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復旦腫瘤主任如何看待美國醫院

來自華山醫院的梁曉華主任,在哈佛醫學院參加腫瘤科主任培訓項目後,有感於中美兩國醫療行業的巨大差距,形成此文。

國際應急管理學會醫學委員會( TEMC)與哈佛大學醫學院聯合開展的首期腫瘤科主任培訓項目於2016年5月20日至29日在哈佛大學的Longwood醫學園區成功舉行,我有幸參加了這一高規格的培訓項目。雖然曾經在美國久負盛名的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作為訪問學者參加過較長時間的臨床觀摩,也走馬觀花地訪問過紐約的多個醫院,包括大學附屬醫院、社區綜合性醫院和私人診所,但這次參加的腫瘤科主任培訓項目還是給我留下了有別於以往的突出的印象。

一、培訓活動組織有序

無論是中方主辦方TEMC還是哈佛方面的組織接待工作都堪稱完美。首期腫瘤科主任培訓項目是TEMC也是哈佛醫學院承辦的類似項目中人數最多的,真正的是史無前例,很可能也是後無來者,因為哈佛方面表示以後的人數一定要控制在50人以內。雖然絕大部分主任對於美國的醫院有或多或少的瞭解,但是為了整個行程的萬無一失,確保培訓的順利進行,TEMC還是集中在北京開了一個行前會議,陳冉主任親自主講,介紹了TEMC的概況以及既往舉辦的國際醫學交流活動,讓學員們對TEMC和即將開始的培訓內容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同時,TEMC還將所有學員分到各個小組,這也是整個項目順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組織保證。哈佛方面派出了各個領域各有特長的教師或醫生參與授課,儘管他們來自不同的醫院和不同的部門,他們承擔的職責也不相同,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守時,提前到達教室,準時結束講演,絕不拖延。

復旦腫瘤主任如何看待美國醫院

TEMC陳冉主任指導行前工作安排

復旦腫瘤主任如何看待美國醫院

哈佛醫學院教學院長David Roberts致開幕詞

在國內耳熟能詳的“以病人為中心”,在哈佛得到了最深刻的體現。全美排名最佳醫院第一名的麻省總醫院(MGH)的宗旨就是,充滿同情心地提供最安全的最好的健康服務,改進醫療技術和醫學教育,提高民眾的健康水平,滿足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MGH床位900多張,全年住院病人大約有49334例,門診和急診病人160萬人次,42000例手術,3950例分娩,同期員工數24877人,其中醫生約2400人,護士4875人。每年的40億美元總支出中,51%是發放員工薪水,14%是研究費用。國內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為例,醫院床位總數1800多張,全年住院病人6萬餘人次,門急診量逾384萬人次,手術4萬餘臺,員工約3000多人,其中醫生900多人,護士約1500人。

兩相比較,華山醫院的臨床工作量接近MGH的兩倍,但總員工數只有MGH的1/8,醫生數量不到MGH的40%,護士只有MGH的1/3,協助醫生和護士工作的輔助人員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MGH由這些輔助人員承擔的工作,在國內幾乎都是由醫生和護士消化了。美國醫院的床位使用率一般在75%左右,每個病區都會空一定的床位,這是為了緊急需要的病人準備的,從而確保需要緊急救治的病人能夠及時收進病房治療,而國內的大型醫院一般都會有加床,知名醫院的床位使用率大多在95%左右,某些醫院甚至可能超過100%,雖然收治了更多的病人,但存在較大的醫療安全風險。由此可見,國內醫院特別是大型三甲醫院醫護人員的工作強度遠遠大於MGH的,這樣勢必影響工作質量。所以造成這樣一種矛盾的情況,對於單個病人來說,國內的知名醫院能夠提供的醫療質量和人文關懷絕不會亞於歐美世界著名的醫院,但是我們的整體質量和對病人的人文關懷程度又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的整體水平。

復旦腫瘤主任如何看待美國醫院

培訓學員(第五組)在哈佛醫學院留影

三、高度關注臨床研究

哈佛醫學院系統的醫院幾乎個個是世界知名的醫院,MGH是其中最負盛名者,擁有聞名全球的五大多學科醫療中心(癌症中心、心臟中心、消化中心、移植中心和血管中心),佈列根和婦女醫院是全美接受國立衛生研究院科研經費支持最多的機構,具有先進的診療技術和強大的科研實力,Dana Farber 癌症研究所在癌症免疫治療等方面世界領先,波士頓兒童醫院則是全美最好最大的兒童專科醫院,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也是全美最好的醫院之一,優勢專科包括婦科、心臟科、腸胃科、癌症中心、神經內外科等。

哈佛的醫院系統產生了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醫療領先優勢得益於超級強大的科研能力,特別是臨床轉化研究的能力。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的靶點EGFR突變,就是MGH的醫生髮現的,當時基於吉非替尼僅對10%左右的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有效,MGH的醫生立即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對癌組織細胞基因進行了測序,從而發現了吉非替尼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有效人群。他們能夠如此之快地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得益於醫院系統有一個成熟的運轉良好的研究系統。此外,很多能夠改變臨床實踐的治療方法的研究,很多是由哈佛醫學院系統牽頭組織或者參與研究的。他們腫瘤中心一個專業組同時進行的臨床試驗竟然達到20個左右。

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臨床實踐中的問題,幾乎成了他們的本能。當然,在如此多的臨床研究背後是一支龐大而又強大的團隊,大量人力的投入和資源的組合,我們國內的臨床醫生們只有羨慕的份。因此,如何加強人力資源的投入,是我們提高臨床研究水平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四、尊重歷史,重視傳統,注重募捐

哈佛系統的醫院大多有百年以上的歷史,MGH建立於1811年,是全美最古老的3所醫院之一,因而都有自己的傳統。世界上最早的乙醚麻醉手術就是在MGH完成的,MGH至今還完整地保留了當時的手術示教室,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院方還將做出傑出貢獻的醫生畫像或者照片掛在走道牆上,並有相應的簡單介紹。在美國同樣有付不起醫療費的人,這種欠費除了政府補貼一部分以外,許多還是要醫院承擔的。我們國內這部分欠費常常要醫生來承擔一部分,而他們則通常依靠社會捐款來解決。每年醫院獲得的捐款數額巨大,除了一部分用於低收入或者流浪者的醫療救治外,大部分用於醫學研究。越是知名的醫院,獲得捐款的能力越強。捐款者可以在醫院的募捐人士牆上留名,也可以用捐款者的名字為大樓、實驗室、教室甚至是餐廳命名。我們國內應該學習他們的這種做法,為有能力捐款的人士創造適宜捐款的條件,以彌補政府資金投入的不足。

哈佛之行,既是充實的,也是緊張的。對照我們國內的現狀,兩者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制度體制方面的差異。共同之處都是“以病人為中心”,但操作細節上還是有很大差別。感觸特別深的是我們與哈佛的臨床研究水平的差距,需要我們從對臨床研究的認識、人力資源的配置、研究條件的整合等方面做出改變,以適應臨床研究的需要。哈佛之行,雖然短暫,但會永記心中。

1987年7月畢業於南京醫學院(今南京醫科大學)醫學系。1994年7月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留在附屬華山醫院血液科工作,1995年晉升主治醫師,1996年考取上海醫科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1999年獲內科學(血液病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晉升副主任醫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腫瘤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