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的人說粵語是正統古漢語?

閆孫

大殿之中,曹丕斜躺在龍椅上,冷眼橫掃殿下眾大臣。“不就做個皇帝嗎,要不要這麼裝X?”他弟弟曹植在殿下暗罵。

曹丕板著臉說:“你常說能七步成詩,就地表演一個吧,七步之內詩不成,就是欺君之罪,斬了你!”

曹植心中頓感淒涼,知道這是哥哥怕自己爭奪皇位,要逼死自己。於是憤然踱步,吟出一首: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粵語的“汁、泣、急”三個入聲促音,把曹植當時內心的悲愴表現得淋漓盡致。但用普通話讀這首詩,簡直就像在夢囈,聽上去索然無味。

入聲是古漢語的偉大發明。入聲發音短促、以爆破音結尾。粵語中的入聲,鏗鏘有力,節奏感很強。

古人總是用入聲來抒發自己的情懷,特別是在悲壯或激昂之時,比如岳飛的《滿江紅》,白居易的《長恨歌》。

粵語,也叫廣府話,俗稱白話,也是一般人眼中的廣東話。

粵語有九聲六調,帶有促音入聲,所以聽上去抑揚頓挫,很有張力。相比現在的國語,粵語的語調顯得多變而複雜。

但廣東人說起普通話來,還真是不敢恭維。

張家輝代言某廣告

其實,廣東話還包括另兩種語言:客家話和潮汕話。

客家話,也是聲調多變的一種語言。多數地區客家話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

客家人,幾乎遍佈全國各地,海外也有很多客家群體。客家人常說:“寧丟祖宗田,不丟祖宗言。”

美麗的客家妹子

因此,客家話覆蓋的地域範圍很廣。比如在之後的【益風說】四川系列,提到的重慶合川,就有廣東遷徙過去的人保留了客家話。

客家話也是中國臺灣、蘇里南共和國的法定語言之一。所以客家話作為紐帶聯結了大陸各省,乃至全球各地的華人。

以廣東梅縣為代表的客家話,主要由贛南遷徙而來的古漢語為基礎,後期摻雜了一部分廣府話。在地域上,贛南語言和客家話最為接近。

客家話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字,無論普通話或粵語都丟失疑母[ŋ-]而讀(yu),但客家話仍然讀[ŋi]。

客家話的另一個特點是韻母中保留了大量的鼻音,比如“宜、人、牛、年、迎、眼”等字。

比如客家話稱田野的水溝為“圳”,改革開放前,深圳原住民基本上都是客家人。由於當時村裡有條深水溝,所以得名深圳。

深圳

潮汕話,也是以古漢語為基礎,帶有閩語性質,後期又被客家話所影響的一種語言。潮汕話和古漢語的共性之一,就是完全沒有唇齒音。唇齒音都用鼻音代替。

如唇齒音發音“發、煩、逢”,閩南和潮州人往往讀成“花、環、紅”。這就是春晚小品中“福州”和“湖州”不分的笑點來歷。

粵語,不僅語調多變,語言本身也經歷了年深日久的演變。

南越國時期,是粵語的雛形時期,唐宋是粵語成長穩固期,元以後粵語變化不大。所以粵語能對應一些唐詩宋詞的發音,但元朝以後的詩詞就完全不行了。

因此,粵語並不是粵吹所說的“正宗漢語”,也不是粵黑口中的“鳥語”。它既保留了中國古漢語的特點,也融合了古秦語、百越語言和苗瑤語系。

粵語是經過長期糅合演變,所形成的一種語言。

粵語在廣東三個地方,是奇葩一般的存在:

在惠州,粵語被強大的梅州、河源等客家人層層包圍。

惠城話,就像是客家話蹂躪了粵語,生出來的孽種,難懂的一批。類似的還有河源城區話、東莞城區話、博羅話、龍門話。整個東江流域,粵語都被客家話侵略得體無完膚。

清朝曾設兩廣總督衙門在肇慶,因為肇慶靠近廣西,方便管理。上期【益風說】說到趙佗建南越國時,把少數民族(壯族、苗族)都趕往廣西一帶的山區。

這樣臨近廣西的肇慶就被大量少數民族語言持續影響著,所以導致肇慶周邊的粵語口音較重,顯得另類。

“五嶺通道”之一的南雄,後在唐朝丞相張九齡的開鑿下,成為重要的南北通道,南雄至今保留有中國古代官道唯一遺址“南粵雄關”。

唐宋時期的南遷漢人多從此處經過,所以南雄城區話雖有粵語的影子,但長期被中原官話沖刷後,變成了一個奇葩。

廣東方言:粵語、客家話、潮州話、肇慶話、南雄話、惠城話

點視頻,感受方言魅力

廣州、深圳、佛山、珠海、肇慶、韶關等城市最終會走向哪裡?請關注公眾號【益風說】


益風說


民間一直就有這種傳言,說是民國成立之初,粵語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而沒有定為國語。

說粵語是正統的古漢語,這個是與粵語書寫用繁體字有關,就像今天的香港,臺灣還在使用繁體字一樣,其實這些也都是搖傳。


其實不止粵語,四川話,湖北話,吳語都有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的傳聞。

中國有八大方言:北方方言,湘語,贛語,吳語,閩語,粵語,客家,晉語。

其它地方方言更多。

而其中以說北方方言為基礎的人口最多,東北,河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等加起來的就有近8億人,去過這些地方的人都知道,他們說的話很多都是可以聽懂的,都帶有漢語的音。而其它地方的方言,估計第一次聽基本上都聽不懂。


而北京自從元朝開始基本上都是中國的首都,有近700年曆史,只有朱元璋時期和民國時期都城在過南京。

可想而知,讀書人都是湧到京城的,北京已經成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學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官話就成了必須,所以北方方言就這樣成了官方語言,幾百年下來,其它方言都是不可能撼動的,可以說北方方言成為官話也是歷史形成了,也是為了方便交流。

到近代定國語的時候,北方方言基本上就已經不可撼動,而且說北方方言的人口也最多,大家讀書人都說的是京城的官話,自然而然的以北京方言為基礎方言就定了國語,由於一些字的特別讀音,所以現在的普通話也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礎上糅合一些其它方言在裡面的,所以現在的普通話和北京話,東北話,西南方言又有不同。


所以說不管是從影響力,人數上來說,粵語都是不佔優勢的,而且廣東話又分為幾種方言,比如潮汕話,客家話,

說粵語是正統古漢語,也許僅僅是因為粵語用繁體字書寫。


國輝影視劇

首先我糾正兩點很多人的認知錯誤,第一,粵語並不是廣東話,粵和越在古代是通假字,而在明清以前,“越”主要是指嶺南地區,而不僅僅只是現在的江浙一帶,所以,粵語就是嶺南語;第二,粵語並不是正統古漢語,而是在國內諸多方言中,最接近正統古漢語,保留最多古漢語特點的語言。

那麼再來說現代粵語的形成,它是由古越語和中原雅言相結合的產物。什麼是中原雅言呢?它是由最初的華夏部落所使用的語言,你可以這麼理解,它就是漢族的母語,是最正統的古漢語。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攻下了嶺南地區,隨之,部分華夏人也來到嶺南,華夏語傳進當地,與當時的古越語相結合,這就是粵語的雛形。

要是一直這樣的話,中原地區還是掌握著最正統的華夏語,可後來的王朝不爭氣啊!南北朝時期,中原長期內戰,許多人都躲到了嶺南,進一步將華夏語與古越語融合,而中原更是出現了五胡亂華,北方一度落入異族之手,出現了五胡十六國,這時北方的華夏語第一次受到異族語言的衝擊。

唐朝末年,又是五代十國的亂世,石敬瑭到契丹認了個爹,把燕雲十六州全部孝順了上去,自此,河北以及山西以北地區淪落異族之手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北方也一度淪陷,又是一大批人逃難到南方,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人口遷移,古漢語與古越語進一步融合,粵語基本上已經定型了。

最重要的元朝時期,蒙古人定都北京,決定以北京話為官方語言,要知道當時的北京已經在異族手中四百年了,當地語言與異族語言融合後,與古漢語已經有了巨大的差異,但因為是官方話,還是推廣了起來,後來明清都是定都北京,北京話就成了中原官話,一直到現在。

所以,粵語並不是最正統的古漢語,他是古華夏語和古越語的結合,但真論起來,還就是粵語最接近中國的古漢語,最接近正統的華夏語言!

個人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就是讓你好笑

他們不僅說粵語是古漢語,還把各個方言都冠以時代,意思是漢語隨時在變。比如說粵語是周秦語言,說客家話或閩南語是唐朝話,吳語自然也就是宋朝話了。然而這幫人根本沒有邏輯。

如果按他們的邏輯,雲南話是明朝話,四川話是清朝話。然而令人奇怪的為什麼溥儀說的是老北京話。作為明朝話的雲南話竟然你個現代北京人也能聽懂。他們甚至說官話是胡語,甚至與元朝有關。這就奇怪了,不是說好的語言隨時變嗎?怎麼輪到胡語了,就不變了。如果你讓他到境內外胡地胡族中把官話的源頭找出來,它能做到嗎?其實說白了就是信口開河。

還是用雲南話舉例,雲南漢人主要來自江浙,雲南話除了腔調是能發現江浙一帶語言特點的。雲南話的腔調與彝族類似,就是說腔調是被同化了,或者說互相影響。而且雲南漢族與彝族等民族並不混居,因為彝族多在山區,接觸是很有限的。粵語地區難道完全是南遷漢族?廣東還沒那麼多山,原來的各百越民族支系一點沒有影響到粵語?可能嗎?

雲南話口音眾多,知道為什麼嗎?因為雲南少數民族種類太多,雖然漢族多在壩區,但還是造成了雲南話存在各種色彩語言。浙江也是方言眾多,其實是一回事。

漢語是由書面語發展而來,正宗漢語一定是對應文字最貼切的那一熊,粵語顯然不是。比起普通話只是他保留了一些古詞彙而已,但是各方言都有大量古漢語詞彙。漢語只是沒有兒化音,北京方言很多詞的確有外來痕跡,但官話體系總體就是最正宗漢語。可以解釋全世界一切古詞彙。


國病

首先說明,粵語不等於古漢語,沒有現代的漢語方言和古漢語完全相同。就好比你和你表哥有共同祖先,但不等於你和你表哥就等於祖先。語言也是一樣,是不斷進化發展的。那麼為什麼有人說粵語是古漢語呢?

其實我看有兩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是由於在推廣普通話的潮流下,粵語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壓縮,使得其傳承變得岌岌可危。而且北方人多對粵語有一定的偏見,甚至不把它看作中文,這時粵語母語者只能奮起反擊,以求保留好自己的母語,同時讓大家重視粵語的內在價值。中國傳統就是以古為正,以古為美,通過把粵語簡單化包裝為古漢語,其實是為了讓不瞭解粵語的人認識其對漢語的重要性。

下面講的,就是客觀原因。雖然粵語不等於古漢語,但我們知道,在進化過程中,有的語言進化速率快,有的慢,所以雖然都與祖先不同,但進化慢的就會呈現出許多祖先特徵。在漢語諸方言群中,南方方言與中原漢語分化呈梯度性。閩南語在上古時期就分開,然後是粵語,大概在唐朝末年。最後是客家話,大概在宋朝。當然,在分離後還是歷朝歷代都會受中原漢語的影響。粵語與唐朝時期的音系近似,是通過對古代韻書、韻文等的研究得出的。這裡澄清一下,音系,不等於具體發音。所謂音系,就是字與字之間發音的聯繫。這種聯繫,在傳統上就用反切表示。

中古漢語的音系繼承於隋朝陸法言編的「切韻」。此書原本已軼,但後世唐朝的「唐韻」宋朝的「廣韻」都是繼承「切韻」系統。現存完整的就是「廣韻」。這些韻書紀錄的並不是一時一地的語音,而是古代各個漢語方言的超集。換言之,方言A裡兩字同音,但方言B不同音,則取不同音。所以「廣韻」音系極為苟細,有足足206個韻。後來研究,多認為「廣韻」含36聲母。這比任何現代漢語都要多。所以總的來說,現代方言在發音上肯定是簡化了,把很多原來不同音的字合併了。當然,這種合併變化也是有度的不同。有的方言合併得多,而且無規律,有的方言合併得少,而且有規律。普通話和廣州話就是這兩極的代表。

官話中有幾類情況是混淆的。比如尖音團音不分。所謂尖音,就是古代讀精清從聲母的字,團音就是見溪群聲母的字。這幾個聲母古代讀 ts, tsh , dz. 和 k, kh, g. 例如「精」「京」,分別讀 ts, k 聲母。這就是為什麼「北京」在外語裡面原來寫作「peking」。現在都讀為 jing. 粵語沒有這個現象。精讀tsing, 京讀 king, 不混。

然後最主要的,對於學習古代詩詞韻文很重要的平上去入四聲,也是粵語保留的較好。這裡有兩點。入聲韻粵語幾乎完全保留中古的 p t k 三個韻尾(還保留了對應的鼻音韻尾m n ng). 普通話的韻尾只剩下了 n ng 兩個。那麼入聲字在官話裡去哪裡了?很遺憾,沒有規律。亂派入三聲之中。比如積極,讀ji1ji2, 分別是陰平和陽平,都是平聲。要知道古代入聲是仄聲,不得與平聲混用。所以普通話讀古詩其實是行不通的。

還有一點是濁上變去。意思是原來古代讀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官話裡大量變為去聲。粵語雖然也有,但保留上聲較多。就拿「上聲」的「上」來說,官話已經讀為shang4去聲。但粵語口語還是保存讀陽上。這就導致本來不同音的「婦」「父」變成同音了。

所以我認為,雖然粵語不是古漢語,但它對於傳承漢文化有重大作用,必須保育好。歡迎大家學習粵語。


ray46385414

我係廣東人,澄清: 粵語不是。但粵語必定是古漢語雅言的傳承語言。

粵語不等於土粵語,土粵語乃文言文,口語如同書面語。

粵語6音9調,是眾多大語言中保留古漢語發音最多,最完美的語言。證據可參考古書《廣韻》《切韻》

粵語日常用詞大量體現古漢語用法。以樂府雙壁為例: 《木蘭詩》:

“著我舊衣裳”——穿衣服 粵語: 著衫。 “雙兔傍地走”——跑 粵語: 走。

《孔雀東南飛》“渠會永無緣。”第三人稱“他” 粵語: 佢(渠)

語言會變化發展,粵語不等於古漢語,但卻是古漢語的傳承語言。極可能是傳承得最好的語言。證據理論:

秦始皇派兵南下百越,元帥趙陀建南越國。秦亡,楚漢爭霸。趙陀迅速出兵統一嶺南三嶺,並無參加楚漢爭霸。劉邦建漢,趙陀雖不服劉邦,卻也接受了漢的封號。秦官話雅言倖存嶺南。 加之,嶺南地形封閉,山高皇帝遠,無疑是語言的最佳保鮮劑。土粵語尚存極少部分村落中也如此,地形封閉。

北方乃平原,普及語言較方便較容易。加之,五胡亂華,遼金蒙滿清。而真正大推廣官話的朝代只有滿清,故北方普通話較統一便如是。普通話只4音,5調。入聲消失,多了捲舌頭,兒化音。同滿清不無關係。

用詞也有所不同,子曰: 色食性也,三人行……粵語: 食飯,行路。普通話: 吃飯,走路。

北民南遷,衣冠南渡,華夏正音南存。相信語言學家終會證明,也已有相當部分成績。粵語活化石的發現便利於提供實證。

粵語或許不等於古漢語,但請你們尊重一下。我們粵人不但執著粵語,更是執著先祖語言文化,執著華夏先祖文化。只有繼續執著,才會找到自己的根!


紅色陰影

粵語屬於秦語支,是中古贛語(珠璣巷)和古秦語加百越語中的俚族語融合而成的,近代鴉片戰爭之後,又受英語影響,形成了比較混合的漢族語言。

粵語相對於普通話才叫語言,比普通話較為正統。

而普通話的形成,個人認為,普通話是人造語言,在河北話基礎上形成的


宇文度鵬

現在全國各地都有這種打著“地方文化研究者”旗號的一群人說,他們那裡是正統古漢語,他們是純種漢族人。他們那裡的方言,當年和北京語音僅一票之差,差一點就成了標準國語(普通話)。他們那裡,當年也是和北京僅一票之差,差點兒就成了首都。

漢語語音一直都在變化,上古音和中古音不同,中古音和近古音不同。現代全國各地方言的語音(甚至還包括越南語、韓語、日語)都繼承了很少一部分中古音和上古音。

入聲在粵語裡面雖然保留,但粵語裡面更多的語音和上古音、中古音毫無關係。不信用粵語讀一讀《憫農》,看看押不押韻。而普通話讀《憫農》卻完全押韻!

老是吹粵語有意思嗎?


超級瑪麗wy

只能說是某些人用虛構偽照事實,來為自己骨子裡的自卑感做掩飾。明明幾千年都是中原文明的邊緣地帶,也就近代不到一百年才稍微像點樣,就開始像暴發戶般,想給自已祖上找個名人裝樣子,瞧不起自已的百越祖先,非要給自已找個北方祖宗。這還不夠,還要歪曲攻擊今天的北方人祖宗是所有胡人?你們真正的百越祖宗,泉下有知,不會跳出來嗎?呵呵!


lxc1968

歷史上有過北人南遷的事情。周所周知的比如南宋,作為被公認的正統王朝,其首都就在南方。既然是正統,那麼其主體也就是正統華夏族,其語言,也就是正統漢語了。而北方被當時的其餘民族所控制,風俗,習慣,語言等等,當然也就會發生變化,變的不“正統”。如果你認識閩越地區的人的話,你可以聽一下他們讀唐詩是什麼感覺的,絕對比現在的普通話要有韻味。不過,都是中國,也為所謂什麼
正統與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