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假如諸葛亮多活20年,蜀國能夠一統天下嗎?

焦澤山


諸葛亮就算多活20多年,蜀漢也統一不了三國。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間是公元234年,再活20年,也就是公元254年去世。

這時候諸葛亮要專門對付兩個人,一個就是曹魏的司馬懿,另一個就是孫吳的孫權。

歷史上,司馬懿的生卒年是179年—251年9月7日,孫權的生卒年是182年-252年5月21日,他們都在254年之前去世。司馬懿和孫權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是很難滅掉曹魏,也難以滅掉孫吳。

如果諸葛亮在20年中,攻克了關中,佔領了長安,那麼蜀漢接下來是滅不掉曹魏的。

1.一方面是因為蜀漢需要在關中地區站穩腳跟,需要穩固後方,而後方就是涼州。劉備在世時的計劃也就是奪取關中和涼州,然後才東進宛城、洛陽的。

2.另一方面原因是曹魏的勢力這時候還是最強的,因為曹魏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函谷關以東地區,所以蜀漢就算是佔據了關中,然後又收復了涼州,那麼曹魏的力量依然是三國第一,不過這時候可能是隻有50%的力量了。

3.孫權這時候如果看到蜀漢強大,也會有利於蜀漢與曹魏之間,因為蜀漢佔據了關中,劉備是漢室宗親,故而蜀漢有自稱正統的道義在。而曹魏的王權是漢獻帝禪讓的,也有法統地位。只有孫吳一直是割據的軍閥。

所以在蜀漢佔據長安後,蜀漢就成為了一個佔據西漢舊都的漢室政權,與曹魏並爭天下。孫吳一定會在漢、魏之間選擇合作力量,魏強則聯合蜀漢,蜀漢強則聯合曹魏。

因此諸葛亮就算是攻克了關中,也滅不掉曹魏,更不用說曹魏的力量本身就比蜀漢強。

4.在司馬懿死後,諸葛亮還有三年多的時間,這3年多,諸葛亮最多隻能滅掉曹魏,滅不掉孫吳,時間不足。

如果孫權這時候敦促孫吳的第二位國王,一定要聯合弱勢的一方,那麼諸葛亮滅曹魏時,孫吳出兵攻打蜀漢,那麼蜀漢甚至不一定能滅掉曹魏。

5.就算是諸葛亮在滅掉曹魏之後,就死了,那麼劉禪(shàn)(207年-271年)也滅不掉孫吳。歷史上的東吳是280年才被滅掉的,而且是因為孫浩橫徵暴斂,導致民怨沸騰,朝綱混亂,這才讓西晉有了可乘之機。

晉武帝司馬炎的水平還是在劉禪之上的,就劉禪在位,他能滅掉孫吳嗎?

說不定,孫吳還沒滅掉,五胡亂華就在劉禪在位期間提前發生了。

6.最重要的,無論是三國一統,還是南北朝統一,還是宋遼金夏(南宋、西遼、金、西夏)這些分裂時代,都不是能在一代人手裡實現統一的。

司馬氏於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掌握了曹魏政權後,於280年統一三國,耗時31年,是經歷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三代人的努力才實現的。

而577年,北周滅北齊(550年—577年),589年隋滅南陳(557年—589年),是經歷了宇文泰、宇文覺、宇文毓,宇文邕、楊堅等幾代人才實現了統一,從西魏(北周前身)535年建立,到589年南北朝一統,一共是54年時間。

成吉思汗1218年滅西遼,然後1227年滅西夏,死後經歷了子輩的窩闊臺、察合臺、拖雷,還有孫輩的蒙哥、忽必烈(1279滅南宋),一共是三代人,歷時61年才實現了統一。

歡迎關注、評論、轉發,HK君和你一起讀歷史、地理和軍事!


HK君


完全有可能呀,歷史都是由一個個事件構成,任何關鍵事件的改變,都可能會讓歷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諸葛亮在我看來,完全可以成為這個扭轉一切的關鍵。

先從五丈原開始說起:殺仲達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是第五次北伐失敗的標誌。而如果諸葛亮未死,那麼“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結果可能真的就是“死仲達”了。

對,對於五丈原之前的交鋒,司馬懿選擇的方案就是等,因為他畏懼諸葛亮以及蜀軍當時的精悍,所以才一直堅守幾個月不主動出戰,直到等到諸葛亮病死,才有了所謂的勝利。

那麼,諸葛亮如果在五丈原不死的話,後果是什麼?既然續命二十年成為前提,那麼諸葛不死,假裝逃跑,趁司馬懿放鬆警惕,強勢出擊,反擊曹魏追兵,結果可以是殺掉司馬懿。

姜維、魏延、楊儀當時可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悍勇,再加之諸葛亮的鼓舞,成功贏下第五次北伐的勝利,是完全有可能的。並且斬殺司馬懿,也絕非不可能。

再說合肥城外的孫權:奪合肥

孫權趁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牽制住了曹魏部分主力,發兵包圍了合肥新城。而當時魏明帝曹叡親率大軍抵達合肥,與東吳大軍對峙。

而如果這時候,在諸葛亮能夠再活20年的情況下,因為畏懼曹叡而退兵的孫權,獲知諸葛亮贏下五丈原之戰,並且斬殺了司馬懿。那麼,見到有利可圖的孫權,是極有可能再次兵臨合肥。

而贏下五丈原之戰的蜀漢,完全可以選擇趁勢渡過渭水攻下長安,繼續鞏固戰果之下,與東邊江淮的孫權,相互配合,牽制住曹魏兵力,逐步擴大戰果。

回到蜀漢內部:姜維、魏延西出隴右

真實的歷史當中,諸葛亮死後,蜀漢大軍後撤,魏延因為擋路被楊儀殺掉。之後,楊儀、蔣琬和費禕當政,直到費禕被刺殺後,姜維才逐漸掌控蜀漢軍政。

如果歷史改變,諸葛亮並未在五丈原病死,當然也不會有楊儀殺魏延之事,蜀漢內部朝政也會依舊穩固。在攻下長安城之後,諸葛亮完全可以派魏延、姜維西出隴右,奪下關中整片地區,蜀漢內部,讓蔣琬、費禕穩定發展內政。

至此,蜀漢可以依仗關中陸續東進,配合孫吳逐步餐食曹魏政權。其結果完全跟之不同。

歷史事件的蝴蝶效應

其實諸葛亮不死,也只是一種假設,歷史是無法改變的,如果改變了其中一個環節,那麼便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蝴蝶效應在歷史當中,也存在可能。

看此題的其他評論說,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完全失去爭奪天下的機會?那麼難道諸葛亮數次北伐是為了加速蜀漢滅亡嗎?當然不是,諸葛亮北伐幾次,都是希望能夠從逐步一次次的勝利當中,奠定戰果,慢慢扭轉頹勢。

而且,北伐之前的加速國內經濟發展,討伐南中,改制軍隊,都讓蜀漢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並不是跟曹魏沒有作戰之力。並且,北伐數次交手當中,諸葛亮小規模的勝利不少,同等數量的蜀漢軍隊戰力是曹魏軍隊也忌憚的。

能跟諸葛匹敵之人:有幾人?

還有人比較曹魏方面的司馬懿等人的年齡問題,說諸葛亮二十年不夠改變三國的結果。但是,諸葛亮並不是平白毫無作為的續命二十年,也會根據形勢做出許多的決策。

能夠率軍五次北伐的諸葛亮,絕對不是庸才,即便後世那麼多人唱衰諸葛亮的領兵才能。

並且,曹魏方面的司馬懿、鄧艾、陳泰、郭淮等人的確是名將,郭淮那些曾經敗於諸葛亮手中之人不談,只說諸葛亮手下的姜維可是抵抗了曹魏幾十年時間,並且對戰鄧艾幾人也是多有勝蹟。

由此可知,如果諸葛亮不死,或者任何一個死去之人或失敗之戰改變,那麼蜀漢的局面也可能會改變。例如截停未失守,當時諸葛亮也可能會以此贏下第一次北伐,然後繼續擴大戰果,最後的局面也未可知。


最後,歷史都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當然沒法改變。如果諸葛亮再活20年,改變的結果可能並不是一個司馬懿,或者曹魏幾個大將能夠抵消的。所以,任何的可能都會發生,如果諸葛亮再活20年,蜀國能夠一統天下也是極有可能的!


亭安讀書


諸葛亮即便再多活100年,蜀漢也統一不了三國,不過大概三國已經統一了,諸葛亮可能在那時候引刀成一快了。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這本書,大概我們看待三國這段歷史不會存在那麼多的錯覺,什麼三國人才輩出,搞得似乎整個中國歷史,就只有這麼一個將星如雲、謀士如雨的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三國演義》流傳度之廣,衍生作品之多,影響力之大,裡面的人物性格,技能特點、兵器外形、經歷事蹟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從而導致《三國演義》的故事在一些不詳細瞭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將其當成了信史。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三國演義》其實也是一部神劇,多智而近妖的諸葛亮,被氣死周瑜,一代奸雄曹操,以及裡面動輒出兵80萬的戰爭規模,搞得好像打一場百萬兵力級別的大戰役就跟喝水吃飯一樣簡單。

然而,這現實麼?

三國時代,魏蜀全勝時期編戶齊民總人口加起來也就800多萬的樣子,雖然真實人口估計有3000萬,但是,徵兵徵糧是按照官方掌控的人口來算的,以古代的行政效率,根本不可能掌控那些偏遠地區,以及流動性極大的人口(生產破壞導致的流民)。

800萬人口的三國,以《三國演義》中動輒百萬級別的大會戰,能夠打幾次?然而書中這樣的戰爭在三國不到百年的時間,打了好多次。

即便人口基礎能夠支撐這種規模的戰爭很多次,但問題是,以當時的通訊技術,誰保證指揮這樣的戰役,能夠完全實現戰略意圖,達到戰略目的?

說這麼多,這些跟諸葛亮多活20年能不能統一天下又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無論戰爭多麼講究策略,依靠優秀的指揮系統,以及素質高的士兵,但一切戰爭的根本,還在於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而戰爭潛力就在於國家的綜合實力。在國家綜合實力中,最重要的是經濟實力。

顯然,蜀國的經濟實力,是三國之中最弱的一個,曹魏佔據的北方,是但是農耕最為發達的地區,東漢末年的大亂,導致生產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由此使得南北之間的差距並不明顯。

但安於一隅的益州,生產並沒有因為中原的戰亂遭受破壞,儘管如此,當三國鼎立的時候,跟北方比起來依然處於弱勢。

諸葛亮理政是一把好手,但他也不不可能無中生有,依託古代的技術條件,人口的增長,農業經濟的發展都是緩慢的,益州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在三國時代,還是窮鄉僻壤,屬於沒有開發的地區,農業條件並不算好,無論是開懇土地,還是經驗商業,甚至都比不過隔壁的荊州,何況是中原。

當曹魏政權穩定後,北方的生產恢復,這種經濟上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大到蜀漢可能一場10萬人以上規模的大戰役一敗就會亡國,而曹魏卻只不至於傷筋動骨,緩個幾年就能恢復。

蜀漢能夠形成,一定程度上講,就是建立在南北經濟差距不太大的時期,當北方把這種差距拉開以後,而蜀漢短時間內根本沒有可能發展起來,由此蜀漢想要在經濟體量,綜合國力上超越曹魏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就好像如今西部城市跟東南沿海城市之間經濟體量的差別,並不是時間就能追平的,何況你蜀漢在發展,人家曹魏就原地踏步麼?

何況地理上優勢,北方要優於南方,自古依賴以南統北的例子唯有蒙古內亂給了朱元璋機會以外,一個都沒有,這本身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諸葛亮只是一個凡人,不是撒豆成兵,畫符唸咒的神仙,沒有那麼厲害能以一己之力,填平魏蜀之間的國力差距。


江畔初見月


即使諸葛亮再多活20年,蜀國也不可能統一天下了。因為蜀國統一天下的夢想在公元219年的時候,因為關羽兵敗被殺、荊州盡失而終結。

諸葛亮統一天下的舉措,荊州是重中之重

早在公元208年,諸葛亮和劉備在《隆中對》時就規劃好了以劉備的實力如何才能統一天下。即佔據荊州,依靠兩川,待時而動,或吞吳,或伐魏,先完成劃江而治,再進行天下一統。

在描述荊州的重要戰略地位的時候,諸葛亮是這麼說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荊州四戰之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所,北可以伐曹魏,東可以擊孫吳,南面有南海作為縱深,西面有兩川作為依託,還有長江這條天然的運輸渠道,這是蜀漢統一天下的發動機。因為當時要促進孫劉聯盟,所以只用攻伐曹魏舉例。

可以看到,在這種設計下,荊州是未來的主戰場,從這裡派出精銳軍隊主攻,不論是北伐還是東征,兩川之地只需要屯兵漢中,就能在首尾牽制曹魏。而荊州自身物產豐富,即使跟不上戰爭的消耗,不論是兵員還是糧草、器械都可以從兩川沿長江源源不斷地輸入,天府之國最大的作用是一個糧倉和大本營而已,並不會出現戰火。

如果這個局面不被打破,蜀漢統一天下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據《三國志》記載,這種謀略魯迅、甘寧等等有識之士都提出過,也都準備走這條路線,只不過被劉備搶先一步而已。

所以,孫權寧可和曹魏聯手,也要一舉清除蜀漢在荊州的勢力,並且殺掉關羽之後只是口頭道歉,絕不歸還荊州一寸土地。

荊州對蜀漢重要性如此,對孫吳重要性也同樣重要。中國歷史上永嘉南渡、靖康南渡、明室南渡,三次南渡無一北還就已經證明了,長江雖然是天險,但同樣也能把東吳鎖死在江東地區。孫吳不想慢性死亡,就必須在長江另一岸的荊州佔據一席之地。

關羽為何會丟失荊州,實為迫不得已

關羽被殺是在公元219年,而這時候的劉備在做什麼呢?

如果看一下《三國志》就能明白,這時候蜀漢是兩面作戰的狀態。劉備出兵要從曹操手中奪回漢中,關羽北伐襄陽、樊城一帶,其實是為了配合劉備奪取漢中的軍事行動。

漢中這個地方是益州的門戶,據《三國志·楊洪傳》記載:

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曹操曾經三次征伐這個地方,損兵折將也要拿下漢中,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伐蜀。如果這個地方不奪回,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隨時都能被曹操進攻,所以劉備必須不惜代價地拿回這塊地方。關羽北伐,是為了讓曹操兩面作戰,為漢中之戰打掩護。

漢中之戰,曹操損失了夏侯淵;襄樊之戰,曹操損失了于禁。而當關羽的佈防被牽動之後,孫吳看到了自救的機會,聯合曹魏一舉攻破了荊州。

也就是說,如果關羽不北伐,劉備漢中之戰不一定能勝,直接危及政權存亡;而關羽北伐,就要冒著丟掉荊州的風險,但好過滅國。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

所以劉備在公元221年起兵伐吳,諸葛亮一句勸阻都沒有,這不是君臣猜忌,而是默許他奪回荊州的目的。劉備如若成功,曹操新喪,東吳戰敗,蜀漢有可能提前完成一統;而如果劉備失敗,曹魏內部不穩,東吳慘勝,蜀漢也沒有滅國危機。

但沒有了荊州,蜀漢政權只能龜縮一隅,再也沒有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為什麼據守川蜀,就不能統一天下?

在三國剛剛開始的階段裡,劉焉父子據守在這塊地方,在亂世中並沒有絲毫作為,只是將蜀地打造成了一塊富裕的寶地而已。荊州劉表、南鄭張燕張魯、西涼馬騰韓遂等等勢力都沒有去攻打這塊地方,而曹操也只是三次出兵佔據漢中而已,並不會再進一步攻佔兩川。魯肅、甘寧、諸葛亮的建議都是先取荊州,再取兩川,這就說明這個地方的實際作用並不大,佔據與否對亂世格局並沒有太大影響。

而蜀道難,易守難攻是最大的特色,這裡也就是劉備取得荊州之後才看得上眼。換個角度想,易守難攻,那就意味著兩川的軍隊想要出去也同樣困難,一旦出川作戰,曾經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劣勢,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都異常艱辛,為糧草轉運等事費盡心機。

最為關鍵的是,沒有外敵壓迫,一個政權會發生什麼?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政權內鬥比較嚴重,君臣猜忌,黨朋傾軋。在利益上不能開源,那就只能在現有基礎上進行重新分配,矛盾衝突就會激烈。劉璋治下的巴蜀是這樣,丟了荊州的蜀漢同樣如此,內部傾軋不斷,國力損耗嚴重。

即使孫吳和曹魏不去攻伐蜀漢,他們自己也能把自己耗死。

諸葛亮獨攬大權才11年的時間就有五次北伐,平均兩年一次,這還不算軍隊籌備的時間,可謂一點喘息的機會都不給自己留下,幾乎就是軍隊剛回來,然後又帶兵出征。

這樣的戰爭勝算幾乎沒有,但為什麼諸葛亮要如此做呢?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樹立外敵,轉移內部矛盾,防止內耗。畢竟當時蜀漢的境況下,內鬥的危害要更大於遠征。

所以,在丟失荊州開始,蜀漢就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的機會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出師的,只是為了蜀漢存續得更久一點而已。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人力有時窮。

先不說諸葛亮本人的能力,有沒有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出神入化。

及便歷史上的諸葛亮,確實有那樣的通天徹底只能,但面對那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依然會功敗垂成,半生努力付諸東流。

繼續北伐,謀定舊都

如果諸葛亮再活二十年,並且始終堅持北伐的話,蜀國很可能因為窮兵黷武,而導致國力崩潰,最終提前滅亡。唯一的收益人也就許就是魏國皇室,因為諸葛亮一直北伐,司馬懿就需要一直在雍涼抵禦蜀軍,估計就很難發動政變,篡取曹魏最高權力了。

因為以當時蜀漢的地盤來論,不過就是益州一州之地,比之佔據九州的曹魏政權,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人力上,都遠遠不如。如果北伐中原,始終都是徒勞無功的話,那隻能是白白的消耗自己自身的國力,提早把蜀國掏空,無異於飲鴆止渴,自取滅亡。

除非諸葛亮可以在多活的這二十年中,取得一定的戰果,攻下魏國的雍涼地區,這樣蜀國或許還能有一點圖霸天下的本錢。但從諸葛亮五次北伐來看,他再打下去,成功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

放棄北伐,另某他途

那我再看,如果諸葛亮放棄北伐,又會怎麼樣?

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專心內政,培養下一代人才;一條是與孫權作對,圖謀荊州。

那麼身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發明者,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不會選擇與東吳作對的。那麼也就只剩下專心發展內政,為蜀國培養下一代人才做準備了。

諸葛亮死後,蜀國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青黃不接。整個三國後期,能拿得出手的人物,也只有姜維一個人,還是個魏國降將。

所以如果諸葛亮能夠在這二十年裡,多發展蜀國的內政,多為蜀國培養幾個政治、軍事上的人才,讓蜀國在每個人都能有出色的領軍之物。

那麼在未來蜀國的生死存亡之戰中,蜀國絕對不會那麼輕易的就滅亡。雖然最終蜀國也無法統一天下,但至少可以為蜀國國祚續命,讓三國割據的局面,不那麼輕易的結束。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多活20年也不行

諸葛亮政治才能大於他的軍事才能,

亮奇謀不足,看人識人不行,手下猛將缺少,國力薄弱。

除非有一員類似關羽智勇雙全的猛將前面攻城略地,諸葛亮負責政務兵糧,穩定後方。

但是諸葛亮願意嗎?


老馬識途看中國


個人覺得可以。

孔明曰:“吾本欲竭忠盡力,恢復中原,重興漢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將死。吾平生所學,已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吾遍觀諸將,無人可授,獨汝可傳我書。切勿輕忽!”維哭拜而受。孔明又曰:“吾有‘連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維亦拜受。孔明又曰:“蜀中諸道,皆不必多憂;惟陰平之地,切須仔細。此地雖險峻,久必有失。”

可以看出,無論如何,蜀國都必須另謀出入,而諸葛亮無論是計謀還是遠景或是強烈的願望,都將全力以赴,一統天下,蜀國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