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他在位17年,實現對蒙古和朝鮮的控制,完成清王朝的官僚體制改革

努爾哈赤兵敗寧遠,退回瀋陽後突然死亡。這位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國號“大金”政權的大汗,留下並不是多麼盛世的政權,實際上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晚年的努爾哈赤秉承極大的民族偏見,推行嚴重的民族歧視制度,在他的治下,幾十萬遼東漢人橫遭殺戮,或被貶為奴隸。因此導致人心大失,所經之處,無不激起廣大漢人民眾的反抗。

可想而知,如果此後的後金(滿清)政權一直秉行努爾哈赤的這種兇暴做派,甚至連降伏做順民的機會都不給漢人留下,那必然處處都遇殊死抵抗,絕無入主中原、君臨天下的可能。

他在位17年,實現對蒙古和朝鮮的控制,完成清王朝的官僚體制改革

01 深謀遠慮的戰略大局觀

1626年9月底,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的炮傷病故,卻並未留下遺詔,大貝勒代善擁立執政能力較強的老八皇太極上位。

皇太極上位後,並沒有像莽夫一樣組織人馬攻打明廷——為父報仇。而是清醒地認識:後金(滿清)連年征戰,明廷又關閉與後金邊境的互市,經濟狀況極度困窘,急需朝鮮的物質輸血。征服朝鮮,成為迫在眉睫的戰略第一要務。

皇太極一徵朝鮮掠奪財物人畜,迫使朝鮮國王盟誓;以朝鮮不守盟約,親明助明,二徵朝鮮。此次征討朝鮮,明廷毛文龍部的孔有德、耿忠明、尚可喜等判叛明歸金,同時肅清了皮島反清基地。迫使朝鮮與明朝絕交,正式確立請與朝鮮的君臣關係,朝鮮由明朝的屬國變成滿清的屬國。

皇太極完成對漠南蒙古的控制。多次發動西征,順者拉攏,逆者打壓,滅了察哈爾,收服土默特,漠南各部向皇太極稱臣。

1636年皇太極稱帝時,又設立蒙古衙門,發展成後來清朝的理藩院。”滿蒙聯盟“這一幾乎縱觀清朝始終的國策,是在皇太極時代成型的。

清朝版圖也從努爾哈赤時代的遼東一地,擴展到皇太極時期的河套地區。在經濟上,清軍能到宣化張家口和山西大同,和當地明軍、晉商做貿易。在軍事上,清軍可以從遼西、河套兩個方位,對明朝京師的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構成威脅,戰略主動權更加明顯。

1629年冬,皇太極第一次入寇的“已巳之變“,清軍從北京東北的遵化入塞,侵擾明廷。到了崇禎年中後期,清軍又數次入侵明廷,清軍已經從北京延慶、山西大同一線入塞了。

完成對朝鮮和蒙古的控制後,曾經遭到三面夾擊之勢的後金(滿清)政權,終於可以騰出手與明廷一較高下。

他在位17年,實現對蒙古和朝鮮的控制,完成清王朝的官僚體制改革

02 緩解激烈的滿漢民族矛盾

努爾哈赤後期“誅戮漢人,撫養滿洲”的政策,使得民族矛盾空前緊張。他對敢於抗拒的漢人一律處死,又將俘獲的漢人當做奴隸,分配給女真人官吏,這些漢人被稱作阿哈。

阿哈的待遇極其糟糕,於是不停地逃亡、暴動,甚至暗殺女真人。努爾哈赤不得不頒佈命令,女真人出行必須十人為伍,否則進行處罰,可見民族矛盾積怨之深。

皇太極上位後對努爾哈赤的農奴制度暴政施行一定的改革,緩解了激烈的滿漢民族矛盾。

皇太極採取一系列愛惜民力、鼓勵生產的政策措施。他宣佈解放部分阿哈恢復自由身份,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停止大規模公共工程的營建,“止令修補,不復興築,用恤民力,專動南,,以重本務”《清太宗實錄》。為防止民族矛盾影響生產,皇太極改變努爾哈赤用滿人制漢、壓迫漢人的方法。實行滿、漢“分屯別居”。對於擅長農耕的漢民,官府提供耕牛、農具等幫助,禁止滿人掠奪、騷攏。

皇太極特別要求各級官注意督家農事生產,“田疇聲舍,民生攸賴,勸農講武,國之大經。爾等宜往該營屯地,詳加體察,不可以部務推諉“。

03 任用和優待漢官

皇太極執政初期,官吏絕大多數是女真人,漢人為官多為較低的職位並無實權。他發現女真人馳騁疆場無往不前,但為政方面卻差了許多。

於是皇太極提拔一批文官,著名的有范文程、胡貢明、寧完我、陳延令等,尤其對范文程極為器重,很多重要的事情都與范文程相商。

漢官胡貢明針對滿族八旗子弟權重、浮華奢靡的狀況上疏,建議皇太極大膽重用有能力的漢族官員,才能坐穩江山,均被他採納。

尤其是皇太極1636年稱帝后,仿照明朝設立六部,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務。

皇太極還極力籠絡漢族儒生,對於范文程、李永芳等降臣,予以高官厚祿,放心使用。1629年,皇太極又開科取士,吸納漢族儒生充任各級官員。

針對老滿文的缺弊,皇太極指示達海,“審度字旁加圈點,使音義分明,俾讀者易曉”,達海對老滿文進行改良革新,統一字母形式,使用圈點解決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難題,同時增加新的字母,解決了與漢字系統的互通問題,新滿文的推廣使用,大大促進了滿族學習中原文化的進程。

在皇太極的改造下,滿清才被逐漸打造成一個封建集權政權國家的雛形。

他在位17年,實現對蒙古和朝鮮的控制,完成清王朝的官僚體制改革

04 完成清軍的軍事改革

皇太極即位伊始,明廷薊遼督師袁崇煥利用努爾哈赤之死和剛剛即位的皇太極征伐朝鮮之機,積極修築寧遠和錦州防線。得知情況的皇太極帶領眾貝勒奔襲錦州,後金(滿清)部隊遭重創。

退回瀋陽後,皇太極認真總結自己和父親的教訓,在以後與明廷作戰,不再強行攻城,對明軍採取“若出,與之戰;外援至,迎擊之”的圍城打援的軍事方針,最終摧毀山海關外的寧錦防線。

1631年,後金攻克大淩河,一百多位明官歸降,皇太極舉行宴會歡迎,並賞賜大批財物。

1633年,名將孔有德、耿忠明等人降金,皇太極率貝勒大臣出城十里相迎,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並施以最高規格“抱見禮”。

諸貝勒認為與降將行“抱見禮”則過於優渥,儘管受到周圍許多人的反對,可是皇太極還是堅持以最高規格“抱見禮”優遇孔有德等人。此後,明廷投降者甚多。

在軍事建設方面,皇太極嚴肅軍紀,“若有違令者正法”,又研製新型火炮,在擅長野戰的基礎上,強化滿洲八旗的攻堅能力。為擴大兵源,,在滿洲八旗之外又編練了漢軍八旗和蒙八旗。

軍士長官不得世襲,由皇太極任命,以便於指揮、調動,經過整編,清軍入關之前,已經擁有十二萬精銳之師。

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已經發展成一隻步、騎、炮兼備,協同作戰能力嫻熟的野戰軍集團。

他在位17年,實現對蒙古和朝鮮的控制,完成清王朝的官僚體制改革

太宗,是中國古代帝王常見廟號,第二代帝王的廟號多為“太宗,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太宗”帝王無疑是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清太宗皇太極是清朝在關外立足、政權走上正軌,為清軍入關做好各方面準備的奠基人,絕對是與唐太宗李世民比肩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