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上京(臨潢府)稱帝建國,國號“契丹”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仰慕中國文化的日本正在經歷著平安京時代。遼國是地處中國北方的龐大帝國,日本從漢朝開始便與中國相互交流,一衣帶水。那麼為什麼遼與日本的交往甚少記載呢?筆者進行了幾個簡單的總結,接下來將會一一闡述。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遼日的文化不同

大家都知道遼國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契丹族就建立的國家政權,本起源於東胡鮮卑,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遊牧民族。在耶律阿保機建國後,不斷征戰,遼國逐漸膨脹為一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的多元民族國家。在燕雲十六州被佔領後,太祖之子遼太宗為方便管理漢民,以及保全自身契丹民族的文化性,不被漢儒家文化所同化,失去民族主體性。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採取了兩院制來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即為“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建立南北院,分而治之。這也可以算最早的“一國兩制”所以在契丹早期,民族漢化不嚴重,仍保留著其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雖然契丹族在統治初期保持著草原民族的傳統血性,侵略性較強,四方征戰。但自從遼宋“澶淵之盟”後,遼宋基本無戰事。遼國高層逐漸腐化,忙於享樂於爭權奪利。日本對於旁大的遼國來說只是一個蠻夷島國,也無意理會。

而與此同時的日本,仍是十足的“大唐迷弟”。其首都平安京就是一個“迷你版長安城”。日本與中國交往始於漢代,由是唐朝最為鼎盛頻繁。當時日本不斷派遣僧侶,遣唐使不遠萬里乘船,就是為了學習大唐的佛教知識與政治制度。公元649年的大化革新,日本仿照唐朝官制,自上而下全面改革。參照唐朝律令,推出《大寶律令》。日本的平假名與片假名亦是參照唐朝文字而創造。可見唐朝漢文化大大的影響了日本的方方面面。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因此,在宋朝建立後,在當時的中國呈現出三足鼎立的趨勢,即為遼,宋,西夏三國。遼朝為少數遊牧民族建立,其文化制度皆落後於漢族,還要不斷學習漢文化來鞏固其自身統治。西夏亦是由少數民族黨項族建立,蝸居於西北地區,在宋遼兩國之間夾縫求生。日本自然不會和這兩個國家相交

。而宋朝由漢人建立,繼承唐朝正統,其文化與經濟為當時世界頂峰。日本自然更願意與更為先進的北宋交流,繼續學習先進漢文化。

日本的政策與遼國航海技術

在日本平安時代,執政家族藤原氏對外是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禁止民間遠洋航海活動。所以較少船隻可以外出渡海。而同一時期的北宋商業經濟發達,航海造船業技術先進,與日本亦有外交關係。所以當時宋朝船隻可以隨意遠渡日本,除了太宰府(日本主要接待外國使團的城市)的官方外交貿易之外,民間貿易交流亦比較頻繁。而北方的遼朝由於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習慣了在草原放牧生活,即使受到漢文化的影響,漢化封建程度較高。但契丹民族骨子裡對環海地區及海外貿易並不十分熱衷,所以航海業發展比較落後。無法與日本進行有效交流。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遼代史料的狹窄缺失與日本國內政局動盪

遼朝的史料主要有三:耶律儼所著的《皇朝實錄》,陳大任的《遼史》與元代以脫脫為首修訂的《遼史》。前二本史料至今已經散佚,僅剩元修遼史至今尚存。但是這個僅存的版本曾被人說過為“在歷代正史中最為下乘”。這是因為元代遼史從開始修訂到結束,僅歷時十一個月,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一部國家史書,可見其內容是不夠詳盡的。

遼代立國有二百一十九年,此版遼史僅有四十七萬字,而同期的宋史有足足五百萬字,足足是遼史的十倍。遼史內容十分簡略,連幾次更換國號與遼興宗囚母收權這樣的重大事件都隻字不提。所以更加少記載國家外交之間的事情。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而在日本平安時代中後期日本內亂不斷。諸如承平天慶之亂,平將門之亂與源平之爭皆發生在平安時代。當時日本天皇經歷了一系列變動之後,其權力旁落於藤原氏手中,藤原氏擔任“關白”,攝政政治達到了全盛。但是日本國內傳統權貴階層與新興武士階層摩擦不斷,頻繁發生內鬥。平安時代是日本古代最後一個時代,當時武士階層正從貴族手中奪取權力,從天皇政府轉型為幕府時代。國內政局變動混亂。對外政策閉關鎖國。與遼國交往甚少也是自然而然的。

渤海國與日本的世代交好與遼國的侵略

渤海國自建國以來,就是大唐的附庸,其與日本的關係亦是相當友好。根據文獻記載,自從公元七二七年開始,渤海國一共向日本遣使三十四次。而日本向渤海國遣使了十三次。兩國從經濟,文化甚至軍事政治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屬於世交國家。

但是公元926年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滅國,封為其長子耶律倍領地,改名為東丹國。公元929年,東丹國派遣裴璆率領93人的使團出使日本,日本朝廷熱情接待裴璆等人。

日本從漢朝起便與中國交流,一衣帶水,為何遼與日的交往甚少記載

此時才知道渤海國被遼國滅亡,並且裴璆由渤海轉仕東丹,為日本朝廷不齒。而且當時聽說使團中部分渤海國遺民訴說遼國人窮兇極惡。

日本從渤海國建國開始便世代交好,如今渤海國被滅亡,一想到唇亡齒寒,便拒絕接待東丹使團,並且勒令他們即日離境。至此日本與遼國及東丹國斷交。

綜上所述,由於遼國與日本由於民族文化的不同,各國政策與史料的缺失,並且遼國滅亡了與日本世代交好的渤海國。所以日遼兩國在當時的交往屬於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參考文獻

《遼史》

《渤海國史》

《寬平御史》

《日本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