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2019,告別的年代。

今年的電影放眼望去,全是謝幕。

《第一滴血》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我們看到的是73歲盡顯疲態的史泰龍,正式和“蘭博”說再見。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 《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

《終結者》這次真的終結。

銀幕上,72歲的施瓦辛格拖著T800的沉重身軀,喊出了那句讓人淚崩的“I won't be back”。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 《終結者:黑暗命運》

還有,昨天剛剛上映的——

《葉問4:完結篇》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片名很決絕,鐵了心要結束,葉師傅也該退休了。

都知道,動作片強勁和火爆著稱的。

但為什麼我們現在的動作片,卻近乎成為一個英雄遲暮、老驥伏櫪的片種?

臨別時刻,不得不說。

一個時代真的要過去了。

老實說,看到這幾部動作系列電影的終篇要上映時,Sir總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

因為它們誕生,都有其時代背景。

1982年,觀眾第一次見到了退伍老兵蘭博,在叢林裡,用游擊戰術痛揍當地警察,為受到不公待遇的越戰老兵發聲。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 《第一滴血》(1982)

1984年,T-800橫空出世。

科幻設定,驚悚題材,一個由機器人掌控的世界,派遣終結者T-800穿越時空刺殺未來的人類反抗領袖。

它契合了80年代對於計算機智能飛速發展的恐懼,也呼應了西方文化世界末日與啟示錄的傳統母題。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 《終結者》(1984)

而現在呢?

他們返場,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尷尬。

《終結者:黑暗命運》為了順應民意和時代潮流,把救世主的角色安排給了女性,另外還引入一個墨西哥裔角色。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第一滴血5:最後的血》蘭博本來已經退休養牛,編劇只能安排他侄女被墨西哥幫派綁架殺害,蘭博趕赴墨西哥雖遠必誅。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發現沒有。

演員的老態只是一方面。

而另一反面是,告別之前,這些英雄故事,早就開始了自然死亡。

《葉問4》同樣有自己的尷尬。

我們看到,《葉問4》採取了類似《好萊塢往事》的辦法,把現實先放在一邊,只拍電影需要的故事。

同樣請出李小龍(陳國坤 飾)。

貢獻了一場街頭打鬥。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主角當然還是葉問。

電影中,不僅是他的謝幕之戰,也是臨近生命的終結。

葉問在香港查出患有癌症,已知時日無多的他,為退學的兒子而犯愁。

這時,徒弟李小龍請他到美國參觀自己的武館,於是葉問應邀前往,順便去完成最後的心願——為兒子申請一所好學校。

到了美國,還是少不了要打。

這一次,他的對手變成了種族歧視者。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又是一場苦撐的告別。

雖然一頭黑髮,淡化了實際年齡,但是還是能看出,這是葉師傅打得最吃力的一次。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

一向宗師風度的葉問,竟然罕見地使用了“禁術”——

踢襠和封喉。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人設崩塌嗎?

在Sir看來,《葉問4》說的是迫不得已的妥協。

因為機能的衰退,因為癌症的擴散。

不如此,他真的就打不贏了。

一代宗師,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唏噓的。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如果要說《葉問4》的關鍵詞,無疑是衰老

很多人或許會吐槽說,大老遠跑到美國軍營去踢館,是不是太過於沉迷於“民族自尊”了?

老實說,這種“打洋人”的套路,確實有些老舊。

但Sir也能理解,功夫片打的絕不是拳法,而是出拳的理由。

你為了什麼而打?

這才是調動起內心熱血的東西。

美國軍營、空手道教練、種族歧視,其實都是為了葉問最後一站設置的擂臺而已。

雖然葉問說過那句小宇宙爆發,十分囂張的“我要打十個”。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但《葉問》系列的內核,從來不是耀武揚威的自大。

相反,它當年讓我們眼前一亮。

就在於敢把宗師拍得小,卑微,不堪。

看似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但所言不過是一個普通人的掙扎。

第一部,打日本。

不是抗日,而是因為一袋養家餬口的米。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第二部,打拳王。

不是為了逞威風,而是教拳的行當生計受到威脅,需要自證實力。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第三部,打混混。

是為了保護孩子和街坊鄰里的太平。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每一次,葉問都一退再退。

每一次,都有種“被迫營業”的感覺。

他去掉了民族英雄的神性,重建了人味兒——

甚至,怕老婆。

在家打拳,被要求不能打壞東西,潛臺詞是,已經打壞過太多次了。

和老婆之間的矛盾 ,一直斷斷續續,打拳不顧家,顧家不打拳,到最後的教拳養家。

第三部裡,與泰拳高手的樓梯大戰,未嘗沒帶著一種在老婆面前露一手的緣故。

葉問是誰?

擂臺上,我們記得他一個打十個。

但回到人群裡,他是個嘴不夠利索,天天被老婆埋怨的小男人,和你一樣上下班接孩子,整天為柴米油鹽發愁,就像是你身邊的街坊鄰居,只不過他會功夫,以教拳維生罷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甚至於第四部去美國打拳,也只不過是為了給孩子找一個留學的機會。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葉問幾乎所有宏大的“自強敘事”背後,都曾有一個的小目標,被裹挾,被選擇遺忘。

十年過去,《葉問》來到了最終章。

每次動手之前,葉問總要擺擺手,活動活動筋骨。

年紀大了,腿腳也不靈便了。

心態上,他也更加沉穩和安詳。

面對欺負,更加忍讓,貫徹落實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作風。

哪怕是阻止校園欺凌。

看他去教訓那幾個男孩,揪耳朵,掐鼻子,打屁股,都有一種不願下重手的收斂。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而操心的事,也更多。

一邊是要給孩子找學校,一邊是幫著徒弟李小龍與華人商會斡旋。

延申的枝蔓裡,是孩子和他鬧彆扭打越洋電話都不接,是美國人上門找茬,以及自己的癌症。

對於葉問,這真的是,生命盡頭,窮途末路。

問題的解決,還是隻能靠打拳。

但,同樣是打拳,有一場戲Sir非常喜歡。

葉問和華人商會的萬會長一場驚天動地的比武。

詠春VS太極。

一開場,每一招,每一式,隨著年齡的增長,拳法更加老到,技藝精湛嫻熟。

就在Sir期待這場天雷地火的對決會是怎樣的高光時刻的時候。

舊金山地震,兩個人趕緊躲在了桌子底下。

武學、宗師、功夫、傳承、門派之爭……

在地震面前,不過都只是凡人罷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這就是《葉問4》,成為終章的原因。

衰老和死亡倒還是其次,它真正意義上解構掉了葉問這位超級英雄的技能包。

相比於那些飛天遁地的超級英雄,功夫能幹什麼?

葉問和普通人一樣生老病死,在社會現實面前頭破血流。

但他為什麼還是我們的超級英雄?

因為這句話——

“習武之人遇到不公義的事情要站出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一說到終結,我們肯定會想到這個詞——

情懷。

但不得不說,這個年代的情懷已經被說得太多了。

而往往,說情懷又是對沒有真本事的掩蓋。

《葉問》真正打動我們的是,它不想完全靠賣弄情懷取勝。

電影裡,葉問第一次來到陌生的地盤,沒有主場優勢,環境全然陌生,還要面對無限制的格鬥挑戰。

宗師?

誰管你佛山葉問是誰。

在這裡,論資排輩、擺身份,全都失效。

只有用全副實力去搏。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製作上。

到了最後一部,《葉問4》也沒有抱著收割一波情懷就走的態度。

目前豆瓣評分7.3,貓眼9.5,逆轉了系列一度下滑的口碑。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或許是因為,《葉問4》也是甄子丹最後一部功夫片,他也想要像片中的葉問一樣,為自己好好打一場謝幕之戰。

而所幸,他還可以一戰。招式利落,依然賞心悅目。

就格鬥場面而言,《葉問4》的確是近年硬橋硬馬,有黃金時代餘光的一部功夫片。

而在未來?

它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被超越了。

不僅因為功夫明星的老去。

也因為功夫片的式微。

不論你承不承認。

回到開頭的問題,為什麼這些老IP,還要出來告別?

因為只剩下他們了。

成龍79年出道,次年就成為票房冠軍。

李連杰82年出道,立刻也成為功夫巨星。

“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話,對功夫明星來說,尤為貼切。

這是一個需要年輕血液不斷注入的行業。年紀大了,就可能被身手更敏捷的後輩取代,或引退,或轉型幕後。

而現在呢?

成龍65歲,李連杰和甄子丹56歲。

被觀眾接受的新人又在哪?

連《葉問4》中和甄子丹過招的後輩吳樾都已經43歲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明天會更好”,Sir很難用這句話去設想功夫片的未來。

所以看到《葉問4》的回勇,觀眾更多的是欣慰。

不止於這個系列的情懷。

更是為貨真價實的功夫買單。

而此後?

應該還會有動作大片,但那已經全然是電腦特效的時代了。

英雄謝幕,固然唏噓。

但慶幸的是,至少還能謝幕。

要知道,許多的告別,是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你的視野中。

對於演員,年紀大了,老了,沒戲拍了,黯然退場,下一次見,可能就在訃告欄上。

對於角色,年代久了,沒人記起,觀眾遺忘了,就只能留存在老舊的錄像帶裡。

比如王羽,張徹的大弟子,60-70年代華語電影最紅的功夫巨星。

誰記得他是怎麼謝幕的呢?

再次迴歸我們視野,是陳可辛的《武俠》向《獨臂刀》致敬,邀請他客串,很多動作戲已經難以完成。

拍攝結束五個月後,突發中風。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今年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因為身體狀況不佳,無法到場領獎。

在動作片風起雲湧的八十年代,新的功夫片演員很快出頭,一代新人換舊人,觀眾很快淡忘了邵氏片、張徹、王羽,沉浸在新熱鬧中。

而如今的尷尬是,功夫明星早到了該退休的年紀,卻依然不見有新人能出來取代他們。

只得由他們自己,再上臺。

終於能看清他們的謝幕了。

但這是觀眾之幸,或不幸?

承認吧,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快節奏社會。

我們每個人都擅長的最好能力,就是善於遺忘。

因此,不論是角色還是演員,有機會做一場告別,總是難得的。

回到這2019年的告別演出。

21世紀第二個十年只有十天就將結束。

Sir覺得,趁著他們還有機會,趁著我們還沒遺忘。

是時候好好做一場告別了。

最後一次看他,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