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2016.11.06」[鄉愁塔石]挑 石 煤——王水法

「2016.11.06」[鄉愁塔石]挑 石 煤——王水法

「2016.11.06」[鄉愁塔石]挑 石 煤——王水法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們在位於何家山的塔石中學上初中時,還是走讀生,中餐一般是從家裡帶米,到學校食堂蒸飯。要蒸飯就得用柴火。燒柴火當年主要用石煤加一些木屑,通過鼓風機混燒。因此每過一段時間,學校就會發動學生去挑石煤。

「2016.11.06」[乡愁塔石]挑 石 煤——王水法

說是石煤,其實煤炭的發熱量不會超過2000大卡。因為當年塔石溪何家山段還沒有可供車輛通行的橋樑,石煤只能用車運到何家山對面的蒲塘下自然村公路邊,然後由學生搬到學校食堂。那時的運力,一車充其量不過3至5噸。一般情況下,學校會提前一天通知學生自備畚箕、扁擔,第二天去搬運。

煤運到的那天,天氣很重要。天氣晴朗時,路面會好走一些,大家挑起石煤來會感覺輕鬆一點;若是遇上陰雨天就困難了,不僅道路泥濘,還得過一條20來米長的木橋,全程約2華里的光景,石煤數量少時一般往返二三次,多時要四五次。這時部分高年級的同學,都會挺身而出,多挑一點,多承擔一些;一些低年級,個子又小的同學就會感覺力不從心;特別是女同學,經常會是汗水、雨水、淚水交織一起。好在那個年代,大家都是土生土長的,能吃苦,少計較,同學之間互相幫助,相互理解,思想也比較簡單,能做就多做一點,能挑就挑重一點,不會偷懶。

「2016.11.06」[乡愁塔石]挑 石 煤——王水法

我們在何家山就讀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初高中階段被圧縮到各兩個學年,其中高二學期我們還被指派到塔石中學分校蓮塘農中“半學半農”一年。僅管如此,塔石中學的老師們依然堅守崗位,認真負責,不忘初心,教書育人,不但教會了我們書本知識,同學教會了我們傳承龍游北鄉人勤勞、樸實、包容的“文化”,為我們日後走向社會奠定了基石。

時過境遷。如今每次回老家,路過蒲塘下,我都會想起當年挑石煤的情景,想起母校何家山,想起當年同學之間的那份清純……。

「2016.11.06」[乡愁塔石]挑 石 煤——王水法

2016.1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