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自由的生活是每個人都向往,不過對於自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

在宋代,杭州人的標準是:有螃蟹無通判。

這個標準出自一個有趣的故事。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歐陽修

北宋時有個叫錢昆的杭州人在京為官,他請求外放到地方為官。

有人問他“所欲何州?”

杭州人喜愛吃螃蟹,於是錢昆答道:“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則可矣。”

這個故事出自歐陽修的《歸田錄》。

這是讚美螃蟹最好的一個故事,也是諷刺通判最好的一個故事。

一、通判為何讓人不爽?

通判到底是何官職,使得錢昆如此避之不及呢?

事實上,不僅是錢昆,兩宋的地方知州們幾乎沒有喜歡通判的。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錢昆像

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簡稱,是中央派到地方兼行政與監察大權的官吏。對知州來說,這是來監督自己並分自己權力的中央官員。

北宋初年,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割據作亂,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荊南後,“始置諸州通判”

通判的地位極為特殊,“既非副貳,又非屬官”。但他們是由皇帝直接委派的,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

說白了,通判就是朝廷派到知州身邊的眼線耳目,這是宋太祖為控制地方而設立的官職。

通判經常和知州爭權,因為通判代表著朝廷,知州往往是爭不過通判的,也不敢輕易和他爭。

一旦通判和知州有分歧,爭執起來,通判經常會把一句話當作殺手鐧甩出來:

“我是監郡,朝廷使我監汝。”

很多知州在這句話面前都會把不滿憋回去,畢竟人家是朝廷,是官家的特派員。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宋代官制

由此,地方知州最煩的就是通判,“舉動為其所制”。

宋太祖後來聽說通判和知州爭權,特地下詔要求通判與知州協作,同押文書,“非與長吏同籤書者,所在不得承受施行”。

由此形成定製,通判或知州向下屬發佈的命令必須要通判和知州一起署名方能生效。

表面上這是協調了與知州的關係,但實際上更是明確通判的特殊職權。

對於通判來說,“凡兵民、錢穀、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籤書施行。”

這時候的通判絕對是個實權官職。

二、無通判,凸顯地方官對自由嚮往

想到沒有通判的地方為官,其實是地方官員對自由的一種渴望。

通判最令人畏懼的職權是監督。

《宋史▪職官志》記載:

“所部官有善否及職事修廢,得刺舉以聞。”

所以,很少有人認為通判是知州“副貳”,更多的是認為通判是“監州”。

歷來知州和通判二者不和居多,沒有大臣想到有通判的地方任知州,分權掣肘也就罷了,還動不動向朝廷打你的小報告,給你穿小鞋,這讓人受不了。

這是很多知州覺得不稱意、不自由的最重要的原因。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宋太祖設通判

宋代的知州是由文官擔任,隨著時間的推移,通判成為制約文人權力的一種制度,文人官僚集團的矛盾開始激化。

通判以監郡自居,可以否決知州的命令,還可以向朝廷報告知州的惡行或小報告,知州也不會聽之任之。 “州郡往往與通判不和”,更有甚者,知州和通判往往相互揭發,互為報復,“相與告訐”。

知州和通判的相互告發,有時候會搞得皇帝極度頭疼。

到沒有通判的地方任知州,其實是知州對自由的一種渴望。

那什麼樣的州才不設通判呢?

“時大郡置二員,餘置一員。州不及萬戶不置,武臣知州,小郡亦特置焉。”

只有人口不到萬戶的州才不設通判。不過若知州是武將出身,即便人口不足萬戶,也要特置通判。

三、有螃蟹無通判的典故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有一首詩,用了錢昆“但得有螃蟹無通判處則可矣”的典故。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詩名很長,叫《金門寺中見李西臺與二錢,唱和四絕句,戲用其韻跋之》。其中一句說道:

“欲問君王乞符竹,但憂無蟹有監州。”

詩題中的“二錢”是錢易和錢惟演。

這兩人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們都是錢塘吳越王的後人。

錢易與上文提到的錢昆是親兄弟,二人都是吳越國第四任君主錢倧之子。錢倧死後,傳位弟弟錢俶,錢惟演則是錢俶之子。

宋太祖平定江南時,錢俶出兵策應有功,授天下兵馬大元帥。後入朝,宋太祖仍封其為吳越國王。

“太平興國三年,詔俶來朝,俶舉族歸於京師,國除。”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錢俶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 年),錢俶告別宗廟,泣別錢氏祖宗,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入朝。

錢昆、錢易和錢惟演也都隨著錢俶入朝。他們本都是王子,入宋後雖然仍是望族子弟,但身份的落差是可想而知的。

端拱元年(988年)八月,錢俶六十歲。在慶賀六十壽辰的這一天,宋太宗派中使前來祝賀,然後當夜錢俶就死了。

錢俶死因是個謎,但是對錢家來說,這未嘗不是一個警告。

作為錢俶的子侄輩,錢昆、錢易等人要小心翼翼。

螃蟹和通判:宋代杭州人為何最想到“有螃蟹無通判”的地方做官?

他們離開杭州,遠離家鄉,杭州美食螃蟹也變成了他們對家鄉的記憶和牽掛。

蘇軾調侃杭州錢家人害怕到有通判還沒有螃蟹的地方做官。

蘇東坡引用錢家的故事,是一種調侃,也帶有北宋官員是通判的普遍不滿。

有通判,知州就無得自由。

沒有螃蟹,生活就無得樂趣。

在錢家人看來,有螃蟹且沒有通判,才是真正的自由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