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水滸傳》中的精神值得提倡嗎?

墨村滴


一、快義恩仇

武松手刃潘金蓮、鬥殺西門慶,我贊同。宋朝官府不能為武大郎伸冤,武松只好以身試法。

按宋律,武松飛雲浦是防衛過當,我認為他只能如此,遵守宋律他還能活命和報仇嗎?武松鴛鴦樓上殺張都監、張團練和蔣門神也沒問題,但殺其他毫無威脅的女僕就是濫殺無辜了。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正義!鎮關西是流氓懂法律,虛典實契,像某郎姓教授賴空姐一樣對待金翠蓮,除了用比他硬的挙頭,魯智深還真的不能從他那兒討回公道。

林沖在風雪夜的山神廟暴發出殺氣,殺了陸虞侯等人,給他自己報仇,也是大快人心之事。

武松、魯智深和林沖還算有腦子,快意恩仇擴大化程度還好,但李逵這隻藏獒就麻妨了。李逵殺趙能、趙得沒問題,殺恩將仇報的李鬼夫妻沒問題,但替人家捉鬼連人家女兒也一併殺了,打祝家莊卻殺了扈家莊老小,這些就太過了。

宋律保護不了弱者,最後鎮關西、西門慶、張都監、高廉這些仗勢欺人者,宋律也保護不了,算是一報還一報吧。宋律的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二、替天行道

晁蓋上梁山,坐在聚義廳。宋江成老大,改名忠義廳。說是替天行道,殺貪官打土豪。祝家莊、曾頭市是打了,但都不是單純的打土豪分糧食,而是因為這些大財主眼裡沒梁山,不給梁山面子。打破土豪祝家莊,大部分糧食和金銀都運上了梁山,只分給百姓少量糧食,還是因為一個老農民對石秀不錯,當地百姓跟著沾光。

按《水滸》的說法,官員貪腐、朝政混亂是蔡京高俅等四大奸臣胡作非為導致上行下效造成的。道君皇帝宋佶喜歡就踘和書畫,喜歡外出嫖宿,他不問正事,那麼梁山替天行道首先就應該殺蔡京和高俅吧。

不要說梁山人做不到東京刺殺奸官。以《水滸》裡的情況看,殺高俅猶如探囊取物。樂和等人扣留在高俅府上,梁山人想辦法輕鬆救出樂和;柴進更是輕輕鬆鬆就進入皇宮,還手刀裁下“山東宋江”四字。

梁山人口口聲聲替天行道,不過是個幌子。他們連劫富濟貧都做得不到位。晁蓋劫了生辰綱,幾人分了,沒分給百姓們,倒是分給了賭博的白勝,他們為感宋江通風報信,送蒜條金五十兩給宋江。

《水滸》里老百姓生活小康,連武大郎一個做炊餅的都能養活兩口子。我覺得《水滸》裡濟貧不必要,溫飽解決了,替天行道就應該是追求公平公正。而梁山好漢們幹什麼了呢?十字坡賣人肉包子的沒人懲治,桃花山小霸王強娶也免於鎮關西的下場,揭陽鎮的街霸穆春、殺人越貨的張橫、欺行霸市壟斷魚行的張順都逍遙法外。這些人加盟替天行道的團隊,真是莫大的諷刺。

三、忠君隱忍

宋江一心要招安,為國為民為大家的出路,沒問題。既然招安,北伐遼國南定方臘也沒什麼不對,朝庭養兵總是要用的嘛。忠君愛國沒有問題,不管朝廷虐我多少遍,我對皇上如初戀。但是成為官員,不敢和把持朝政的奸臣作鬥爭,也不敢維護自己和兄弟們的正當權利,就太差了,不如回家賣紅薯。當然宋朝沒有紅薯,宋江也沒有退路。

與奸臣為伍,還對奸臣點頭哈腰,已經苟且了人生,宋江竟然還窩囊地毒死李逵。箭術高超的小李廣花榮,沒有選擇弓箭遠程射殺高俅為宋江報仇;一肚子餿主意的智多星吳用,也沒有用計策為盧俊義雪冤。這兩人雙雙吊死在宋江墓前,都是軟蛋!他們這樣也是對皇帝不負責,除掉奸臣,或許就沒靖康恥了。


龍久於池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寬泛,水滸裡面貫穿了很多種精神,哪些該提倡?哪些不該提倡?下面來具體說一下:

一、俠義精神。這個就是以宋江為核心的梁山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的所謂的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用《好漢歌》的歌詞講就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宋江把聚義廳改名為忠義堂,又在山門前豎起一面杏黃大旗,上書“替天行道”。這面旗幟還是很管用的,天下好漢聞風而來。因為道義不存,所以要替天行道。這個口號是很響亮。如果真的是替天行道的俠義精神,那麼是值得提倡的!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尤其值得提倡。

不過,我們仔細讀書,會發現我們都被宋江的這面旗幟給騙了,不光我們,恐怕聞風而來的英雄好漢也會有被欺騙的感覺。宋江發動了幾次貌似“替天行道”的行動,很著名的就是三打祝家莊。行到結束之後,他把祝家莊的糧食和金銀珠寶全都搬上了梁山,並沒有分給被祝朝奉欺壓的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們。不僅如此,還不分好壞,濫殺無辜,把扈三娘一門老幼盡數殺了。

梁山上具備俠義精神的只有魯智深一人,打虎英雄武松在血濺鴛鴦樓的時候也有濫殺無辜的劣跡。真正的俠義精神在於救人,而不在於殺人。魯迅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革命,是要人活,而不是要人死!大俠郭靖那種“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俠義精神尤其值得提倡,魯智深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的俠義精神也是值得提倡的。以宋江為首的那些滿嘴替天行道,背地裡殺人放火的“俠義精神”就不值得提倡了。

二、造反精神。這個毋庸置疑了,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就連梁山老大宋江也是不提倡造反精神的。李逵動不動就提出要殺到東京去,奪了鳥位,讓宋江做皇帝。宋江都當面嚴厲提出批評,並且,他也是一直身體力行踐行著招安路線。

三、禁慾精神。梁山好漢們都以不近女色作為好漢的標準。宋江勸導王英:“但凡好漢犯了溜骨髓三個字的,好生惹人恥笑。”又說王英:“原來王英兄弟只貪女色,不是好漢的勾當。”他雖然這樣勸別人,自己卻沒有踐行。李逵說的明白:“我當初敬你是個不貪色慾的好漢,你原來是酒色之徒。殺了閻婆惜,便是小樣,去東京養李師師,便是大樣。”可見宋江是個心口不一的小人。

不過,梁山大部分好漢還真是奉行禁慾精神,晁蓋是當地首富,而且年紀也不小了,就是不娶妻室,整天舞槍弄棒,打熬氣力。玉麒麟盧俊義雖有嬌妻,卻終日習武,打熬筋骨,致使嬌妻劈腿管家。

這種禁慾精神其實是在滅人慾,是不值得提倡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應該通過正常合理的渠道宣洩情慾,一味的壓制,不利於身心健康,是對美好人性的泯滅和屠殺。但是,仍然要注意適度,像矮腳虎王英那樣那樣只知道貪淫女色,也是要不得的!


閒砍名著


《水滸傳》質得提倡,小說以它傑出的藝術手段,揭示了北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

提倡《水滸》的意義,首先深刻揭露了北宋王朝的黑暗和腐朽,封建社會的官官相互,欺壓良善及統治階級的罪惡,說明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滸》的藝術成就,突出表現於人物塑造上,作者塑造了鮮明的典型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如豹子頭林沖,打虎英雄武松,花和尚魯智深,浪子燕青,托塔天王晁蓋,智多星吳用,黑族風李逵,等…等,眾多英雄。

《水滸》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於它藝術的成熟。書中人物個性鮮明,中心明確,語言樸實,符合人物特徵。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值得提倡;但《水滸》畢竟是小說,虛構成分很多。

小說中描寫梁山大旗,上書〈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在梁心英雄中,有些不配為英雄的英雄。他們有的強搶婦女,雞鳴狗盜,濫殺天辜等等,這些人更加襯托出,魯智深等眾好漢的英雄氣勢。宋江打著替天行道的大旗,與官作對等待招安,招安後征討方臘,眾兄弟死傷天數,凱旋後被毒死,其下場可悲,可嘆!小說使我們不能正確的瞭解歷史,書中提倡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可能會影響青少年的發展,導至出現極端行為。有句話是:少不讀水滸,惹事,老不看三國,怕事。就是這個意思。總體來講提倡《水滸》利大於弊。


無量太極176


水滸傳裡的精神值得提倡麼?

這裡的首先要弄清,水滸裡提倡了什麼精神?以我的理解,水滸裡傳達的主要精神是——

第一,趙宋王朝因為聖上被矇蔽,導致奸臣作祟,朝綱混亂,貪官橫行,政治腐敗,“亂自上作”。這樣的朝廷,可反。

第二,中國的老百姓,做慣了順民,到不等於能夠永遠忍受,金翠蓮遭遇惡霸凌辱,幾乎喪失性命,林沖遭遇欺侮,被誣陷入獄,武松親兄長被殺,自己遭遇法律不公,魯智深見義勇為,被迫落草……蔡京楊縉童貫高俅把持朝政,為非作歹,如蓋頂之惡魔。揭竿而起,官逼民反,天經地義。

第三,梁山在晁蓋時的中心思想是,聚義廳。聚義,就是為了正義目標聚集在一起,兄弟同心,兩肋插刀,同日生死。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劫富濟貧,同生共死。這是被高危壓迫下的中國百姓最樸素的自救辦法。

第四到了宋江時期,梁山的中心思想做了重大調整,聚義廳變成忠義堂。忠,義,忠,在儒家文化裡,就是忠君報國,梁山的最終目標是被招安,其行動綱領是“替天行道”,這裡的“天”,就是當代皇帝。給皇帝出力,保大宋江山,這是宋江執掌梁山後的最高理想。

義,就是為了保住大宋社稷而征戰同生共死。

以上各項,今日能否提倡,一看即明。我個人以為,在法制社會的今日,在人際層面的“義”,今天要有所分析地提倡。但有一點必須說,今天的中國,見利忘義甚至唯利是圖現象比比皆是。水滸雖然無法提供做人榜樣,無法提供合理的政治理想,但它的基本情緒無疑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我在“細說水滸”的無數篇什裡表達過,不要責怪水滸的血腥,水滸的事發生在一千年前,水滸寫在五百年前,古今豈可同日而語;還有更重要的,水滸是一部文學作品,不是歷史教科書。它的誇張手法,文學手段無可挑剔。我舉過例子,沒有比好萊塢電影更加血腥的,比如《電鋸驚魂》,比如史泰龍,施瓦辛格的電影,殺戮甚至屠殺無辜,都是殘酷到令人髮指的程度,但卻沒有人指摘。為什麼?因為你們認為是電影,而電影,是虛構的,是文學作品。

戊戌暮春逍逍客於西成高鐵上


逍逍客說


首先,《水滸傳》對於當代社會以及在現代文明背景下絕對不值得提倡。

《水滸傳》是一部文學價值大於社會價值的古典名著,它通過對北宋末年當時的社會矛盾的描寫,揭示腐朽沒落的朝代給最基層的民眾帶來的壓迫和苦難以及對於這種壓迫的“有限反抗”。這部作品所表達的這個中心,是具有清晰的時代性和侷限性的。

《水滸傳》描寫了幾十位“江湖好漢”,在歷史上的文學作品中是不多見的,這些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曲折,人物的命運也是跌宕起伏,可讀性很強。同時,小說還是宋代“市井生活”的一副畫卷,在小說裡可以看到最普通的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還可以瞭解到北宋時期經濟,市場的一些側面,同時也揭示了一些醜惡的東西(比如人肉包子)。

《水滸傳》裡的好漢,按照現在的標準,基本上沒有什麼可以讚揚的,至少是從他們的行為上講是這樣。魯智深算是“除暴安良”的典型,但是動用私刑奪人性命,無論如何也是不能學習和提唱的。其他的好漢就更加不堪:搶劫,殺戮,坑蒙拐騙,盜墳掘墓,就是一夥土匪強盜。更不該弘揚。

《水滸傳》作為經典、名著,只有研究價值,沒有任何借鑑和學習的價值。


步武堂


《水滸傳》的全名叫《忠義水滸傳》。

其主線是以宋江為首的梁山漢子們起義和招安的過程,其暗線是忠義精神在大宋王朝中的存在和發揮。

整部小說,講的是宋江的忠義精神如何曲折地得到實現,最終達到最高的境界。

忠義精神在宋江身上,有兩大體現:

1、對每一個人都講義氣,逢人就送錢,處處照顧兄弟們,照顧每一個有需要的人。

2、對皇帝一片忠心,所作所為全是為了招安,能夠有機會效力於皇帝。特別是在梁山上設立“忠義堂”,明確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

這“替天行道”的“天”,是指天意、天命,以及天子。天子就是皇帝。

其實整部小說,就是以“替天行道”作為棟樑來構架的。所有的人物,都圍繞著替天行道而展開。他們當中,從朝廷重臣、州縣府官、武將猛漢、吏員獄卒這些政府官吏,到城鄉士紳、商賈娼優、農民漁夫、乃至於和尚道士、盜賊草寇,所有人物,全部是圍繞著對“替天行道”態度而確立其存在的價值的。

以“替天行道”為標準,整本書中的人物,分成五類:

1、很贊成替天行道。如宋江、盧俊義等。

2、比較贊成替天行道,如吳用、公孫勝等。

3、無所謂。

4、不大讚成。

5、很不贊成,如林沖、武松等。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四大名著之一,其偉大而奧妙的地方就在這裡:其主角,表面上是宋江及兄弟們,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忠義。忠義的外在表現,就是替天行道。

所以整本書就在講如何忠義、如何替天行道。

若要說,現代社會中的我們,要不要傳承這種忠義的、替天行道的精神,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宋唯心


提倡這本書與好漢們是否替天行道是兩個事情,混為一談並不合適。


書中內容虛多餘實,無論替天行道還是除暴安良,本身都不是真實。我們談論這本書,不是因為它具有‘起義’精神,而是因為它闡述了很多本質。比如說:

  • 記錄真實,還原了當時部分民間生活樣貌,它不空洞。就內容而言,和當時的海盜情形非常相似。同樣的燒殺劫掠,同樣的被招安,同樣的一杯鳩酒……
  • 揭露階級思想,來自更復雜社會階層的好漢們,並非因‘人相食’等簡單問題才‘揭竿而起’。
  • 反映醜惡。比如扈三娘,滿門被殺卻下嫁王英所隱含的是封建禮教,而‘人心人肉’的描述,卻道出了另類‘人吃人’的真實。
  • 名為民主實為專權,大旗下的各位債主也不過只有那黑炭頭一個說了算。這不僅展現國中國似的小王朝,更反映了那些好漢的奴性。


很多人想不通招安為什麼沒造成內部分裂,其實就是因為大多數好漢的本質,他們並非不滿於皇帝,而是不滿於朝廷。他們仍認可當時大環境下的綱常禮法制度,只是因種種緣由才‘落草為寇’。在《水滸》中,嚴格而論只有阮氏兄弟等極少數才是農民(漁民),但即便他們,也並不反對招安:

  • 打魚一世蓼兒窪,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 老爺生在石碣村,秉性生來要殺人.先斬河濤巡檢首,京師獻與趙王君;


這是反對招安嗎?因此說除暴安良,是除奸佞的暴安自己的良,與“劫他人的富濟自己的貧”沒什麼區別。從愚至慧,替天行道都只是清君側、張人慾。水泊梁山從不是‘桃花源’那樣簡單,也因此才會處處可見濫殺無辜。


《水滸》寫的從不是好漢,而是一些不滿。這些不滿引發的殺戮,證明了作者看到的是極端的無奈,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思想束縛。也因此最終他才會看開一切,只是這首詩說明了一切:

莫把行藏怨老天,韓彭赤族已堪憐.一心報國摧鋒日,百戰擒遼破臘年。
煞曜罡星今已矣,讒臣賊子尚依然.早知鳩毒埋黃壤,學取鴟夷范蠡船。


因此,為什麼《水滸》不值得提倡呢?


毅而三思吳六奇


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作為個體來講,《水滸傳》裡好漢大比例地並不是“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李逵動輒殺人,性起時不管男女老幼,也不分好壞,只是一味價砍將過去,甚至有意識地殺過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燕順、王矮虎、鄭天壽拿人心做醒酒湯,差點把宋江都吃了;並且他們做湯還有相當成熟的經驗:人心是熱血裹著,要用冷水潑散了,才“脆了好吃”,這得吃多少人心才能有這種經驗!甲馬戴宗,日行八百里,多麼溜的技能,但在這絕技之下,卻是一張慣於敲詐勒索的嘴臉;穆氏兄弟,其實就是揭陽鎮上的地頭蛇,打把式賣藝的要想在揭陽鎮討生活,得先找這兩位大哥“拜碼頭”,薛永沒有拜碼頭,結果一文錢也賺不到。其他路霸、水霸、地痞之流應有盡有,這些人單獨存在時,他們的行為多半是為了一己之私,哪裡談得上“除暴安良,替天行道”?讓他們做“除暴”“替天行道”的賓語還差不多。

第二,部分好漢確實有一些仗義行為,但往往也是以暴制暴、行為失當,缺乏法律的約束。當然,在小說中,法制觀念比較淡薄,好漢們的行為失當在小說視角下是可以理解的。為了行文完整,這裡也舉幾個例子。

魯智深喜歡解救婦女,但鬥歐致人死亡就不好了。武松快意恩仇,遇到不平之事,心裡就想“卻又理會”,武松這一“理會”就是人命。武松殺人開始還是比較有節制的,替兄報仇只殺了潘金蓮和西門慶,連王婆都沒殺,殺到鴛鴦樓時就滅人家全家,張都監死於武松刀下無話可說,但是他的僕役只不過是打工仔啊,其死何辜?魯智深、武松是好漢中形象中非常正面的了,依然如此,別的好漢就不必說了。

但值得指出的是,儘管在小說中這種以暴制暴可以理解,但在生活中這種行為很難具備實現的土壤。普通人並不具備好漢們的力量和格鬥技術。白領們的胳膊腿甚至都不大好使。對這些人來說連見義勇為這種行為都需要三思。總不至於說手不能縛雞卻要縛一個持刀大漢吧!尤其是女性朋友們,腿似柳枝,臂似禾苗,纖纖十指似蔥根,要是遭遇到暴力事件,首選的辦法就是跑哇。大街上那些教女子防身術的,您當健身就得了。您要是真當防身術來練,嘿嘿嘿……

第三,好漢們上梁山之後,形成了系統嚴密的組織,好漢們個體的行為受到了約束。這一階段,尤其是在宋江領導下,一方面,為了梁山的穩定和發展,打過祝家莊、曾頭市等地方性的武裝,也攻打過一些州縣,這談不上替天行道。另一方面,此後好漢們劫貪官、放行平民等行為在小說視角下就可以認為是標準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了。這一時期,梁山這個組織,開始具備了大規模“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條件。

後期,好漢們受了招安,在朝廷有組織的後勤支持下,梁山系軍隊“平四寇”: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雖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對平四寇有不同看法,但從小說的視角來看,這是合法的、而且是大規模的除暴安良、替天行道。

好漢們上梁山之後的轉變告訴我們:個體的暴力行為可以受到組織的約束與控制,所以組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把個體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做大事。

即使在《水滸傳》描寫的時代,“除暴安良、替天行道”也主要依靠的是組織的力量。今天更是如此,我們有專業的組織——人民警察,“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基本沒咱普通人什麼事,當然您要想參與進來也不是沒辦法——遇到案件及時報警就是一條基本的途徑。


看臺前觀幕後


所謂“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精神”或提法根本不值得提倡。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靠個人或梁山好漢這樣的團伙,用以暴易暴方式來行“天道”是根本行不通的,也不是可持續的。

先來看什麼是天道?《老子》說的很明白: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通俗說,天道就是截長補短、均貧富。所以“梁山精神”就引申出“劫富濟貧”之類口號,但僅僅是口號而已,不可能真正兌現的。

暴,指社會一切明的暗的軟的硬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地痞流氓(西門慶、鎮關西之類)算低層次的,貪官汙吏(高俅、蔡京之流)是高層次的。

現代社會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只有把“暴”關進民主制度 + 法治的籠子,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除暴安良”。如果不靠制度和法治,這樣的“暴”徒,殺了一個還有一撥,會“春風”吹又生。

古來很多梁山式舉動,陳勝吳廣到洪秀全,打著的類似口號,其實是想忽悠老百姓跟隨,做了改朝換代的工具。只不過有的成了,有的敗了。而“暴”卻依然虎虎有生氣的存在著。


“除暴安良,替天行道”是古代人們對“暴”現象痛恨而無可奈何下的一種幻想,一劑安慰。他們幻想能夠有一個俠客、一群梁山好漢以超凡武力抗暴除暴,或幻想有一個兩個“阿凡提”似的智者用機巧整蠱惡霸——從而達到一種現實中不可得到的快意和安慰。但只能起到暫時的宣洩和麻醉作用。

但這些都靠不住嘛!就說水滸好漢們吧,除魯智深還算得上而外,其他的都不太經得起推敲。就是魯智深,也只是那種內心因善而自發的路見不平一聲吼、三拳打死鎮關西。武松,私仇抗暴,而且還濫殺無辜。李逵更只會手持兩柄板斧、赤條條向人群“不問皂白、排頭砍去”……其餘李忠周通時遷之類,雞鳴狗盜之徒就更不消說了。

所以啊,我們多支持搞好制度建設,搞好法治建設吧。


林武師de文散打


這要根據時代特點來分析。擺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眾人愚昧,梁山泊的好漢們也算是幹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首先,對於現在來說《水滸傳》的文筆是值得提倡的,作者能夠把108個人刻畫得栩栩如生,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但是它的內容放在現在的時代看是不遵守法律,什麼事情都由暴力解決,而我們提倡的是法治社會,顯然不值得提倡。

8

"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更多的是為反抗朝廷壓制的藉口,因為自己仕途的不順。從不畏強權的角度看,這種行為又是值得提倡的。雖然最後是一個悲劇,但是至少反抗過。比起躲在那裡不敢出聲的要好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