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從兩件事可以看出,宋太祖不誅殺功臣,並不是因為他有多仁義

從兩件事可以看出,宋太祖不誅殺功臣,並不是因為他有多仁義

宋太祖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

在中國大一統的王朝中,統一中原後還活著的、廟號為“太祖”的開國皇帝只有三個,分別是漢太祖劉邦(高祖為誤稱)、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

宋太祖趙匡胤是公認的仁義之君,奪得天下後,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來誅殺功臣,只是對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等禁軍大將進行了“杯酒釋兵權”。由此,可以判定宋太祖是一個仁義之君。

但讀了宋史後才發現,原來事情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因為從後來禁軍發生了的兩件事來看,宋太祖其實與劉邦、朱元璋是一樣的人,只是處理的方式不同罷了;或者說是客觀環境對宋太祖更加有利,才讓他遊刃有餘地解除了將領們的兵權。

宋太祖對禁軍班子進行了調整,殿前正、副都檢點的職位被取消,只保留了都指揮使,由能力不甚出眾的韓重贇來擔任。

但韓重贇在都指揮使的位子上還沒坐熱乎呢,又被人告發在禁軍系統安插親信,宋太祖知道後勃然大怒,下令要把韓重贇抓起來處死。這事讓宰相趙普知道後,對宋太祖說,

如果僅憑一些讒言誣告就要殺掉韓重贇,以後誰還敢為陛下領兵呢?韓重贇的生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三軍將領對陛下的信任問題。聽到這後,宋太祖才勉強答應不殺韓重贇。

韓重贇禍從天降,但因趙普說情,保住了小命,但殿前都虞侯張瓊就沒這麼好運氣了。張瓊原是宋太祖的親兵,早在周世宗平定淮南的時候,他就奮不顧身掩護主帥趙匡胤而得到信任。建隆二年,當禁軍幾大統帥都下放後,張瓊就被破格提拔為殿前都虞侯,一躍成為殿前司實際上的二把手。

張瓊為人敦厚,除了正常公務外,和宋太祖也沒什麼特別往來。馬步軍副都頭史珪、散員指揮所石漢卿則諂媚逢迎,有事沒事就向宋太祖請示彙報。張瓊看不慣,在公開場合批評過他們幾次。二人懷恨在心,就向宋太祖誣告說張瓊在軍中作威作福、官馬私用;背地裡說過皇弟趙光義的壞話,而且還暗中在家裡養了一百多死士,有心謀反等之類的話。

宋太祖聽了二人控訴,即刻把張瓊叫到面前,親自審訊。張瓊蒙受不白之冤,自然是否認,但史珪、石漢卿二人在一旁慫恿,說不用大刑伺候,他是不會招的;宋太祖點點頭,行刑侍衛有點不忍,石漢卿衝上前一把奪過一個侍衛的鐵撾(一種爪鉤),狠狠地打在張瓊的頭上。張瓊頭上頓時鮮血直流,當場就昏厥過去了,宋太祖命人拖下去,說務必嚴格審查。張瓊性格剛直,醒來之後就咬舌自盡了,事後案件也查清了,家裡就幾間瓦房,三個僕人,所謂一百多死士完全是子虛烏有。

事情弄明白了,誣告之人不但沒有受到處罰,而且還升官了。史珪晉升為都軍頭,石漢卿頂替冤死的張瓊出任殿前都虞侯。

從這就可以看出,宋太祖其實也是一個心狠之人,為將一切“可能”扼殺在搖籃裡,寧可錯殺三千,也不使一人漏網。那麼問題來了,這樣一個極度冷漠、萬分無情之人,為何能上演“杯酒釋兵權”這出戏呢?劉邦和朱元璋為何做不到?這是因為客觀環境不一樣,我們經常說道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宋太祖僅僅是比劉邦和朱元璋多了個“天時”,才敢第一時間削去統帥們的兵權。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從零開始一步一步打下江山,而宋太祖卻比他們倆情況好的多,好歹也算是個官二代。雖然宋太祖投靠後周,也是靠自己的努力爬上來的,但這個過程與劉邦和朱元璋不一樣。宋太祖前期只是個打工仔,他的手下將領自然也只是為後周打天下,並不是為後來的宋朝打天下,他們為大宋的建立,所付出的功勞僅僅是喊幾嗓子,然後給上司黃袍加身。

從兩件事可以看出,宋太祖不誅殺功臣,並不是因為他有多仁義

大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宋太祖他很清楚,手下那批禁軍將領對自己並不是有多麼忠心,僅僅是對權力的貪慾才擁戴自己當皇帝。明白了這一點後,宋太祖一開始,完全可以做到狠心地剝奪他們的兵權,並且內心對他們不會有任何的愧疚之心。也就是說,將領們為了宋朝的建立,並沒有付出多少血汗,輕而易舉就完成了朝代的更迭。即使第一時間剝奪他們的權力,也不會受到軍中輿論的指責。

而劉邦和朱元璋的情況卻不一樣,因為從他們造反的那一刻起,手下的文臣武將是提著腦袋跟著他們打天下。為了新朝的建立,將軍們付出的努力和血汗,這不是趙匡胤那幫將領們可以比的。因此,從感情和輿論方面上來說,劉邦和朱元璋做不到像宋太祖那樣,天下一奪取,立即就剝奪他們的地位和權勢,否則會讓文臣武將們寒心。只能等到他們作奸犯科或者謀反,有了充足的理由了,才一個一個收拾。

這是宋太祖可以第一時間剝奪禁軍統帥們的理由,還是一個理由是軍中威望。

劉邦和朱元璋,在後來的一些重大戰役中,並不直接領軍,而是由將軍們統帥。如漢朝韓信、英布等和明朝徐達、常遇春和藍玉等。這就使得漢、明兩朝的開國將領在軍中的威望是超越皇帝的,新朝建立後的第一時間,皇帝們自然不敢立即對他們動手,否則有可能會引起軍隊譁變。即使想剝奪,也只能慢慢來,那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重大功勳的將領們,難免會恃寵而驕、居功自傲,一旦犯事,就是抄家滅門。

而宋太祖與劉邦和朱元璋不一樣,一直以來,宋太祖在軍中的威望都是力壓手下諸將,就算當了皇帝,軍權也還是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裡。既然軍中威望最高的是自己,那第一時間剝奪將領們的統兵權,也不會出現群龍無首的現象。士兵更不可能為了軍中的二把手、三把手們,去反抗軍中的一把手。

宋太祖正是因為自己就是軍中最高統帥,自然不會投鼠忌器,剝奪石守信等將領們的兵權,也不會給軍隊造成多大的動盪。況且,陳橋兵變之前,在後周的軍隊體系中,張懷德和李重進曾分別是禁軍殿前司、侍衛親軍司的兩個最高統帥(殿前都檢點、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而且還都是後周皇位的繼承人之一,威望自然不必說,慕容延釗是殿前副都檢點,韓通是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也就是說,以宋太祖為首的將領,只有宋太祖與張懷德、李重進、慕容延釗、韓通、符彥卿是處於第一梯隊;

像石守信等將領都是處於二、三梯隊的,只是兵變之後,他們才提拔到第一梯隊,但軍中的根基都不穩固。對宋太祖來說,既然天下已定(南方割據政權都弱),自然要趕在他們羽翼豐滿之前,將他們的軍權剝奪。

從兩件事可以看出,宋太祖不誅殺功臣,並不是因為他有多仁義

宋太祖

最後,從人性方面來看,劉邦和朱元璋奪取天下,相對來說,那是付出了千辛萬苦才達到目的。人為得到一件東西,付出的努力越多,就越是珍惜無比,也越是敏感。而宋太祖能當上皇帝,就好比是人買彩票中了億萬大獎一樣,天上掉餡餅。當一個人撞大運,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也會變得比以前更寬容。所以,宋太祖對手下將領們施行仁義,或許也與他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得江山有關係。

因此,宋太祖不誅殺功臣,並不完全是因為仁義,還與當時的客觀情況有關係。如果宋太祖面臨的是一種惡劣環境,他極有可能會做出與劉邦和朱元璋相同的選擇,只是良好的客觀條件,讓宋太祖獲得了仁義之君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