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戰國史料雖然匱乏,可是像張儀、蘇秦等縱橫家的事蹟,還是頗有流傳的。說到當時的縱橫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張、蘇二人之外,還有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當時的知名度不亞於前二者,他就是公孫衍。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此人出生於魏國的陰晉,從國籍歸屬來看,當屬魏國人。可是早年的他,卻在為秦國效力,被當做商鞅接班人培養,甚至還擔任了“大良造”一職。這個職位,是當時秦國官場的最高職位,等同於他國的相位。能夠在秦國身居如此高位,就足以看出公孫衍的過人之處,也可以看出他對秦國的功勞之大。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為秦效力時期的公孫衍,其政見更偏向於連橫,這不奇怪,他既然是秦國的大良造,必然也會站在秦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連橫,則是對秦國最有利的政策。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之後,又一個魏國人來到了秦國,他的名字叫張儀。

此人與公孫衍一樣,都是當世聞名的縱橫家,而且口才更在公孫衍之上。他一來到秦國,就立刻抓住了公孫衍“重私利”的缺點,在秦王面前說他的壞話,併成功地讓秦王不再信任對方而改為信任他。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失去秦王信任之後,公孫衍就知道自己在秦國混不下去了,於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他的出生之國魏國。由於公孫衍當過秦國的大良造,名氣已經很大,來到魏國後,很快就被拜為魏相。

當上魏相的他,政見自然也就有了轉變,成為了“合縱”的積極倡導者。與之相對的,則是秦國的張儀,他是“連橫”政策的積極倡導者以及主要實施者。這樣一來,公孫衍與張儀,就成了公開場面的政敵,二人爭峰相對,一為秦,一為魏以及其餘諸國。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公孫衍的轉變,以今人眼光來看,確實有些值得指摘的地方。比如秦國曾是他的東家,就算後來不再為這個東家效力了,也不至於鐵著心去反對原東家嘛。再比如,一個原本偏向連橫政策的人,怎麼突然就轉而支持合縱了呢?這幾乎相當於一個極右突然轉變立場,變成極左,

如果今天哪個政治家有這樣的表現,相信沒有人會覺得他是可靠的。

然而公孫衍卻不一樣,他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對方甚至還讓他來當國相。這實際上與縱橫家特殊的立場有關,對於這些人來說,採取哪種政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哪個國家能夠為他提供舞臺,好讓他發揮才能。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這就是為什麼,秦王賞識他的時候,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為秦國效力,等到秦王排斥他,他又可以轉投魏國,並一心一意地為魏國效力,甚至站在魏國的立場上來反對自己的原東家秦國。無論是之前效力於秦也好,還是後來為魏國做事,這裡面,只有利益考量以及公孫衍對成功和名望的追求,而不存在對秦國或者魏國的感情。

否則的話,如果公孫衍是一個對國家有感情的人,早年就不會去為秦國效力了,畢竟魏國才是他的出生之國,更何況,秦魏還是敵對的。所以從一開始,公孫衍就是不對任何國家報有感情的人,這樣的人,當然就可以很自然地完成從效秦到反秦甚至抗秦的轉變了。

公孫衍當過商鞅接班人、秦國大良造,為何後來成了反秦主力

這種解釋,也可以同樣用於張儀身上,他也是魏國人,甚至還是魏國貴族的後裔。可是他就毫無顧忌地為秦國效力,在他的眼裡,魏國就是敵國,而不是母國。只顧利益而不顧國家情感,就是戰國時期縱橫家們的普遍態度,他們要的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哪個國家能為他提供,他就可以全心全意地為哪國效力。

《戰國策·魏策一》《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