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親自賜封的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爲何後來被廢掉了?

小牧童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共有12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清朝的開過功勳,因功被封,剩下四位屬於恩封,分別是

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稍微瞭解歷史,或者看過影視劇的都知道,胤祥在雍正一朝備受重用,和其他諸子或被奪爵或被囚禁的命運不同,雍正元年即被奉為和碩怡親王,此後再得世襲罔替資格,成為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清朝中期唯一被冊封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的最大區別就是普通親王后代繼承爵位是要遞降的,親王一子襲郡王,郡王一子襲貝勒,遞降至鎮國公不再降低,而世襲罔替則不受此規則約束。

道光五年,胤祥五世孫載垣襲怡親王爵,載垣在道光和咸豐年間載垣備受重用,先後擔任過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等要職,道光去世後受顧命大臣,咸豐帝死後更是成為“顧命八大臣”之首。

後面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兩宮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載垣、端華被賜自盡,均被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肅順被斬首於菜市口,其餘五人皆罷官。

但是三年之後1864年再度恢復怡親王爵位,由載垣族弟載敦襲承,直到1902年末代怡親王毓麒繼承怡親王爵位。

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清朝,皇帝一句話就能廢了“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實際上“鐵帽子王”也並沒有那麼鐵。


一點點歷史

怡親王是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也是清朝做到與國同休的王爺之家。

第一代怡親王是雍正的十三弟,雍正朝第一寵臣胤祥。

胤祥,1723年雍正元年,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大清世襲罔替親王(俗稱“鐵帽子王”)。

胤祥以下,怡親王共傳8代,9位正經的怡親王。分別是:

1,怡僖親王弘曉:胤祥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襲怡親王。

2,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怡親王。

4,嘉慶五年(1800年),追封為怡親王。 怡恪親王奕勳:綿標長子。嘉慶四年(1799年)襲怡親王。

5,怡親王載坊:奕勳長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襲怡親王。

6,怡親王載垣:奕勳二子。道光五年(1825年)襲怡親王。咸豐十一年(1861年),賜自盡。黜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8,怡端親王載敦:奕格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復怡親王世爵,由載敦繼襲,同時追封先祖永福、綿譽、奕格為怡親王。

9,怡親王毓麒:載敦二子溥耀長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怡親王。民國三十七年九月(1949年10月),薨,年四十九。

不難看出,怡親王世襲百年,曾經有這樣幾個波折。

1,道光帝同輩的棉標,因為早死沒機會當上怡親王,直接讓爺爺永郎傳給了孫子奕勳。

2,同治光緒同輩的載字輩,出現兩次兄終弟及。第一次載坊去世,弟弟載垣繼位。第二次,載垣被貶殺,同宗弟弟的載墩繼位。

載垣不是別人正是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主要黨羽。甚至有人認為,載垣在八大臣中的作用,超過肅順,是真正的八大臣之首。

可惜,遇上慈禧這樣的鐵腕太后,再遇上奕忻這樣的滑頭王爺,載垣非死不可!

怡親王胤祥和雍正四哥和衷共濟,自己的後人能世襲罔替與國同休,也算是此生之福了。


歷史知事

清朝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這兩個爵位一是靠軍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賞。乾隆皇帝時,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規定:

凡是憑軍功封王的,世襲罔替;凡是加恩封賞的,每世遞降一等承襲。也就是說,憑軍功封的親王世襲罔替,親王的兒子還能當親王,就是傳給孫子、重孫子都不打折,親王的帽子照戴不誤,穩穩當當,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鐵帽子王”。

加恩封的親王,爵位傳給兒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鎮國公;鎮國公傳給兒子成了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傳給兒子沒有了,變成了宗室成員。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跟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

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上述八人,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侄子,要麼孫子,反正和努爾哈赤沾親帶故。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如果沒有他或許沒有雍正王朝或說雍正繼位也可能被推翻等原因,雍正打破了只有軍功封王才能世襲罔替的規矩,將十三弟胤祥加封為第九位鐵帽子王。

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行宮,死前留下三道遺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

載垣(怡親王)、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別授予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御賞”、“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皇帝欽定,權力很大,他們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為核心,這樣就與慈禧太后產生了矛盾,當時同治皇帝年僅六歲,慈禧想要給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力。

當時還有一大勢力,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洋務運動的創始人,與外國關係較好,他代表清政府與英法聯軍談判,立下功勞,並掌握著北京部分政府機構。

這樣就有兩股勢力在對抗,一是八大臣勢力,二是奕訢集團,慈禧太后聯合奕訢集團,發動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剷除了八大臣勢力,實現了垂簾聽政。後來,慈禧太后就廢除了怡親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並賜死。

親王的鐵帽子並沒有被廢,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載垣被殺後,1864年清政府再次恢復怡親王世爵,還是胤祥後代載敦承襲。一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 最後一代怡親王毓麒在1949年才去世。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觀點,請點贊和轉發。如有更高見解,請評論區留言!


美麗青春您真痘

鐵帽子王是什麼爵位

鐵帽子王,從“鐵”字就可以得知,這個爵位非同一般,整個清代,也一共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

清朝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這兩個爵位要麼是冊封,要麼就是靠軍功升遷。但是這兩個爵位往下一代傳承的時候都是降級的,最後爵位會越來越小。

而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不降級的,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尊貴。

大清前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跟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他們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第九個鐵帽子王胤祥

雍正時代,由於十三阿哥的特殊貢獻,雍正打破了按照軍功冊封鐵帽子王的慣例,敕封胤祥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即怡親王這一支。

胤祥去世後,他的兒子弘曉繼承爵位,之後傳四代,到載坊這代,由於載坊去世早,沒有留下子嗣,就把怡親王的爵位傳給弟弟載垣,載垣是咸豐帝去世以後,欽點的顧命八大臣之一。

怡親王鐵帽子王被廢經過

顧命八大臣是咸豐皇帝欽定,權力很大,他們以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大學士肅順為核心,這樣就與慈禧太后產生了矛盾,當時同治皇帝年僅六歲,慈禧想要給自己的兒子和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力。

當時還有一大勢力,是恭親王奕訢,奕訢是洋務運動的創始人,與外國關係較好,他代表清政府與英法聯軍談判,立下功勞,並掌握著北京部分政府機構。

這樣就有兩股勢力在對抗,一是八大臣勢力,二是奕訢集團,慈禧太后聯合奕訢集團,發動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剷除了八大臣勢力,實現了垂簾聽政。

後來,慈禧太后就廢除了怡親王鐵帽子王的爵位了。


小燦哥說歷史

清朝的親王是被稱為“和碩親王”,在清朝是第一等爵。

這樣的爵位只有皇帝的兒子,兄弟才能繼承,而世襲罔替的親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整個清朝也就只有12位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其中八位是清朝開國之初立有顯赫戰功的皇帝親戚才有。

我們都知道十三阿哥是雍正的鐵哥們兒,雍正就為了自己的好兄弟謀得了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這樣的恩寵也不愧兄弟之情流傳的如此之廣。

暫且不說胤祥的事。

在這之後和碩怡親王傳了弘曉(乾隆同一輩份)、永琅(嘉慶帝同一輩分)、綿標(道光同一輩份)、奕勳(咸豐帝同一輩分)、載坊(同治帝、光緒帝同一輩分)

到了第七代載垣,就發生了變化。

載垣是奕勳的第二個兒子,和載坊同一輩。在咸豐帝時期很可以說很受皇帝寵愛,被封為“行走”顧命大臣。

他做過哪些事呢?

視察過天津、和英法聯軍談判過、保護咸豐帝逃往熱河。

所以咸豐帝死時就把他封為八大顧命大臣之一。

不過沒想到慈禧這老妖婆發動了政變,奪權,還讓他自殺了。之後被貶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這不入八分輔國公是什麼爵位?

清朝爵位等級在和碩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還有個八旗。輔國公還分為不入八分和八分輔國公。入八分的輔國公才享有八種特殊待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代表八旗參加決定軍國重事的會議。這樣算來,載垣是被連降了四級,還被排除在了國家大事之外。

載垣是被廢了,其實“怡親王”只被廢了三年。在1864年一系列的追封之後,載敦承襲了“怡親王”的爵位,不過這是胤祥後代的另一支了。

說歷史,我是認真的,千秋論

千秋論

清代對於特殊有功的宗室,可以不降級襲爵,即“世襲罔替”。清代開國有六親王、二郡王是“世襲罔替”,也被稱為“八大鐵帽子王”。另外有四家恩封的親王,即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也是世襲罔替。當然蒙古的封爵一般都是世襲罔替的。



雍正元年,即1723年,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之後襲爵:

怡僖親王弘曉:胤祥七子。

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

追封怡親王綿標:永琅二子。

怡恪親王奕勳:綿標長子。

怡親王載坊:奕勳長子。

載坊於嘉慶二十四年承襲怡親王爵位,只有四歲第二年夭折。由其二弟載垣襲爵。



咸豐帝即位後,載垣漸受信用,歷任左中正,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等。咸豐帝死前,命其與端華、肅順等八人受顧命為贊襄政務大臣。但很快被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中,抓捕、奪爵、賜自盡。鐵帽子的“怡親王”爵位,被廢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改為由弘曉的玄孫載泰承襲。

到了1864年,又恢復了怡親王爵,改由寧良郡王弘晈的玄孫載敦承襲。

寧良郡王弘晈——追封怡親王綿譽——追封怡親王奕格——怡端親王載敦——已革怡親王溥靜——怡親王毓麒(載敦二子溥耀長子)


一共傳了八代九位怡親王。

所以說“世襲罔替”的鐵帽子、還有那些丹書鐵券,都不是萬無一失的,既有自己的行為,也有皇帝的心情。


幾葦渡

這個問題,我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成也政治鬥爭,敗也政治鬥爭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被封是因為政治鬥爭,被廢也是因為政治鬥爭。具體情況如何,且聽我細細道來。


成也政治鬥爭

怡親王,全稱為和碩怡親王,是清朝的九位鐵帽子王之一,世襲罔替,權力和地位非常之高,基本上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主兒,掌握著清王朝的軍政大權,是清朝皇帝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公元1732年,剛剛當上皇帝的愛新覺羅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很快就封了自己的十三弟愛新覺羅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永不剝奪。看過《雍正王朝》的人應該都瞭解,十三阿哥胤祥可是雍正的鐵桿兄弟,在奪嫡大戰中為雍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也因為這場政治鬥爭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此乃“成也政治鬥爭”。


敗也政治鬥爭

為什麼說敗也政治鬥爭呢?因為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位高權重的和碩怡親王爵位也是因為政治鬥爭的失敗被廢除的。從愛新覺羅胤祥算起,直到第九位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被廢除,也就是咸豐十一年(1861年)。那麼,愛新覺羅載垣的和碩怡親王爵位為什麼會被廢除呢?

大家看看1861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就知道了。在1861年的時候,咸豐皇帝暴斃而死,八大輔臣(愛新覺羅載垣也在其中)掌權,後來與慈禧太后一黨進行了殊死的政治鬥爭,史稱“辛酉政變”。後來八大輔臣被慈禧太后全部賜死,而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也因為愛新覺羅載垣的失敗而被廢除。此乃“敗也政治鬥爭”。


我的結語

政治鬥爭是殘酷的,但是也是誘人的,一旦失敗身死人滅,一旦成功富貴無比。也正是因為權力有著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才吸引著古往今來無數的政客前仆後繼,誓死不休。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清朝皇族加封爵位,有兩個途徑,一是靠軍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賞。乾隆皇帝時,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規定:凡是憑軍功封王的,世襲罔替;凡是加恩封賞的,每世遞降一等承襲。也就是說,憑軍功封的親王世襲罔替,親王的兒子還能當親王,就是傳給孫子、重孫子都不打折,親王的帽子照戴不誤,穩穩當當,所以人們又稱其為“鐵帽子王”。加恩封的親王,爵位傳給兒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鎮國公;鎮國公傳給兒子成了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傳給兒子沒有了,變成了宗室成員。



但是,雍正皇帝卻打破了只有軍功封王才能世襲罔替的規矩,將十三弟胤祥加封為世襲罔替的怡親王。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他們倆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哥倆自幼親近,感情很深。在眾皇子爭奪接班人的鬥爭中,胤祥竭盡全力、堅定不移地支持四哥上位,為此他捱了不少打擊,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苦頭。


雍正登基稱帝后,那些不甘心失敗,還想東山再起的反對派們仍然橫挑鼻子豎挑眼,找彆扭,使絆子,亂折騰,非要看把雍正轟下臺去不可。這時,胤祥又毫不猶豫地站出來,為他四哥出謀劃策,分憂解難,幫他壓住了陣角,穩定了局面。

胤祥對雍正情深意厚,赤膽忠心,雍正自然對胤祥心存感激,格外關照,所以才破例加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並特許世襲罔替。
胤祥死後,他的第七子弘曉繼承了爵位,之後又傳繼了四代。到載坊這一代,由於他承襲爵位僅一年就去世,又沒有子嗣,就把怡親王傳給了弟弟載垣。咸豐皇帝時代載垣深受朝廷重用。

1861年8月22日,咸豐皇帝病死於熱河行宮,死前留下三道遺命,一是立載淳為皇太子,即後來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顧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別授予皇后慈安、懿貴妃慈禧“御賞”、“同道堂”印章,八個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但是,載垣他們八個顧命大臣強勢霸道,專權蠻橫,飛揚跋扈,得罪了慈安、慈禧太后,以致於兩宮太后聯手恭親王奕訢密謀策劃,突然發動“辛酉政變”,一舉拿下了顧命八大臣。“鐵帽子”怡親王載垣被勒令自盡,肅順等其他顧命大臣也被殺頭或革職充軍。


可見,鐵帽子並不是鐵脖子。沒有了權力,鐵帽子王也照殺不誤!


菜根漫譚

事實證明,皇帝親口封的所謂世襲罔替或者丹書鐵券,根本就是一個騙人的玩意的。皇帝封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免死金牌,都不是真正的聯繫,都要根據自己的努力而博得皇帝的歡心,皇帝不歡心,任你如何也都必死無疑。


雍正親自加封的世襲罔替怡親王,最後還是被雍正皇帝給廢掉,主因就是因為一期王自己發的誓而不讚贊雍正皇帝,一邊雍正皇帝自然有權收回他的加封,進而讓怡親王變的一無是處


所以古人所謂伴君如伴虎,既是如此,皇帝作為最大的政治權力掌握者他有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本領。


皇帝對自己的頒佈的政令有一票否決權,他說可以就可以,他說不可以是誰也沒有任何辦法的。所以活在古代,努力討好皇帝是政治,不要因為任何的屏障就自以為可以免死,這世上沒有任何可以免死的東西。


哈哈哈想哭

清朝所謂世襲罔替的王爵,一般俗稱為鐵帽子王。

而我們也可以從“鐵”字得知,這個爵位非同一般,整個清代,只有十二位鐵帽子王。

清朝的爵位來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滿清建立初期的軍功,另一種就是受蔭補,子孫相傳。

但是,特別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爵位是每傳一代,就會爵位降一級,除非當代襲爵的人建功受賞,否則爵位會越來越小。



而鐵帽子王,則與他們不一樣,首先是世襲罔替,爵位不降級的,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尊貴。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八位鐵帽子王,全部是跟隨努爾哈赤起兵,立下戰功的,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上述八人,不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就是侄子,要麼孫子,反正和努爾哈赤沾親帶故。

這個初代怡親王呢,也同樣是努爾哈赤的直系子孫,他是康熙的十三子,也就是雍正的弟弟,所謂九子奪嫡中的十三爺愛新覺羅·胤祥就是他。

初代的怡親王在歷史上被雍正帝信任的不得了。但是,黃鼠狼下崽,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愛新覺羅·載垣的時候,這個康熙的六世孫,初代怡親王的五世孫,被一個女人給弄死了。。。

這個女人是誰呢?

她就是慈禧。



慈禧為了獲得最高權力,殺的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中,就有這個載垣。但是呢,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個怡親王的鐵帽子並沒有被廢,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載垣被殺後,愛新覺羅·載敦在1864年承襲了怡親王,也就是說這個鐵帽子的爵位就被廢了三年,之後仍然讓十三爺的後代繼承了爵位。不過愛新覺羅·載敦只是這個十三爺的第四子的後代,並非嫡子嫡孫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