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地震儀真的能預測地震嗎?原理是什麼?

大宋劍客


地震是地球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現代人類現在還不能準確預測地震。

而題目中談到張衡研製的也不是地震儀,而是“地動儀”,這是在東漢時期,由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它據記載是能感受到地震發生時的震動,能標識出地震發生的方位。 所以地動儀也是感受地震震動,給予當時發生方向的顯示,並不能預測地震的發生。

對於人類來講可以上天登月,但卻無法入地,僅靠地面和地表的監測,至今還無法對地震做出準確的預測。對於張衡的地動儀,《後漢書》記載也是對地震發生後的方向指示。地動儀內部結構精巧,通過驗震棒來感受地震源的震動,並指出地震的來源方向。

如果地震儀真的可以監控震動方向,對於古代來講,交通和信息傳播都是困難的,地動儀能在受災地區快馬來報之前,知道震源方向,也可以提前做好賑災準備,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但東漢記載以後,地動儀也失傳了,無法驗證其監控震動方向的真偽了,更不要說預測地震了,現代高精度的地震監測設備也是無法預測地震的。由於大量專家的質疑,近期在教育部的統編歷史教材中,已經刪去了對張衡和地動儀的介紹。


量子實驗室


張衡的地震儀當然不能預測地震!但是它可以在地震發生後,測定並告知地震發生的大致方位!

因為地震預測必須在地震發生前,告知公眾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以及造成的大致影響。但是,張衡地動儀只有在地震發生之後,才能夠告知公眾地震發生的大致方位。可見,張衡地動儀不要說預測地震,甚至連監測地震也做不到,因為現代的地震儀可以在震後準確測定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而地動儀只能測定一個大致的方位。如上圖所示,當地震發生後,地震波的能量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從而引起地面的振動,從而可以觸發地動儀內部的機關,從而使得地震發生方向的龍突出珠子給蛤蟆。而值班的人員就可以通過查看蛤蟆最裡面是不是有珠子,從而知道有沒有地震發生在其他地方。

最後我要說的是,地震預測是全世界都解決的不好的難題。因此,我們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拔高古人的地震監測預測水平,以訛傳訛,誇大地動儀的作用,是完全不科學、不理性的!


地震博士


似乎沒有歷史文獻記載,能夠說明張衡地動儀能夠預測地震,而是“哪個方向發生地震,相應方位龍嘴中的銅珠就會落在蛤蟆嘴裡”。

張衡地動儀的具體構成目前已經失傳,原因在於距今太久遠,將近1700年,加上古人“惜墨如金”,對於此類偏屬於“工”的技藝並不很重視,《後漢書》中記載的相關內容也不過230來字,一部分還是“形似酒尊,其蓋穹隆,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下有蟾蜍承之”這樣的外形描述,從隻言片語中難以知曉其具體設計。僅知道原理和共震有關,利用金屬桿懸錘感受振動,傳導至龍嘴機構吐出銅珠。

歷史上曾記載,張衡發明地動儀後,有一次銅珠落下,於是斷定在那個方位發生了地震,幾天後當地快馬加鞭送來消息,那個方位的某個地區確實發生了地震。從其結構、應用效果來看,地動儀也是沒有預測地震功能的,而是偏向於震後播報,用於指導賑災活動。現代科學家也試圖復原地動儀,但是幾個版本都沒有預測地震的功能,甚至不會動,龍嘴銅珠也不會落下,也無法用於震後的報道。

說到對地震的瞭解,肯定是現代人遠遠超出一大截,古人認為的“地龍翻身”,在現代科學技術看來,是地址活斷層的移動和斷裂,是能量積聚和釋放過程,一旦平衡打破,將以機械波的形式傳播。不過由於地址活斷層一般位於地下較深的位置,無法判斷能量積聚到何種程度才會釋放,雖根據歷史上某地地震發生強度和間隔年代來判斷,也很不準確,無法進行地震前的短臨預報。張衡那個年代,人類對地震的成因都還不瞭解,怎麼可能製造出預測地震的設備?


來看世界呀


根據史書記載,張衡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只能在地震後探測檢驗地震發生方向,也稱為驗震儀。

2010年以前,我國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上,採用的是1951年直立杆原理復原地動儀,這個傢伙實際是不能正常工作的。2010年秋季教改後,人教版的歷史教科書已經刪除了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對張衡地動儀的質疑

奧地利人雷立柏在2000年出版了《張衡:科學與宗教》,他對張衡地動儀提出了質疑,認為地動儀根本就不存在,是人們的虛構。“張衡的地動儀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後漢書》的記載不一定是可靠的”。

中國歷史上對地動儀也有不同的聲音。南宋的周密在《齊東野語》裡面就不相信張衡的地動儀能測驗地震。清朝的經學大師阮元(他監修過《十三經注疏》)也不相信,說 “餘終不信有其事”。

但這並不意味著張衡的地動儀只是人們的一個虛構,而是我們目前掌握的歷史資料太少,還不能真正復原張衡地動儀的原貌。人們還是在不斷探索復原地動儀。目前英國人米爾恩、馮銳的懸垂擺原理復原地動儀,可以工作,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設計。

中國與地動儀相關專利目前公開的有幾十項

從中國知識產權局網站,以“地動儀”為關鍵詞,搜出62項,因為公告和授權有重複,實際沒這麼多。有參考價值的地動儀模型也有十幾種。

地震橫波與縱波

我們人為的振動干擾,比如汽車、跺腳、關門等震動,會導致直立杆傾斜,但這些振動主要是上下振動的縱波。懸垂擺對縱波不敏感,你剁腳它沒反應,只對橫波和麵波帶來的震動有靈敏反應。

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麵波。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是剪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又稱S波,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又稱L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1883年英國米爾恩的懸垂擺原理第一版復原地動儀

1883年,米爾恩根據歷史上有關張衡文獻的記載,開始設計地動儀。米爾恩的設計採用了懸垂都柱法。他估算地動儀的高度大約3.5米。

1883年,米爾恩發表了地震學名著《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詳盡介紹了張衡的地動儀和自己的復原工作。

1892年,在地動儀的基礎上,米爾恩設計成功世界上第一部懸垂擺地震儀,高6米、重25公斤。

1939年日本今村明恆的直立杆原理第一版復原地動儀

今村明恆採用了萩原尊禮的直立杆原理,製造了一臺地動儀。但他為了復位,在直立杆的下面放了三個彈簧。但東漢沒有使用彈簧的記錄,所以他的研究就中止了。

1951年王振鐸的直立杆原理第二版復原地動儀

王振鐸一開始是設想採用米爾恩的懸垂擺原理,但後來改用了直杆原理。

1951年,王振鐸複製出了1:10比例的張衡地動儀模型。這個模型在日本展出時,參觀人員要求演示一下工作原理,工作人員只好用棍子捅了它一下,龍口的銅球落入了青蛙口裡。

有專家諷刺:樑上掛一塊豬肉都比它強

2004年馮銳的懸垂擺原理第二版復原地動儀

馮銳根據《張衡傳》估算出地動儀的直徑約2米,高度約3米(與米爾恩的估算非常接近) 。

根據梁思成的《中國古代建築史》漢代柱子來推算,都柱的高度和直徑比例大約在6-8。

按照3米左右的地動儀高度來估算懸掛都柱的振動週期,應該在2.4-3秒。

馮銳根據1985年、1987年河南省洛陽地震臺記錄的隴西地震波記錄圖,發現從隴西到洛陽的地震波以瑞利面波為主,週期以2-5秒為主。固定地區的地震波形基本是穩定的,張衡年代隴西至洛陽的地震波,也應該是是瑞利面波為主。

2004年,馮銳用懸垂擺原理第二版復原地動儀,經過地震模擬測試,成功驗證能夠正常工作。

都柱的底面有一個凹球槽,與底座的尖頂之間,放一個圓球。輕微的噪聲振動不會放出圓球,地震波來時,都柱擺動放出圓球,沿槽向下滾動擊中八個方向中相應的機關,龍口的銅球落入青蛙口中。

懸垂擺類似傅科擺

法國人傅科用一個沉重的懸垂擺驗證了地球在自轉,成為物理學歷史上的一個優美的實驗。傅科擺用的大圓球有幾十斤重,懸掛繩很長,上面有靈活的萬向節,依靠慣性,可以驗證地球自轉,並且可以減少外界的振動干擾。

張衡沒有采用大圓球,而是採用了似圓柱體,因為大圓球在古代的鑄造加工難度很大,圓柱體的鑄造加工要容易很多。

地動儀的相關歷史資料:

《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候風地動儀: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東晉袁宏(328年-376年)的《後漢紀·順帝紀》記載:

“衡作地動儀,以銅為器,圓徑八尺,形似酒樽,合蓋充隆,飾以山龜鳥獸。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方兆龍,首銜銅丸,蟾蜍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樽中,張訖,覆之以蓋,周密無際,若一體焉。地動搖樽,所從來龍機發則吐丸,蟾蜍張口受之。丸聲震揚,伺音覺知,即有龍機,其餘七首不發,則知地震所起從來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後,地動史官註記,記所從方起。來觀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晉司馬彪(?-306年)《續漢書》記載:

“張衡性精微,有巧藝。作地動儀,以精銅鑄其器,圓徑八尺,形似傾樽;其蓋穹隆,飾以篆文;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發機,皆隱在樽中,周密無際,如一體焉。地動機發,龍即吐丸,蟾蜍張口受丸,聲乃振揚。司者覺知,即省龍機,其餘七首不發,則知地震所從起來也。合契若神,觀之莫不服其奇麗。自古所來,未嘗有也。”(【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工藝部》轉載)

《後漢紀》比《後漢書》早約69年,《續漢書》比《後漢書》早約139年。

另外,北齊的信都芳和隋朝的臨孝恭,也製造過地動儀,還寫了著作《器準》、《地動銅儀經》,但這兩本書後來都失傳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地震不可預測。美國曾經在一個地方科學家做實驗,一直認為那個地方某時間有地震。科學家呆了三年,可是地震卻遲遲不來。知道這個地方會發生地震,但是時間肯定會有出入。

地震是板塊之間相互受力到達一定狀態,岩石的應力承受的極限斷裂發生的劇烈地表運動。

在石頭斷裂的一瞬間會產生微弱電流,從而地震前期會有極光出現。大量的應力集中作用在某塊地塊上,發生的瞬間斷裂,這個點是不可預測具體時間的。

張衡的地動儀是發生地震之後,產生的橫波導致的小球掉入蛤蟆嘴裡。這不是預測地震,這是感知地震已經發生,在中國的千年歷史以前就有這個技術。說明古人的確實很厲害。


經典電影視


已經複製成功了地動儀,中央電視臺的科學類節目裡有詳細的介紹

地動儀,可以指示發生地震的方位,共八個

其核心結構是:

地動儀內部的下部,有一個銅製圓柱體,圓柱體的上端面(平的)放置一個銅製圓球,圓球上放置另一根銅製圓柱,這根圓柱的頂端通過細繩懸掛。

銅球和上面的圓柱體之間輕輕接觸

當有地震發生時,上面的銅柱晃動,帶動圓球滾動,落入對應的蟾蜍口中。

這個複製物,在中國地震局的地震模擬臺試驗,獲得成功


郭民485


張衡地動儀有的說採用“共震原理”來工作,這也一直是主流的說法,由於張衡地動儀早已經失傳,後期我們看到的都是後人根據記載複製的

具體說的能不能預測地震,因為歷史已久,很多傳言已經無從考究,到時已現在科學都不能說做到百分百準確,這對於東漢時代的科技,感覺是不可能,但是現在很多先進科技都是以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演變或啟發而來,所以說能不能真的預測地震只能說是考古學家研究的一個對象罷了,因為現在靠的是現有先進科學技術來完成地震預測工作

如有補充或不足,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羞澀的再見


張衡的“地震儀”叫地動儀,嚴格來說算不上完整的地震儀;能夠感知地震發生的大體方位,能夠預測比較大的災難性地震。原理據說是靠慣性,具體可以問問度娘,這都是後來有人復原並不是當時張衡的地動儀。但是地動儀只能辨別大致方向,並不能預測震中和距離。


二次元肥宅貓


張衡地震儀原品完全可以監測地震,複製品不能監測地震是因為技術不能復原到位的結果。地震預測原理尚在專利保密階段,還不能公佈於世。公佈得有資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