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01

以太坊的來來往往

比特幣的價值成功讓金融界看到了數字資產的未來和前景,也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互聯網上的交易雙方之間的信任問題。

但在幣圈形成初期,整個行業裡只有比特幣這一個角色,這不僅僅是因為比特幣的共識足夠強大,更是因為比特幣公鏈的不兼容性導致了初期的幣圈很難產生新的數字貨幣。

在以太坊公鏈誕生以前,構建一個代幣體系簡直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那時候,遠沒有今天這麼簡單,當時有很多有想法的項目都被攔在了“公鏈”的大門外。

可以說,是以太坊公鏈的上線改變了區塊鏈行業“構建代幣體系難”的局面。那麼以太坊在幣圈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以太坊公鏈可以看作一個可編程的區塊鏈系統,與其他項目相比,以太坊更像是一個平臺,一個可容納多種類型應用和token 的平臺,基於這個平臺,任何人都可以發行代幣。

為了使公鏈上的不同代幣之間可以正常流通和交易,以太坊指定了多種用以約束代幣的協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智能合約:ERC20、ERC721、ERC223、等等。

以太坊所有的智能合約中,ERC20是最受發幣方歡迎的。ERC20全稱Ethereum Request for Comments 20,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份協議,項目方要在公鏈上創建自己的代幣時,就必須要遵守這份協議。

常見的發幣方式如下:發幣方在編寫了一份標準的ERC20智能合約之後,第三方機構就會用事先編寫好的自定義代碼與你的代幣合約建立通信,這樣人們就可以開始交易你的代幣或把它存入錢包了。即使是不懂代碼的發幣方,也可以通過向第三方服務平臺提供代幣信息的方式來發幣。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在以太坊的現成公鏈上發幣,顯然是比自己打造一條公鏈要容易的多,以太坊公鏈給所有幣圈人提供一條"可自由賽跑的高速公路",有了這條高速公路,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賽車手們。自以太坊ERC20上線後,數字貨幣市場就開始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擴張起來。

一方面,以太坊智能合約的出現降低了發幣的門檻,使更多人都能夠參與到數字貨幣發展的事業中來;但另一方面,發幣門檻的降低也催生了市場產品氾濫的局面。

基於以太坊公鏈的開源性,幾乎人人都可以十分容易的創建自己的代幣了,由此一來,整條公鏈上的代幣開始越來越多。目前光在etherscan網站上顯示符合ERC20設計標準的代幣種類就已經超過了36000個。

2017年到2018年間,以太坊代幣一度呈井噴式增長,目前為止,總代幣數量已有數萬種。2017年,以太坊代幣通過1CO募集到的資金就超過了40億美元.一段時間以來,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帶入的資金幾乎佔據了區塊鏈行業的大頭。

但問題也很快就來了,由於門檻的降低,數字貨幣市場變得魚龍混雜,鋪天蓋地的新生項目讓投資人們挑花了眼,各類名不見經傳的空氣項目也開始粉墨登場。

2017年區塊鏈項目幾乎是批量產出,但被1CO項目跟蹤網站Tokendata列出了的902個項目中,有142都在募資階段就不幸夭折,還有276個也因各種不明原因而銷聲匿跡,粗略來算,這一年項目的死亡率高達46%。

這就是市場氾濫的後果,新項目不斷滋生的同時,舊項目也在不停經歷著破發、歸零等噩運。

02

消失的是誰

2017年誕生的失敗項目中,有一大部分死在了2018年,這一年是整個幣圈的寒冬,一段時間裡全是雞毛遍地的慘狀。這一年項目破發速度看起來甚至像是連帶效應,大有樹倒猢猻散的趨勢。

如今來看,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幣圈之所以會經歷寒冬,歸根究底還是市場不夠成熟。除了技術和時機等外在因素外,幣圈的從業者們也沒有幾個是足夠成熟的。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即使到了今天,整個區塊鏈行業的商業模式仍然是以炒幣為主流,項目方、投資人們仍然在以投機的眼光看待數字貨幣。當圈內的人都在想著何時進場、何時退場才能獲取最大利益的時候,行業本身的發展又如何能跟上?

細數這幾年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項目,雖然它們背後的孵化團隊、應用場景等並不相同,但這些失敗的項目之間,又似乎都有著某種相似的特徵,概念模糊的白皮書、倉促的私募、寂靜的社群、遲遲漲不上去幣價等等等等。

作為新生行業,區塊鏈目前的發展並不成熟,市場上打著區塊鏈的幌子圈錢、割韭菜的項目數不勝數,這些純粹的資金盤項目已經司空見慣,但拋開這一類純粹的撈錢項目之外,還有很多看似有技術、有方向的項目也會走向末路。

為什麼區塊鏈項目的發展會這麼困難?我們先來看看下面幾個問題: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一:團隊,創始人是團隊的核心,好的項目創始人不僅要懂技術、會用人,更要學會做個好領導。

但在這個行業裡,創始人是普遍缺乏領導力的。對於新生行業而言,綜合優質的人才實在難求,即便有,薪資水平也高的嚇人。

二:產品,區塊鏈說到底是門技術,技術只有落到生產、生活、消費及其它場景中的時候,才能發揮出價值,數字貨幣可以是TOKEN經濟的產物,但區塊鏈行業如果只有數字貨幣,那基本也就沒什麼經濟可言了。

就目前而言,現有的區塊鏈團隊很難創造出基本面,也幾乎沒有什麼應用開發能力和流量運維能力。

三:社群,大多數失敗的項目在倒臺前都會先經歷社群的落寞。社群作為項目的交流場所,社群成員就是項目的參與和使用者,對數字貨幣而言,共識決定價值。

如果社群成員的認知淺顯、價值塑造和傳遞能力也很弱,那麼就會直接導致用戶信心不足,共識度被削弱。

四:品牌,區塊鏈項目的品牌策劃普遍沒有章法,因為行業並不成熟,以及大部分區塊鏈項目的社群合作式運作方式導致了品牌無法進行系統規範性的傳播和普及。

而傳播力度不夠的品牌,就會直接導致用戶的共識度薄弱,無法建立共識體系。

五、國際化,互聯網用十年做到網連全球,但十年後的區塊鏈行業,卻很難再孵化出國際化較強的項目。

一方面由於擁有國際化市場運營經驗的人才稀缺,無法佈局全球市場以獲得增長空間;另一方面,由於比特幣以太坊等國際化大項目珠玉在前,國際市場其實並不需要更多的數字貨幣誕生。

從前的很多項目,都是因為沒能克服這些問題,最終才走上了死衚衕,而如今的項目,似乎也很難克服這些問題。

“幣圈一天,互聯網十年”,區塊鏈行業發展到現在,早已過了單純的價值升值時代,現在的幣圈缺的不是資金和控盤團隊,而是真正想讓數字貨幣具有流通價值的人。

03

他們都去了哪兒

以太坊就像一條高速公路,有人上來的同時,也會有人下去。這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的去向只有:破發、歸零、破產、被遺忘……還有一些,甚至在捲走大批私募金後就音訊全無。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但即便如此,現在留在幣圈的這些人裡,仍然堅信著數字貨幣的未來的。不可否認,未來幾年或許是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高度發展期,但卻並不是每一個項目都能得到長久發展的結局。

無論是從前消失的那些項目,還是往後出現在以太坊公鏈上的新一輪項目,一但不能取得更大的共識和認可,都只能接受消失的命運。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區塊鏈首先是一種技術,一種可以解決某些金融類問題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被當成一種金融法則來開發數字貨幣;但這並不意味著區塊鏈只能開發數字,因為單純的數字貨幣本身,是無法創造價值的。

對於現有的代幣而言,如果沒有技術硬實力和共識場景的支撐,最終都不可能得到持續發展。

目前全球大約有6萬多個區塊鏈項目,大多數仍然是基於以太坊公鏈而生。但隨著行業的發展,更多的發幣公鏈也在不斷催生,昨日有以太坊,今日有EOS,明日還會有新的主網和公鏈。

那些消失在以太坊公鏈上的代幣,最終都去了哪兒?

區塊鏈行業看似發展的如火如荼,但實際上,真正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項目卻是少之又少。

當前的幣市看起來仍有大量用戶和資金的湧入,但細看之下就會發現,這些湧入的資金並沒有用到行業建設上來,更多的人都在採用拿錢走人的戰略:"在區塊鏈行業賺了錢,再去幹其他的",就是大多是項目方和投資人的真實想法。

今年以來,全球1600多種代幣的行情整體較去年的峰值都跌去了50%以上,像極了1955-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

如今看來,面臨危機的不僅僅是共識薄弱的以太坊代幣,即使是以太坊公鏈本身,也需要尋求進一步的落地發展。新公鏈不斷誕生,區塊鏈鏈接金融業、互聯網業、電商業的趨勢也在逐步推進,那些沒有應用場景和用戶共識的項目,競爭力也只會越來越弱。

從長遠來看,區塊鏈技術始終是一種科技,它必須要依託行業才能實現最大的價值,至於數字貨幣,只不過是基於區塊鏈技術而誕生的一種產品。隨著行業發展,產品的類型會越來越多,市場對產品的要求自然也就會越來越高。智能合約代幣如果不能連接實體、走入社會,就真的很難長期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