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潼关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那么有名?

大福读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传唱千古的名句出自元曲大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是张养浩在前往关中救灾路过潼关时有感而发而写的,其中一开头就描写了潼关地形的险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华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潼关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见证了数不清的战事和一个个王朝的兴衰。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部,北临黄河,南依秦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潼关扼守中原通往关中、西域的通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四镇咽喉”、“百二重关”的美誉。百二重关意思是只要两个人守着,可抵挡百人进攻,足见其地势之险。清朝康熙和乾隆这爷孙俩都曾给潼关非常高的评价,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第一关”。《山海关志》中说:“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也就是说潼关几乎和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不相上下,而且若论历史的话,潼关可比山海关悠久多了。

潼关最初并不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周时为桃林塞,周武王放牛于桃林之野。战国时期秦国积极东出争霸中原,在今河南灵宝东北设置函谷关,秦国固守函谷险关打退东方六国多次进攻,并笑到了最后。秦末大乱,刘邦向西进军,函谷关下只能望关兴叹,后来绕道南阳走武关才拿下关中。西汉定都长安,函谷关为关中平原的东大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公元前114年汉武帝时,函谷关东移至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据说是因为楼船将军杨朴而迁。但是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函谷关距离都城洛阳太近了。若敌人从西边攻来,一旦破关,连缓冲的余地都没有,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时,天下局势不那么稳定的时候。汉献帝建安年间在今潼关县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设潼关。《水经注》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之名,从此而始。

潼关最初位于麟趾原上,东起远望沟西沿,西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北面是滔滔黄河,南面是巍巍秦岭。在北起禁沟与潼河交汇处,南至秦岭蒿岔峪口,还有12座烽火台同潼关相连,即十二连城。潼关城凭险而立,和北面的黄河、南面的秦岭山脉这些天然屏障一起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扼守中原和关中之间的东西要道。

只要看看地形图,就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拿下潼关并非易事。你可能会问,除了潼关就没有别的路可以通往关中了吗?当然有,但是不论是走山西北部西渡黄河,还是从南阳盆地从武关入关中,绕得远不说而且路也不好走,不适合大规模用兵和后勤补给运输。即使绕过去了,也有被前后夹击包饺子的可能。走潼关,路近且相对较好,是大规模进军关中绕不开的坎。如此逆天的地理位置,想要突破潼关防线谈何容易啊。

随着黄河不断冲刷和泥沙淤积,黄河南岸的河滩越来越宽,潼关关城也只好跟着向北移动。建安十六年,曹操率军西击马超、韩遂,攻破潼关。不过曹操并没有强攻潼关城,而是偷偷从蒲阪渡河绕到潼关背后在渭河口发起攻击。隋唐二朝均定都长安,潼关作为关中的东方门户,其重要性又得到凸显。来自关东的敌人一旦突破潼关,关中再无险可守,皇帝只有跑路的份。唐朝时,因黄河南岸河滩已经非常宽了,潼关关城便从塬上迁至塬下,也就是如今的潼关遗址所在。

对于潼关守将来说,只要不作死地去主动出击,只要不是彻底没救的王朝,凭险关固守足以挫败来犯之敌。这里就有个作死的典型例子,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攻至潼关,碰上驻守的名将高仙芝、封常清,估计当时安禄山想死的心都有了。不过,安禄山运气太好,唐玄宗和杨国忠来屡次神助攻,杀掉死守潼关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后又让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主动出击、出关迎敌,结果一败涂地。安禄山攻破长安,唐玄宗只好逃往巴蜀,真是不作不死。明末孙传庭守潼关,也是一样被迫出关迎敌,被李自成打崩。

在几千年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战事不可胜数,潼关真正被强力攻破的次数却并不多,足见其被称为“第一关”绝非浪得虚名。


地图帝


潼关县城

潼关,是历史上出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它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北临黄河,南有秦岭,东南方向有禁谷,四周重峦叠嶂,山峰连绵不绝且道路狭窄。由于地势险要,潼关获得了“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的称呼。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出了“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这样的诗句,由此可见潼关地势之险。

杜甫

关于潼关之险,潼关究竟险在哪里,先上一张图。

由图可知,潼关南北两侧均有高山,黄河南下后在潼关处改向东流,而黄河重要的支流渭河也是在潼关处汇入黄河,两条大河外加南北两侧高山让潼关占据十分有利的地理位置。向东看,则是历史上更为著名的函谷关,函谷关不用多说,秦凭借崤山和函谷关之险,与东方六国抗衡百年,最终一统天下。

由于潼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曹操放弃函谷关,设立潼关,有记载的在潼关发生的大战就是曹操在此大败马超,其实一开始马超凭借潼关之险,曹操正面进攻多次均已失败告终,最终曹操不得不派兵从黄河上游渡过黄河,后袭击潼关,马超大败。

曹操

以上。


国关微见


潼关素有“十二连城”之说。

当年日本侵华,最后就是被挡在了潼关之外。

◎“十二连城”。

进入潼关,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再无险可守,日本可以从陕西入川,进入四川盆地,随后进入川东,兵临重庆。

当然,蒙古灭南宋,走的就是这一线路。

当年安史之乱,要不是唐军集中所有兵力守住八百里秦川,将安史军队退却出潼关,晚唐一百多年,将不复存在。

潼关有名是因为八百里秦川有名,八百里秦川有名是因为在唐朝之前,江南的优势还没有被发挥出来,中原地区黄河时常泛滥,华北地区仍然属于苦寒之地,虽然在秦朝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整个四川盆地的农业优势已经被开发了出来,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川蜀自成方圆,难以以此为根基主宰九州。

唯独渭水造就的这八百里秦川,能养兵,能积累根基,进则可以出潼关,谋天下,退则可以撤回陇西高原万千沟壑,放羊牧马,保留部落血脉。

“得关中者得天下”,在唐朝之前,这不是一句空话。
◎八百里秦川。


唐朝时期,整个西北环境已经变化,八百里秦川虽然还是粮仓,却已经负担不起一个帝国皇城和驻兵的消耗,水位的枯竭,导致南方的粮食经过水运抵达三门峡,已经再也无法航运进去。

这也是为何唐朝之后,长安、关中在也不是历朝历代的建都之地。

既然帝国的权力中枢已经不在关中,那么潼关,也就只是一座普通的关隘。

只不过,当外敌入侵,这座普通的关隘又将成为民族的最后一块脊梁。

西南是华夏最后一块翻盘的地块,只要西南存在,民族就拥有希望。

而进入西南,最容易的一个通道就是秦岭,秦岭下面就是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只要潼关是扼守八百里秦川的屏障,也是制止外敌进入西南的屏障。


中评中语


来看一下潼关及其东部区域的卫星地图,古代黄河水很丰沛,整个河道基本上被水塞满了,这段之间的黄河渡河也比较艰难。

这段黄河的北边是山西的中条山,南部是秦岭山脉,两条山脉之间的过渡地区也基本上是黄土沟壑,雨水、小溪把黄土冲成了支离破碎的区域,此段之间的交通很是艰难。

这段区域的任何一个地方基本上都能修成一个关口。潼关处于古代长安与洛阳之间,两大都城之间的一个“锁匙”就是函谷关、潼关区域;古代朝代更迭时期,来来往往的军队很多要经过这段路,如果有关口的话,可能就要面临攻城。潼关是古代长安的东大门,假如潼关没守住的话,基本上都城就难保了,因为潼关以西到长安之间都是平原,基本上没有险要的地方阻拦。

潼关与西安之间都是平原


1927年的古董先生


主要是潼关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作为古关,西为长安之东大门,东为中原抵御西來敌人的门户,又是三省交界。地理位置上,北临黄河天险,南依秦岭,东西五十余里有沟壑阻碍。


沃野千里


潼关北邻黄河,南靠秦岭,依山傍水,仅有一条狭窄通路,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是关中东向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关中又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潼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关中而控制潼关,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综上,潼关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