些說應該涵蓋滇西)的傣族群眾的原創發明吧。我接觸過許多初次來到臨滄的人士,對這個問題頗感興趣。他們知道苦膽汁有清涼解毒的作用,比如熊膽、蛇膽用以入藥那是異常傳名的,但用來做菜就感到非常詫異。再者,用“苦味”的東西來待客似乎說不過去。

但是,臨滄人就把“苦味”“文化”化了。臨滄人敬客就有用苦茶待客的習俗——先向客人敬上一盞苦茶,待你剛喝了一兩口之後,主人就會立即撤去苦茶,向你敬上用糯米爆花(泡米)、核桃片、上好茶葉衝蔗糖或者蜂蜜開水的甜茶。這裡面就包含臨滄人對客人的美好祝願:“先苦後甜”,而且無論你現在的處境是“順”還是“背”,都可以往好裡解釋得天衣無縫。

把牛肚洗淨煮到七成熟切成小塊薄片或細小條狀加入“鹽酸果”醋,然後加入阿瓦芫荽、小米辣、大蒜等佐料末,千萬不要忘記加入適量生苦膽汁,調拌均勻稍擱置一小段時間即可上桌了。這種苦膽拌涼菜的東西,無論那一個民族的群眾通通接受旱傣族沿用了幾百年稱稱謂——“撒撇”。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當然現在的“撒撇”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的原料工藝了,比如有的加入細牛肉絲等,最為正統的應該說是牛肚、牛膽汁做的“撒撇”。

當然,撒撇米線也是臨滄人最愛的一道美食,必不可少。

第12怪

燒肥皮子抵饞債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在各地的葷案飲食文化當中,其實較難處理的是“豬皮”。一般將之剔下加以煮熟再下油鍋變成“鍋燒皮”,或者連著一些肉剔下煮熟做回鍋肉,再不行就乾脆做成紅燒肉。凡此種種人們吃貫見慣已經不足為怪,臨滄人卻可以變著方方在這一難題上面來一個全新的突破。

新鮮的豬肉買回後,將豬皮剔下洗淨,直接在木炭火上烘燒直至將豬皮烤熟。裡側少烤,外側可以長時間烘烤,即令顯出糊狀也沒有關係。再把燒熟的豬皮放入清水盆中刮洗乾淨,晾乾水汽,這時的豬皮呈金黃色相當誘人。接下來將豬皮切成小薄片,加入香料芫荽(阿瓦芫荽更好)、小米辣、大蒜等佐料末,木瓜醋或者檸檬醋以及花椒油、味精、醬油、食鹽等等適度拌入。一盤可以說用人們大多采取丟棄對待的燒皮子涼菜即告完成。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這道民俗菜原先起源於旱傣族,後來傳入臨滄各個兄弟民族中間,不僅體現一種民族民俗美食的相互滲透,相互交流,而且表現的卻是臨滄各個民族的兼容性和包容性,也就是各個民族的接納與寬容的胸懷。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第13怪

小蟲下酒味不賴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地方由於地處北迴歸線一帶,生態環境優越,一年四季並無嚴寒酷暑天氣,據有關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年平均溫度在攝氏15C°左右,是人們慕名尋求的最適於選擇居住的名副其實的“春城”,有趣的是各種各樣的昆蟲也來和人們爭相居住到這個優美的環境當中。

應該說,無論是喜冷的也無論是喜熱的,或者是喜歡半溫不吞的昆蟲,都能夠在臨滄找得到,而且數量可觀。因為具有氣候優良這一天然優勢,臨滄人在享用、獲取老天爺賦予人們的美滋美味的“小蟲蟲”的研究上,格外顯現出卓越的甚至是絕頂的聰明。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在臨滄的街面上,賣得最多的是各類蜂蛹,更為高級的是竹蟲、最為高級的則是柳蟲。至於飛螞蟻、螞蚱、油蟲之類,則只能算成檔次較低或者乾脆“未入流”的角色了。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小蟲蟲的吃法極為簡單而且多樣化,炒了吃,炸了吃,淹了吃都能夠充分圓了你品嚐“臨滄小蟲蟲”的多少帶有一些夢囈色彩的慾望。這是臨滄人在千百年的社會實踐中可以毫不誇張的標以“發見與發明”美意的讚譽。

第14怪

白酒兌水客不怠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外地人稱普通燒酒為“白酒”,臨滄人卻把“白酒”的稱謂完完全全賦給了“米酒”。在臨滄人的眼中,必須用糯米蒸熟後,通過發酵而成的帶渣的自然酒,才能成為“白酒”。

白酒(米酒)生產出來後,舊時,臨滄人會把它作為客人到訪的點心一類小食品招待客人,每人一小碗,其實就是閒談的佐料。

在臨滄的佤族聚居地滄源、雙江、耿馬、鎮康的許多村鎮,一到節日來臨前,家家糯米飄香趕製米酒,只要幾天功夫,寨子和人們一起沉浸在醉人的米酒的鄉陣之中,如果你不知道他們習俗的遊客,只要你被米酒的香息所包圍,可以斷定他們的節日就要來臨,保準十拿九穩猜個正著。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水酒是為了彰顯那種“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男人們的氣質;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蔗糖調整米酒的適口程度,加入少量帶色的植物葉調整米酒的顏色,“勾引”得人們一見傾心;有些更為講究的還會在節日之前用各種香草或樹葉燻酒,酒味穿寨,異香撲鼻,讓人們“不用牧童指路,聞香尋上門來”。

第15怪

雞粽涼拌錢難買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雞樅這種食用菌,似乎雲南各地皆有,名字大抵到處呼之一致。但是,其為何物要從詞典裡找到現成答案還很困難。品種亦有多種,大多為水雞樅、白雞樅黃雞樅幾種。臨滄特產一種“黑頭雞樅”為雞樅類別中的上上品。我到過其他地方還沒有見過黑頭雞樅,當然,也許由於我寡聞的緣故。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人對雞樅吃法的研究可謂心得頗豐,但其中的一種涼吃法卻是我在其他地方沒有見到過的——先把雞樅(各類雞樅皆可用,唯有黑頭雞樅首選、黃雞樅次之)的頂傘(臨滄人稱之為“雞樅葉子”)撕下洗乾淨,涼幹水汽,最終再撕細為小片,拌入樹毛、萵筍絲、胡蘿蔔絲等等可以涼拌生吃的蔬菜之中即可上桌。所用的醋用當地自作的米醋、木瓜醋、檸檬醋等皆可,即令用發水醃菜水也非常美味。如果什麼都沒有,光用發水醃菜拌雞樅也絕對讓你領略得到民俗美食的享受。

第16怪

酸酸果子招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人喜酸,這點表現在最愛吃未成熟的果子,未成熟芒果被叫做芒果丫,還有李子、橄欖、包括生葡萄都成為了他們熱衷的一樣食品,這點,在其他州市是難以見到的。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搭配的佐料也特別簡單,鹽、味精和辣子面,攪拌以後直接用來拌食或者蘸食,都是他們的最愛。

第17怪

檸檬變成涼拌菜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檸檬本是水果,在外檸檬食用的方法一般是用來泡水或者做成飲料,在臨滄人眼裡,檸檬也當做醋,傣族的各種涼拌菜系更是離不開檸檬。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檸檬鬼雞,是佤族的一道待客特色佳餚,小米辣的香辣加上檸檬的酸鮮口感,嘗過的食客都不能忘懷,雞肉要撕成一絲絲的,這樣涼拌味道才“進心”。

第18怪

紅生嚇人味實在

臨滄美食“十八怪”,怪怪惹人愛!

臨滄是個多民族生存的地區,不免有許多少數民族美食。

紅生就屬於少數民族的美食,原料為公豬的新鮮脊肉、護心血、辣椒、胡椒、橄欖皮、韭菜根、花椒等。

拉祜族地區也稱其為血拌肉,這是拉祜年必須的佳餚,質地鮮嫩,極具特色。當一碗血淋淋的血拌肉擺到客人面前,相信客人一定會膽戰心驚,其實,血拌肉味道極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