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京剧演员马连良和周信芳相比,谁的水平更高?

三国英雄曹操


若论两位大师高低,不是我辈所能评判。斗胆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也觉诚惶诚恐。若论二位大师,应当说各有千秋。我们不仿从几个方面看一下可露端倪。

先说师承,马先生是《富连成》科班出身。出科后先拜贾洪林(以做工见长),后又拜孙菊仙(以唱功见长)二位前辈为师。周先生幼年跟戏班学戏,后在《富连成》深造三年,崇拜谭鑫培,但拜师不成。后去杭州拜徽剧大师老三麻子(王鸿寿)为师遂在上海站稳脚根。吸收话剧表演手法,并更加夸张表演,最终成为海派代表人物。

两个都善长做戏(表演),一个瀟洒飘逸,示人以美(马)。一个表演夸张,感染力强。

再说唱腔,二人的差距就出来了,马派唱腔追随者趋之若鹜,在票友界(即粉丝)更是突出。而麒派票友相形见绌。

第三要说独有的(自己的)剧目,《借东风》是萧老专门为马先生出科设计的,如今近百年不衰。而周先生的《义责王魁》剧目流传。

被拍成电影的作品,周先生有《周信芳舞台艺术》(含《徐策跑城》《坐楼杀惜》)《宋士杰》。马先生有《群英会。借东风》《铡美案》,香港筹拍《赵氏孤儿》(因文革停下)。

最后,再说传人,马先生嫡传弟子有马盛戎,迟金声,言少朋,关正明,童祥苓,王和霖,张学津,冯志孝等。周先生嫡传弟子有高百岁,陈鹤峰等。六十年代初又组织李和曾,裘盛戎,李少春,袁世海,还有话剧电影的金山,王铁成集体拜他为师。

以上所述,阅者自能品出一二。

以不断断之。


tssgd


家父是京剧迷,50年代开始就是地方票友,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都未放弃他的爱好,如痴如醉,他的朋友很多,都是京迷,他们有时來"真的",文化舘演折子戲全套锣鼓,还置办戲服,他唱老生,学马连良,道友间互相吹捧,说他唱得像,捧得高兴便会掏钱请客,其实唱得还可以,無事跟唱片学的,家里的唱片几乎清一色都是京剧,文革时被红卫兵掃荡一空心痛还生了场病,我受他影响莫名其妙也喜欢上3,改革后我买了不少京剧磁带他像小孩似的整天听,听到有兴居然还要跟着唱,我喜欢唱周信芳的,因为喉咙带沙适合麒派,说了這么多没说到主题,实在看到題目想起了家父,有点想他了。如今自已也老了,然這些事依稀就在咋昨天,真的很留恋那段岁月。马派麒派各有千秋,还是不分佰仲的好!


春荣2091


京剧泰斗,马连良大师与周信芳大师他们的水平谁更高,让我来评价两位大师,本人有些汗颜,毕竟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去评价两位老艺术前辈,本人觉得学时资质都不不给力,我就说说我对他们的演唱艺术领悟与感受吧。

先说马连良大师,他是京剧四大须生之首,与梅兰芳大师齐名,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京剧大师。早在民国时期就很有声誉,是京剧三大家之一。马连良以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开创了马派艺术,在京剧界享有盛誉,影响颇深,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剧目有《借东风》《四进士》《失空斩》《甘露寺》等,他与余叔岩 高庆奎 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 奚啸博 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马连良大师曾与周信芳大师同台演出,因他们的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人们誉为 南麒北马。

在说周信芳大师,他是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他从七岁开始学戏,被称为七龄童,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吸取诸家之长,融汇贯通,加以变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表演自然真实,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后与梅兰芳大师同台演出,将七龄童的艺名,改为麒麟童,周信芳的基本功精湛,嗓子不太好但是能唱,声音宽响,沙而不嘶,以唱苍凉为特色,顿挫有力,极富曲折跌宕之处,他注重抒发人物感情。他的高拨子,汉调等具有独特的韵味。以夸张的手段用外部形象与动作塑造人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后麒派艺术在京剧界享有盛誉。

周信芳与马连良可说是并驾齐驱,难分上下,是国粹京剧的创始人。


王潤璞


南麒北马 各有千秋

马连良和周信芳都是顶级的京剧大师,国粹的杰出典范。两人年龄相仿,经历相同,都师从过谭鑫培。艺术成就各有千秋。1933年 马连良与周信芳曾经在天津同台演出,盛况空前。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独特的演出风采,让观众一饱眼福又一饱耳福!时人皆赞叹,美誉为“南麒北马”!

马连良(1901年-1966年),生于北京。马连良是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甘露寺》、《清风亭》、《借东风》、《失空斩》等。他和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马老一曲《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百听不厌,是我手机里和泰勒·斯威夫特、周杰伦、天鹅湖等的混搭。

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吸取各家之长,大胆突破传统,创立与他人不同的唱法。他的唱腔是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粗豪却不乏细腻,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马腔。

周信芳(1895年-1975年)生于浙江。京剧表演艺术家,“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的代表剧目有《徐策跑城》、《乌龙院》、《萧何月下追韩信》、《香妃》、《董小宛》等。周信芳首开京剧导演先河,借鉴话剧导演手法运用到京剧中来,成为首个将“导演制”用于中国戏曲的艺术家。他吸取了谭鑫培、潘月樵、沈韵秋等前辈的艺术特点,独创一格。嗓音带沙中气足,形成了麒派的基本特色。

周信芳一曲《萧何月下追韩信》让人情不自禁随口哼上二哼,如同好饮者随时咪上两口方才算是过了过瘾。

周信芳在京剧舞台艺术上的突出之处是十分重视舞台上的艺术完整性。既全方位地表达了京剧传统,又吸收地方戏、电影、话剧、芭蕾舞、华尔兹、探戈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精华,对传统京剧加以创新,被公认为京剧海派代表人物。


马连良和周信芳小时候都进入北京喜连成科班,都因为在《海瑞罢官》这起世纪冤案中被打成黑帮、反命革、蛇神牛鬼。最终都受到各种迫害匆匆驾鹤仙归。


想象一阵风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流派不同,各有千秋。两位都是开宗立派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下,我只能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剧界公认的大师只有两位——梅兰芳先生和周信芳先生。马连良先生只被称为著名京剧演员。当然,时至今日,把这些艺术家称为京剧大师、京剧泰斗也不为过。


睡醒的狮王


1931年,天津新建春和戏院,为了把开幕式搞得隆重些,当时业内第一约角人(类似经纪人)李华亭,也就是著名杨派老生李鸣盛之父,京胡大师王鹤文先生岳父,大展身手,约请到38岁的周信芳与31岁的马连良合作了五天,剧目有《八大锤》、《火牛阵》、《十道本》、《一捧雪》、《借东风》。盛况空前,世上遂有“南麒北马关”之赞誉。

两位大师,其艺术成就,后人无资格评价,放在一起比较,似乎也不合适。只能说是介绍一下二位不同的表演风格:

1:京派海派 各领风骚

富连成出身的马先生可算是余叔岩先生之后京派老生旗帜性人物。严谨、遵循传统中,流露出潇洒、飘逸、华丽、帅俏的艺术风格。久占沪上的周先生,堪称海派杰出代表。不拘一格,酣畅朴直,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二人风格迥异,以《四进士》为例,马先生的宋士杰世故中透着圆滑、狡狯,周先生则在世故中流露着质朴、义气。

2:都是唱念做并重

周先生的念白苍劲、饱满,讲究喷口,口风犀利老辣,生活气息浓厚,有时接近于口语。马先生的念白富于韵律,活泼俏皮,风趣幽默。嗓音欠佳的周先生以念做为主演唱为辅,马先生则以唱为主齐头并进。单论做功似乎周稍胜一筹,周先生的做火爆炽烈,动作幅度夸张,多来源于生活。马先生的做功稳重潇洒,手眼身法步更多的遵循京剧程式。

周先生的做功如写实,马先生的做功似写意。

3:演唱风格差别巨大

马先生嗓音条件明显优于周先生,马派艺术的精髓更主要的体现在演唱上,即使同为四大须生的奚啸伯也在马派声腔中寻找灵感,李少春虽拜在周门下,但其唱腔风格也带有明显的马派痕迹,如《将相和》名段“扶赵邦”无论是导板、回龙还是“心中不爽”的拖腔,几乎完全是马派唱腔处理手法。周先生的唱其实更多的是充分发挥“散板”以抒情,如《南天门》一个多小时的戏,几乎从头唱到尾,但全是散板,竟然没有一句上板唱腔。唱的节奏越慢,越能体现麒派风格,珠落玉盘的快板,受口音、嗓音所限很难为周先生。

论唱似乎马先生更强项。

4:各有发展路数

马先生致力于挖掘、整理、改编老戏,先后整理上演全本《一捧雪》、《十老安刘》、《龙凤呈祥》、《群英会借东风》等,其他如《失空斩》等骨子老戏更是不在话下。而周先生则基本避开唱功戏和绝大部传统老戏,在新编和京派少演的剧目上下功夫,新编如《澶渊之盟》、《徽钦二帝》等,甚至常演包公戏。而诸如《捉放曹》、《洪洋洞》、《大探二》之类似乎从不动演。

从剧目数量来讲,马派戏路子更宽些。

5:同等票价 看马更具性价比

马先生不论是自己挑班的扶风社,还是北京京剧院,可谓群英荟萃,特别是进入院团后,经常合作的有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李多奎、周和桐、马富禄、马长礼等。加上中国京剧院的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等。演员阵容远非周先生可比,无论是刘斌昆、李玉茹、沈金波、王正屏等,相比北京演员自是逊色甚多,看周先生唱戏几乎就等于看主角一个人。

总之,南麒北马都是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各擅胜场,并无高低之分。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明扬51


马连良先生和周信芳先生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没必要分上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只有梅兰芳和周信芳。当然,“南麒北马关外唐”也不是随便叫的,但马连良依然是京剧老生中最灿烂的那颗星!

论戏路,他们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但周信芳先生老辣,而马连良先生睿智。相对而言,周信芳先生的东西接近于写实,马老板的东西写意的多一些。两位大师各有千秋,我本人还是喜欢马派。[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


韵佳韵味


谢谢题主的提问,很高兴与各位文友共同探讨京剧艺术方面的话题。马连良和周信芳相比,谁的水平更高?在文艺领域,个人一向不主张刻意区分出高下,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更何况是马连良和周信芳两位令人尊敬的大师级人物。

根据个人的理解,试着对两位大师的艺术特点做一简要比较。

一是艺术风格不同。总体而言,马连良先生的艺术风格可以用“精明老练”来概括;而周信芳先生的艺术风格则可以用“老辣刚正”来总结。

二是艺术体系不同。相对而言,马连良先生受谭鑫培等大师影响很大,属于传统京剧的代表。当然,马连良先生在唱腔、剧目等诸多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创新。而周信芳先生属于南派京剧(也有人称其为“海派京剧”)的代表。从全国范围看,由于喜爱者各不相同,传统京剧和南派京剧各有受众。

相对来说,南方戏迷侧重“看”戏,注重视觉享受;北方戏迷侧重“听”戏,注重听觉享受。而马连良和周信芳两位大师则分别满足了南北方戏迷对于京剧艺术的欣赏要求。也就是说,马连良先生的传统京剧重“唱”,周信芳先生的南派京剧重“演”。

总之,从整体来说,无论在表演和唱腔方面,还是在影响力和对京剧艺术的贡献方面,马连良先生和周信芳先生都是同时代演员中综合实力的佼佼者。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八大老生 马连良一人占2个 而且全部都在北方,南方无一人进入,为何 京剧讲究京腔京韵,南方的演员由于地理 乡音 发音 等等 在北方人眼泪就是四不像 不正宗, 北方人根本就不认 这就是差别,当时的媒体还吹捧过相声呢说什么(南张北候 南孙北候)事实上 北候(侯宝林 )无论艺术 还是影响力 别人比得了吗?再比如北方的郭德纲 赵本山 与南方的周立波,你们说谁的影响面积大


皇马球迷555


再过几年,京剧演员仍崇拜马,而周的唱腔和做功(极度夸张,如徐策跑城,那把年纪还能这样跑吗?那个头摇得胜过拨浪鼓,脑血管受得了吗?虽说这是艺术,可京剧艺术不是卡通啊!)只有唱滑稽的和说相声的还可能去模仿(可能性极低),海派,海派,有多少纯正的艺术形式借汝之名胡表海演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