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党項羌人所建立的西夏王朝一直以來都以神秘著稱, 素有“東方金字塔” 之稱的西夏王陵、獨創的西夏文字、英姿颯爽的西夏女兵……無不吸引著我們的注意。自元昊 1032 年建都稱帝至最 後一位皇帝目見 1226 年投降蒙古,西夏王國在歷史上整整屹立了 195 年。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元昊墓

使西夏王國走 向滅亡的是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鐵騎。 自公元 1203 年至 1226 年,成吉思汗先後對西夏發動了六次進攻,且來勢一次比一 次兇猛。西夏皇帝率領全國軍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保衛戰, 最終因彈盡糧絕且遭遇強烈地震而無奈投降。 蒙古鐵騎 雖然最終攻破了西夏,但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兵將死傷無數,成吉思汗本人也在伐夏過程中死去。所以蒙古兵佔 領了西夏都城後,屠城以洩憤。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党項人是一個非常剽悍的民族

党項人在抗蒙戰爭中的殊死鬥爭令蒙古統治者心存餘悸,為了防止他們捲土重來,蒙古統治者下令將党項人分散遷往各地,以 分化他們的民族情感。於是,党項人紛紛離開故土,流散各 地。在與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党項人被逐漸同化,融入 其他民族之中。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西夏王朝版圖

隨著西夏學研究的深入,在河南、河北、安徽、陝西、寧夏等地陸續發現了西夏遺民, 從家族譜牒上可以證實他們確是西夏後裔,但因為幾百年來 與其他民族的融合,從他們身上已經找不出西夏人的文化印跡。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位於金地河畔的河南濮陽楊什八郎村

在河南省濮陽市柳屯鎮金堤河旁,有個名叫楊什八郎的村莊。該村數千口村民都姓楊,儘管很多年來村民們在填寫“民族”一欄時,都寫的是漢族,其實,後來經過專家的考證,他們乃是地地道道的党項族後裔。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保存完好的唐兀公碑已成為國保

在楊什八郎村南的金堤和金堤河之間,至今屹立有一塊保存完好的石碑——唐兀公碑,石碑後面,有六座土冢。唐兀公碑全名《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立於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通高3.2米,碑身0.7米見方,下端每面浮雕斗拱三垛,盝頂,碑帽上圓下方,仰蓮底座,造型奇特,雋秀雅緻,現已十分罕見。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唐兀公碑立在六座墳塋之前

唐兀公碑背依長堤、面朝金堤河而立,有重建的碑亭,碑文為楊崇喜的老師潘迪所撰,記述了墓主自唐兀臺至唐兀閭馬、達海、崇喜等歷代情況,成為證明楊什八郎等村楊氏為党項族後裔的重要物證。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元朝初期,唐兀公隨皇嗣南征,後帶軍籍來此做地方官。他為官清正,興利除害,深受人民愛戴。1985年,任崇嶽、穆朝慶根據河南省濮陽市城東柳屯鄉楊十八郎村發現的《大元贈敦武校尉軍民萬戶府百夫長唐兀公碑銘》所提供的線索,前往濮陽考察党項後裔,以他們查訪到的楊氏族譜及記載楊氏事蹟的《述善集》等資料與碑銘相印證,從而證實包括楊什八郎在內的現今居住在濮陽市柳屯鄉十餘個自然村裡的4000多位楊姓居民均為党項遺裔。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唐兀公原本是西夏王朝一位的軍人,他的家族一直生活在賀蘭山。當西夏被蒙古軍隊攻滅後,西夏的男人們迅速投入到了為蒙古帝國南征北戰的歲月。1235年,唐兀公奉命保護窩闊臺汗的兩個兒子闊端、闊出兄弟南征南宋,直到1257年,他在軍營中病逝,終年60歲。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唐兀公的兒子閭馬生於1247年,也就是說,唐兀公在50歲時才有了這個兒子。唐兀公在軍營中病逝時,閭馬剛滿10歲,是在親友的接濟下長大。後來,閭馬也從軍南征南宋,1279年,閭馬的軍營生涯隨著元朝統一天下而結束。隨後,閭馬為躲避戰亂,攜帶家人輾轉來到了河南定居,以種地為生,從此開始了在中原的繁衍和生活。到了1356年,唐兀公的後代們立了一塊兒碑,用以紀念他們家族的歷史。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唐兀公碑”。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儘管有玻璃罩保護,但碑文仍已有些模糊

唐兀氏家族定居濮陽後,自元代末即改楊姓,至今已繁衍傳承了二十八世。唐兀公碑從立碑到現在已經過了650多年的滄桑。該碑經過了楊家人的生死守護,得以保存至今。一旦戰亂、水災等要來的時候,楊家人只要一聽到風聲,就會連夜將碑埋好,以防萬一。如果有人來破壞此碑,全族上下又會眾口一詞地保守秘密,說碑早已經不在了,等到危險過後再將碑挖出來重新立起,所以歷經了多次的兵亂和運動,該碑仍舊存世。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唐兀公碑的最近一次沉埋是"文革"之前,而後於1983年又重見天日。唐兀公碑1986年11月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列入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楊什八郎村一位村民說,碑亭後面那六座用磚砌成墓體的墳塋,原來每座墓前原都有墓碑,如今碑身都不見了,只有碑座還在。六座墳塋中,只有最大一座被指認為是唐兀二世的墓,其他的幾座墓主還不知曉。其中一座也曾經被盜墓賊"惦記"過,在後面留下了一個探孔。

西夏滅亡後,這支党項族後裔流落河南,改姓隱居650多年

從楊什八郎村村民先祖的移民史足可以證實,西夏滅亡後,党項民族並沒有完全消失,其先人在流落各地後,而是不為人知的“隱姓埋名”融入到了漢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居民之中,繁衍生息。有國內專家考證說,還有一支人數較多的党項人為了躲避蒙古人的屠殺,集體逃亡到了四川的茂縣、汶川等地定居下來。雖然相對獨立,但幾百年間,他們也同楊什八郎的党項後裔一樣,已經被其他民族同化。所有這些,都為這個獨特的民族蒙上了一份更加神秘的色彩。(賀德敬 文圖)歡迎關注“瘦馬視角”,欣賞更多精彩圖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