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因為順治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帝位的,皇太極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讓長子豪格接班。六歲幼童順治能夠繼承帝位是皇權戰勝了王權,皇太極生前親自掌管的兩黃旗大臣開始了參與國家核心事務,與八旗諸王並駕齊驅,共同主宰軍國大事了。這是和努爾哈赤時代所不同的。

皇太極從未考慮讓豪格接班

雖然皇太極暴死,來不及對帝位的繼承做出明確的交待。但是這不代表皇太極對帝位的繼承沒有安排。首先來看,為什麼這樣說皇太極從未考慮豪格接班。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屢立戰功,可以說得上是文武雙全。早在努爾哈赤的時候,豪格就隨徵蒙古有功,被封為貝勒。皇太極繼位以後,他更是多次立下戰功,在皇太極的諸子中威望最高。

但是,皇太極並未考慮讓豪格做繼承人,相反還多次處分豪格。皇太極生前掌握三旗,而豪格卻連一旗之主都沒當上。古代母以子貴,在皇太極稱帝以後,豪格的母親被封為了繼妃,可見其母親在宮中的地位之低。豪格因為這個有“怨心”,從而被皇太極降為了貝勒。所以,隨著大清日益的封建化,可以說豪格自然被看作庶子,是不配繼承帝位的。

福臨其實是嫡長子

宸妃就是孝莊皇后的親姐姐,非常受皇太極寵幸。同時,皇太極在之前還娶了她的姑姑孝端文皇后以及自己的妹妹孝莊。宸妃地位很高,被封為東宮,地位僅此於中宮皇后。宸妃生下的孩子是皇八子以後,皇太極召集文武群臣,頒佈了大赦令。可見,皇太極對他的孩子之看重。只是可惜皇八子並未活下來,兩歲不到便夭折了。

順治的母親孝莊其實和宸妃母子非常相似,也是非常受皇太極寵幸的。皇太極後宮15人,一共生下了25個兒女,孝莊一個人便有一子三女,可見其受寵程度。皇太極去世以後中宮皇后無子,東宮宸妃生子夭折,西宮貴妃孩子僅3歲,次東宮未生育,次西宮莊妃福臨儘管6歲,但是其實是嫡長子。

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景,福臨的母親出身高貴,並且受寵,中宮的皇后又是自己母親的親姑姑,自然會支持自己繼位。加上,孝莊是五宮后妃中最年輕的,有著罕見的謀略。

皇權戰勝了王權

那些認為福臨繼位是由於多爾袞與豪格相互妥協的,並沒有看到當時時代的變化。努爾哈赤時代是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國君的權力十分有限的,八旗諸王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不過皇太極逐漸開始打壓三大貝勒,並用各種體系來加強皇權。比如以八大臣及兩班十六大臣之設來分八旗旗主之權。

這就是使得最後的時候皇太極掌握的三旗實力已經處於壓倒性的優勢,其餘的旗主無法抗衡。特別是皇太極極其親信的兩黃旗大臣,在爭取皇子繼位的過程中完全處於主動地位。皇太極是諸王推舉繼位的,而福臨的繼位則是依靠強大的皇權。他以母妃的後宮為後盾、加上索尼為核心的兩黃旗大臣,完全能夠左右帝位繼承的整個過程。


歷史是什麼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造成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極死的實在太突然。

史書上說皇太極端坐無疾而終。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半真半假,端坐是真,無疾而終是假!

皇太極原本是一個非常健壯的漢子,弓馬嫻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的身材嚴重走形,如同吹氣球一樣的胖了起來。他的體型就應該和功夫巨星洪金寶一樣吧,屬於靈活的胖子。

這麼一個大胖子坐在戰馬上,只能馱著他走上十幾裡地,就脫力了,可見他的噸位之大。既然是一個大胖子,那肯定和三高結下了不解之緣。所以皇太極應該不是無疾而終,而是心肌梗塞,腦卒中這類的疾病要了他的命。  



 

正是因為皇太極的所謂“無疾而終”,他對於後事完全沒有做準備!這就造成了他死亡以後,滿清帝國內部的權力連接出現了極大的爭議。

在皇太極的老爸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汗國保留了許多部落時期的風俗,最高統治者的傳承需要經過和碩貝勒們的討論產生,這有點類似於蒙古帝國的庫裡臺製度。努爾哈赤近支王公都有繼承大位的權利。   

經歷過如此殘酷競爭,才坐上汗位的皇太極不想再這樣下去了,哪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呢?

他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大力推動使得後金汗國向大清帝國轉變,積極推進國家的封建化進程,割掉部落制度遺留下來的尾巴。

為了讓兒子繼承皇位,他大力加強皇權,逐步有計劃的削弱各大貝勒的權力。經過不懈的努力,在皇太極的周圍圍攏了一大群忠於皇太極的文臣武將,形成了極大的勢力,這些大臣也沒有讓皇太極失望,在後來的皇位之爭中,正是他們的堅持,才換來了有皇太極兒子繼承皇位的局面。

按照正常情況,皇太極的兒子接班已成定局,然而,不正常情況出現了,皇太極暴亡對於身後事沒有留下之言片語,這就給了大家極大的操作空間。   

既然皇太極沒有做出最後的指示,那些被皇太極打壓了N多年的貝勒們樂得開倒車走老路,有什麼事情比扶一位皇帝上馬帶來的利益更大的呢?

於是,大家一起愉快的開會討論,可是,隨著會議進程的推進,會議的氣氛就不再愉快了,你認識各位大佬,為了各自的利益,吹鬍子瞪眼,就差上演全武行了。經過討論,對於皇位繼承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支持的皇太極的大阿哥豪格,另一個人選擇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多爾袞。

等等,怎麼沒有順治皇帝福臨?沒有錯,在這份名單里根本就沒有福臨的名字,甚至福臨都沒有得到任何提名。   

我們來看一看這兩位候選人的實力,大阿哥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戰功卓著,長期的征戰使得在他的身邊圍繞著一大群戰績出眾的猛將,形成了一定的勢力,再者八旗中的兩黃旗一直是由皇太極親自掌握的,那個時候堅定不移的站在了豪格的身邊,鑲藍旗的旗主濟爾哈朗也大力支持豪格,這三旗的支持加上豪格的正藍旗,八旗之中,支持豪格的佔到了一半,看樣子豪格已經穩操勝券。   


然而,多爾袞也不是軟柿子,看見多爾袞作為豪格的小叔叔,其實說起年齡來,他還比豪哥小上了三歲。

這個小叔叔戰功赫赫,在軍隊裡,有相當大的勢力,同時多爾袞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也是風雲人物,這三兄弟牢牢掌握了八旗中的兩白旗,這哥仨可不是政治上的素人,軍事上的小白,個個都是戰功彪炳,手握重兵,實力分毫不比豪格弱。   

由於雙方實力勢均力敵,沒有人願意妥協讓步,會議的火藥味越來越濃,兩黃旗率先發難,兩黃旗的軍隊包圍了宮殿,多爾袞三兄弟面對這樣的軍事訛詐,絲毫不怯場,大家都是屍山血海中趟出來的人,這種小場面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眼見得一場衝突不可避免,如果清朝的上層發生了動亂,我想崇禎皇帝做夢都會笑醒,然而此時濟爾哈朗站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過的折中方案,那就是讓福臨當皇帝,多爾袞作為攝政王爺,管理國家。

那還頭號種子選手豪格呢?大家都猜對了,豪格被淘汰出局了,兩黃旗也好,諸位皇太極一系的大臣也好,他們的目標只是確保皇太極的兒子當上皇位,是豪格還是福臨亦或是皇太極其他的兒子對他們而言都是一樣的。豪格就這樣被那些信誓旦旦要擁立他當皇帝的人背叛拋棄了!   

政治就是妥協與退讓,作為一個不怎麼稱職的政治家,多爾袞對於這個遊戲規則還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權衡利弊之後,同意了這一個妥協方案,會議最終決定由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擔任攝政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這可是一舉三得,同時滿足了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滿足了白旗能夠掌握國家政權的願望,同時還巧妙安排了鄭親王作為兩派人物之間的調和者,平衡兩方面的力量,互相牽制!  

那麼為什麼會是福臨成為最後的幸運兒呢?

首先,因為要設立攝政王,所以坐在皇位上的人,年齡不宜過大,34歲的豪格還需要比他小三歲的叔叔幫他攝政嗎?這簡直就是對豪格智商的侮辱,所以,必須把繼承者的年齡控制在一定的十歲之內。

那麼豈不是這個人選應該年紀越小越好嗎?其實不然,在同等條件之下,還得講究,子以母貴!

福臨的母親是皇太極後宮中最為尊貴的五大福晉之一莊妃,在後宮中莊妃地位極為高貴,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滿清帝國高層非常重視和蒙古族的聯盟關係,蒙古人作為滿清政權進入中原的主要幫手和打手,他們的力量是不容任何滿清初期君主忽視的,而在皇太極,剩下的幾個兒子中只有這位福臨是擁有蒙古血統的,為了拉攏蒙古人,這位不滿六歲的小阿哥在這方面也成了不二的選擇。   


綜上所述,再加上多爾袞和莊妃有點曖昧的關係,福臨非常幸運的坐上了皇位。當別人在這個年齡當家裡的小皇帝的時候,幸運的福臨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皇帝,這真是一個超級幸運的小錦鯉啊!   


歷來現實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愛新覺羅·福臨像

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愛新覺羅·皇太極 像

首先從皇太極說起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瀋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徵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里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麼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採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麼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迴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愛新覺羅·豪格 像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經戰場,屢立戰功,按照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隸屬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實力不弱。

愛新覺羅·多爾袞 像

而作為皇上弟弟的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兩個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把豪格壓的死死,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大集團分毫不讓,火力全開,爭得是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沒有帶兵,但都是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毫無畏懼,這個時候稍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

孝莊文皇后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內戰之中,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臨的老媽孝莊文皇后找到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立福臨,條件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同意了這個意見,但還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和孝莊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英雄一世,卻有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嫂子孝莊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莊早意識到這一點,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候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繼承地位。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無論如何,這個提議的妙處,恰恰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而福臨不滿6歲,多爾袞輔政,也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也對多爾袞是一種制衡,也可大小兩黃旗的顧慮,所以,讓福臨繼位剛好達到了權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會問,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還有6歲的高塞、10歲的韜塞等幼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呢?

這就牽扯到了血統和出身的問題了。

皇太極當年征服了漠南蒙古,為了安撫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家親,這是皇太極的國策,他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就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統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統,對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籠絡,也是對皇太極國策的延續,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觀點,算是嫡子了,由他繼位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蒙古族,所以,達到了勢力的平衡,8月26日,福臨登基,為順治帝,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歲,正當壯年的順治駕崩,讓人生疑,民間各種傳說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為寵妃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打擊太大,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就避開凡塵,遁入空門。董鄂妃本是順治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經常入宮侍奉王后,日久生情,與順治帝墜入情網,襄親王訓斥董鄂妃卻被順治打耳光後憂憤而死,兩月後,順治帝封董鄂妃為賢妃,兄納弟媳做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來說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福臨能當上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本來推薦豪格當皇帝,豪格來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的話,被多爾袞抓住,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就這樣,豪格的繼位權就被剝奪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刻,一句謙讓的話隨時都可以被人擋過去的,根本不可能成為豪格不能稱帝的理由。


福臨繼位後,作為兩個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很快就獨掌大權,幾年後,多爾袞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將他幽禁起來,四個月後死於獄中。多爾袞逼順治封他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在狩獵途中,追封“清成宗”,兩個月後,順治開始清算多爾袞,奪去封號,掘墓鞭屍,算是報了羞辱之仇。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其實豪格本來還是很有機會即位的,只可惜自己一時衝動,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首先說到,清朝初期,並不像漢族王朝那樣講究嫡長子繼承。皇太極本人也非努爾哈赤的嫡長子,而僅僅是庶出,且為第八子,當年也是靠著實力繼承了努爾哈赤汗位,後來自己稱帝,建立清朝,所以皇太極猝死,沒有留下繼位遺詔的情況下,矛盾由此產生。這就要講到皇太極死時清朝主要人物所擁有的勢力了。


清朝初期,入關之前,真正決定勢力的就是手中的八旗份額。皇太極去世時,朝中大佬們所擁有的八旗勢力大約是這樣的:

正黃旗、鑲黃旗:皇太極親掌;

正白旗、鑲白旗:皇太極弟弟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

正紅旗:皇太極二哥代善;

鑲紅旗:代善長子嶽託;

正藍旗:皇太極長子豪格;

鑲藍旗:皇太極侄子濟爾哈朗

皇太極死後,兩黃旗的大臣們堅持要讓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以與豪格結成同盟。於是豪格擁有了三旗勢力,代善父子也傾向豪格接位,濟爾哈朗也默許,所以,豪格幾乎擁有了兩白旗以外全部八旗勢力的支持。但是,掌握兩白旗的多爾袞對皇位虎視眈眈,不甘就此與皇位無緣。於是,在崇政殿決定繼承人的會議上,兩派人劍拔弩張,矛盾一促即發。


會議之前,兩黃旗大臣已在崇政殿外佈下重兵,準備一旦多爾袞不服,就將其一舉成擒。會場內,代善提出建議,由豪格繼承汗位。但是豪格似乎沾惹了漢朝皇帝即位前反覆推辭的毛病,為了顯示謙遜居然堅決不受。於是,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出頭,表示你不要就讓我們兄弟來,一時之間,劍拔弩張,氣氛緊張到極點。

眼看局勢陷入僵局,豪格做出了一件愚蠢至極的舉動,他竟然拂袖而去,離開了崇政殿。他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離開,逼兩黃旗大臣動手,對多爾袞兄弟下手。一開始比較順利,兩黃旗大臣確實想著要對白旗三王動手,但是豪格料錯了一個問題,就是兩皇旗大臣只需要皇太極的兒子就可以,並不需要長子。還是那個原因,滿人沒有嫡長子繼承的規矩,只要是皇太極的血脈誰做皇帝都一樣。

於是,再看見兩黃旗大臣咄咄逼人的情況下,多爾袞眼見如果強行奪位會有性命之虞,於是採取妥協,表示願意扶立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兩黃旗大臣也沒有理由反對,代善父子和濟爾哈朗也默許了,他們也不希望看到八旗互相火併。就這樣,局勢瞬息萬變,在豪格一時衝動離開的瞬間,什麼都沒了。

此後,多爾袞為了拉攏盟友,提議自己與濟爾哈朗一起擔任輔政王,但不久就躍居濟爾哈朗之上,成為獨一無二的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大權獨攬,成為實際上的皇帝。而豪格很快被羅織罪名處死,曾激烈反對他的兩黃旗大臣也一個個深受折磨。


伊耆角木


歷史證明:歷史事件存在一定偶然性,但它必然也具有合理性。

清太宗崇德八年(公元1643),在關外都城盛京舉行了一個六歲孩童的登級大典。順治的繼位讓人頗為驚訝。

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一個尋常深夜裡駕崩,年僅五十二歲,死時端坐在清寧宮中。清寧宮位於瀋陽故宮,瀋陽故宮以崇政殿為主體,南起大清門,北止清寧宮,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居住的"中宮"。

皇太極駕崩一事很快傳遍中宮,悲痛之餘,一個棘手的問題也放諸眼前,那便是在他生前並未立下任何關於繼承人的遺詔,進而導致了伴隨喪儀而來的還有各種政治勢力的醞釀與角逐。


雖然努爾哈赤曾告誡,繼承皇位者需要經過八王共議,但由於皇太極時期的諸多集權制調整,這一制度已無法付諸實施。皇太極生前只掌握正黃、鑲黃與正藍三旗,另外八旗中的五旗皆具實力以爭奪或決定皇位繼承人。

羅列來看,其實皇位候選人還是比較多的,福臨只能算其中一個並不突出的。候選人既包括努爾哈赤次子、四大貝勒之一的禮親王代善等兄弟,也有皇太極現存的七個兒子。其中較具政治資本和挑戰性的是代善、濟爾哈朗、豪格與多爾袞。在各派勢力的角逐中,尤其是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下,最終選擇一個帝王鬥爭中的配角繼承皇位,有很多謎團,但也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原因。其中原因之一是與豪格本身有關。

豪格言論不當,終被棄選。

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被不同派系賦予了帝王候選人頭銜,兩人勢均力敵,成為帝位爭奪炙手可熱的人物。然而肅親王此時一個作死的舉動,導致把即將到手的皇位拱手於人。據《清史稿》記載,八月十四日這天,崇政殿上明爭暗鬥,形成劍拔弩張之勢。

鰲拜首提立皇子,之後代善發言,也提出立皇子豪格。

這樣豪格便作為首提的帝位繼承人,佔了先機。然而此時豪格卻自視甚高,以為自己已勝券在握,在關鍵時刻過於謙讓,也就是故意謙虛了幾句,導致事情難以把控。其實歉讓本是帝位推舉繼位中常見之事,只是豪格的這番謙讓說辭有點過了。

他假意推脫自己“福德微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這一辭讓,讓本來就表示反對的兩白旗(正白、鑲白二旗)反應強烈,阿濟格與多鐸開始堅決反對豪格繼位。這一番鬧劇,也使本來就站在中立位置的代善頗為動搖,再沒有站出來支持豪格。於是在激烈的反對聲中,以豪格“性柔,不能服眾”,最終罷議。


立福臨乃多爾袞權益之計。

看到豪格被徹底否決,哪還顧及禮讓面子,此時多爾袞看到機會,主動請立。然而代善並不以為意,明確表示欲從皇太極子嗣中挑選。兩黃旗也劍拔弩張站在代善這一面,追思皇太極生前隆恩,強烈表示支持立皇子。多爾袞看到獲取帝位已經渺茫,遂相機應變,為自己獲取更多政治資本,提議立子福臨,這樣福臨就神奇的成為了天選之子。

皇太極共育有十一個兒子,但是有四人夭折,在其去世時只有七人存世,並且從嫡庶角度來看,麟趾宮的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所生,年僅兩歲的博穆博果爾身份更為顯赫,然而福臨最終繼位,與一些傳說也有一定關係。《清世祖實錄》有言,傳聞福臨母親孝莊文皇后懷孕之際,有紅光繞身,且衣裾之間有天龍盤旋之狀,侍女遠觀驚訝不已。《實錄》所載,有為帝王服務目的,其中所言,多不存信。

究竟孝莊在順治繼位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歷史眾說紛紜,電視劇也對多爾袞與孝莊之關係極力修飾,各種演義文學由此誕生,但究竟是何過程,其實從康熙繼位就可看出孝莊這個人強大的能力了。

多爾袞英年早逝後,福臨得以親政,一切都與他背後有一個強大人物孝莊有關。


福臨死後,孝莊皇太后力主傳位玄燁。順治十七年(1660年),福臨感染天花,最終不久於世。福臨年僅二十,膝下尚無成年子嗣。在駕崩之前,不同於皇太極去世后帝位空懸導致的激烈爭奪,福臨此時已經開始考慮嗣位問題。

此時福臨較大的兒子是皇次子福全與皇三子玄燁。其實福臨本意是皇次子,但皇太后卻主張立玄燁。其中一個原因是,順治死於天花,而天花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實屬不治之症,所以在之後選擇繼承人時,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方面。福臨生前很尊重德國來華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稱之為“湯瑪法”,因此也徵求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認為玄燁已出過天花,有了免疫力,認為立玄燁更為合適。


其實終歸來說,福臨繼位雖有一定偶然性,但也合情合理

擁立新君有一個作用,就是在繼承先帝傳統之餘,革除舊政,對統治機關進行新一輪換血。即便是後來以康乾盛世著稱的康熙、乾隆兩朝,雍正對康熙弊政的糾正,以及嘉慶對乾隆的撥亂都是客觀歷史事實。皇太極生前已改變努爾哈赤創立的統治模式,大大加強集權統治,使父子相繼的家庭觀念深入人心,故此才有了福臨繼位的可能性。


莫山主說青史


因為皇位競爭者不止有34歲的豪格一人,還有當時風頭正勁的多爾袞。


多爾袞的皇位

話說努爾哈赤晚年非常寵愛大妃阿巴亥,阿巴亥也為其生了三個活潑可愛的兒子,分別是多爾袞、多鐸和阿濟格,其中尤以多爾袞最聰明伶俐,努爾哈赤因此十分疼愛這個小兒子,幾乎到哪都要帶在身邊。

本來隨著多爾袞長大,他將是最有可能繼承未來汗位的人,但可惜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傷,不久便撒手人寰。然後皇太極用計搶得汗位,又趁孤兒寡母沒實力,把努爾哈赤想留給多爾袞的兩黃旗精銳搶了過來,然後換成次一級的兩白旗給了多爾袞幾兄弟。

這還不算什麼,皇太極又藉口努爾哈赤有遺命在身,逼死了大妃阿巴亥,讓其為努爾哈赤殉葬!從此多爾袞三兄弟就恨上了皇太極。

順治爺的幸運

皇太極死是死了,但多爾袞幾兄弟恨可沒減多少。上一次你皇太極不是欺負我們年幼沒實力麼?這次我們都長大了,該把皇位搶回來了!這應該就是多爾袞三兄弟的心聲了。眼看劍拔弩張,豪格的兩黃旗和多爾袞的兩白旗就要火拼了。

這時候順治的老媽,後來的孝莊太后就與多爾袞商量,可以另闢蹊徑立皇太極第九子,也就是孝莊的兒子,才滿六歲的福臨為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有鑲藍旗軍權)當攝政王,實際控制朝政,達到曲線救國的目的。

這個建議很快被多爾袞採納,於是勝利的天平意外的指向了順治帝。


船伕聊名著


可以說,年僅6歲的順治的皇位完全是撿來的,是豪格與多爾袞兩人爭奪皇位的收益者。他沒有絞盡腦汁想計謀,更沒有動一兵一卒,很意外地就當上了皇帝!

據史料記載,皇太極是無疾而終的,死前毫無徵兆,而且還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因此,皇太極手下的人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手握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也有很大重臣都站在多爾袞這邊;一派是擁有正黃旗和鑲黃旗的豪格,皇太極的長子,希望“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多次立有戰功,為滿清創立下汗馬功勞。這兩派的對立,為後來豪格失去皇位的資格和福臨稱帝埋下了伏筆。

豪格和多爾袞雙方僵持不下,火藥味越來越濃,很有可能擦槍走火,所有的親王及大臣都捲進了皇儲之爭的旋渦之中,為了避免內亂傷和國運,都在想辦法解決。此時,豪格假意謙讓,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被多爾袞抓了小辮子,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啞口無言。支持豪格的大臣們見豪格已經沒有希望繼位了,於是表態:我們只接受先帝的皇子即位,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已經放棄了支持豪格,也就是做出了退讓。


親王濟爾哈朗稱病在家,不願加入鬥爭,實則有自己的小算盤。私下裡說自己擁護豪格,後來見豪格失勢,且其他大臣又只接受皇子繼位,所以,順勢提出了讓6歲的福臨繼位的方案。這樣一來,不僅大臣們可以接受,而且自己作為皇叔還可以攝政,並且多爾袞見如此僵持下去,都沒有好結果,也就接受了福臨繼承帝位的解決辦法。

據野史記載,福臨的生母,大名鼎鼎的孝莊皇后和多爾袞有私情,選福臨繼位,多爾袞會礙於孝莊皇后的面子,不會造反。估計是考慮到這方面的顧慮。大家都知道福臨並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但卻是解決皇位之爭的最佳選擇,商討了十天的會議才得以解決,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因為當時順治太小,所以,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來達到勢力的均衡,但不多久,多爾袞就成功的把濟爾哈朗擠出了權力中心,自己獨攬朝政。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太后。由於多爾袞積勞成疾又酒色過度,最終去世了,順治這才真正的掌握大權。之後,順治帝就表彰了濟爾哈朗還贈與金冊金寶,而對多爾袞則是鞭屍洩憤,還將他的牌位扔出太廟。


小史坑


順治的上位,是皇太極提前處理好的,無論大清的權利交給長子豪格還是弟弟多爾袞,大清都會四分五裂,最後敗回關外,手握兵權的豪格與多爾袞,兩個人必然為皇位兵戎相見,皇太極看到能平衡大清內部矛盾的人只有孝莊 。作為大清第一美女的孝莊,其實心裡愛著的是多爾袞,兩個人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馬。14歲的孝莊,就把自己的初夜在馬圈的草垛裡給了多爾袞,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痛不欲生,曾自殺過五次。

皇太極知道多爾袞愛孝莊,皇太極在瀋陽臨死前,把多爾袞叫到面前說,兄弟,哥知道你一直愛孝莊,哥今天就把孝莊交給你,不可再對皇位貪心。多爾袞在大哥面前發誓一心保國。皇太極去世後,孝莊與多爾袞上手了,得到孝莊以後的多爾袞,又不甘失去大清江山,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比多爾袞還大二歲,更比孝莊年長。一日,孝莊招見,新浴後的孝莊,薄如蟬翼的綢裙裡,玉雕般的身體一覽無餘,那一夜 ,豪格飲下孝莊放在茶水裡的催情散,再也沒有走出來,孝莊為了大清江山,終於籠絡住豪格,周旋在兩個男人之間。當孝莊發現美色無法控制多爾袞的野心,不得不與皇太極長子聯手,共同剋制多爾袞。

【清宮秘史】載,孝莊與豪格生一子,由於豪格的牽制,多爾袞失去篡權的能力,在針鋒相對的兩股勢力之外,順治得了漁翁之利,順治雖然當了皇上,看著孝莊與豪格,多爾袞的一幕,早厭倦了權勢紅塵,年紀輕輕,就出家當了和尚,可見孝莊給幼小的順治帶來多大的傷害。孝莊毀了順治一生。


白這個顏色


八旗貴族各有心思。

兩皇旗,堅定反對多爾袞。對豪格也是充滿虛假的支持,因為豪格有自己的正藍旗,豪格當皇帝,兩黃旗的地位會被損害。

兩紅旗,堅定反對多爾袞。因為代善是當年謀殺阿巴亥的主謀,呵呵,多爾袞當皇帝,兩紅旗必定遭殃,誰叫四大貝勒只剩代善。所以只要是皇子就能夠得到支持。

鑲藍旗,堅定支持皇太極。與兩紅旗接近。

兩白旗,堅定支持多爾袞。

正藍旗,堅定支持豪格。

因為豪格實際不得大多數支持,所以兩黃兩白這兩大勢力第一時間排除了豪格。剩下的就是多爾袞與某一皇子的競爭。

多爾袞也得不到多數支持。只能退讓。

在利於控制的皇太極幼子中,博穆博果爾情況特殊,有一個異父哥哥(林丹汗的兒子),所以博穆博果爾不適合當大汗。

剩下就只有福臨了。看看,兩黃旗支持,兩白旗支持,兩紅旗滿意。這就足夠了。

而且,皇太極正妻哲哲因為福臨是侄女孝莊的兒子,當然也是滿意。多爾袞與鑲藍旗濟爾哈朗因為得到輔政大臣身份,也相當滿意。

損失的就只有豪格一人。不僅丟失了皇位,後面身死家滅,正藍旗被吞併,連老婆都被多爾袞佔了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