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在不確定的焦慮中強悍地活著

在不確定的焦慮中強悍地活著 | 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 葉軍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武漢市心理醫院危機干預熱線24小時接聽電話,為人們緩解心理壓力,提供心理援助。

整理來電內容發現,人們排在第一位的心理困擾是不確定感,超過了疑病、覺得被歧視等感受。這種不確定感包括不確定自己或周圍人是否傳染,不確定疫情發展方向,不確定物資能否充足供應等等。

按照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越低的需求,越是基本。五大人類需求中,安全需求僅次於生理需求,比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還要來得迫切。也就是說,人對安穩的希求是深層的,不容易移除的。不確定性動搖了它,往往令人迷茫、焦灼,不知所措。這也正是我們在重大事件來臨時產生心理困擾的重要原因。

我們祈禱歲月靜好,天遂人願,但那只是我們的美好願望。世界並不堅固,它有脆弱的一面,有不時露頭的不確定性。天災人禍、生老病死,時刻都在發生,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現代化也並非解藥。和古代相比,現代社會人與人、人與物聯繫更為緊密,牽一髮而動全身。脆弱性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增強。這是《反脆弱》作者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觀點。(我們現在常說的黑天鵝事件,即不可預測、影響重大、事後具有可解釋性的事件,就來自於塔勒布)

那麼,在一個註定會有不確定的世界中,人應當如何應對?

塔勒布把事物分為“脆弱類”“強韌類”“反脆弱類”三大類,可以看作人應對不確定性時的三種分類。

他認為脆弱的反面不是不受外界干擾的堅強、強韌,而是反脆弱。也就是在風險和不確定性面前不是束手無策,外界波動難以損害和摧毀,還可以令其更為強大。

這可能嗎?在現實中如何做到?

騰訊大家最近發表了一篇防疫公開信《在不確定的世界裡強悍地活著》,提供了一些思路。作者吳衝是一位公司CEO,這封信的最初文本是寫給他的員工。

“這樣的危機,在歷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不抱僥倖,對所有不確定性做好心理和物資上的準備。

“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吧”……“那個誰應該會支持到我們吧”……“他們應該不會這樣吧”……這些想法要統統扔掉。在最壞的打算下,Keep alive。

在動盪的不確定性之中,理性絕不可以向習慣和麵子妥協。如果自己或親人身體不適,充分權衡去醫院折騰被交叉感染的風險。

在普遍的恐慌中,保持理性和良知的底線。作者認為,理性的專業主義,是對抗不確定性的真正力量。當你想幫助他人,一腔熱血地衝上前線其實效用並不大。理性主義的專業機構會先通過現場調研結合深度研究確定需求。

2008年汶川地震,當所有試圖救援汶川的物資都堵在都江堰等待前方道路開通的時候,吳衝所在的基金會評估了山體崩塌之後難以開通的可能性,選擇了一個4倍里程的線路,結果成了第一批進入汶川縣城的民間救援物資車輛。

參加汶川地震救援前,他們首先安排一個投資銀行的志願者去讀全球重大地震災害的救援報道,甚至是《唐山大地震》的報告文學,試圖從中分析出不同階段救災物資需求可能的變化軌跡。預見到災害前期和後期不同的的物資需求。並在此基礎上,動態匹配“募款-物資-長短途物流-送達和反饋”的全鏈條產能均衡輸出。

他認為專業機構如此,普通人其實也可以。比如說,“此刻你有沒有嘗試做一份家庭物資消耗預測表?”

真正的理性是什麼?應該是能夠冷靜且達觀面對現狀、全面權衡、判斷最佳且有能力執行的一種素養。它看上去不夠心潮起伏,卻夠有用。

人生不過一段旅途,請在你的行囊裡帶上它。當接納世界不確定的一面,學會與它相處,你就不再為它糾結,你就可以超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