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戴笠曾是军统最高统治者,为何被人称为戴老板?

用户64324579



先说结果,“戴老板”属军统前身——复兴社在高速扩展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对戴笠的赞誉。

戴笠属于大器晚成的风云人物,30岁考入黄埔六期骑兵三科(肆业),36岁发迹,他只用1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个,网络触及日本天皇皇室之内、东南亚地区数十万人的特工集团,被人称为“戴老板”、“军统教父”、“特工王”、”东方的希姆莱”、“蒋介石的配剑”等绰号。身为军统局少将副局长,对特工工作极有禀赋,属无师自通型。戴对蒋介石是极为忠心不贰、效尽了犬马之劳。并以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思见长,常常蒋介石刚有所想法,还没张口,戴笠就去做了,而且做的还很好。

“戴老板”之称的由来

之所以被人称为“戴老板”,这得从复兴社成立说起。戴笠经胡宗南提携,越过康泽、桂永清等黄浦高届生,担任实力部门的特务处处长。在任命会上,蒋介石假意说,“特务处处长一职,没有合适人选,我曾找康泽和桂永清谈话,他们都怕干不好而推辞,不妨叫雨农试试。”实际上,蒋介石早就找这两人做了工作,逼他们放弃。这两人心里虽很是无奈,却不得不放弃这个职位。可见,胡宗南对戴笠的提携之功,以及戴笠的渐露头角的能力在蒋的心中渐升的地位。



处长是当上了,可是得解决经费问题呀。戴笠通过虚报人数、设备等由头,从老蒋弄来20万元的经费。在成立大会当天,他搜罗了不少凑数的熟人来冒充特务。去顶上上报人数的空缺。倒不是说戴笠贪婪,他把多余经费搞过来,就是让自己在财务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方便招募自己心仪的人才。这是戴笠第一次的财务运作,也是其人生的第一次高峰。

另一次财务运作,是戴笠设计将CC派的人才基地——浙江警校收归囊中后,队伍一下子壮大了好多。而年经费还是20万元,经费显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搞得连特务出外勤的吃饭、住宿都要自掏腰包垫补。特务们意见很大,本来天天躲躲藏藏,无法以正常身份示人不说,连个活动经费都不足,图什么呀?军心开始浮动。此刻,蒋介石就算再支持戴笠,那也有好几个特务组织要供养。戴笠不得不把目光瞄到查缉烟土可观的收入上,于是在改两湖特税局为禁烟督察处时,戴笠将心腹大量塞进督察处,把持了禁烟处工作。可观的收益,令戴笠手下的特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在民国,并不是蒋许诺戴笠领导什么部门,就会提供充裕的经费,来保证该组织的运行,何况,戴笠又是个有野心的人,其对特务组织的超常规的扩展,令很多经费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蒋介石虽说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但并不总拨款支持戴笠,以免落人口实,引起CC派或其他特务组织领导人的不满。

并且,特务组织保密的特性,令好多开支是不能堂而皇之地编列在预算之中的。这一切,都需要戴笠自己去搞到相应的经费来保证。通过大大小小的巧取豪夺,戴笠的财务运作,始终能跟得上复兴社对别的特务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兼并收编的运作。为此,戴笠赢得了复兴社内部众口一词“戴老板”的赞誉。这就是“戴老板”的叫法的本源。至于什么叫“老板”更显得江湖义气;叫“老板”不显得位居副局长,实为军统当家人戴笠的失落,不过是后世附会的说法。


军统局副局长的由来

后来,国民政府将军委会所属调查统计局改组,原一处扩为中统局、原二处扩为军统局、原三处改为军委会特检处。戴笠升任为军统局局长。老对手郑介民屈居副局长。身为黄浦一期生,并兼职国防部二厅的郑介民对戴笠并不卖帐。戴笠也无可奈何,但心中并不爽,怎样挤走郑介民就成了当务之急。

部下毛人凤给戴笠出了个主意。叫戴笠找蒋介石借口军统局工作范围比特务处大了很多,自己的威望不足以与上上下下交涉。请辞局长职务,愿担任副局长,让威望更高之人来主持大局。蒋介石为此还表扬他干工作,不图职位高低,同意让侍从室主任贺耀祖中将兼任军统局局长的职务。

于是戴笠改任了副局长,而原本任副局长的郑介民,也就只能去担仼主任秘书了。以此挤掉了郑介民的副局长职务。郑介民一看,在军统局里搞不过戴笠,就专心去干国防部二厅的工作。而贺耀祖也因局长不过是兼职,就从不过问军统局之事。实际上,戴笠是通过自我降职,来达到挤掉郑介民的目的。自然也没有以叫“老板”,来遮掩失落之意的必要了。而没了郑介民的擎肘,戴笠还是军统局里说一不二的人物。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戴笠,亚洲最神秘的人之一。虽然他军衔不高,但确是民国事情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军统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特务组织,影响力很深远,而这个当时鼎盛期五万人之多的特务机构的领导者就是戴笠。

虽然名义上军统局局长并不是戴笠,戴笠只是副局长,但实际上领导者一直是戴笠本人。

很多人好奇为何戴笠的称号是“戴老板”,而不叫戴副局长或者别的称号呢?


据说第一个叫戴笠“戴老板”的人是他的秘书长毛人凤。为何这么叫呢?

戴笠虽然是副局长,但是如果叫他戴副局长也确实下不了口,所以毛人凤就管戴笠叫“戴老板”,就和很多国民党将领叫蒋介石“老头子”一个道理。


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戴笠传》,书里提及戴笠形式果断,雷厉风行,很像生意场上的老板,所以就有人开始叫他“戴老板”,他本人也很喜欢这个称号,所以慢慢就叫开了。

戴笠1946年飞机失事殒命于南京西郊的岱山。死后他被追授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在民国时期算是一位神秘而且传奇的人物。望采纳,谢谢!


有趣的历史段子


戴笠不是军统的最高统治者,军统的最高统治者是蒋介石。当年军统四大金刚之一的追命太岁赵理君枪杀专员韦孝儒,蒋介石一怒之下赏给了赵理君一颗枪子,戴笠只能眼巴巴的在一边看着,坑都不敢坑一声。

戴笠作为军统的副局长,实际上军统的一把手 ,顶头上司就是蒋介石,可以说蒋介石给了戴笠很大很大的权力。但是戴笠资历比较且,又没有辉煌的履历,好不容易读了个黄埔军校还没有拿到毕业证。



因此蒋介石虽然给了戴笠极大的权力,却没有给戴笠与权力相对应的地位,这也符合蒋介石的用人原则,讲究制衡。连军统局长的位置也是蒋介石的派人兼任,戴笠以副局长的职位行驶局长之权。


对于军统里面的人员就尴尬了,戴笠虽是副局长,却是实际的一把手,难道叫戴笠戴副局长吗?不太好吧,毕竟戴笠可是军统真正管事的事的人,戴副局长有点让戴笠没面子。

所以在军统内部约定俗成的称呼戴笠为戴老板,这样既没有让戴笠丢面子,也是对于戴笠作为实际上一把手的体现。

因此,在军统内部,戴笠被冠以戴老板的称呼。

以上仅个人胡说八道,欢迎大家指正!


小镇月明


显赫一时的军统当家人戴笠,一度在杭州城内“打流”。夏天一件衣服,脏了就用西湖水洗,一双帆布鞋脏了就用白粉盖,晚上就睡在老表家的地板上。有次晾晒衣服时,碰见了还在教书的胡宗南,此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常有钱同花,有妻共用。


胡宗南作为黄埔军校“天子门生”第一人,一直以来受到校长蒋介石的器重,在胡的引荐下,戴笠得以认识这个浙江老乡。起初他收集的情报。只能在老蒋出门时,将其汽车拦下,暗中递予蒋。后来戴笠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虽未毕业,却得以亲近校长,在蒋身边当副官和参谋。不久戴笠和张炎元、黄雍、周伟龙、徐亮、马策等人向国民政府申请经费,正式从事特务情报活动,这便是军统所谓的“十人团”。

直到1932年4月1日,由戴笠领导的特务处才算正式成立。事实上,只有郑介民和徐人骥是蒋介石委派的,其它特务都是戴自己慢慢找来的,在军统中,他向来以家长自居,特务们干脆称他为“老板”。


本草百晓生


戴笠被称作“戴老板”是从他的职务任免演变而来的,也就是说“戴老板”这称号,是因蒋介石而起。

当年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成立后,也就是中统局,这个部门是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办公处,由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直接领导,主要负责人是徐恩曾,成员大部分都是由国民政府的特勤人员组成。

后来身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为了独裁统治制衡特务工作,又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有他直接领导,简称“军统”。这个军统局后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个特务组织。

军统局的诞生,戴笠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可是这却给蒋介石制造了一个难题。当时蒋介石在军统局的人事安排上,是煞费苦心,为什么呢?因为之前对戴笠的特务处处长的任命上,就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众议,一些国民党军官对戴笠是褒贬不一,一个小小的特务处职务任免,都能掀起如此波澜,这次在这么大的一个组织机构“军统”局的人事安排上,蒋介石有了前车之鉴,自然要引以为戒。

于是蒋介石经过深思熟虑后,任命他的侍从室第一处主任贺耀祖担任军统局的局长,把他的心腹爱将戴笠,安排在了副局长的位置上。尽管表面上看戴笠不是一把手,别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可是暗地里谁都明白,名义上戴笠是个副职,可实际上军统局的一切事宜都是戴笠说了算。只是大家碍于蒋介石的面子,谁也不好说什么就是啦!



就是因为戴笠的这个军统局二把手位置,“戴老板”的这个称号,从此便应运而生。因为名义上戴笠不是老大,所以不便称其局长,而实际上戴笠就是军统局的老大,所以特务们都习惯称呼他为“戴老板”。同时,由于军统局是个非常保密的特务机构,“戴老板”这个称号,也便于戴笠发号施令,因此戴笠这个“老板”代号也就被世人熟知啦!


这样安排也是蒋介石用的一个障眼法,一个权宜之计。蒋介石处心积虑的做法,无非就是想培养自己的心腹,想让戴笠好好的干,为党国建功立业。戴笠还真没有辜负蒋介石的厚望,后来凭借着他的能力,还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军统局的老大,被誉为“中国的盖世太保”,“特工之王”。


任驰赢天下


戴笠不是军统局的正牌局长,而是实际负责的副局长,名义上的一把手是国民政府办公厅主任贺耀祖,此公后任委员长侍从室主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军界元老,1938年已经是中将加上将衔。没有办法 ,军统毕竟是现役的军队单位,蒋介石实在担心黄埔六期的戴笠直接坐局长容易因资历太浅被各方攻讦。

首任军统局长贺耀祖,1949年8月在香港通电起义,这事说起来挺冷幽默的。



那么问题来了,军统众多部下怎么称呼戴笠呢?叫戴局长似乎名不正言不顺,毕竟不是局长;叫戴副局长又确实委屈了戴笠,毕竟军统局是他完全说了算的,估计也没人敢真叫“戴副局长”,所以,一个合适的称呼是很重要的。

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有天赋的,“老板”这个词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江湖气很浓的戴老板这一称谓,既符合戴笠在军统一言堂的身份,又避免了因戴笠是副局长而带来的尴尬,具体哪一位先喊出来的基本无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戴笠喜欢和默认了这一叫法。



既然是老板,那是得弄来钱给大家伙发饷和改善生活的,在这方面戴笠完全胜任老板角色。“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38年正式挂牌时,编制人数是经过军委会核准的,军饷之外,戴笠和军统的额外行动开支,蒋介石每年以“特别费”的名义直接拨一笔巨款,可是军统人员滚雪球一样发展,无论是军事委员会发的还是老蒋特别拨的,都已经满足不了军统需要。

但是戴笠有权,所以多方开辟财源,军统可以利用职权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之间倒卖物资,可以利用检查水陆交通的权力大肆走私,可以收取汉奸伪军的巨额买命费,总之戴笠是挥金如土,“戴老板”这三个字是撑得住的。

顺便说一句,戴笠摔死后,军统局缩编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倒是名正言顺的局长了。


度度狼gg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老百姓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温饱问题,戴笠为了打造自己的王牌密电军团,通过“航空委员会技术训练班”的名义去各大院校招募高材生,然后考试层层选拔,最后重金聘请美帝国防部室的老手来华培训破译密码的人才,至于条件优越的学生还会外派英法留学,学习高深的专业知识。

王牌密电军是国之重器,一切都被安排地妥妥当当。

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提供免费的食宿,住还得住的最好,楼台水榭,后面琵琶山连着,可以堪比苹果、谷歌的工作环境,目的在于让这帮国之重器踏实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然后强攻各国密码的演变规则和特性,拿日本陆海空的现实密码练手研究,在实践中再一次选拔优异者安排到军统绝密机构“豁庐”,其便是刚提到的楼台水榭!

通过前期准备,在抗战期间,军统的密电军充当了美国中情局的作用,并且战果累累,包括:日本轰炸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军舰、日本轰炸美国珍珠港等,密电军皆已提前截获关键情报,并且都通知到各国领事馆,巧的是这帮高大自傲的人居然不懈,结局尴尬了,小日本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动了美英!

密电军经过反复的细琢与实践,已经完全掌握了日本的无线密电,其任何的轰炸任务都被军统窥探地一清二楚,最终的结果是准确、及时且无误,惹得委员长很是开心!

戴笠是个人才,因为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展,而且他致力于中国革命军,很值得敬佩的一个人!可惜英年早逝!


黑炭头鸭



这是一种掩人耳目,情报人员之间比较习惯的叫法!以前那些情报人员被别人盘问是干什么的,大多数都是说做生意的商人,因此称戴笠为戴老板吧!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不知有没有道理!


司马长史


这个跟民国时期的戏班,一样真正的顶梁柱被称作老板,戏班的班主没人叫他老板,但是像梅兰芳大家就叫他梅老板,谁能给大家带来财富带来饭碗就被称为老板。


就像军统一样戴笠一直是副局长,但是军统日常运作,指令的发出,都是由戴笠来安排出的,戴笠不光对军统本身的业务掌握的很好,在抗战的时候,指挥军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也是个很会利用资源经商的人,抗日期间,各地物资奇缺,戴笠通过军统各个城市的工作站,下面开设了贸易公司,生意运作的很不错,著名的影星胡蝶的丈夫,就是因为戴笠给了一个运输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从胡蝶身边离开。
军统的经费一直很充足,大家的收入也不错,业务能力强,又能带着大家赚钱,戴笠的威望在军统还是很不错的。


新鲜资讯集散地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特工对自己上司的常用称呼而已。

常用的称呼包括:“头”、“老板”、“姓氏+老板”。这种习俗是传习下来的,约定俗成。例如戴笠,常用的称呼就有“头”、“老板”、“戴老板”等。

特工行业比较特殊,平时主要以着便衣为主,各种化妆身份也司空见惯。 在当代各国谍报机构中,除了顶层官员的名称被外界所熟知,具体各机构的官员和情报人员的信息均严格保密,外界无从知道。

至于戴笠,无疑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后来死于飞机失事。

周总理曾评价到:戴笠的死使中国革命提前十年取得胜利。可见戴笠的才华和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