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龜、蛇對望,江、漢交匯,特別的山水形勢、特別的區位,孕育出特別的江城武漢,今之武漢非昔之武漢,武漢的誕生、崛起、整合經歷了漫漫時光,龜山、蛇山對城市誕生至關重要,山水之勢、時代大勢對城市崛起至關重要,兩府三鎮相互依存傳統、以長江漢水為紐帶的認同傳統對城市整合至關重要。

探尋城市發展脈絡,歷史最早僅是其次,最關鍵的要看時間延續、空間繼承、建制沿革,如果說長江是武漢城市的主經脈,那麼武漢的城市主骨架就是隔江對望的龜、蛇兩山,它們雖然不算高大,卻對武漢的城市起源,是武漢城市起步的地方,武漢三鎮最早的城堡圍繞龜山、蛇山向四周不斷擴展、演化,它們是武漢城市的根之所在。

重武的龜山

龜山原名大別山,又因山上築有魯肅的衣冠冢而被稱為魯山;明朝崇奉玄武,而魯山山形蹲伏如龜,明英宗時,時任湖北巡撫王儉奏請朝廷批准,將魯山改名為龜山,它位於漢水和長江交匯處,東西長約1900米、南北寬約300米,東臨長江、西帶月湖、南瀕蓮花湖、北襟漢水,與蛇山隔江對望,區位得天獨厚。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龜山自東漢末年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戴監軍於龜山西端瀕臨月湖地帶築郤月城,由劉表部將黃祖駐守,劉表之子劉琦也在龜山東端築有一城;三國時期,劉琦所築的城被稱為魯山城,加上郤月城,都為東吳所據,魏軍與吳軍在附近有幾番血戰;南北朝時,蕭衍在龜山西北築蕭公城,不久後攻下魯山城。

清朝後期,太平軍在龜山一帶擺開幾次戰場;武昌起義勝利後,在陽夏戰役中義軍最先控制龜山;抗日戰爭時期,國軍在龜山安置高射炮,對抗侵華日軍的轟炸機;新中國成立後,龜山一度作為軍事重地。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由此可見,龜山是重武的,漢水主入江口一直在龜山南北轉換,在龜山外圍的濱水階地能成為水路要津,誕生在龜山之側的城,都是作為軍事堡壘而修築的,山上的古代遺蹟如劉琦墓、磨刀石、藏馬洞、魯肅墓、關王廟、鄂王廟等也是偏武,它與對岸重文的蛇山交相輝映。

重文的蛇山

蛇山原名黃鵠山,三國時孫權在山頭瀕臨長江的地方築夏口城,曰“城江夏山”,此時它被稱為江夏山,南北朝時曾改稱黃鶴山,宋代稱為石城山,陸游卻說它“繚繞為伏蛇”,應是蛇山的由來,但在元代稱為長壽山,清朝後開始稱為蛇山,20世紀初《湖北省城內外詳圖》把它標名為蛇山。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武昌的城市框架以蛇山為原點,唐代牛僧孺任武昌軍節度使時,著手擴建鄂州城(即後來的武昌城),新城以蛇山為南界,往北把胭脂山、花園山、螃蟹岬囊括其中,夯土板築城牆也被改造成磚砌城牆;明代楚王朱楨在江夏侯周德興的輔佐下,擴建武昌府城,蛇山已經成為新城的中心,山西臨長江,山東攬鬧市。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很多人知道蛇山,或許是因為揚名天下的黃鶴樓,它屢毀屢建,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登臨遊賞,並留下許多佳作,早在孫權在修築夏口城時,就在蛇山頭黃鵠磯建有一樓,作為軍事瞭望塔,也即““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黃鶴樓給蛇山帶來文人效應,使得蛇山重文,此外,倚靠蛇山的城自元代起就成為湖廣、武昌府、江夏縣的行政、文教中心,使得蛇山文風不絕。

龜蛇鎖大江

重文的蛇山文采橫溢,重武的龜山英雄氣概,一文一武相得益彰,蛇山形如盤伏的青龍,龜山形如蹲伏的玄武,一看頓見武漢的風水氣脈,倚龜山的漢陽和據蛇山的武昌相互依靠,成為東南的一把鎖,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說湖廣的形盛“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但僅憑武昌還不足以屏障東南,必須與漢陽構成犄角之勢。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也正如偉人豪邁詩句“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無論在三國時期,還是在南北朝時期,要守武昌必須要守住漢陽,守漢陽就必須扼控龜山,反之也亦如此,否則丟掉其中的一環,戰略優勢就不保,所以龜山之漢陽、蛇山之武昌就構成了戰略依存關係,即使在大一統的元代,把位於湖廣行省東北邊緣的武昌路作為湖廣行政中心時,也把江北的漢陽府劃歸湖廣行省,有了漢陽府,武昌路才有安全感。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明清兩代,都設置武昌府、漢陽府,它們隔江相望,“武漢”一詞最早就來源於武昌府與漢陽府的聯稱,姚宏謨的《重修晴川閣記》之“武漢之勝蹟”,阮漢聞直接著作《武漢紀遊》,範鍇的《漢口叢談》之“遂陷武漢等郡”,以及後來曾國藩奏摺中的“武漢”、胡林翼文牘中的“武漢”,均是武昌、漢陽兩府的聯稱。

明中期以後,武昌、漢陽兩地在習慣上已經是一體了,為後來兩府三鎮成功整合為武漢奠定了相互認同的基礎。

兩府三鎮成功整合

在漫長的地質變遷中,武漢三鎮滄海桑田,處於水底、湖沼相間和浮出水面交替上演,在地質運動後期,地貌上水陸交替變遷,龜山與蛇山卻巍然屹立、起伏自若,一個蹲伏如龜、一個盤伏如蛇,當兩漢的大一統局面逐漸瓦解,沉寂已久龜蛇兩山旋即烽煙四起,群雄競逐。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自東漢末年以來,有志統一一方的諸侯往往會競相爭奪這裡,在龜山旁築堡壘、在蛇山旁築城堡,這些堡壘或城堡,是武漢城市源頭,開啟了武漢城市文明的端口,郤月城、魯山城、夏口城、蕭公城、曹公城或因天災或因人禍而消逝,但新的城仍選擇看得見龜山、夠得著蛇山的地方重新興建,唐初修築漢陽城如此,擴建鄂州城也如此。

實事求是地講,一座現代城市的建城之始、城市之根,僅看時間最早,而忽視時間延續性、空間繼承性和建制(或隸屬關係)沿革性,是不符合邏輯的;必須強調時間延續、空間繼承性、建制(或隸屬關係)沿革,綜上所述,武漢的建城之始,始於東漢末年;武漢的城市之根,根在龜山與蛇山。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龜山、蛇山是武漢城市起步的地方,早期的城依這兩山佈局,後來的漢陽府城和武昌府城在時間上延續、空間上繼承這些城;明代中後期,水陸之勢有變,漢陽分化出了漢口,清代形成三鎮鼎立格局,它們被長江、漢水所阻隔,雖有割裂感,卻相互依託而成其“大”,能把產生割裂感的長江、漢水作為聯結彼此的紐帶。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在沒有過江大橋的年代,即使會發生“黃鶴樓頭看覆舟”的艱險,也要靠著木質手搖船實現“行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過渡”,早期的手搖小木船,後期的蒸汽大氣輪是把兩府三鎮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交通工具,由它們進步而來的輪渡今天還扮演著連通現代三鎮的角色,從武漢長江大橋、江漢橋開始,到現在20多座造型各異的過長江、漢江大橋及江底隧道把現代武漢凝聚起來。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建城始於東漢末年、城市根在龜蛇兩山的現代武漢,是一座把“每天不一樣”作為口號的城市,這座城能夠彌合兩江四岸的割裂感,各具特色、各有優勢、各有側重點的三鎮成功整合在一起,這是勢之使然,更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的向心使然,這是敢於變化、敢於擁抱變化的武漢,就是武漢能成為大武漢的動因。


  • 《“勢”之使然:武漢城市盛衰的歷史解讀》,作者:塗文學
  • 《武漢通史》,作者:皮明庥(主編)
  • 《武漢建市的歷史意義與現實觀照》,作者:方耀強

  • 武漢建城始於何時,武漢城市之根在何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