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慘敗於蕞爾小國日本之手。清政府戰敗後,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等領土給日本,臺灣從此脫離中國懷抱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但在日本統治臺灣的最初幾年,日本人曾一度打算放棄臺灣,特別是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不遺餘力地鼓吹賣掉臺灣,如果不是伊藤博文反對,他兜售臺灣的計劃很可能成功。那麼為何乃木希典一心想要賣掉臺灣?這事要從1905年說起。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1905年,清政府把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了日本。日本人對臺灣垂涎已久,因此迫不及待的派人前往臺灣進行接收。1895年,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率領日本“御林軍”近衛師團在臺灣基隆附近登陸,試圖武力接收臺灣。駐守基隆的數千清軍一觸即潰,紛紛逃跑,臺灣巡撫唐景崧見勢不妙,倉皇乘坐德國商船逃往福建。臺灣島內民眾對唐景崧的逃跑和清政府的無能極為憤慨,仇日情緒高漲。不甘做亡國奴的臺灣軍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保臺運動。他們自發組織起數萬抗日義軍,島內民眾紛紛捐款,臺灣士紳愛國丘逢甲為了抗日甚至變賣家產。臺灣民眾誓言“臺民唯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絕不願拱手而讓臺”!其愛國抗日熱情可見一斑。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臺灣島內民眾向來民風彪悍,經歷了中法和甲午戰爭的洗禮後,島內民眾戰鬥素養很高,他們曾多次協助清軍參與對外作戰,對近代化武器並不陌生,戰鬥力也很強,各地紛紛組織起抗日義軍。各路義軍公推南澳總兵劉永福為義軍首領。劉永福綠林出身,是一位身經百戰、忠肝義膽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簽訂後,劉永福拒絕清政府撤到大陸命令,率領千名潮勇(赫赫有名的黑旗軍)決心與臺灣共存亡。臺灣軍民緊緊團結在劉永福的麾下,和日本進行了激烈殘酷的戰鬥。由於臺灣軍民的激烈抵抗,被譽為“御林軍”王牌師團的近衛師團被打的狼狽不堪,迫使日本幾次增兵臺灣。雙方進行了大小20多次戰役,戰爭持續了5個月,日本傷亡超過3萬,近衛師團長、日本天皇的叔叔、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多位日本高級將領被義軍打死。可以說,日本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擺平臺灣。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儘管日本佔領了臺灣,但臺灣民眾的抵抗並未停止,各地軍民仍然反抗不斷。由於樺山資紀無法平息叛亂,日本召回了樺山資紀,改由桂太朗擔任臺灣總督。但桂太朗到臺灣後,臺灣義軍更加活躍,風起雲湧的臺灣義軍反抗迫使桂太朗也下了臺。日本被逼無奈,只能派遣以強硬著稱的日本“軍神”乃木希典前往臺灣。乃木希典在臺灣推行“以臺治臺”的方法,試圖緩解臺灣民眾的反抗情緒。但臺灣民眾根本不買賬,乃木希典上任僅僅兩個月就爆發了“太魯閣鬥爭”。在這場騷亂中,日軍傷亡數百人,在臺日本人不管是軍人、官員還是民眾害怕遭到襲擊,都整天惶惶不安。乃木希典認為臺灣民眾桀驁不馴,難以統治,所以萌生了賣掉臺灣的想法。由於臺灣的起義接連不斷,日本在臺灣的統治費用直線上升,日本在臺灣的軍費開支高達700萬,這讓剛打完仗財政吃緊的日本政府吃不消,日本在臺灣駐紮軍隊不僅提心吊膽而且要倒貼不少錢,乃木希典認為臺灣是個包袱,所以建議政府甩掉這個包袱。乃木希典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臺灣就像一位叫花子討到一匹馬,既不會騎,又會被馬踢”。

甲午戰爭後,日本陸軍“軍神”乃木希典為何一心想要賣掉臺灣

乃木希典為了儘快賣掉臺灣,和英國人進行了接洽,但英國人認為本國殖民地太多,而臺灣價值不大,所以不願意要。如果英國想要,估計早就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臺灣就歸英國了。既然英國人不要,乃木希典又去找法國。法國人倒是表示了對臺灣感興趣,兩國談判很順利,法國人願意出1.5億法郎的價錢買下臺灣。乃木希典認為找到了買家,所以1897年,乃木希典回國兜售他的售臺計劃。首相松方正義對他的提議很感興趣,但由於內閣中強硬派的反對,售臺一事被擱置。1898年,前首相伊藤博文重新上臺,不甘心的乃木希典向伊藤博文繼續鼓吹他的售臺計劃。但在日本的軍政會議上,乃木希典遭到了日軍參謀本部參謀兒玉源太郎為首的強硬派反對,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兒玉源太郎表示,他有辦法解決臺灣問題。伊藤博文見兒玉源太郎信心滿滿的打了包票,所以就任命兒玉源太郎為臺灣第四任總督,讓他去解決臺灣問題。兒玉源太郎果然有兩把刷子,在臺灣進行血腥的武力鎮壓,沉重打擊了臺灣的反抗力量,臺灣的反抗運動轉入低潮,乃木希典兜售臺灣的事因此作罷。

參考資料:《臺灣抗戰》、《臺灣人民與抗日戰爭》、《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