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李世民一生2大錯:忽視一個該殺之美人,誤傷一個該信之名將

(說歷史的女人——第1049期)

作為李淵的次子,原本並沒有機會繼承皇帝位,但其憑藉過人的功勞、極深的心機,最終不僅製造了自己無可替代的影響力,而且一狠心發動了一場千古罕見的政變:殺兄長太子李建成,逼老父李淵及早退位。

以此手段,李世民登上了帝位,成為大唐朝的第二任皇帝。

如今客觀地回看歷史,李世民發動宣武門政變,論手段確實有點殘忍,但是帝王爭鬥從來都沒有和風細雨過。此外,在政變之前,作為秦王的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甚至與其父李淵,都已經產生了間隙。這個間隙,說到底都是因為李世民功高震主。

如此情況,倘若李世民在有機會爭取的時候放棄,那麼等李建成繼位,甚至不等太子繼位,李淵可能都會對李世民動手,當然這種動手不一定是殺了他,而是奪其兵權、甚至實行半軟禁。大約,此種情況,李世民的幕僚、甚至李世民本人都應該預測得到的。

所以,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不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已。

李世民一生2大錯:忽視一個該殺之美人,誤傷一個該信之名將

不過李世民繼位也好,大唐初建,正需要一位雄主來崛起。

李世民,即便揹著政變的汙名,依然把事業做得轟轟烈烈,讓大唐一路高歌地發展了起來。

可是,李世民雖然是一代明君聖主,但作為皇帝,依然難免要面臨為繼承人來打算的情況,比如選擇繼承人,比如為繼承人留下一個可靠的班底,比如如何確保江山無虞,等等。

儘管李世民想盡辦法,用盡招數,想確保大唐江山永存萬世,但百密一疏——李世民依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犯了一生中最致命的2個大錯:第一是忽視了一個該殺之美人,第二是誤傷了一個該信之名將。

第一:該殺之美人。

公元627年公元649年,前後22年之間,多次發生怪異天象:即太白星在白天出現。所謂太白星是指太陽系中的8大行星之一,因其在黎明時分出現於東方,且格外明亮,所以我們俗稱啟明星。按照古人的認識,太白星出現在白天,是違反了自然規律的,所以必有大事發生。因此,大唐掌管天文、曆法等事務的李淳風就趕緊算了一卦,卦象的結果是:

“女主昌。”

此“女主昌”中的女主角,在當時,還尚未引起李世民的注意。

接著民間《秘記》也對太白星出現在白天進行了一番占卜記載:

“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什麼是《秘記》——秘記者,乃記錄民間占驗術數、推測以後的小冊子。但是俗話說,高手在民間,民間潛藏著許多類似李淳風似的精通易學、星象的人物,他們的判斷之準確也並不在李淳風之下。

從前後兩個結論來看,李淳風的結論比較含蓄,但民間給出的答案則比較直接了。

在古代,此類言語一般都傳播得比較快,因此很快就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裡。李世民之不快是可想而知的,但實際上他內心更多的是不安和恐懼。

歷來帝王費盡心機地加強皇帝集權,其目的無非是鞏固皇權,任何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因素,都會成為皇帝的“眼中釘”,不除之不足以安心。為此,李世民是疑心大起、打開殺戒,殺了不少姓武的人,比如玄武門的守將李君羨,因其出生在武安,乳名又叫個“武娘子”,兩個“武”字招來殺身之禍。

可是李世民這樣殺,就安心了嗎?並沒有,首先因為他選錯了目標,有點“有病亂投醫”的架勢,不管根據是否可靠,一旦疑者,便殺之。故此,後來李世民也可能自覺失策,遂問計於李淳風,這一次李淳風倒是說得恨透,主要指出兩點:

第一點是說民間的《秘記》所言,並不是虛妄之言,由此可見李淳風還是很有肚量和胸懷的,畢竟是同行,都存在競爭嘛。

第二點是說《密記》所推算之“女主武王”並不是指所有姓武的人,大約是為了阻止李世民濫殺無辜吧。並且實告之:此“女主”不在外,而在陛下的後宮之中,乃是陛下的女人之一。

至此,想查出“女主武王”應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李世民的後宮妻妾中,武姓者,僅武才人一人而已,捉之殺之即可。可是李世民沒有殺,因為李淳風說這是命數,不可更改。

李世民一生2大錯:忽視一個該殺之美人,誤傷一個該信之名將

李世民因此猶豫,遲遲沒有動手。實際上,李世民就該果斷出手,殺掉武則天。因為大唐之興衰,實則武則天就是一個分水嶺,武則天的稱帝打亂了大唐的氣脈,武則天之後,大唐開始走下坡路。難怪宋代學者魯宗道說:

“(武則天)唐之罪人也,幾危社稷。”

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更是評價:

“(武則天)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總之武則天之後,盛唐的盛世表面之下,已經埋下了諸多隱患,都與武則天時期的大興酷吏、蓄養男寵生活混亂有關。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從大唐的整體歷史來看,武則天則是一個該殺之美人,可惜李世民沒有動手除之,反而是冷落後宮,不管不問,結果這個女人在其死後,就成了他兒子李治的皇后。

第二:該信之名將。

李世民戎馬一生,戰功無數,最後又憑藉實力奪取帝位,這一切都與他身邊那些能征善戰的猛將和智謀之士有著密切關係。在這其中,有一個人物,他文武兼備、功勞非常大,此人便是李勣,原名徐世績,歸附李唐之後被賜姓李,故名李勣,又名李世勣。

在李唐建立的前後,李勣的功勞都極大,甚至沒有能出其右者,也正因此,他深得李淵李世民父子的信任和重用。然李勣雖功高,但品行端正,並無自傲或令主上不開心的表現。他對大唐之忠心,是絕對經過了歷史的檢驗,也經得起考驗的,完全可以作為託孤重臣來加以重用的,可是李世民偏偏沒有這麼做。

李世民一生2大錯:忽視一個該殺之美人,誤傷一個該信之名將

​公元649年,李世民身患重病,他在對太子李治交代後事的時候,尤其是有關李勣,他的安排著實不怎麼高明。以李勣之才能、聰慧過人,李世民完全可以坦誠相待。但他卻玩了一套試探的把戲,說你對李勣無賞賜之恩,恐其不能為你死命效力,所以我如今將他外貶,若其即刻赴任,待你繼位則可重用,若其躊躇不行,則即刻斬首。

幸好,才智過人的李勣接到此調令之後,家也沒回,立即赴任而去。

對於臣子而言,最怕柱上的猜忌,試探則是最直接的猜忌和不信任。以李勣之過人的智慧,豈能品不出這其中的深意。但這深意是微妙的,帶給李勣的感受則是寒心——因為他出生入死一生,換來的是主上的猜忌和險殺,他豈能不心灰意冷?

原本李世民以為自己玩了一個大招,實際對李唐江山卻造成了致命的影響。倘若李世民直接託付李勣,那麼李勣則會繼續死命效命於朝廷。可是李世民的一招帝王術,卻讓李勣不願過分熱心參與朝政,尤其是在後面李治面對立武則天為皇后這個難題時,朝中大臣都不同意立武氏,李勣偏偏來了一個“陛下之家事、何必問外人”。

李世民一生2大錯:忽視一個該殺之美人,誤傷一個該信之名將

一句話改名了武則天的命運,也改變了大唐江山的命運。

結語:總的來看,武則天和李勣,對於李唐江山至關重要,但其中又有必然的關係。但武則天和李勣關係的構成,全因李世民的兩次誤判:一次是該殺武則天的時候沒有出手,一次是在該信任的時候卻選擇了試探和猜忌,嚴重誤傷了李勣之心。(文/說歷史的女人·花滿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