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即便增速全國“倒數”仍不回頭!山東為何如此“淡定”?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31省份今年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山東實現生產總值62309.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4%。

從總量排名來看,山東GDP繼續排在廣東、江蘇之後,處於全國第三的位置。從增速排名來看,山東GDP增速僅高於“失速失語”的吉林、黑龍江和天津,處於倒數第四的尷尬位置。

兩年前的2017年,山東GDP增速為7.6%,在全國位列“中上游”時,山東“著急”得不得了。而如今,增速幾乎全國“墊底”,山東卻很“淡定”,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信心來自哪裡?是不是盲目樂觀?

1

“空籠期”的苦楚與彷徨

即便增速全國“倒數”仍不回頭!山東為何如此“淡定”?

當下的山東,在“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大量的落後產能被淘汰,大批工廠企業被關停,損失的是GDP,是就業,是稅收,這就好比是割肉,痛啊!於是,質疑聲此起彼伏,甚至不少地方幹部的信心也發生動搖。

質疑與擔心不是全無道理。2018年被視作是山東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元年”。但就是這一年,山東GDP增速從2017年的7.6%,下降至2018年的6.4%,足足下降了1.2個百分點。

要知道,這可是在中國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下,而不是那個增速動輒兩位數的時代了。增速一下子降低1.2個百分點,絕對算得上是“跳水”。

不僅如此,在“追趕模式”下,山東與廣東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繼續拉大。山東與廣東GDP的差額從2017年的17071億元,擴大至2018年的20657億元,拉大了3586億元。相當於一年間,山東與廣東之間又增加了一個威海的差距。

今年以來,山東GDP增速繼續“一路向下”。第一季度,GDP增速為5.5%。到了第二季度,下降為5.4%。第三季度,仍然維持在5.4%的“低檔位”。

GDP低位徘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山東一直以來最給力的工業引擎“啞火”。2017年,山東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9%。到了2018年,增速降至5.2%。而到了2019年前三季度,這一增速為0.0%。也就是說,山東工業不再增長了。

與GDP“攜手下行”的還有財政收入。2017年,山東省財政收入增幅為6.6%。到了2018年,增幅降至6.3%。到了2019年前三季度,增幅降低0.7%。

“騰籠換鳥”,籠子騰出來了,鳥沒來。山東正在經受著“空籠期”帶來的陣痛甚至劇痛。

2

堅決不走回頭路!

即便增速全國“倒數”仍不回頭!山東為何如此“淡定”?

這如何能讓人不著急。下步何去何從,是要“一條道走到黑”?還是及時“止損”,另做打算?越是困難,越是考驗定力。

山東的選擇是:“保持定力、頂住壓力、增強耐力、加倍努力,摒棄‘黑色增長’、扭轉‘路徑依賴’,堅決不走回頭路,堅定不移地朝著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作出這般抉擇,山東不是意氣用事,當“莽夫”,而是要做英雄,做奮力趟出一條高質量發展路子來的英雄,建立惠及子孫的無量功德。

山東的信心源自對當前所走的道路的深刻認知與無比堅定,也來自於山東當下正在發生的“趨勢性變化”——

最具說服力的山東發展質量在提升。以“大象模式”著稱的山東經濟,前些年發展步伐略顯蹣跚:經濟結構比較重,傳統產能佔工業比重70%左右,重化工業佔傳統產業比重70%左右,諸多老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一些新困難又接踵而至。

兩年來,山東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鄉村振興、海洋強省、三大攻堅戰、軍民融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區域協調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今天的山東,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文化創意、精品旅遊、現代金融5大傳統優勢產業正浴火重生,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醫養健康5大新興產業正積厚成勢,新動能增加值佔比超過48%。

其次是投資結構在優化。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今天的好項目,就是明天的高質量發展。兩年來,山東各地堅持抓投資就是抓發展,抓項目就是抓未來,加快讓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好、引領能力強的優質項目儘早、儘快落地生根,加快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投資結構發生了很多積極變化。前三季度,山東新動能項目數量佔全部製造業比重為69.8%,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完成投資佔全部製造業比重為87.3%,同比提高16.6個百分點,新動能投資項目佔比增多。

以山東的龍頭青島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在建項目及新開工項目數量雙雙超過2018年全年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呈現由穩趨快、全面起勢的良好局面,增速從一季度的6.3%穩步上揚至前三季度的15.3%,改變了自2017年一季度以來連續30個月的個位數增長局面,增速創50個月來新高。與此同時,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戰略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11.6%和114.1%。“四新”經濟投資佔比顯著提升6個百分點,達到43.1%。民間投資活力持續迸發,同比增長20.3%,增速提升28.7個百分點。

經濟活不活,市場是塊不會說謊的鏡子。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山東實有各類市場主體突破1000萬,列廣東之後,居全國第二位。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發展慢,一直是山東與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市場主體發展質量相比較時的短板。近兩年,山東瞄準薄弱環節,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市場主體蓬勃發展。今天,山東有一億多人口,有一千多萬個市場主體,每十個山東人就有一個市場主體,就是對市場活力的最好詮釋。

這些“趨勢性和關鍵性的變化”,雄辯地證明了山東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進”體現在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型上,“好”體現在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和新動能的成長以及質量效益的提升上。

山東省省長龔正在最新一期《人民論壇》刊發的署名文章——《山東經濟迎來高質量發展新的春天》中信心滿滿地作出判斷:整個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都在發生著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迎來高質量發展新的春天。

正是基於這些“趨勢性和關鍵性的變化”,山東才愈發信心堅定,“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3

今天的山東像極了10年前的廣東

即便增速全國“倒數”仍不回頭!山東為何如此“淡定”?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從來不會簡單地重複。今天的山東像極了10年前的廣東。山東如何錨定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如何順利渡過“空籠期”陣痛,不妨看看10年前的廣東。

2008年,各地還在醉心於“大幹快上”,求速度,要規模之時。而廣東已經深刻意識到了潛在的風險,並下定了壯士斷腕的決心。

當廣東率先提出“騰籠換鳥”,並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出臺《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時,立刻引來不少爭議,有人認為廣東過於悲觀,抓錯了主要矛盾。有人甚至預言,廣東將走入衰退,失去昔日的光環。

廣東接下來面臨的境況確實讓人捏了一把汗。就在啟動“騰籠換鳥”的第二年,廣東省進出口貿易同比下降達到23.1%。對於一個外貿依存度一度高達155%的省份,外貿的“斷崖式”下跌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企業倒閉潮、民工返鄉潮隨即來臨。

更為嚴峻的是籠子騰出來了,鳥卻沒來。在珠三角轉移的企業中,超過50%向外省轉移,剩下的一半或轉移至粵東西北,為數眾多的企業轉移到了東南亞。當時,廣東建立32個產業轉移工業園,計劃引入2423個項目,但直到2010年底,只有1196個項目建成,超半數項目未落地。

持續陣痛下,廣東個別地方政府心態發生微妙變化。對於產業轉出地的珠三角地區,擔心產業“空心化”的情緒有所抬頭;而對於轉入地,對招商引資產生了一些畏難情緒。

甚至有官方媒體發文直指廣東某些地方在“騰籠換鳥”過程中操之過急,搞“一刀切”,導致中小企業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

面對鋪天蓋地的質疑之聲,需要一個堅定的態度“一錘定音”。2008年12月10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望海樓”欄目發表署名文章——《金融危機給廣東上了生動一課》。文中寫道——

“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享受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快速發展的快樂,今天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市場週期性波動帶來的痛苦。”

“廣東應對金融危機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要立足科學發展,堅決不再回到傳統發展老路上去。”

“那種為了保速度而把本已淘汰的落後產能重扶上馬的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

“困難面前,關鍵要有信心、沉住氣。要善於聽取意見,但不要被議論左右,不要自亂陣腳。”

彷彿是在“隔空喊話”,說給今天的山東聽。

廣東後面發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可以說,沒有10年前的“騰籠換鳥”,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廣東。

但時至今日,還有不少地方依舊在沿用被廣東堅決淘汰的發展模式,當然,他們正在為此付出代價。

廣東“騰籠換鳥”的那個階段,在中國GDP增速榜上長期佔據冠軍的是內蒙古、天津、重慶這三個地區,山東的增速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南方“烽火連天”,北方“歌舞昇平”,彷彿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

但誰又能逃得過規律的大網,但凡違逆,必受懲罰。今天,又有多少地方在為自己曾經走過的彎路“埋單”。山東就是其中之一。

山東作為我國由南向北擴大開放、由東向西梯度發展的戰略節點,位於南北兩大經濟版圖的交匯地帶,新舊動能轉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率先做好這篇文章,既可以贏得自身發展主動,又能在優化我國南北經濟格局中發揮關鍵作用、提供經驗借鑑,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出應有貢獻。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山東這樣經濟和人口規模龐大的省份,解決多年積累起來的結構性矛盾、改變長期形成的“路徑依賴”,絕非易事,不可能一夜之間實現,不可能敲鑼打鼓、輕輕鬆鬆實現,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只要“不跑偏”“不停頓”“不回頭”,就一定可以達到成功的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