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看历史有个疑问,为何历史上多是弟杀兄,子弑父,相对来说兄杀弟,父杀子比较少?

~初~


中国历史上,弟杀兄、子弑父的例子确实很多,例如隋炀帝杨广,在隋文帝卧病在床时,他便计划如何处理父亲的后事以及自己登基事宜,不料被父亲隋文帝发现,大为愤怒,于是文帝传召大臣柳述、元岩,想要重拟诏书,废黜杨广,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于是杨广便先下手为强,将柳述、元岩两位大臣抓入狱中,并进入文帝寝殿将周围侍从打发出去,不久文帝驾崩,杨广通过这一举措登上了皇位。还有一个著名杀父弑兄的例子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李渊带领儿子们起兵反隋,关系还算默契。在李渊登基为唐高祖后事态便大为不同,当时太子李建成河李元吉为一党派,排挤陷害李世民集团,双方明争暗斗,最后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杀死了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逼迫父亲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并将国家各项事务的决定权交与自己,后来李渊主动退位。唐太宗登上皇位后还多次试图修改史书对此次事变的记载,试图涂毁其杀兄逼父的形象。此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杀兄夺嫡的秦二世胡亥、“烛影斧声”杀兄登位的宋太宗赵光义、逼兄长自杀退位的后梁末帝朱友贞等。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如此多的杀父弑兄的例子呢?主要跟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关。自周朝开始,中国的王位大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或者坚持“立长不立幼”的原则。嫡长子具有继承权,其余儿子无论才能如何出众,都只能作为“小宗”服从“大宗”。这一规定固然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继承秩序,避免因王位继承方面而产生的诸兄弟间的矛盾,但是它也有其弊端。许多小儿子因才能出众、比兄长卓越而谋生“取代之”的想法,便产生了类似玄武门之变的弑兄例子。而杀父,大多情况是父亲偏袒其兄长或不同意其登基而被儿子杀害或架空。


国家人文历史


先上答案,这种情况并不少。可以通过南朝刘宋刘裕子弟被杀殆尽略窥一斑。

刘裕篡晋之后,对司马皇室非常残酷,大杀司马氏。而在他死后,他的子孙也得到了同样的命运,甚至更加残酷骇人,刘氏皇族子孙相残之酷烈世所罕见。看看刘裕的子孙都是怎么死的。

宋武帝刘裕七子:

长子刘义符(少帝),即位以失德为徐羡之等所废,杀于金昌亭。

次子庐陵王刘义真被徐羡之、谢晦、傅亮等废,杀于新安郡。史书记载“少帝景平二年,废庐陵王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执政使使者诛义真于新安。所以刘义真是以刘义符的名义杀的,也可称为兄杀弟。”

第三子文帝刘义隆,被其子刘劭所弑。是子杀父。

第四子彭城王刘义康,被文帝赐死。其子允文被刘劭所杀)。

第五子江夏王刘义恭,被前废帝刘子业所杀。刘义恭之前有十二子,全被刘劭所杀,后又有四子,被刘子业所杀。

第六子南郡王刘义宣,因为谋反为朱修之所杀。其长子刘恢自杀,刘恺逃在民间,也被捕后杀害。其他在江陵的儿子,全被朱修之所杀。

第七子衡阳王刘义季,因饮酒酒精中毒死了,传国至孙,齐受禅,国除。

刘裕的七个儿子,只有老七善终有后,其余皆死于非命,且无后。

文帝刘义隆十九子:

长子元凶劭(刘劭),次子始兴王刘浚,都因为杀害文帝弑逆被诛。刘劭四个儿子,刘浚三个儿子,全被杀枭首。

第三子孝武帝刘骏,病逝。

第四子南平王刘铄,被孝武帝鸩死。其子敬猷、敬渊、敬先,皆为前废帝所杀。

第五子庐陵王刘绍,出继刘义真,以善终。但是刘绍也没儿子,以四个刘铄的儿子刘敬先为嗣,被前废帝刘子业所杀。

第六子竟陵王刘诞,被孝武帝猜忌,被孝武帝所派沈庆之攻杀。他也没儿子。

第七子建平王刘宏,善终。但是他的儿子刘景素,在后废帝刘昱时造反被杀,其子延龄及两个幼子一起被杀。

第八子庐江王刘袆,明帝逼令自杀。他儿子刘克明倒是善终只是没有后代。

第九子晋熙王刘昶,前废帝刘子业正要讨伐他,他便投降了北魏。原先有二妾各生一子,也都夭折了,明帝让他的儿子刘燮继嗣,齐受禅,赐死。在北魏,刘昶又生下了儿子。

第十子武昌王刘恽,被孝武帝逼令自杀,无子。

第十一子明帝刘彧,病逝。

第十二子始安王刘休仁,被明帝所猜忌,被赐死。他的儿子伯融、伯猷,在后废帝时,被杨运长等所杀。

第十三子晋平王刘休祜,被明帝派人拉下马跌死。有十三个儿子,刘宋最后一个皇帝顺帝时,萧道成以朝命并赐死。

第十四子海陵王刘休茂,因谋反被杀。

第十五子鄱阳王刘休业、老十六临庆王休倩、老十七新野王夷父,早卒。

第十八子桂阳王休范,起兵讨伐萧道成,被张敬儿打败杀害。四个儿子德宣、德嗣、青牛、智藏,也都被杀害。

第十九子巴陵王刘休若,被十一哥明帝赐死。儿子刘冲在父亲死后不久也死了。

刘义隆的十九个儿子,只有老三孝武帝刘骏和老十一明帝刘彧即位为帝、老五刘绍和老七刘宏善终,老九刘昶投奔北魏,休业、休倩、夷父早卒,其他都未得好死,也都无后了。

孝武帝二十八子:“夭殇者十,为前废帝所杀者二,为明帝所杀者十六。”

宋明帝把三哥的儿子都杀了,还担心三哥孝武帝刘骏无嗣无祀,就让自己的儿子武陵王刘赞出嗣孝武后。

明帝刘彧十二子:

不过,宋明帝向来肥痿,不能御内,根本不可能有后代,他都是用其他兄弟的后代作为自己儿子,“诸王妾有孕者,密取入宫,生子,则闭其母于后房。顺帝本桂阳王休范子也。苍梧亦非帝子,陈太妃先为李道儿妾,故苍梧自称‘李统’云。然则明帝虽有十二子,皆非亲子也。”

长子后废帝刘及第三子顺帝刘准都被萧道成杀害。第十子随阳王刘翙、十一子新兴王刘嵩、十二子始建王刘禧也是被萧道成杀害。刘燮出继刘昶,入齐后被萧道成所杀。

南史顺帝纪记载,宋顺帝逊位被害后,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尽矣!没有被自家人杀害,也都被萧道成杀了。

所以宋武帝刘裕九个子、四十多个孙子,六、七十个曾孙,死于非命者,十之七、八,而且没有一个人有后代留存于世。

刘宋共传九位皇帝,只有三位皇帝善终,五位皇帝被废杀,一位皇帝被儿子弑杀。


鱼儿读书会摆尾


这问题问的,是只看过隋唐演义才会说这样的话吧?

一般来说,弟杀兄,是为了夺兄长的太子之位,比如秦始皇的幼子胡亥杀长子扶苏,隋炀帝杨广杀废太子杨勇,唐太宗李世民杀自己的哥哥李建成等等就是例子。而子杀父,往往是因为自己太子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比如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唐宪宗李纯和后梁太祖朱温,都是将要换太子的前夕,被太子组织人手,先下手为强的干掉了。

但是皇权无情,天家薄幸,兄杀弟、父杀子也屡见不鲜。

汉武帝因为巫蛊之祸,猜疑自己的太子刘据谋反,刘据一怒之下,杀了前来搜查的官员江充。结果被汉武帝认为谋反,从而一路追杀,最后自尽,连带着太子母亲卫子夫和太子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因此遇害,幸好其中一个儿子还生了一个皇孙刘病己,当时还是婴儿所以生还,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汉武帝其他的几个儿子,像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都已经在汉昭帝在位期间因为谋反而自杀,而昌邑哀王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当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刘贺。

也幸亏了还有汉宣帝这一脉意外的保留了下来,不然废掉了刘贺之后,恐怕汉武帝这一脉真的是要绝后了。当皇帝当到灭自己三族的份上,汉武帝不简单吧?

这是父杀子,再说一个兄杀弟的。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草头天子刘晟,在兄弟中排行老四,在政变夺了不得人心的老三的皇位之后,对自己的兄弟就大开杀戒。他一共十八个兄弟,老大和老二都早逝,老三政变的时候就死了,而在后来刘晟执政的十三年中,把剩下的十五个弟弟都杀掉了,一个也没有留下。


经史通义


对父亲来说,有一群儿子;但对一群儿子来说,只有一个爹。

所以爹死了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是儿子死了,就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了。

比如三国时期,孙权就特别喜欢杀儿子。

当公元241年,三十三岁的太子孙登死了以后,孙权开始立孙和为太子。

但是孙权喜欢孙和的时候,叫人家小甜心,不喜欢的时候,直接就把孙和逼死了。

逼死孙和的方法,是孙权又对鲁王孙霸青睐有加。

最终,孙权立了孙亮为太子。其他的皇子该死的也就死干净了。

再比如李世民的夺嫡之争。

李泰、李承乾、李治、李佑……除了李治登基以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死了。

再比如清朝的九子夺嫡……

皇帝杀儿子,还需要用刀吗?

而在民间,老爹如果因为儿子不孝弄死儿子,刑罚是:杖一百。

儿子杀爹呢?斩立决。

到底谁杀谁呢~


酒骑风


历史上父杀子的例子其实非常多,举几个有名一些的例子:

↑李隆基大半辈子都沉迷于红裙之下,甚至不惜杀死儿子↑

1、首推唐玄宗李隆基。

这家伙一生喜欢女色,为了女人,昏头昏脑,哪怕对亲生儿子也痛下杀手。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废除王皇后,封武氏为惠妃。其实在712年唐玄宗刚刚继位时,武氏就已经是妃嫔了。经过十几年的运营,唐玄宗彻底被这个女人迷倒。然而扳倒王皇后,只不过是武惠妃的第一个目的,她的最终目标是把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捧上皇位。

可当时已经有太子了,正是为了防止武惠妃之子与现任太子李瑛争储,唐玄宗才未立武惠妃为皇后。但武惠妃下定决心要搞事情,不停吹枕头风说太子李瑛结党营私,想要谋害武氏母子,唐玄宗几次大怒,欲废掉太子,被张九龄等重臣阻止。

后来张九龄退休,李林甫上位,他揣摩出武惠妃的意图,于是积极配合,最终在公元737年四月,在武惠妃的谋划下,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诬陷造反,唐玄宗竟然信了!将自己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并且赐死,民间都觉得三王冤死,这就是著名的“三庶人”事件。

唐玄宗不但敢对儿子下手,还一下子就杀了三个!

↑后赵武帝石虎相当残暴,溺爱儿子却又杀死儿子↑

2、论杀子手段之残酷,首推后赵武帝石虎

石虎的骨肉父子相残案例,可谓历史上绝无仅有。恐怕老虎也没这么兽性。

石虎的儿子石邃因为不满父亲宠爱另外两个儿子石宣和石韬,心生怨气,时间一久,这种怨气就变成了对父亲石虎的恨意,恨不得杀掉石虎篡位。

石虎得知后果断出手,把石邃关押在东宫,谁知石邃被关押后态度仍然很差,石虎一怒之下,下令把石邃及其正妻张氏,儿女共26人一并杀死,再塞进同一口特制的大棺材,同时又把石邃的党羽200多人全部杀光。

石邃死后,石宣被立为皇太子,但石虎又把石韬封为秦公,让他掌握军政大权,石虎初衷可能是好的,想不偏不倚,在两个儿子之间玩平衡,但却埋下了内讧的伏笔。

↑有其父必有其子,石宣石韬都不是好东西↑

皇太子石宣非常不满石虎宠爱石韬,两兄弟冲突不断,斗富斗气,最终石宣趁石韬酒后酣睡,派人诛杀石韬,砍掉手足,刺烂双眼,破肚而死,石宣还打算在石韬葬礼上杀掉石虎篡位。

石虎得知石韬死讯,一度悲痛到昏迷,经大臣提醒,他没有出席葬礼。后来石虎得到线报,得知是石宣杀死石韬,愤怒到极点的石虎立即抓捕石宣,然后开始虐杀,其过程残酷无比,读者们要有心理准备;

先是用铁环穿透石宣下巴锁住,又把饭菜倒入木槽,让石宣像猪狗一样进食吃饭,此时石宣仍幻想活命,不得不从。

↑竟然还有后赵石家这样的皇族存在,也是历史上的奇葩↑

然后石虎逼迫石宣用舌头舔舐杀害石韬的剑上的血,石宣不停哀嚎。

这还不算完,石虎又在城北公开场合架起了柴堆,命令石韬亲信宦官郝稚,刘霸两人分别拽着石宣的头发和舌头,沿着梯子拉到柴堆上,刘霸在柴堆上,砍断石宣双手双脚,挖出眼珠,剖开小腹,肠胃流出,然后再四面纵火,把奄奄一息的石宣活活烧死。

石虎率领小老婆群数千人,一起围观行刑过程,石宣死后,石虎又对石宣家人下手,杀掉妻妾儿女九人,石宣的小儿子只有几岁大,石虎一向很疼爱这个幼孙,抱着幼孙痛哭不止,想赦免他,但高官重臣担心后患,纷纷表示反对,硬是把幼孙从石虎怀中抱走诛杀,受到这个刺激,石虎大病一场。

石虎一家的骨肉相残,残酷到令人发指,毫无亲情和人性可言。

3、其余一些历史边角料补充

努尔哈赤在把嫡长子褚英圈禁两年后,处死。

武则天虽然没有亲手杀死儿子,但废太子李贤却是因武则天而死,武则天派丘神勣去巴州监视废太子李贤,但丘神勣自作主张,逼迫李贤自杀。

↑武则天有没有杀子,众说纷纭↑

武则天另一个儿子李弘,于公元675年在合璧宫暴卒,被后世史学家认为是武则天下毒鸩杀,但也有许多史学家考证李弘死于肺结核,死前大量吐血的迹象与鸩杀很像,武则天可能因此背锅。

此外,被父皇逼迫而死的皇子也有很多,正所谓“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

比如汉武帝时的太子刘据,在巫蛊之乱中被江充陷害,不得已起兵反抗,兵败逃亡,最终自杀;朱元璋的第八子潭王朱梓,受胡惟庸案牵连,朱元璋招其进京,他大感忧惧,竟然自焚而死了。


我见青史多妩媚


历史上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利益的事情是不会有人宁愿背负骂名也去做的!弟杀兄,子弑父一般都是起源于皇位权利的争夺。为什么兄杀弟,父杀子比较少,是因为一般都没有必要这么去做!

要知道,古代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嫡长子,天生就拥有着继承权,一般在没有感受到弟弟威胁的情况下,对弟弟友爱有加,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增加自己的筹码。但是一旦感受到威胁,弟弟该杀也绝不会手软。而作为弟弟呢,要想继承大权,唯一的方法就是哥哥死了,或者是被废,但是被废还是有隐患的啊,还不如杀了一了百了!

至于子弑父就更简单了,还是因为权力。一般就俩种,一种是父亲活的时间太长了,儿子等不及接班了,但是父亲一点将权力下放的迹象都没有,不得不弑父自立,早日掌权;另一种呢,就是感觉到自身的储位不稳,父亲喜欢小儿子,想要将权力交给小儿子,这个时候为了自身的地位,就不得不做出弑父的举动了。而父杀子呢,一般父亲都是掌握着权力,儿子想夺权,废了就好了,眼不见心不烦,还不会被比较老虎“虎毒不食子”嘛。

所以说,历史上很多事情纠根到底还是权力的问题,权力顺利交接,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出现什么意外,流血事件也就再说难免了!


枫叶0829


父子兄弟之所以成仇,几乎都是因为利益。只要利益足够大,杀人放火,屠灭亲族也经常出现。

至于为何多是弟杀兄,子弑父,大体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父兄年长,多是既得利益者。

比如唐朝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魏征也向李建成建议过杀掉李世民,李建成也动心了,只不过还没有下决心,出狠手,就被弟弟李世民捷足先登了。

之后,李世民又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将父亲软禁在南宫,自个儿独掌大权。

为何李世民对兄长,对父亲出手能够果决狠辣呢?

还不是因为父亲与哥哥是既得利益者。东西已经到手了,往往奋斗拼搏之心也就淡了。李世民东西没到手,心中没有牵挂,小命还时常受威胁,他自然要搏命一击。

第二个,父亲对儿子,兄长对弟弟的感情一般要深一些,真一些。

所谓虎毒不食子,父亲对儿子即便冷漠,即便有冲突,但是,对儿子多少也会手下留情。就像康熙对自己得二儿子,虽然二儿子不争气,甚至秽乱宫闱,甚至意图谋反,但康熙最终只是将二儿子太子之位废黜,废为平民了事。

真正将亲生儿子干掉,这种父亲有,但是极少。

兄长对弟弟也是一样,李建成是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就更是如此。为了安抚弟弟,赵匡胤一再推辞对亲生儿子的封赏,甚至不惜将与弟弟对立的宰相赵普罢黜,可接过弟弟赵光义果断出手,趁着大军离开京城,将赵匡胤毒杀。

第三个,地位不同,顾虑也不通。

父亲作为一家之长,自有一份责任。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导儿子,是父亲天生的责任。因此,若是儿子 有错,父亲第一反应都会是教育,而不是直接将儿子拍死。

哥哥作为诸子子长,从小就被教育要照顾好弟弟,要做兄弟的榜样。因此弟弟即便犯错,做哥哥的也大多会宽容。

作为儿子,作为弟弟则不同,他们的地位决定他们从小就是受宠,就是被惯着。在他们看来,得到父兄的庇护是顺理成章,是本应如此。一旦父兄的庇护有失,反倒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许多哥哥从小关爱弟弟,弟弟长大了却与哥哥反目成仇的故事。

像《水浒传》里的武松,他父母早丧,是哥哥武大郎从小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他从景阳冈回家本来是准备回家看望哥哥武大郎。可是在清河县当了都头后一晃大半年过去,根本没想到去找哥哥。细看《水浒传》就会发现他们兄弟之间感情很古怪。武大对武二的关怀,甚至依恋远在武松对哥哥的感情之上。


叶之秋


我来回答,我是瓦窑堡的碳。

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一个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了。什么叫嫡长子,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

中国历朝历代都将嫡长子即位看的比较重,所以造成了即位的一般都是老大,即使老大亡故,一般都是顺位继承。如: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而不传给朱棣。李渊本来是立李建成为太子,玄武门政变后立李世民为太子(李渊还有其他的儿子,但不是正妻生的)

所以出来抢夺皇位的都是兄弟,而不是哥哥。如:

1、秦二世胡亥谋杀了其兄扶苏后就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2、昭武皇帝刘聪杀太子刘和自立,改元光兴,是为汉烈宗,史称昭武皇帝。

3、宋孝武帝刘骏杀了杀他爹抢夺皇位的哥哥刘劭,并将刘劭全家男女妃妾一并诛杀。

4、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宫中卫士的拥戴下杀了其兄拓跋绍,于同年即位,改年号“永兴”。

5、隋炀帝杨广派人假传隋文帝要杨勇自尽的遗诏并将其兄杨勇杀死。杨广夺取皇位,史称隋炀帝。

至于子弑父,那就更简单了,一般都是老子先做皇帝,然后再传位给儿子。

但是有很多儿子迫不及待想当一把手啊,所以就提前弑父夺位了。如:

1、南宋帝国刘劭先生,杀了他爹“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2、北魏帝国拓拔绍先生,杀了他爹“太祖”“道武皇帝”拓拔珪;

3、后梁帝国朱友珪先生,杀了他爹“太祖”“神武元圣皇帝”朱温;

4、隋炀帝杨广先生,杀了他爹“高祖”“文皇帝”普六茹坚。

很少有儿子做了皇帝,然后父亲跟儿子抢夺皇位的,这种一般都是开国皇帝。

这让我想起了汉高祖刘邦称帝后,要他老子给他磕头的事情。

估计刘太公也没想过跟他儿子抢天下。

感谢您的赏脸,我是瓦窑堡的碳。

瓦窑堡的碳


历史上多见弟杀兄、子杀父却少见兄杀弟、父杀子,尤其是皇族中,这里面除了亲情的影响外,更多的是现实和文化的影响。

现实影响

皇族中发生的事一般都会记载于史书上,尤其是皇室内部发生的剧烈斗争。而弟杀兄、子杀父在人伦上就难以被人们接受,所以成功者往往会事后删改史书,像唐太宗。而兄杀弟、父杀子之所以很少见到,也有这一影响,所以曹丕虽然逼迫曹植作七步诗,但没有下死手,雍正在即位后也极力对八王爷进行贬斥,但也没有杀了他。之所以逼迫而没有杀就是因为顾虑杀掉之后对自身形象和政治根基的影响,毕竟史书会对这些事进行记载。

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伴随中华文明一半的历史,在长久的教化中,人们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深的印入思想中,这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僵化思想。所以当君主、或者父亲杀臣属、儿子时,很多人会因为这一思想的影响而顺从,反抗者寥寥,偶尔的反抗者要么失败,要么成功后编造乃至篡改自己的动机,尽力美化自己的形象。

为尊者讳

中国一贯奉行为尊者讳的处事方式,在这里兄长、父亲就是尊者,很多兄长、父亲的缺点都不能提,更别说是处死弟弟、儿子了。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创业初期,因为自己的大儿子褚英和手下斗争,努尔哈赤最终选择杀了褚英,后来的《无圈点老档》中记录了这一史实,乾隆皇帝在让大臣重抄《无圈点老档》时,要求删掉这一段,考虑的就是为尊者讳。而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可能有很多的被兄长杀死、被父亲处死的人没有留下痕迹。

所以历史上少见兄杀弟、父杀子一方面是因为兄长、父亲出于自身名声的考虑没有将其置之死地;另一方面就是很多人因为儒家思想根本就没有升起反抗的念头;最后就是历史上可能很多的事实已经被删改过了,我们不知道而已。


天天故史汇


在我国历史上汉族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遵循着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皇位继承人必须是正宫皇后的第一个儿子。

那么作为嫡长子,自然而然地就是未来皇位的继承者,而作为庶出或者不是长子的人,如果想要成为继承人,就必须过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这一关。



那我们看看历史上有哪些不是嫡长子却成为接班人的。

首先就要提到秦二世胡亥。他的哥哥本是嫡长子,而且也是秦始皇看中的接班人。奈何病死在了出行的路上,被赵高李斯篡改了遗嘱,另立了公子胡亥为帝,并且将扶苏赐死了。胡亥继位后先后杀了兄弟二十多人。

之后比较著名的就是杨广和李世民。

杨广本为晋王,因为垂涎皇位已久,砸死了隋文帝杨坚,并且假传圣旨赐杨勇自尽。李世民的事大家也在熟悉不过了,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随后逼迫李渊让位。



所以这两位也都是弑父杀兄夺来的皇位。一切的恶行都是利益使然,铤而走险。所以不是嫡长子的话只能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能上位。而作为父亲、兄长,本来就是皇帝或者未来合法的继承人,怎么会杀害自己的儿子弟弟给自己摸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