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菏澤喪事風俗習慣?

詩悠帆


菏澤喪事風俗最折騰人,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2、發喪以5天后最佳,夏天熱你們自己定,

3,如果你公公是一個人死了,婆婆比他先死,你就買兩個棺材一起下葬,婆婆金骨移除來(婆婆挖出來)同時下葬,破不破費你們自己看著辦,要我說買不買都一樣

4、若果親戚多了,弔唁的人就多,幫忙的也隨之增加,錢花的越多,無論是借錢還是貸款主人得把錢湊足了,交給大支,就只管守靈和哭,其他的雜事:給親戚報喪,買白布,買棺材,擺供,買冥紙,僱吹鼓手,買飯菜,借碗筷桌椅板凳招待弔唁的人等都是大支安排,在這五天的時間裡,調度著全村前來幫忙的男女幹這幹那,確實也很操心受累,【大支】臨時主管,相當於所有幫忙的組成一個團隊,這個團隊隊長就是大支

5、披麻戴孝、靈前祭拜、燒香磕頭、抬棺送葬、墳前磕頭等固定的程式以及這當中的細節和說法,屬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它表達了生者對逝者的尊重和哀思。而這個過程持續幾天,並且把夫妻之間第一個先逝的人,再從土裡挖出來合葬,三年,十年祭日時再發喪,除了給後代造成精神的損傷、經濟的損失外,還有什麼其他意義可言呢?這種陋習早就應該擯棄了!,你還是多問問你們本地人吧


芒小果


初喪菏澤民間舊俗,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當嚥下最後一口氣後,即將其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的守護下行停放3天、5天或7天,此謂之抬床、挺喪。一旦措手不及,沒有為其準備壽衣,俗謂之“老人光著身子走了”。有的 地方人死了還要採取一些措施,把死者的“靈魂”引到靈床上去。

人死了,忌說“死”字,一般稱為“老了”,“不在了”、“走了”、“過去了”等。死人穿的衣服謂之壽衣,或稱送老衣。老人死後,作子孫的無論貧富,總是盡 心盡力地將喪事辦好,其葬禮中的禮俗也較多。

老人臨死時,請人穿送老衣,口內放上“噙口錢”,在挺喪期間男左女右,子女圍屍痛哭。大門要貼白紙,掛“白紙骨朵”,同時請人主持辦理喪事,並訃告親友,前來弔唁。

成殮將屍體移入棺內,頭枕雞頭枕,墊覆被褥,由子女淨面,並用鏡子照屍體。富者棺內置金珠珍飾。蓋上棺蓋,孝子穿上孝衣,臥薪枕坯於棺旁,謂之“守靈”。停靈時間不盡相同,窮苦人家一至三天,富人則在七天以上。

出殯富戶人家要扎各種“舍火”,有大花座罩、轎車、紙人、紙馬、金山、銀山 、搖錢樹等,有的以綢緞代紙的。並用剪紙糊“引魂幡”,中間寫亡者的姓諱及歲數 。請“禮相”(清末時多系秀才)、“司禮”、吹鼓手,熱鬧非常,招引很多觀眾,以此顯示主家的威風和大方。親朋參加葬禮時,多帶香燭、紙馬、挽幛、供品,也有以 錢代禮品的。客人到齊後,先舉行“家祭”,然後靈柩抬到大街上“路祭”。孝男分 兩列在棺前伏地而哭,孝婦則齊立於棺後,用手巾掩面而哭。親朋分批奠禮以親疏分 為“三拜禮”、“五拜禮”、“九拜禮”、“十二拜禮”、“二十四拜禮”。親朋多 者,常至下午三四點鐘祭奠才能結束。

路祭完畢,笙樂前奏,“舍火”相跟,孝子隨後,接著是靈柩,後是女眷,樂聲 哭聲並起,浩浩蕩蕩,直向墓地。

靈柩埋葬時,所有“舍火”,付之一炬。葬禮結束後,孝家大擺筵席,款待親朋 ,一般擺上幾十桌。有權有勢者,常借喪事大發其財,故群眾諷剌說:“家裡死個老 奶奶,強似在外做買賣。”

三天之後,孝子須到墓地圓墳,然後是“一七”、“三七”、“五七”、“十七 ”、“百天”、“一年”、“二年”,都須奠祭。“三年”時,守孝滿期,又需大操 大辦。親友鄉鄰亦攜帶禮品前來參加,事主設宴待客,此為最後一次謝奠,孝子換服 。

三年內,主家過春節,不貼紅春聯,以示哀痛。窮苦人家遇到喪事,扎不起“舍 火”,請不起“吹鼓手”,只好買口薄棺材草草埋葬,更有連薄棺材也買不起的,只好用箔席裹屍,埋葬了事,俗稱“軟埋”或“土砸臉”。

建國後,提倡喪葬改革,喪事簡辦。70年代,各縣建成火化場,強調廢除土葬, 喪儀簡辦。人死亡後,屍體火化,通知親友開追悼會,孝子捧骨灰盒,其親友護送至 塋地深埋,不聚墳頭。對有功於人民者,骨灰盒安放在陵園!


魯哥看視頻


其實菏澤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也是過年給長輩磕頭,初二開始串親戚。平時也沒有什麼忌諱,北方地區都一樣的生活習慣。所謂的特點就是個別地方,在過節時有鬥雞、逗羊的,倒也很熱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