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官差旅行

朋黨之爭,是由於思想不同,政見不一的官僚們,在封建政權下形成一定規模的黨派互相攻詰傾軋的現象。其本質上,是封建官僚對政治權利的爭奪。但無論朋黨爭端之規模,種類,影響,天水一朝都較歷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宋朋黨之爭影響廣泛,其中,就影響到了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何謂官差旅行呢?它是官僚受到政府指派而遷調任免或出使他國等行為的概括。筆者認為,朋黨之爭對官差旅行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使官差旅行形成常態化,官差旅行文化登峰造極

1、官差旅行常態化形成之路

官差旅行從古至今是任何一個政權避免不了的現象。但官員遷調頻率頻繁程度最高的,非兩宋莫屬。前文提到兩宋

的朋黨之爭規模,種類,影響堪稱歷代第一,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兩宋,存在著帝后黨爭,文臣與武將黨爭,改革派與守舊派黨爭,主戰派與主和派黨爭等等黨爭現象。特別是北宋中後期,新舊兩黨的鬥爭已經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所謂的新法改革,早已經成為了兩黨相互攻擊的幌子。正如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所說:“黨爭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

官差旅行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現象。但由於朋黨之爭的緣故,使得官差旅行在宋代的發生頻率極高,最終形成了一種常態化的現象。宋代黨爭頻繁,如宋仁宗時期,新黨實行“慶曆新政”失敗,以范仲淹,富弼為首的新黨大批被貶。哲宗一朝,宣仁太后掌權,舊黨執政,新黨所行變法一律廢除,新黨代表人物如章惇等被貶,蘇軾等守舊派從地方被調回汴京。宣仁太后去世,哲宗掌權,章惇等新黨代表重新被啟用,而蘇軾,蘇轍等再次遭貶。所以,宋代的朋黨之爭對官差旅行的影響很大,使之成為常態化現象。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形式各異的旅行方式

2、官差旅行文化如何登峰造極

官差旅行文化早已有之。不過官差旅行形成一定文化的時代還要推到漢代。並在唐代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比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李白的《別南陵兒童入京》等等,說明官差旅行文化已經有一定規模了。而此文化之登峰造極,還要屬兩宋時代。

眾所周知,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文化極其繁榮。而入仕為官的士子,都是書飽讀詩書,極有文采的讀書人。入仕之後,結師友為同黨者甚多,頻繁升貶調動,文人感由心生,多賦之於文。如歐陽修調離洛陽《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蘇軾遇赦北返《自題金山畫像》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由於宋代不殺士大夫,而文字獄也不及元明清三代嚴苛,所以宋代之官差旅行文化前超漢唐,後越明清,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二、影響宋代官員官差旅行的途徑與行為文化

在朋黨之爭的背景下,宋代官差旅行原因無非有以下幾種:要麼被貶謫,要麼被升遷,要麼被同級調任。那麼,宋代官差旅行一般的途徑與他們在官差旅行時的行為是什麼呢?

1、影響官差旅行的途徑

官差旅行的途徑很多,種類也不同:路徑類別不同,旅行方式亦不同。

  • 路徑類別

上文提到官差旅行的原因,而這些由於黨爭引起的原因直接影響了官差旅行的路徑。其路徑一般分為以下幾種:一,從京城到不毛之地(如章惇從汴京貶到嶺南)或從不毛之地到京城(如蘇軾從儋州到汴京)。二,從京城到情況尚可的地方(如范仲淹從汴京到饒州)或從地方到京(如岳飛從九江到臨安)。三,地域間

普通調任(如張孝祥從撫州到平江)。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 旅行方式

古代的交通運輸並沒有現在發達。一般來說,宋代的官差旅行官員走水路與陸路。如果在水路,陸路兩方面都具備的話,宋代官員一般走水路比較多

。北宋歐陽修被貶夷陵,由於“以大暑,又無馬,”所以選擇水路出行,沿途記載:“沿汴絕淮,泛大江,凡五千裡,行一百一十程,才至荊南。”走水路還有兩點好處,一方面,可以相對延遲到達目的地的時間,特別是對貶官至荒涼之地的官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江河抒發自己的感慨,或是豪壯,或是悽迷,這也是歷來的文化傳統,早在李唐時期,王灣即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之語。

2、促成了宋朝官差旅行的行為文化

宋代官員升遷或者貶謫,官員是不允許在該地逗留太久的(升遷誰會還在舊地方待著呢?),特別是對被貶謫的官員,要求迅速離任。周必大被貶,不敢逗留,“黎明,受省禮,即登車(赴任)”。歐陽修記載自己被貶:“臺吏(御史臺官吏)催苛百端”,以致歐陽修“惶迫不知所為”。對於歐陽,周這樣的情況,由京城被貶地方他們一般在路上耗時很長,畢竟,政府只限定離京日期,對於路程時間並不作規定。那麼,他們路上會做什麼呢?

  • 拜會師友親人

前文說到,宋代黨爭激烈,那麼官員在此背景之下的調動,一般都會拜謁師友。師友如何形成一黨的呢?這和唐宋時期的一種任官制度——拜謁有關。應考的士子總會在考前通過呈遞文章的方式請求拜謁官員,以求得官員的賞識。到了宋代,此情況雖有所減弱,但師友拜謁也是存在的。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歐陽修

如北宋文豪歐陽修提倡古文,反對太學體文章,因此在仁宗嘉佑二年的科考上,主考官歐陽修錄取了一大批文章符合自身審美的士人,如蘇軾,曾鞏,蘇轍,後來,他們大多成為了和歐陽修為一黨的舊黨。他們義兼師友,實際上是政治利益共同體。所以,官差旅行官員途中拜謁師友也就不足為奇了。張舜民被貶,一路上耗費了很長時間,期間不乏拜謁師友之行為,他拜會李令,孟震,又拜會李觀佐,吳亮。

拜謁親人也是很常見的。特別是有親人同時為官的情況下。例如蘇軾,蘇轍兄弟。蘇軾任籤書鳳翔府通判,赴任須過澠池。恰好蘇轍任澠池主簿,於是蘇軾拜會弟弟,兄弟短時團聚。

  • 遊山玩水,遊覽山川

前文提到,宋政府並未強制規定到達任所的固定期限

。那麼,官員就有了相對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由於宋代對士大夫比較寬鬆,且理學發展,宋代的士大夫普遍形成了淡泊的心境素養。所以,更多的官員選擇在官差旅行途中飽覽山川之美。

南宋初年,丞相,主戰派代表李綱由於與主和派紛爭,主戰派遭到黜免貶謫,李綱也被撤職。他一路上輾轉於江南,江西,湖南等地,每到一處,必遊歷此處名勝風景。惠山,翠微寺,嶽麓寺,與詩友遊覽,吟詩作賦,填詞為文,不亦樂乎!周必大的《歸廬山日記》記載其官差旅行途中游覽山川,歐陽修的《於役志》記載其官差旅行的所見所聞,其間不乏有遊樂之舉,因此有人戲稱《於役志》為歐陽修的“酒肉賬簿”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廬山

三、影響了官差旅行的文學文化

宋代的文化繁榮程度遠遠超乎歷代,許多膾炙人口的文章是官員在官差旅行前後所寫。至於其對官差旅行文學的影響,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

1、發生文字獄,詞禍時現

文字獄從西漢開始出現,一直到清代嘉慶時期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其間歷朝歷代皆有發生,但論發生次數最少,後果最輕的,當屬宋朝。

由於宋代“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國策與“不殺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宋代簡直就是歷代文人的“天堂”。宋代文人可以相對不必拘泥的寫文章,可以直諫皇帝。富弼批評宋英宗不孝,宋英宗慚愧的連聲說“不敢”;柳永批評科舉,宋仁宗也只是不錄取柳永,並沒有加以牢獄之災。可是,自從黨爭日漸激烈,文字獄開始展現,詞禍也開始出現。

其中的代表是烏臺詩案,新黨部分人從蘇軾的詩入手,挖空心思進行曲解,最終蘇軾入獄,若非多方求情,蘇軾早死於文字獄中。哲宗即位,章惇任相,時蘇軾被貶惠州,由於其“報得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被極欲打擊舊黨的章惇故意曲解,蘇軾再次被貶到了儋州——儋州,時為不毛之地,尚未開化。

貶嫡與旅行:從宋代朋黨之爭入手,談談宋代的官差旅行文化

蘇軾

2、影響了詩詞的多方面的發展

由於黨爭,宋代的文人很少再不加拘泥的寫詩填詞,很少再不加修飾的直抒胸臆。特別是對貶職的官差旅行官員來說,他們的文章形式及其思想都變得含蓄內斂起來。文人們大多通過抒寫山水,歌頌花草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促進了宋代文學的多方面發展。比如蘇東坡的《赤壁賦》就是一篇很好的例子。

四、總結

宋代朋黨之爭對宋代官差旅行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對官差旅行文化的影響還是冰山一角。由於宋代的黨爭不斷加劇,其本來目的——皇帝對權力制衡的目的確乎達到,卻使黨爭形成了惡性循環,不得不說,宋代滅亡原因之一,就是朋黨之爭,當然,這是後話。

參考文獻:

1、《宋史》

2、《東坡志林》

3、《資治通鑑》

4、《歸廬陵日記》

5、《於役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