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中國民俗」春分祭日

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大多設在京郊,元朝時建有日壇,此後明、清兩代皇帝在春分這一天在日壇祭祀大明神(太陽)。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親自祭祀,其餘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綠野徘徊月,晴天斷續雲。燕飛猶個個,花落已紛紛。思婦高樓晚,歌聲不可聞。”南唐北宋詩人徐鉉的《春分日》描寫了春分時節鶯歌燕舞、桃紅柳綠的仲春景象。

「中國民俗」春分祭日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北半球和風送暖,春光融融,民間有吃春菜、送春牛、豎雞蛋、粘雀兒嘴、犒勞春牛等習俗;春分還是節日和祭祀日,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的禮制,民間有拜神祈福、掃墓祭祖的儀式。

春分祭日 國之大典

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曰:“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春分祭日,是皇家的專利,民間不得擅自為之。

春分祭日始於周代,源於華夏先民對日神的崇拜。夏商周三代都有祭日的傳統,夏尚黑,祭日在日落之後;殷尚白,祭日在紅日當空之時;周尚赤,祭日在晨曦黃昏之際。《禮記·祭法》載:“埋少牢於泰昭,祭時也。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王宮,祭日也。”鄭玄注:“王宮,日壇也。”孔穎達疏:“王,君也。宮,亦壇也。”《管子·輕重己》曰:“冬盡而春始,天子東出其國四十六里而壇,服青而絻青,搢玉揔,帶玉監,朝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號曰祭日。”此後,春分祭日習俗便流傳下來。

「中國民俗」春分祭日

古代帝王的祭日場所多設在京郊。北京於元朝就建有日壇,而現存的這座日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陽)的場所,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五月,坐落在日壇路東,又叫朝日壇。朝日壇坐東朝西,這是因為太陽東昇西落,人要站在西方向東方行禮的緣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臺,叫拜神壇,高1.89米、周長64米。明朝建成時,壇面用紅色琉璃磚砌成,以象徵太陽。清代改用灰色“金磚”鋪面,壇四周環以圓形圍牆。

皇家祭日儀式相當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時,用奠玉帛,禮三獻,樂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禮;清代皇帝祭日禮儀有:迎神、奠玉帛、初獻、亞鮮、終獻、答福胙、車饌、送神、送燎等九項議程。每逢甲、丙、戌、庚、壬年,皇帝親祭,其餘年份派大臣前往祭祀。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載:“春分前後,官中祠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皇帝祭日神時的祝文為:“嗣天子(皇帝名)謹昭告於大明之神:惟神,陽精之宗。列神之首。神光下照,四極無遺,功垂今昔,率土仰賴。茲當仲春,式遵古典,以玉帛牲醴之儀,恭祀於神。伏惟鑑歆,錫福黎庶。尚饗。”皇帝通過祭日,祈求上蒼賜福黎民百姓,國泰民安。

「中國民俗」春分祭日

春分立蛋 祈求興旺

老北京有句俗話:“春分到,蛋兒俏。”春分這一天有豎雞蛋的習俗,此習俗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長卿有《春分》詩曰:“日月陽陰兩均天,玄鳥不辭桃花寒。從來今日豎雞子,川上良人放紙鳶。”為什麼在這一天立蛋呢?古人認為此日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立蛋能立得住。

「中國民俗」春分祭日

漢代哲學家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闡述了以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他說:“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日,太陽到達黃經零度,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寒暑持平。所以,春分在古時又稱“日中”“日夜分”和“仲春之月”。天地之間陰陽適中,氣溫不冷不熱,桃紅柳綠,惠風和暢。正像左河水《春分》詩曰:“風雷送暖入中春,桃柳著裝日日新。赤道金陽直射面,白天黑夜兩均分。”據天文學家介紹,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春分之際,風和日麗,大地復甦,萬物萌發,立蛋之舉在民間還有一種美好的期盼,祈禱人丁興旺,代代傳承。民間歌謠說:“春分日,豎雞蛋;上頭光,下頭圓;頂天立地保平安。”又說:“春分日,豎雞蛋,年年今天更燦爛。”

春分美食“驢打滾”

春分時節,春暖花開,各種時蔬紛紛上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老北京春分還要食用一種獨特的美食“驢打滾”。

「中國民俗」春分祭日

“驢打滾”是一種豆麵卷子,起源於東北滿洲和承德地區,滿清入關後帶入北京,成為北京的一種風味小吃。滿洲、承德地區盛產黍米,性黏,滿族人狩獵經常是早出晚歸,黏食耐餓,因此滿族人喜食。傳入北京後,因其最後一道製作工序是撒上黃豆麵,猶如毛驢撒歡打滾時揚起的陣陣黃土,因而得名“驢打滾”。清代的《燕都小食品雜詠》有詩云:“紅糖水餡巧安排,黃米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並註釋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麵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

現代藏書家、學者張江裁撰寫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記載:“燕市各大廟會集市時,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賣,近年則少見矣。”如今,“驢打滾”已成為市民喜愛的一種民間小吃,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是主要原料已由黃米麵改為江米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