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文|晨夕

張幼儀的一生,可謂是大起大落。

她原本出身於富貴之家,雖然是不受重視的女孩子,但生活也算如意順遂,但她的丈夫、著名詩人徐志摩,卻親手將她推入萬丈深淵。

徐志摩對所有人都謙和有禮貌,唯獨對她冷酷刻薄,為了追求林徽因,逼她在離婚協議上簽字,逼她打胎,這個男子,為了追求愛情,硬生生將她推出了自己的世界,全然不顧其死活。

在和徐志摩的這段婚姻裡,她滿腹委屈,不曾感受過半點溫存,慘遭拋棄後,她又痛失愛子,生活壞到讓她想到了自殺。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但,最終她選擇活下來,觸底反彈後,她在絕望中轉身,逆流而上,成為中國最早的女銀行家、女教育家。

張小嫻曾說:一個女人,最重要還是活得好。只要活得好,從前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傷害,所受過的白眼,一切恩情愛恨,後來的一天,都付笑談中。

張幼儀亦如此,這段糟糕的婚姻,讓她經歷了苦痛和悲切,卻也促成了她的逆襲,帶來了新生。

一:封建大家庭的女兒

1900年12月29日,張幼儀出生在江蘇寶山縣一個村子,父親為她取名叫張嘉玢,小名幼儀。

張家是當地的鉅富,家裡有兩臺紅頂轎子,祖輩曾在清朝做官,其父還是當地一位頗有名望的醫生。

生在這樣的大家庭,是張幼儀的幸運,她不用忍受飢餓和寒冷,但也是她的不幸,因為越是名門望族,越講究制度規矩,禮儀孝道。

張幼儀生性倔強,愛好體育,頗有男子的陽剛之氣,小時候有些頑皮,但這樣的性格是大家庭所不允許的。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有一次,她在玩耍中不小心摔倒,恰巧父親看見,非但沒有安撫,反而給了她一巴掌,理由是她丟失大家閨秀的端莊。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張幼儀雖然是家裡第一個未裹足的女孩子,但她始終都遵守著中國古代良家婦女的“三從四德,溫良恭儉讓”。

其實,張幼儀是渴望掙脫封建枷鎖的,看著哥哥們出國留學,她無比嚮往。

12歲那年,張幼儀看到上海《申報》上登載了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廣告,求學心切的她向母親提出了讀書的請求,但父母的態度卻是:

女孩子家讀書不讀書無所謂…女孩子家活著就是為了結婚,你得留在家裡,時刻準備著接受命運的安排。”

張幼儀是聰明的,她告訴父親,學費低廉,既可以學知識,還可以節省家裡的開支,父親這才同意。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進入學校後,張幼儀努力學習,她渴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小學老師,但事與願違,讀了三年書,她就被迫離開學校,只因家裡為她訂了婚事。

那個年代,女孩子的命運,生來就不由自己做主,那顆渴望接受教育的種子,剛露出萌芽,就被扼殺了,雖然她想和命運抗爭,但終究還是陷在了時代的漩渦裡。

所以,晚年的張幼儀說了這樣一句話:在中國,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後,得聽父親的話;結婚以後,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後,又得順著兒子。”

二:媒妁之言的婚姻,悲劇的開始

張幼儀的婚事,是四哥張公權做的媒。

時,留學歸來的張公權擔任都督的秘書,在視察學校時,他在杭州第一中學,發現有個學生作文尤為突出,文筆老到,大有任公梁啟超的氣魄,且書法俊秀,才華橫溢。

幾經打聽,得知此學生乃是一個地主富豪人家的獨生子,名為徐志摩,便有意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他。

在世人眼裡,接受西方教育的徐志摩是先進的、前衛的,而張幼儀則是落伍的、土氣的,事實並非如此。

在張幼儀十幾歲時,就有人評價道: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所以,張幼儀的哥哥覺得,他們一個秀外慧中,一個才華橫溢,乃是天作之合,不僅如此,張家是鉅富,徐家也不差,兩家足夠門當戶對。

隨即,張公權給徐志摩的父親寫了一封聯姻信,徐申如看到後,欣喜不已,這門親事就這麼定了。

當兄長將徐志摩的照片放到張幼儀面前時,她看到照片上的男子“白白淨淨,文質彬彬”,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心裡是歡喜的,甚至對他充滿了期待。

但和張幼儀的態度相反,徐志摩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照片時,就從牙縫裡擠出一句“鄉下土包子”

接受新思想的徐志摩,渴望自由戀愛,對於媒妁之言,他及其反感,但又無力抗爭,所以,他將所有的怨氣都放到了張幼儀身上,他從一開始,就像一隻刺蝟一樣排斥她。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他們的婚禮及其轟動,但他們的新婚之夜卻是沉默的,張幼儀後來回憶,她在新婚之夜曾想告訴丈夫:“我非常高興能成為你徐志摩的妻子,我一定會盡我所能照顧公婆,做個賢妻良母。”

但當時張幼儀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允許她先開口的,她在等丈夫主動開口,等來的卻是無盡的沉默。

這該死的沉默,從此貫穿了他們整個婚姻生活。

其實,張幼儀曾想打破沉默,但每次她想要辯解時,徐志摩都扔出一句:“你懂什麼?你能說什麼?”

徐志摩的任性、漠視,將張幼儀墜入孤苦的境地,這使得原本就羞於開口的她,變得更加沉默、膽怯和自卑。

在徐志摩眼裡,張幼儀就是一個沒有見識的女人,他從來不給她表達的機會,他們的婚姻,就像兩個不同軌道的行星,剎那相遇後,又各自衝著自己的方向滑行了,越行越遠。

三:被逼離婚,人生陷入最悲苦的境地

雖然張幼儀懂事、孝順,對徐志摩更是體貼,每逢他深夜用功,她會為他泡一杯茶,披一件衣服,平心而論,在徐志摩短短的一生中,對他最為關心的,不是林徽因,不是陸小曼,而是張幼儀,她讓他更多地享受了愛情的樸實和家庭的安逸。

但,縱然她如此溫柔,徐志摩依然覺得她一無是處,用他的話來講就是:“對於我丈夫來說,我的兩隻腳是纏過足的,因為他認為我思想守舊,又沒有讀過什麼書。”

雖然並無感情,但他們還是有了兒子,徐志摩開心的跳起來,只因他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可以追求自己一心向往的“自由”了。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此後,徐志摩開始去歐洲留學,但在他的家書裡,從不問張幼儀,甚至關於兒子也隻字不提。

突然有一天,徐志摩來信要求張幼儀陪讀,張幼儀自然滿心歡喜地去和他相聚,後來她回憶說:“輪船上的我啊,激動又不安,害怕這是我和公婆的一廂情願。

事實也如此,當她走下輪船時,從密集的人群裡一眼就看到了徐志摩,她說:“怎麼會不容易看到呢,他是人群裡唯一一個顯得極為不耐煩的人。

而那張寫滿厭惡和反感的臉,像一盆冷水似的,讓張幼儀不寒而慄,心又一次墜入萬丈深淵。

去歐洲前,張幼儀本計劃好好讀書,但到了歐洲,她卻變成了老媽子,洗衣、做飯、操持所有的家務,最讓她心寒的是,她和丈夫同床異夢,在家裡徐志摩只是沉默,從不正眼看她。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然而,更殘忍的遠不及此,後來張幼儀懷孕了,不曾想徐志摩竟然暴跳如雷,要她去打胎,她害怕地說:“聽說打胎不好,有人因為打胎死掉。”

徐志摩聽後,冷著一張臉反問:“那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難道所有人都不坐火車了嗎?

張幼儀身懷六甲,徐志摩卻冷酷到極點,只因那會他愛上了林徽因,當林徽因對他說:“我不是個感情隨意的女子,你必須在我和張幼儀之間作出選擇。”徐志摩立馬跑回家要和張幼儀離婚。

徐志摩以“小腳與西服不相配”為理由提出離婚,張幼儀抗議後,徐志摩竟然一走了之,當次子滿月後,他又風風火火地跑來要張幼儀簽字,她含淚同意。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他們是中國歷史上依據《民法》離婚的第一對,轟動一時,張幼儀成為別人眼裡的棄婦,她自己也心碎至極。

但,另一邊的徐志摩卻欣喜若狂,還在報紙上大肆宣揚了一番,他恨不得讓全天下人知道,他“解放了”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寒冬時刻,而離婚的那個冬天,就是張幼儀生命的冬天,最難的時候,她想過自殺,但想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豈毀傷,孝之始也”後,她決定活下來。

四:完美蛻變,浴火重生

既然選擇活下來,就要活出個樣子,張幼儀開始奮發圖強,她一邊帶孩子,一邊求學上課。

然而,命運對她的打擊遠沒有停止,1925年,剛滿三歲的次子因病離世,張幼儀悲痛萬分。

一個女人,最悲苦莫過於此了吧,先失去婚姻,後痛失愛子。好在,張幼儀又一次以可敬可佩的人格力量,跨過了喪子之痛,擦乾眼淚後,她起身上路。

這之後,張幼儀的人生開始逆轉,後來回顧自己的一生,張幼儀如此總結:去德國前,我什麼都怕;去德國後,我什麼都不怕了。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在德國,張幼儀用心讀書,她知道自己必須比別人用功一百倍,才會換回一份收穫,也是在那段時間裡,張幼儀的幹練、堅強初露端倪,她也慢慢找回了自信。

五年德國生活,張幼儀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1926年,張幼儀回到祖國,先是在東吳大學教授德語,後來,她又出任瀕臨倒閉的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

她每天上午九點準時到銀行辦公室,在辦公期間,她低調、幹練,正因為她如此努力,讓銀行起死回生,一時間風頭無兩,成為人人佩服的風雲人物。

除此外,她還擔任雲裳時裝的總經理,這使她的經營能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雲裳公司也成為上海最高端的時尚彙集地。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1934年,張幼儀的二哥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間威風八面,在亂世之年,她又做起了染布生意,幾乎沒有失敗過。

張幼儀的轉變,連徐志摩都刮目相看,他說:“她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這兩年來進步不小,獨立的步子站的穩,思想有通道。”

在那個以夫為天的年代,能夠掙脫時代的枷鎖,活出獨立、自我模樣的女人少之又少,張幼儀就是其中一個。

在和徐志摩的7年婚姻裡,張幼儀是負的,她被拿走太多能量,然而,經歷了被冷落、離婚、喪子後,她的生命依然沒有枯竭,反而更加堅強,猶如一株寒冬裡的梅花,綻放出了屬於自己的美麗。

五:歷經苦難,人生終得圓滿

張幼儀的前半生,是委屈、是苦痛、是悲傷,她的後半生,是勵志、是風光、是美滿,而這一切,都是她憑藉自己的不屈的人格,一步步走出來的。

1949年,張幼儀去了香港,認識了醫生蘇季之,蘇季之性情溫和,談吐風雅,不料老婆棄他而去,相似的命運讓兩個惺惺相惜,久而久之,彼此產生了愛意。

1953年,蘇季之向張幼儀求婚,她並沒有馬上答應,而是先後給自己的二哥、四哥、兒子寫了信,兒子的回信讓她淚流滿面:

“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1953年8月,孤獨半生的張幼儀和蘇季之在日本東京一家大酒店舉行了婚姻,她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港灣。

張幼儀和蘇季之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蘇季之對她關心有加,後來,蘇季之因為癌症先走一步,這對半路走在一起的夫妻,才徹底分開。

晚年的張幼儀,和兒子生活在美國,日子悠閒又自在,和徐志摩有關的三個女人,若論圓滿,張幼儀當排在第一位。

88歲張幼儀去世時,墓碑上刻了四個字,字字都是對徐志摩的諷刺

晚年的張幼儀,在回憶往事時曾說:

我的人生一分為二,前半生,堅持舊時家庭的三從四德,對公婆盡心服侍,對丈夫委曲求全,卻每每受到傷害和不公的待遇;後半生,在經歷離婚、喪子後,彷彿一夜之間長大了,獨自挑起了自己的人生,學會了笑看未來。

張幼儀一直活到88歲,去世時,她讓兒子在墓碑上刻了四個字“蘇張幼儀”,僅四個字,已說明她不是徐家的人,而是蘇家的。

張幼儀的智慧就在於,她能把生活所有的悲哀和心酸都化為前進的動力,在荒蕪的世界和失愛的世界裡,她憑藉驚人的毅力,成為了自己後半場人生的主宰和贏家,最終,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圓滿的婚姻。

希望陽光下的女子,都能如張幼儀一般,無論命運如何刁難,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因為,只要你不放棄,人生總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作者:晨夕,一個愛讀書、愛寫文的自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