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戰場上實戰的盾牌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有多重?能抵抗哪些武器的傷害?

飛龍在天9783


古代戰場上的盾牌主要材料為木質,也有一些採用皮質。後期技術提高了,某些有條件的軍隊也使用過小面積的金屬盾,或者採用了鐵皮釘綴、鐵皮包覆等複合技術。

古代許多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對防禦的要求相當高,他們需要應付箭矢的攻擊,還要應對騎兵的突擊和對方短兵、陣前投擲的襲擊,所以盾牌的重要性甚至在武器之上。比如羅馬軍團的長盾,這種盾牌最早是橢圓形設計,成型於公元前1世紀,奧古斯都時期演變出更利於防禦的弧形方盾。

早期的橢圓形長盾重量為22磅(10公斤),奧古斯都時期完成了矩形長盾的演變後,重量被減輕到7.5公斤,後來又縮減到5.5公斤。一個標準的羅馬長盾尺寸是102cm*63cm,它的表面貼了層皮革蒙皮,或者乾脆用了漆皮,材料採用木質,分為雙層或多層粘接,厚度約為掌厚。盾牌的中央則安裝了一個金屬衝角,這使盾牌還可以當做進攻武器,直接頂出去撞擊敵人,羅馬人稱之為“推翻戰術”。不過也有些長盾是不帶衝角設計的,他們會挖出個空心孔,以方便士兵們使用“推翻戰術”時,仍然能夠有效觀察到對面。

直到羅馬滅亡,長盾都是相當有效的步兵防具,它能有效的遮擋幾乎全部的身體,能讓步兵兇狠的推進,7.5公斤的重量和蒙皮的利用,使之能夠抵擋大部分武器的攻擊,抵抗箭矢更是不在話下。但遇到蠻族人的大斧,長盾就有點扛不住了,而且它的製造頗為靡費,因此後期羅馬長盾漸漸讓更輕巧的圓盾所取代。

圓度被認為是羅馬帝國吸收了蠻族文化後產生的轉變,這種盾牌普遍較輕薄,大小不一,型制變化很大,所以重量區別也很大。以防箭矢為主,可以一定程度抵擋砍擊,多以木質和皮質製造,有些會鑲嵌一些金屬片提高防禦力,重量在2-5公斤左右。

實際上羅馬的橢圓盾被輕量化後,依然作為騎兵裝備傳承了下來,而且對後世歐洲騎兵也造成了影響,形成了很特別的“水滴形盾”(也被稱為塔盾、鳶型盾),然後又簡化成了三角盾。它們的作用除了提供對箭矢的攻擊外,還負責提供騎兵對沖時一側被攻擊身體的防護強化。

中國的盾牌大體與西方的沒有什麼差異,殷墟就曾經出土過“人殉”所使用的盾牌,採用了皮革和木頭製造,配有青銅的零件,以提供對盾深的強化作用。

與羅馬同時代的漢朝,也出現過羅馬那樣能藏人的大盾,《後漢書》上寫鞠義打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他命弩手藏在大盾之下,等到公孫瓚的騎兵衝到很近的距離,突然衝出來,藉著灰塵向前突擊放箭,結果殺得公孫瓚大敗虧輸。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盾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雨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剌史嚴綱甲首千餘級。瓚軍敗績,步騎奔走,不復還營。”

根據現代的出土文物,秦漢時代的盾被稱為“雙弧盾”,因為在造型上它們具備上下兩個弧線,這種盾牌至少可上溯到戰國時期,它們的主要材料是皮革,間或鑲嵌、點綴一些銅製、銀質金屬,通過漆面來塗裝表面。這些噸有“吳魁”(大盾)、“滇盾”(凸面盾)、“步盾”(步兵盾)、“孑盾”(戰車盾)、“勾鑲”(小格鬥盾)等區分,對箭矢和穿刺的防禦比鎧甲是要好很多的。

此外,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竹製的、金屬面的、木質蒙皮的各種盾牌,品種相當多,重量也普遍在2-7公斤左右,據說宋代有20公斤的大盾,不過沒有見到實物和具體出處。

到明清等時代,出現了“藤牌”這種特殊的盾牌,它不是金屬的,也不是木頭或皮革的,而是用藤條編制的,這種圓形的大盾能很好的保護人全身,而且相當輕便,按《廣陽雜記》記敘:“……然持藤牌而舞,辟易萬夫,前躍八尺,後退一丈,不可敵也。”

按照記載,藤牌出自於福建江浙一帶,為戚繼光所發揚光大,戚繼光的藤牌手是抗倭的主要兵種之一。這類藤牌圓大3尺,重量不超過9斤,用山中老藤浸油編織,編綴了一點鐵片和獸面,對刀砍箭射都有極好的防護能力。

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清朝時期藤牌居然還被拿來防禦火槍,康熙年間攻打雅克薩,朝廷尋找了一批熟悉藤牌訓練的明朝舊人,建立了一支清朝的藤牌手,他們用大型藤牌掩護移動,身穿老虎服,用地堂刀法進擊,很是取得了不少戰果。這類“牌刀手”在清末還存在,但在新式的洋槍洋炮面前,他們也不過是個笑話罷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是傳說中的藤牌,古代打仗時候經常使用的一個盾,兩個人站在上面都不會塌,據說這種手藝已經快失傳了。

這種藤條編製成之後,還要稍加些桐油,時間久了會變成一種黑色的,特別是福建閩南那一帶,原來是來對抗日本倭寇跟習戚繼光有很大的關係。


福州禪武


除了盔甲,古代的最可靠的防具就是盾牌了。在古裝戲中,盾牌是一種救命的神器。穿盔甲的人經常被刀或箭殺死,但盾牌不能,人們經常用木板作為盾牌擋住箭。由此可見,即使是那些對盔甲一無所知的影視導演也知道盾牌的救命功能。

盾牌很早就出現了。蘇美爾人的藝術品包括帶盾牌的步兵,太平洋島嶼上的土著人也有盾牌。印度人也有盾牌。這說明,世界各國在實際操作中都找到了盾牌的含義,盾牌在發展中具有許多起源。

中國古代最早的盾牌出現在商代。到了周朝,盾牌更加完美。古代科學技術不發達,盾牌是很好的防禦武器。根據不同的武器,盾牌有很多種。唐代出現了皮盾和木盾。在宋代,盾牌得到了更好的改進,出現了一個大盾牌,用於圍攻。

中國古代盾牌又稱“幹甲”。在戰鬥中,左手拿盾牌自衛,右手拿刀殺敵。護盾一般不超過3英尺長,多為長方形或梯形,也有圓形。更大的盾牌叫做武魁。戰車使用的盾牌很小,叫做矛盾。盾牌背面有一個手柄,便於手持作戰。大盾牌叫做盾牌。“澎湃”大約有八英尺高。這張卡片長得足以蓋住屍體。用於城市防禦、水戰和營地佈局的大盾牌是一種防禦武器。大部分盾牌是由木頭、藤條和竹子製成的。有些覆蓋著生牛皮。銅鐵盾牌由於重量重,除了儀仗隊外,在戰場上很少使用。盾的表面繪有龍和虎,神和怪物,鳥和動物。殷商時期,盾牌上裝飾著青銅飾品,大部分被製成兇猛的動物或人的臉來嚇唬敵人。東周時期長圓形木材流行後,其表面繪有精美的圖案。

春秋時期,盾牌成為主要的保鏢。在宋代,騎兵使用小圓邊牌,步兵使用長方形尖頂邊牌。”明朝軍隊使用光盾,如手牌、搓(搓)牌和燕尾牌。兩邊各有五英尺長,由白楊和松樹製成,寬約兩英尺。還有用藤條編織的圓形藤盾,直徑約2英尺,周長略高。箭射出後,能防止箭滑落傷人。

槍械出現後,盾牌逐漸被替代。


冷兵器研究所


古代的盾牌的確有金屬製造的,例如斯巴達人與希臘人的盾牌,就是金屬製品,但是由於需要非常強壯的男人才能舉起那面金屬盾牌,所以士兵的數量非常的小。等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基本上就全部換成了木質盾牌,但由於羅馬軍團要組成盾牌方陣,所以盾牌的形狀基本上都是長方形的,由於木質盾牌結構好重量輕,所以無論是擋在前面阻擋敵人的衝鋒,還是擋在上面遮蔽襲來的箭矢,都是非常不錯的。

可是當羅馬帝國覆滅,歐洲來到中世紀的時候,士兵的盾牌就從組成方陣變為自我保護,到了這時盾牌的形狀就千奇百怪了,但仍然是以木質結構為主,而為了增加結構強度還會利用鐵條鉚釘加固。

綜上所述:盾牌的作用主要還是防禦,基本上是用來抵擋敵人刀、劍、斧、錘的擊打,但有些盾牌也會加裝金屬邊條,當地人被砍倒之後,利用盾牌的金屬銳角擊打敵人頭部,殺傷力也很有效。


九品侍衛


中國古代盾牌有青銅、鋼鐵、木製和藤條以及混合材料五種。春秋戰國之西漢時代,中國的軍隊多是用青銅方大盾,在方陣中可以組成一道有效的防線,擋得了遠程武器也擋得住矛捅戟刺。不過這些盾牌也並沒有影視作品中描繪的那種大小,不然士兵是根本不能自由的拿著這東西行動的。根據漢墓出土的盾牌來看,青銅盾一般長度在50cm以內,寬30cm左右。表面多是獸紋,看可以起到恐嚇作用。

此外還有圓形的鐵質盾,這個在騎兵中比較常見,適於近戰格鬥。不過這些金屬盾牌只有少數的精英戰士和貴族士兵才能使用,像一般的士兵使用的多是用楊木和松木製造的木牌,或者藤條編織的藤牌。

來經過鄭成功改進的藤牌,還可以有效的防禦輕火槍的攻擊,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鄭軍的鐵人軍手中的藤牌就給荷蘭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雅克薩之戰中大清為了驅逐沙俄,也曾訓練了一直藤牌軍,不但防箭防子彈,刀砍槍刺也不頂用。這些藤牌手身穿虎皮衣,被稱為虎衣藤牌手。




侃劇觀歷史


古往今來,有矛就有盾,矛和盾是一對相生相剋的傳統兵器。但是,從實戰角度來看,古代軍隊的盾牌卻並不是主要用來剋制長矛的。古人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冷兵器時代兩軍交鋒,在近戰距離內對付長矛、刀劍等手持兵器,戰鬥經驗豐富的老兵一般通過身體躲閃和武器格擋來化解敵方的進攻,很少使用盾牌硬抗。

因為盾牌只能防禦一個方向,而混戰中敵人的兵刃有可能從多個方向同時刺來,使用盾牌往往死的更快。而且盾牌最大的缺點,是容易阻礙自己的視線,既難以掌握戰場情況,也無法迅速做出閃避動作,極易陷入被動。

對付敵人從遠處射來的弓箭,特別是密集的箭雨,如果沒有盾牌加持,即使是老兵也會束手無策,多數情況下也就只能自求多福了。武將雖然身披甲冑,但也只能保證其身體的要害部位不被射中,次要部位一旦被射中,本領再強的武將也會敗下陣來。像以往在評書中經常聽到的把箭拔下來繼續帶兵打仗的武將是不存在的,此類情節純屬演義。

因為自唐代始,人類就掌握了金屬冶煉技術,往往把弓箭的箭鏑部位製作成倒勾形狀,射中身體後,要想把它拔出,就要撕裂中箭部位周邊的肌肉組織,其劇痛非常人所能忍受。至於那些缺少盔甲防護、輕裝上陣的普通士兵,在弓箭的射擊下,其慘狀就更不必說了!

而且,弓箭的最大作用,在於迫使進攻一方在躲避過程中發生隊形混亂,從而為防禦一方以騎兵發起衝擊創造有利條件。相反,如果進攻一方裝備了盾牌,就可以有效抵禦弓箭射擊,提高陣形的穩固性,不給敵人騎兵部隊以可乘之機。

所以說,古代軍隊所使用的盾牌,其主要用途是抵禦弓箭的射擊。由於古時候的弓一般採用竹、木、動物角等材料粘合而製成,其拉滿後的最大射程通常不超過300米,這就決定了古代軍隊在製作盾牌時不會以金屬為主要原料。一來成本過高,不利於大量裝備;二來表面光滑,射中盾牌的箭矢易發生側滑,從而傷及戰友。

最大的問題是,盾牌如果採用純金屬製成,就會變得異常沉重,導致士兵難以做到行動自如。以體積最小的小圓盾為例,其直徑在半米左右,如採用鑄鐵製造,則重量為30公斤左右。如此笨重的裝備,即使由體格健壯的維京武士來持握,也會不堪重負,很難再做出奔跑、跳躍等行動,使一支部隊喪失機動能力。


因此,古時用於實戰的盾牌,以木板、藤條等輕質材料為主,既可有效抵禦弓箭,又能確保單兵及部隊的行動靈活性。比如古羅馬軍隊的盾牌由方形木板製成,正面彩繪圖案用於威懾敵方;我國三國時期的蜀軍及明朝的戚家軍都使用由藤條製成的盾牌,為提高藤條硬度,編織之前需放入油鍋反覆蒸煮,編織之後需放入磚窯中進行高溫烘乾。

為了使盾牌具有足夠的韌度,避免被弓箭射穿,古代各國軍隊普遍採用正面覆蓋獸皮的做法。比如,古埃及軍隊使用的盾牌,採用犀牛皮製作蒙皮,使盾牌變得極其強韌,即使是希臘重步兵投擲的標槍也難以將其擊穿。

當然,古代盾牌在製作工藝上,並非完全不使用金屬,在邊緣部位通常採用鐵片進行包邊,在中央部位用鐵、銅等少量金屬製成凸起。這樣做的目的是,以盾牌邊緣格擋敵方兵刃、掄擊敵方人員,以盾牌正面撞擊敵人,從而使盾牌具有一定的格鬥功能。

難道古時候沒有純金屬製成的盾牌嗎?這個可以有!但這樣的盾牌通常不能用於實戰,而是用來參加封建祭祀或軍事儀仗活動,由純銅或純鐵製成的盾牌可以極大提高整支軍隊的威儀。

綜上所述,古代軍隊所使用的盾牌通常以木板或藤條為主要材料,採用外敷獸皮、邊緣箍鐵皮、中央鑲金屬的製作工藝,增強盾牌的強韌度和抗擊力。由於其用途主要是抵禦弓箭射擊,無需過多使用金屬,因而其重量通常會被控制在10公斤左右。

以上觀點,敬請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關注!


慕什塔戈


在中國古代,盾牌可以說是士兵的“護身符”之一,在還沒有發明槍械的冷兵器時代之中,一面盾牌不僅能夠防禦刀劍的攻擊,更能防禦那些從遠處射過來的冷箭,可以說正是有了盾牌的存在,古代士兵的生存幾率才能夠大幅度上升。不過我們也會發現,古代的盾牌通常是由木頭或者野獸的皮毛製成,被冷兵器貫穿的幾率還是相當之高的,那麼有人就會想了,為什麼古人的盾牌不全部使用金屬製作呢?那樣的話在戰場上豈不是更安全嗎?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得從中國古代的冶金工業說起。實際上,長期以來中國的金屬產量並不高,尤其是用於製作兵器的青銅和鋼鐵,那更是每一塊金屬都是價值連城,因此我們發現在春秋戰國之前,打仗那是隻有貴族和有錢人才能玩得起的遊戲。因此,對於並不能將敵人置於死地的盾牌,古人們是捨不得全部使用金屬進行打造的,一般來說,古代的盾牌都是使用木頭作為主體材料,在盾牌的表面蒙上一層金屬來增加盾牌的堅實程度。

其次,我們知道一個使用全金屬製作而成的盾牌,它在戰場之上是非常不方便攜帶的。比如人行橫道上的井蓋,它的重量一般都超過了60斤重,如果把它想象成古代盾牌的話就很好理解了,在戰場上士兵們不可能扛著這麼沉的盾牌參加戰鬥,那樣會浪費很多體力。而相比之下,木頭作為盾牌的原材料卻要輕上很多,所以古人們才會選擇木頭作為製造古代盾牌的原材料。

最後,除了使用木頭和金屬製造盾牌之外,古人們還使用一些十分輕盈的物品製作盾牌,比如說三國之中赫赫有名的“藤甲兵”,他們身上所穿著的衣服和盾牌都是使用藤條製作的,不僅抗擊打能力更強,並且重量也更輕盈;除此之外,也有使用牛皮、鱷魚皮等材料和木頭相結合所製造的盾牌,但是它們雖然重量更輕,卻也犧牲了部分防禦力,因此更加適合騎兵等需要機動的兵種進行使用。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主要使用木頭、藤條等物品製造盾牌,雖然盾牌的形狀千奇百怪,但是毫無疑問,形狀只能彌補盾牌防禦的面積,卻並不能彌補盾牌的防禦力。除此之外,盾牌對於古代的重型攻城器械防禦能力也十分薄弱,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盾牌的作用也開始下降,不過到了現在依然有著用武之地,比如在安保、防暴等方面,盾牌依然是十分可靠的人體保護器械。


完顏翠花


古代的盾牌種類繁多,材質也不盡相同,主要的材料有毛皮質、藤木質、金屬質。早期的主要是以毛皮和藤甲為材料進行製造。隨著生產力的提升,金屬類的青銅、鐵也應用於盾牌的製作。人類最早以毛皮作為盾牌防禦,例如牛皮、犀牛皮、鱷魚皮等經過硬化防腐後以木材作為支架,張開即可起到簡易的防禦作用,但是防禦力比較低。

我國明朝,盾牌相關的製作工藝、使用方案基本成熟,據古籍《武備志》記載,主要有以下幾種:

1、步兵旁盾、騎兵旁盾

步兵旁盾基本是長方形的,用來掩護士兵的全身,可以組成方正,有效的防禦敵軍的弓箭及刀槍,對於投石車、弩也有一定的防禦能力。騎兵旁盾因為要在馬上作戰,所以設計的非常的小巧,要挽在左手臂上,主動格擋,可以防禦正面側面的刀劍、弓箭攻擊,但對於弩、投石車等武器的攻擊防禦能力較弱。

2、手牌

手牌一般用白楊木或輕鬆木為主,主要是因為這兩種木材輕而且堅固,每面手牌長五尺七寸寬一尺上下,兩頭比中間寬三四分,這種因為材質和外形的原因,非常方便攜帶。

3、燕尾牌

燕尾牌也算歸類在步兵旁牌,長短和手牌差不多,但是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材質一般是柁木桐木。

4、捱牌

捱牌,亦用白楊木為之。每面長五尺,闊一尺五寸,上頭比下略小四五分。用繩索和木橄欖挽著使用。

5、藤牌

用老的粗的藤為骨架,在用藤篾從中心填補空白區域完成製作,藤牌內側設上下兩個環,用手挽著,因為有老藤為骨架,所以能夠很好的防禦刀劍的攻擊,源自中國福建一帶,藤牌直徑為二尺五寸以上、三尺以下(約80公分至96公分),重量為五斤以上、九斤以下(約3公斤至5.4公斤)。

可見我國主要是以木質、藤質的盾牌為主,所以其形狀只能彌補他的防禦範圍,材質的原因,對於重型的武器如弩、投石車的防禦力都較弱,基本是防禦古代常見的冷兵器刀槍劍戟,現在盾牌已久應用在警察機關,材質一般是金屬、合成材料製成,材質好的可以防彈。


歷史風物誌



風車騎士45541173eg


一般是木頭,好一點的就是木包鐵,也有包生牛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