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食邑益陽州六萬五千戶

《元史.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丁丑,緬國王子吾者那等爭立,歲貢不入,命雲南行省諭之。徙封雲南王王禪為梁王,

食邑益陽州六萬五千戶,仍以其子帖木兒不花襲封雲南王。”那麼王禪是誰?什麼是雲南王和梁王?食邑益陽州六萬五千戶透露哪些信息?王禪最後的結局又是什麼?

王禪出生於蒙古黃金家族,也是皇室貴族,他的祖父是甘麻剌,甘麻剌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元裕宗真金的長子、元成宗鐵穆爾之長兄、元武宗海山之伯父、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之父。即王禪為甘麻剌長子松山的兒子。母徽仁裕聖皇后,弘吉剌氏。至元二十七年十月壬申,即1290年11月5日被封為雲南王,出鎮雲南。甘麻剌家族,是保衛大元王朝的鋼鐵長城,在元世祖忽必烈朝、成宗鐵穆耳朝、武宗海山朝、仁宗朝、英宗朝及泰定帝朝,都受到重封重賞。

至元初年開始,忽必烈接受漢族臣僚郝經、劉好禮等人的建議,相繼分封諸皇子為王,以親馭疏,出鎮邊地,藩屏朝廷。什麼是雲南王和梁王?元代鎮守雲南的宗王有兩個級別:梁王和雲南王。形成梁王“鎮滇東,居中慶”,與“雲南王鎮滇西,居大理”東西共鎮的情形。梁王於至元二十七年(1290)始封。地位在雲南王之上。握有重兵,有監督、干預行省事物和指揮用兵的權力,是蒙古皇族在雲南的最高代表。首任梁王為王禪祖父甘麻刺,父親松山也封為梁王,1324年王禪由雲南王晉封梁王,王禪進封梁王后就留在朝中未再返回雲南。兒子帖木兒不花襲封雲南王。四年應召赴上都,自是未還鎮。郭曉航認為,這表明朝廷對王禪的防範與猜忌,所謂兒子入朝宿衛,實際上暗含入質之意。總之,王禪一家四代封藩雲南,鎮守邊關(相關資料參閱:郭曉航博士論文:元明時期雲南的出鎮藩王與鎮守中官,2009)。

元元貞元年(1295)益陽為州,王禪封梁王,食邑益陽州六萬五千戶。古代戶口比有3-6的波動,即使是按4計算,益陽人口達到26萬,這個數字是比較大的,這當然歸結於宋朝的繁榮發展。但這個整數應該不是具體的準確數。元元貞元年益陽縣升為益陽州,《元史.志第十五 地理六》明確記載:“益陽州,中。”就是說益陽為中州,在華南,五萬戶以上的是上州,三萬戶以上的是中州,三萬戶以下的是下州。但在益陽是不是達到三萬戶以上值得懷疑。《乾隆益陽縣誌》記載益陽人口:洪武24年(1391)人口25210,永樂10年(1412)人口20150;嘉靖31年(1552)人口23870,隆慶6年(1572)人口22927,萬曆十年(1582)人口31636人。世代更替,確實人口波動很大,同時,一般認為明代人口統計誤差大,可信度不高,但如果益陽人口明代初期不到元代10%似乎說不過去。實際上元代行政的縣改為州仍然與縣是平級的,當時益陽縣人口到底增加多少恐怕也是一個謎。元貞元年一下子把天臨路的7縣同時升為州,可能更多是行政區劃的調整。即使是有六萬五千戶,王禪作為梁王食邑益陽州顯然也不為奇。至於為什麼是益陽州,我真的說不上。

1328年,元朝泰定皇帝上都行宮病死後,元朝皇位出現空缺,朝廷內外爭權奪利,各派勢力為了自身的利益,大打出手,擁立各自的新皇帝,發兵攻打對方。元朝重臣樞密院使燕帖木兒有他自己的打算,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即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成為元文宗。梁王王禪作為皇室貴族,深受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寵愛,從遙遠的雲南邊疆調回到京城,被加封梁王,他對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感恩戴德,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死後,立即擁立泰定帝也孫鐵木兒九歲的兒子阿速吉八為皇帝,佔據了皇位。他為平定南方大都的異己勢力親自統領大軍南下作戰。

雖然王禪出身皇室貴族,卻久居深宮,缺乏戰爭經驗,更是一位無將的帥才,根本不能臨陣對敵,出奇制勝。南方大都久經沙場的將軍燕帖木兒,率領佔絕對優勢的大軍,在大都郊外迎戰遠道而來的北方軍隊,把皇室貴族梁王王禪,打得落花流水,率領北方騎兵落荒而逃,燕帖木兒一鼓作氣,率領南方騎兵奮起直追,奪取了被北方軍隊攻佔的居庸關和古北口,一直打到上都,最後,留守上都的權臣倒剌沙雖以獻城投降,但還是後被文宗帝誅殺。梁王王禪兵敗被俘後又賜死。《元史.列傳第二十五》記載“是日,敵軍再戰再北,王禪單騎亡命。”

兩都之戰,王禪父子身敗,雲南王政方面的權力真空給諸王禿堅發動變亂提供了可乘之機,雲南王政也由此進入一段更加混亂的時期,不過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