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印度占据英国40%经济,仅凭甘地绝食,就令英国人放弃印度吗?

JD开开


这个问题令甘地非常不爽,作为老鼠抗猫的斗争,简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姿势可以不优美,但气势一定不能输。所以就算绝食也是很多印度人在节省粮食,单凭甘地一个人不吃饭就让日不落帝国卷铺盖滚蛋了?别闹了好伐?

而且,作为打进印度的殖民者,喜提印度的英国从来都是左手枪炮,右手圣经,对于没事就绝食想不开的干瘦老头,英国就算再老态龙钟,对付印度这群“非暴民”也是砍瓜切菜的轻松加愉快。

但令这个日不落帝国极其尴尬的是,二战后的印度确实获得了民族独立,英国还真就是败在了这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手里。

那么,是甘地的大爱无疆感动了湿婆,将英国殖民者赶出了印度吗?当然不是,英国之所以放弃印度,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英国自己。也就是说,是英国甩了印度,而不是被印度甩了,这种“主动性”不仅关系到英国的尊严,更关乎这些“绅士”的脸面。

所以静夜史认为,导致英国忍痛割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力不济

大英帝国的盛极而衰,是英国不得不从印度一去不回的根本原因。而加速英国衰落的,是两次世界大战。

虽然英国盛极而衰的拐点在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但相比于两次世界大战,布尔战争可爱得像隔壁的旺财。

由于一战中和同盟国的死磕,英国虽然收获了战胜国头衔,获得了优先分割战败国的权利,但英国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以及数以亿计的资本,这让英国元气大伤。

虽然一战后的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但却让英国力不从心,所以不得不在1931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白人自治领大量权利。

但这种主动止损的方式并未阻碍英国的一落千丈,因为二战的爆发彻底将英国打回了原形。

因为丘吉尔的坚决抵抗,无视德国一再抛来的橄榄枝,因此英国陷入了和法西斯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动员军队超过700万,在世界各地与法西斯做斗争,虽然让英国人众志成城,避免了法兰西第二的命运,但抗击德国的英国也彻底失去了维持殖民地的能力。

等到二战结束,半死不活的英国终于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面前败下阵来。虽然印度人不抵抗,甚至伸出脖子让英国砍,但英国毕竟人少,所以为保存实力,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弃子。

2、策略失真

策略失真,是英国丢掉印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全球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印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并不突出的特色让英国从一开始对印度就没有“誓死守卫”的紧迫感。

所以,印度人多势众并不是吓退英国的根源,“不重视”才是。

当然,相比于英国在二战前后的选择,所谓的“重不重视”也没有那么重要。

二战爆发前,因为始终未能从一战中彻底恢复元气,英国不仅对迅速膨胀的纳粹德国采取了低三下四的绥靖政策,对于猥琐发育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采取了温和的方式,甚至扶持甘地对抗武装革命派,这让印度人看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希望。

二战期间,为确保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再度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妥协,约定只要印度听话,要啥给啥,于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而因为在二战中元气大伤,英国彻底失去了一线强国的地位。为维持帝国的面子,继续在欧洲玩离岸平衡手,被打倒的英国顺势跪在美国面前,成为美国的忠实追随者。

而美国绝不是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冤大头。成了美国的人,就要懂美国的规矩。为了维持自身优势,保持盟友的忠诚,美国最喜欢的就是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煽动殖民地独立,对殖民帝国英法等国釜底抽薪,印度就是借助反殖民主义浪潮最终获得独立的。

可以说,英国放弃印度是自身一系列错误的结果,甘地作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袖固然作用很大,但不足以让英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以下文字摘自美国人白修德撰写的《探索历史》记载了他的亲身经历,看看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镇压印度人的反抗的:

“就我个人记忆所及,这些意外事件中最令人难忘的事发生在八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也就是印度国大党投票决定起义的第二天上午。我坐在英国履带式轻型装甲车队的一辆装甲车上,穿过旧德里城一条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昌德尼查夫克大街。我们的装甲车队由苏格兰人组成,他们都是来自格拉斯哥贫民窟的粗野的年轻士兵,清一色的工党党员,满口脏话,但很讲义气。他们憎恨前任的英格兰军官,也讨厌以前碰到的中东地区的人,但是这天上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满街都是暴徒,到处在流血;遭到毒打的学生挥舞着印度国大党绿黄两色的旗子高呼“永远自由”,从屋顶上朝着我们扔石头。我是同情暴动一方的,但是我懂得,年轻的苏格兰士兵也懂得,此时此刻如果英国的统治被推翻,让日本夺取了印度,那么战争就有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而且,如果那天上午抗议的人群战胜了我们,他们用指甲就会把我们撕成碎片的。不过,印度学生没有枪支,这支轻型装甲车队的年轻苏格兰社会主义者开始有条不紊地开枪射击,将屋顶上的印度人打倒,他们的尸体扑通扑通地坠落到街头。不到几分钟,这一队轻型装甲兵就“平定了”昌德尼查夫克大街。”

——[美]白修德:《探索历史》,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90-91页

也就是说,碰到向他们扔石头的印度人,英军士兵可以有条不紊地开枪将他们一一射杀。

印度人的命,在英国殖民者眼中,连根草都不如。

难道大英帝国会因为害怕一个糟老头子饿死,就放弃印度?


唐律疏议


正是因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国40%的经济来源,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会那么有市场。印度在二战时已经有约4亿人口,毫无疑问这是个重要的商品市场,只要甘地发起抵制英国商品或者当地经济活动的措施,远在伦敦的议会就不得安生。而甘地作为精神领袖的巨大号召力,加上绝食换来的国际社会同情,让英国的任何武力镇压都有不可预估的风险。

(甘地的绝食没那么简单)

英国为何放弃印度这么重要的殖民地,绝对不是几句话能概括的,笔者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目光放的太近,英国人早在一战前后的20年代就开始考虑印度独立问题了!此时英国面临的麻烦远不止印度一个,南非、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白人居多的殖民地,纷纷要求获得更多独立性,近在咫尺的爱尔兰也在积极要求独立,日不落帝国已经显得日薄西山了。

当其他殖民地获得自治领地地位甚至独立之后,印度还被伦敦直接管控,这引起了次大陆的激烈反抗,尤其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纳税人出钱出力与同盟国作战,却亲眼见证了英国军队的在各大战场的糟糕表现,这更加坚定了印度独立的决心!最后英国迫于压力,在1919年通过了《印度政府草案》,这是妥协的第一步。

后来绥靖政策的创始人之一“爱德华-伍德”(后来的哈利法克斯勋爵,张伯伦的好搭档)担任驻印总督,他主张以经济利益或者帝国稳定为重,如果民族自决和权利移交不可避免,他会选择顺应潮流。伍德在1929年发表声明,暗示印度可以获得自治领地的地位,这意味着了印度可以和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等一样了。

(爱德华 伍德)

甘地随即要求印度获得自治领地地位,还要制定自己的宪法(到底是律师出身,他很清楚有了自己的宪法就能更快建国),但以丘吉尔为代表的强硬派发起抗议,他们坚决要求印度就在帝国版图中,伦敦也要保持对这块战略要地的绝对控制权!面对英国内部的激烈斗争,甘地发起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这种运动在30年代如火如荼,也绝不是“绝食”那么简单,它的精髓还是通过抵制英国的货物或者法律,打乱它在次大陆的经济活动,这让伦敦的议会不得不重视, 因为支撑起英帝国的说到底还是资本家,他们最受不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比如,在甘地发布《德里宣言》要求获得自治领地地位而得不到应答后,他开始了“食盐运动”,通过抵制英属印度政府的食盐税和盐行业垄断,动摇了英国资本在印度大陆的利益,这个小插曲只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冰山一角,充分体现了甘地的神奇之处。也足够说明,正是因为印度提供了大英帝国40%的财源,才让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了市场。

时间到了上世纪的40年代,此时英国改朝换代,而新的政府依然偏向于让印度获得自治领地的计划,印度事务部大臣霍尔勋爵甚至提出拉拢印度的土邦王公和少数精英,确保重要的经济利益不变,以此为基础赋予印度自治领地的地位。尽管丘吉尔声嘶力竭的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但在只想安心挣钱的资本家眼里,他一点也不受欢迎。

40年代中期的1935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政府法案》,让印度获得自治领地该有的大部分权利,丘吉尔从此下野直到张伯伦对德国的绥靖政策破产,他才作为强硬派重回英帝国权利的核心,但二战的巨大压力让他无力阻挡印度在独立道路上的狂奔,尤其是英国陆军在欧洲被德军击败、英国海军在印度洋和马来海域惨败给日本,此时如果甘地发起武力抗争,也许印度能独立的更早些。

为了稳住印度,丘吉尔放言可在战争结束后的适当时机,让印度获得独立!这个承诺确保了印度3.5亿人对英帝国的支持,约有130万印度人对轴心国作战,次大陆作为资源宝库帮助英国打赢了二战!

(当印度学会了打仗,英国只能让它单飞)

但这也反过来加强了印度的武装力量,尽管英国在二战之后拥有500万军队,也不敢小觑获得自治领地资格仅仅12年的印度,最终它在1947年获得独立。


兵器世界


印度的独立当然不全是甘地绝食换来的,而且他一生中的多次绝食也并非全是针对英国。

据记载,甘地一共公开绝食了18回。第一次是在1913年,他44岁的时候,最后一次是1948年,也就是甘地生命的最后一年。

1913年那回,是因为印度的一次男女“作风问题”引发的民间家族恩怨。甘地绝食了7天,并在之后的将近4个半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想用这种行为为唤醒人们,赶紧停止纷争和内耗,保持印度人民的团结。

还有为印度内部宗教问题而绝食的时候。比如,1947年9月,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刚刚分别建国。印度国内的大量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开始互相仇杀,还把北方的锡克教徒也卷进了冲突。

虽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民众互相杀红了眼,但此时的甘地早已是印度人共同的“圣雄”,神明一般的存在。因此,印度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对甘地充满着敬畏。在甘地绝食的压力下,加上英国爸爸的”调停“,双方勉强停止了冲突,答应和平解决问题。

甘地最后一次绝食,也跟这两个不省油的宗教有关。次年,1948年,印巴两国爆发了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甘地在重病中开始绝食。基于他老人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绝食促成了战争的尽早结束,间接避免了两个新生国家发生过多的伤亡。

当然,甘地的大多数绝食,还是针对的作威作福的英殖民者。

虽说甘地留给后世的形象都是典型的印度传统装扮,找不到任何工业化的痕迹,但实际上,他老人家是英国留学回来的,见过大世面,曾经非常仰慕西方社会的那一套。直到当律师的时候出差南非,在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出身印度高种姓阶层的甘地,被赤裸裸的划为了色人种。

在南非亲身遭遇到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后,甘地的三观迅速转变,回印度后就爆发了,开始到处演讲,宣传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即,用和平的形式表示自己的“独立意愿”,比如静坐、罢课、罢市、罢工、抵制洋货等不合作行为来抗议英国的殖民统治,实在逼急了,也坚决不采用暴力,而是选择一种自虐活动——绝食抗议。

律师出身的甘地,虽然身材瘦小,但气场强大,只要一开口,没多大会儿,大家都能给说的心服口服,觉得特别有道理。于是,甘地靠着巡回演说积累了大量人气,坐拥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众多“粉丝”。所以,一旦甘地带头绝食,很多当权者都相当的不淡定,恨不得亲自下跪来求他老人家“吃一口”,以平息民怨。

基于自己绝食等“非暴力不合作”活动杠杠的效果,甘地也开始考虑向欧洲和咱们中国推广。甚至,他老人家还很天真的给二战初期的希特勒写了封亲笔信,劝说对方有事坐下来好商量,赶紧停止战争,千万别伤了和气...........还好,这信半路被英国特工中途给扣下了,根本就没有交到希特勒手中。

然而,在阿三哥自己的电影里,这个小插曲给刻意放大,还高于生活的卖力气升华了一番。

印度电影《甘地到希特勒》,开头就是甘地非常用心的在给希特勒写这封规劝信。

电影中,希特勒有机会亲自拜读了这封信。元首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做了剧烈的心理斗争。呵呵,这就是印度人演的希特勒。

1941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应英印政府邀请,访问印度。期间,被英国方面安排会见了甘地,想通过中国朋友来劝说甘地动员印度加入抗日同盟。

谁知,两人却反被甘地回应了一番大跌眼镜的说教。

说教的核心含义大致是——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人一样的毁灭性质的暴力手段较量,要舍得一部分中国人去给日本人糟蹋,所谓的武装斗争,其实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用暴力的形式换来的和平,都不是真正的和平。

现在看,只能说,幸好他绝食抗议的对象是衰落中的英国,还讲点道貌岸然的“国际影响”和“国家声誉”,要换成前面提及的纳粹德国或者军国主义日本试试.....

不过,甘地的绝食用在英国老板身上,还真算是对症下药。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邦国割据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当年盛极一时的莫卧儿王朝,除了开国的前一百年,后面的续岁月里,皇帝只是个空壳,根本没实权,甚至都得看地方王公们的脸色行事。

最终,在英国的殖民下,才攒出了近现代的印度版图。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到达了印度版图的“巅峰"。

这片热土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种姓制度,各邦国派系错综复杂,却没有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这种局面下,印度要成为现在这种统一的南亚大国,靠他们自己完成”大一统”,基本上没戏。

此情此景下,一旦各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民争先“武装”起来,不但很难拧成一股绳对抗英国,还可能将全印陷入更大的族群、宗教、土邦的混战之中。

此时,国大党主动追捧了“非暴力不合作”,把甘地奉为了灵魂式人物。在“非暴力不合作”的推广下,印度独立运动从一个少数上层知识分子依靠宪政改革的小团体行为,迅速演变成了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争取独立的,日渐成熟的大型全国运动。

此时的甘地已经成为印度人的圣雄,在国际上,尤其在殖民地人民当中,享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绝食一旦有了什么三长两短,势必会加深印度民众,甚至其他英殖民地人民对英国仇视,败坏了自己的国际声誉。因此,每次甘地一绝食,英国那边的当权者,也愁的吃不下饭。

加之,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折腾下,愈发力不从心,除了印度外,已经开始考虑逐渐放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了,而甘地和此时的印度,正好赶上了这个潮流。

总之,印度独立更多是亚非拉美独立运动大环境的刺激和英国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甘地的绝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主要因素。只不过甘地的“非暴力”理念最符合英国殖民者的利益,所以就被捧上了天。毕竟,印度的确就这么独立了,跟英国爸爸心平气和的抗议,双方几乎没费一枪一弹。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大抵上就如同鬼子割肚皮除了污染环境并没个卵用,甘地老头的饿肚皮其实也没啥大用。我统计了一下,甘地老头总共玩了17次饿肚皮,最短的那次1天,最长的3次足足有21天,偏偏最长那3次他的诉求一点都没被满足,只好继续吃饭。

而且这老头饿肚皮时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印度独立,他其实是个挺精明的政客,不是愣头青,很清楚以印度独立为条件玩绝食最大的可能性是活活饿死。所以印度能够独立和他饿肚皮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靠的还是润公总结的真理。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蹲在一条起火的船上,不弃船就得和船一起沉没”——印度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

印度能够独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1946年2月18日的皇家印度海军兵变,说来可笑的是这次兵变真不是甘地老头煽动的,原因倒是非常印度,那帮水兵觉得自己的伙食不好,生活条件也不舒适。

然后他们很英国的组织了海军中央委员会,由通讯兵中尉穆罕默德·谢里夫担任担任主席,经过多轮讨论后委员会决定发动叛乱,叛乱的方式为罢工,俺们不干活儿了!好吧,我承认这还是很印度......

水兵大爷的罢工很快吸引了一群凑热闹的家伙,他们是皇家印度空军和皇家印度警察,他们混在一起搞事情,并对英国人施以残暴威胁。其内容包括自称“皇家印度海军”,并用左撇子的方式向英国人敬礼,把约翰牛羞辱的莫名其妙......

被羞辱的约翰牛自然不肯罢休,操家伙就冲了上去,把这帮二货一通暴打,没几天就把他们镇压了。说来搞笑的是整个过程中甘地老头一直像唐僧一样在旁边哔哔,你们怎么能搞叛乱呢?说好的非暴力呢?你们怎么敢不经过我们领导就做事情呢?

被哔哔到头昏脑涨的起义领袖穆罕默德·谢里夫实在是怕了这个老逗逼,为了不再听他哔哔,在印巴分治时谢里夫毅然投了巴基斯坦,成为巴铁海军的功勋上将,现在他虽然退休了,可依然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

这次海军叛乱很快被镇压,但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这次大罢工由孟买席卷了整个印度,暴力抗争层出不穷,印度开始出现武力叛乱的苗头;其次是英国人开始担心印度裔军人的忠诚,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人在英军序列膨胀了30倍,一旦他们倒戈就是玉石俱焚。

最后几经权衡之下,英政府决定退出印度,让印度独立建国。也就是说印度独立最直接的诱因不是甘地老头的绝食,还是润公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英国是因为最后的统治基础——武力开始动摇才决定退出的。

“瞧那个伦敦大学法学院毕业、长于煽动的逗逼甘地啊,他居然开始光膀子装苦行僧了!”——毒舌之王丘吉尔

那么甘地老头对印度独立一点作用都没有吗?还真不是,这老兄其实扮演了一个不太高明的精神领袖角色。其实他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印度风情,如丘吉尔所说,甘地接受过完整的英国教育,还拿到了律师资格证。

从现实角度看他是殖民地精英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甘地最初没有反抗英国统治的欲望,直到被派去南非工作。在南非最初的时间甘地一向认为“英国第一,印度第二”,他和一般的红头狗腿子其实没啥区别。

后来这哥们被残酷的现实糊了一脸,因为不肯让出一等座,他被南非白人从火车里扔了出去。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再牛X的狗腿子也只是狗腿子,永远也当不了主人,于是开始在南非搞事情。

1915年他回到印度参加了国大党,但他很快就发现作为精英阶层不可能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才开始缠着腰布,光膀子去乡下走街串巷。一边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一边忽悠老百姓别暴力反抗,咱们一起抵制英国货吧.....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拉的足够长远就会发现英国退出印度是历史必然,即使英国没被两次世界大战收拾的无力顾及印度也会让他们独立,只是时间会晚一点而已。因为整个世界的国家剥削体系已经从早期的原料掠夺变成了更快速的金融掠夺。

搞殖民地还需要大量统治成本,金融掠夺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行,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典型的金融掠夺,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几个月就卷走了泰国几十年的积蓄,用起来方便的多。

而如果没有甘地弄非暴力不合作的话,印度可能更早摆脱英国殖民,一战中印度在甘地的煽动下百万人加入英军,如果那些人在一战中闹独立会怎样?即使不闹,以此为条件和英国谈判又会怎么样?如果使用暴力手段的话,印度早就独立了,甘地做的一切没成就印度,只是成就了他自己。


总结起来吧,印度能够独立当然不是仅凭甘地绝食做到的,事实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反而拖延了印度的独立时间。所谓“圣雄”之类的伟大封号和非暴力的高尚道德水准还是继续留给三哥吧,要不是恰好遇到完茄子的英国,印度大抵现在还挂圣乔治旗呢。最后留一段甘地老头评抗日战争的段子给大伙,看看这老兄圣人到什么境界。

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对付一个开化了的日本,还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侵略,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使用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还剩下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我们真那么做了,今天估计骨头渣子都TM凉了.........


历史吐槽机


我是河边小牛。印度占据英国40%经济,仅凭甘地绝食,就令英国人放弃印度吗?

答案的否定的。实际上,印度的独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印度”这个名称本来不是一个国家名,严格意义来讲,“印度”指的是地理上的“印度次大陆”,也可以称之为“南亚次大陆”,除了印度国之外,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现代印度国只不过脱胎于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所以现在印度国老想着称霸南亚,欲吞并南亚其他国家,印度国想的就是继承英属印度殖民地势力范围。

一、古印度历史

印度本来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起源于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这一时期的印度人创造灿烂文明成果,但公元前1500年前后,从从伊朗高原来了一支说着“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也就是希特勒鼓吹的那个最高贵的种族,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开始征服印度当地土人,并且建立一套完整统治体系——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创造璀璨文明的印度当地人变为世世代代奴隶。

这一时期印度次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状态,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国家,印度次大陆的历史上也很少出现过统一的大帝国,之后几千年里,印度次大陆上更热闹了,和雅利安人一样,波斯人、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都先后统治过印度,而且和雅利安人一样,都是从伊朗高原或者中亚草原过来的游牧民族。

这些民族也在印度次大陆这块土地上建立显赫一时的大帝国,如阿育王的孔雀王朝、贵霜帝国、莫卧儿帝国等,但这些民族的特点大多数都是低端文明,凭借着强悍的武力征服有着稍微高端的文明印度,直到英国人17世纪来到印度这块土地上才结束这种状况。印度这样来回的被征服的历史导致文化断层,根本没有完整史料。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评论印度,“印度是个没有历史的国家”。

二、印度被英国殖民历史

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因为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逐渐就占领了上面提到的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另外一个城市孟买。他们在这里设立了三个管区,各设一名省督管辖,把这些地方变成了进一步侵占印度其他地区的根据地。英国人在印度大肆掠夺,势必引起印度人民的不满,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便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这些英军还积极训练印度人帮助他们打仗。 本来是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光是经济掠夺就已经使印度人民非常不满,这时,他们又建立了军队,印度政府理所当然地就出面进行干预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在加尔各答拆除堡垒,英国人根本不理睬,纳瓦布非常气愤,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这就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此后,英国殖民者独霸了孟加拉,并任命亲英派印度人作了纳瓦布。

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此法规定,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为总督,并由国家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至此,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以后,英国继续占领印度其他地区,1774年,占领了奥德,1799年,经过持续23年的战争之后,英国又占领了印度南部具有很强实力的封建国迈索尔。1849年,又占领了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从此,英国完全占领了印度,印度全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当时兼任印度皇帝的人是英国国王,控制区域更是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在英国人殖民下,印度大陆实现了大统。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是指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主要领导者是章西女王和巴哈杜尔·沙二世。这次起义终结了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的体制,使得印度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故此常被视为印度的第一次独立战争。

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贵族的不满。

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激起印度雇佣兵的不满情绪。

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起义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由十人组成的行政院为领导机构。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

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四、印度独立

在英国的所有殖民地中,印度是最庞大,也是最富裕的。在二战前,印度的经济规模已经可以占到英国的一半了。这对英国来说是块巨大的肥肉,每年殖民地大量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英国,这对英国的发展可谓是至关重要。因此,英国不是万不得已,是不可能放弃印度的。

但是,从二十世纪20年开始,印度甘地,致力印度独立事业,带领印度人民于英国爆发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此时欧洲地区,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对外扩张,英国人意识到战争可能无法避免,在一战中,英军就阵亡66万人,深知战争的恐怖。面临欧洲战场不可回避的战争,再加上印度的内乱,当时的英国首相向印度作出保证:在二战结束后,还给印度自由。在得到英国的承诺后,印度开始配合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丧失世界主导地位,国际上掀起新一轮独立自主浪潮。当时英国的总兵力是510万。但是当时的数字并不全部都是英国军队,而是包含了各个殖民地军队数量。印度要英国兑现承诺,而此时的丘吉尔却反悔了,印度对英国的重要性简直太大,丘吉尔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承诺。

但是面对印度,英国想要继续维系对这个国家的统治,需要大量的军队,而经过二战后,英国国力严重损耗,国内一片废墟,已无法维持庞大的军队。此时的英国是真不想放弃印度,但是却又无力阻止印度独立。

在丘吉尔卸任首相后,接任的艾德礼比较温和,其想做的是快速恢复英国的经济,改善英国民众的生活状况,对于战争和印度的维持关注点不大。而且从战略上,采取主动的收缩战线,尽量维护英国战后的地位。因此,如果英军到印度平叛,那么那是旷日持久的战争和庞大的费用,这是艾德礼不能接受的。艾德礼在对外问题主张战略上的收缩,同意了印度的独立要求。

纵观印度的独立是水到渠成,英国无法阻拦和控制。经过二战的消耗,曾经的大英帝国已经一去不返。

英属印度独立后,在随后二十年里,开始分家,最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然后缅甸宣布独立,东西巴基斯坦分家,孟加拉国诞生,在印度独立后,亚洲的英属殖民地也纷纷独立,从此英国的亚洲势力消逝。


河边小牛


印度独立是甘地绝食,或者非暴力不合作就能换来的?

别说笑话了。

印度能够独立得益于国际大势变化。英国二战初期底裤都输干净了,已经不能再强制压制印度的独立运动。美国为了彻底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最终剥离印度这个英国粮食与人力资源的最大供应者,用美援一步步逼迫英国承诺战后允许印度独立,借口是民族自决,中国苏联显然也是支持美国的。

蒙巴顿方案:

就如二战后,英法试图挽救自己的殖民体系,1956年联合以色列入侵埃及,结果遭到全世界的一致反对,苏联公开威胁核打击侵略者,美国暧昧不明,英法十天内狼狈撤退。英法殖民体系彻底雪崩,此后英法才正式成为美国跟班小弟。

1954年日内瓦和会:

归根结底,中美苏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不想让英法吸血殖民地,如新中国就间接帮助美国达到目的,在越南打击法国,日内瓦和会默契驱逐法国出中南半岛。


四川達州


印度曾被英国女王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英国历史上的辉煌过往是全世界都不可否认的,但是英国也验证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这句话,最后英国连印度这个殖民地也没有保住。



谈到印度独立,就无法避开一个人,那就是甘地,这个以绝食来牵动独立的人。对!你没听错,印度独立和一场绝食运动分不开,听起来绝食像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会做出来的事,没想到甘地也做这样的事。那么英国真的只是因为甘地带头绝食所以才放弃了印度吗?


答案显然是:否

丘吉尔曾明确的表示过:“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一个强国。”印度对英国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是什么天塌的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像甘地绝食这样的事,英国会重视吗?

甘地一生绝食过17次,这是他所谓的“非暴力抵抗”方式,不知是绝食成瘾还是什么,在印度成功独立之后他还进行了一次绝食进行纪念,真的是匪夷所思。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这样的革命方式获得了印度国民的支持,在印度具有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放过印度是因为怕甘地饿死引起动乱。



事实上可不是这样的。

  • 第一,英国在战争中失利,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曾经殖民地遍世界都是,但是随着实力的下降,很多地方的相继独立了,印度也是蠢蠢欲动。此时英国正忙着本国的更新升级,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控制印度。
  • 第二,印度已是众矢之的,二战之中,日本崛起,在战争后期,日本不断进攻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印度这么一块肥肉自然也在日本的清单之上。这个事件也引起了英国方面的高度重视,如果保印度就相当于要和日本对上,从目前英国的形式和日本的实力来看,权衡利弊,英国麻溜的扔了印度,你们抢吧!我先撤了。
  • 第三,除去外部因素不说,印度内部也没安定过,各种暴乱和反动运动不断,钱德拉·鲍丝领导的暴力反抗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都让英国很是头痛。

  • 第四,第三方的干预也促使了英国的退步,所谓的第三方就是指中美两国。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两国在舆论和外交上都倒向了印度这一方。英国看局势不对,趁还没闹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赶紧放手。

甘地当然也没有白绝食

虽然印度独立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甘地确实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印度人民对国家独立的渴望,甘地很好的抓住了民心,从精神层面上为印度独立提供基础。国民的意志力也是很强大的,再厉害的政府也堵不住悠悠众口。但是换句话说,当时的状况恐怕采用暴力方式可能印度独立会更早一些,毕竟甘地的肚皮没有手里的枪杆子强硬。

从历史层面看,印度独立是时代所趋,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小姐姐讲史


甘地被印度人称之为“印度圣雄”,他的一生都在为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而奋斗不息。据资料统计,在印度局势危急之时,甘地采取以绝食作为斗争手段的次数多达18次,他绝食的总天数共计144天。在这些绝食斗争中,甘地最负盛名的一战,是推动英国在二战期间退出印度。1943年2月10日,甘地为了抗议英国殖民者非法捕人,已经73岁高龄的他开始了长达21天的绝食斗争。

甘地

甘地的此次斗争运动,让英国殖民当局在国内外人民的压迫之下释放了被捕之人,同时,也让长期萎靡不振、人心涣散的印度民族振作起来,最终取得了印度的独立。由于甘地的这一壮举,让许多人都认为,英国殖民者之所以会放弃印度,其功劳就源于圣雄甘地的绝食斗争。

然而,当时印度占据英国经济的40%之巨,这也意味着,一旦英国人失去印度,英国国力将受到重创,事实也是如此,印度独立后,作为二战战胜国的英国,从曾经的世界第一强国沦为了二流国。英国人真的会因为一个人的绝食而退出印度,放弃巨大的利益吗?

英国东印度公司总部

这显然不可能。二战后,英国退出印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甘地的绝食斗争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并非推动英国撤出印度的最大力量。想要明白英国为何撤出印度,就要综合当时印度国内外的政治现状、英国综合国力等多个方面考虑。

第一:英国虽是二战的战胜国,但是为了这场战争,英国付出了惨痛经济代价,并且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据资料显示,英国在二战中的直接损失经济高达70亿英镑,这笔财富相当于英国全国国民经济的1/4,同时,英国在战争军费中所支出的费用多达250英镑。

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导致英国工业、进口贸易、财政信贷都受到强烈冲击,大英帝国的经济力量早已经被严重削弱。当国内经济一蹶不振之时,必然减弱英国对印度的控制力,自然,这也会给英属印度殖民地的人民摆脱殖民者提供可能。

英属印度地图

第二:由于二战的影响,印度国内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尽管自18世纪中叶以来,印度一直处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但是,英国人在剥削印度人的同时,为了方便掠夺南亚次大陆的资源,客观上又推动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在二战时期,英国军事上的失利,需要殖民地的工业品为他们提供战争支持,这就导致英国对于印度的控制权暂时放松。印度工业正是抓住这个战时机会,迅速发展经济工业,这为印度民族以后的独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的工业基础甚至还不如印度,印度之所拥有比中国更为优越的工业基础,所凭借的,正是英国人当年的建设。

甘地绝食

第三:自二战后期开始,印度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日益高涨。印度人在参加二战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广泛接触,这让印度人的政治觉悟受到很大提高。再加上俄国十月革命思想在印度的影响力,本国人民终于意识到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性,而甘地正是为印度百姓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人物之一。

甘地的绝食斗争,唤醒了印度民族独立意识,让人民团结起来敢于反抗英国镇压政策,最终让英国从印度撤退。综上所述,印度人民的觉醒、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英国实力的衰落,才是英国放弃印度的根本原因所在。甘地的绝食和非暴力不合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鸢飞九天2018


依靠绝食就能让一个殖民地赢得国家独立?对,印度做到了。印度仅凭甘地绝食就获得了独立?对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世界近代史几乎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殖民史。为了赢得民族自主,国家独立,殖民地的人民与殖民者进行殊死搏斗。一场反殖民运动被西方殖民者血腥镇压,就会孕育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斗争。

就我们中国而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自1840年起,为了赢得民族独立解放,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探索前进的道路。在残酷的斗争中,中国人明白了一个血的教训,这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不能把任何希望寄托在敌人可能的仁慈上。

除了中国,其他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一不是依靠流血牺牲,依靠武装斗争,才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大千世界,总有意外,印度这个国家依靠的竟然是绝食。

没错,就是绝食,让人不可思议,让人措手不及,难不成我们的鲜血都白流了?

非印度人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绝食只是表象,其独立是国际环境下的大势所趋,是甘地背后有武装力量在支持。而印度人则认为是“英国人受到了甘地的圣人感怀”。

所谓大势所驱,主要是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西方列强经营了五百年的殖民体系瓦解。

瓦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因为二战,残酷的战争使得同盟国与轴心国都元气大伤,难以维系对殖民地的统治。另一方面,在二战中,为了对抗轴心国,西方列强支持各殖民地建立自己的军事武装自卫。二战结束后,各殖民地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军事武装就成为了武装革命的中坚力量。

更重要的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殖民地人民有了更加团结的民族意识。甘地绝食不抵抗运动的背后是整个印度随时可能引爆的动乱,是民族意识觉醒下,连英国自己培养的印度军队都成为了印度独立的主要力量。

在这个大势下,英国要通过暴力镇压维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显然得不偿失。要知道,二战结束后,在英国元气大伤之下,印度的经济总量占了整个英国的十分之四,被英国女王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英国当时的首相丘吉尔更是在公开场合表示:“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一个强国”。

由此可见,一旦选择暴力镇压,印度大乱,英国不仅要失去十分之四,更可能陷入又一场持久而糜烂的战争之中。就二战后英国的财力而言,根本无法支持这样的一场战争。放弃印度,是英国最好的选择。除此之外,当时的国际舆论也是支持印度独立的。

然而,即便大势如此,西方列强也不会轻易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不会轻易放弃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既得利益。

为了赶走殖民者,很多国家几乎举国皆兵。例如,法国人民在戴高乐将军的领导下,几乎万众一心,要彻底镇压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运动。可是,阿尔及利亚,这个在当时人口不到一千万的小国,武装的士兵竟然达到了百万以上,民兵更是不计其数,真的是举国皆兵。而法国更疯狂,派到阿尔及利亚镇压的军队达到了八十万。这场战争,历时八年,法国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外加无数的物资,最后在国际舆论的干涉下,不得不允许阿尔及利亚独立。

所以,即便是在大势所趋之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依然需要流血牺牲,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可是,印度没有通过武装斗争,而是依靠甘地绝食就赢得了国家独立。这样的奇迹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甘地毕业于伦敦大学,还拿到了律师资格证,被印度人尊称为“圣雄甘地”,印度国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和印度国民大会的党领袖。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真的幼稚地认为依靠绝食就能赢得国家独立?

即便甘地一个人如此幼稚,难不成整个印度都是这样幼稚的人?甘地的绝食非暴力不抵抗运动,为何能在印度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印度人民的支持呢?印度究竟有着怎样的国情呢?

首先是宗教。

对于印度宗教的各种教义并不是很了解。不过,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印度的宗教信徒自虐一般的宗教行为。例如,在热砂上打滚祈福,手臂举个几十年,穿着破衣烂衫睡垃圾桶等等,以自虐作为修行手段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也触目惊心。由此看来,印度的宗教狂热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这样狂热的宗教热情,真的是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绝食不抵抗运动不只是吓吓人而已,而是真的会绝食到死。在这样的一个国度,英国要通过镇压来获得其所需要的经济利益,几乎不可能的。

横竖都是死,英国人能得到什么?英国人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暴力镇压,只有尝试过,才知道印度人的决心。英国人不会认为得到一堆死尸就是得到了印度吧。这与武装革命,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其次是民族。

印度有一百多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的人口不到印度人口的一半。民族众多的情况下,印度的宗教也很多,除了印度教,还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其中,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由来已久。

民族众多,但没有一个强大的主体民族。宗教众多,但宗教冲突严重。人口众多,但种姓制度根深蒂固。这样的一个国度,离不开英国统一的管理。

印度要独立,但是却离不开英国。看似矛盾,事实上,一点儿也不矛盾。印度需要独立,更需要英国替他们解决独立后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事实就是如此,英国采取印巴分治,印度教信徒待在印度,伊斯兰教徒迁往巴基斯坦,为印度规划好了独立的道路。即便如此,英国离开后,上述诸多问题还是爆发了出来,甘地本人也被拥护他的政治势力所抛弃,最后被狂热的伊斯兰教徒所杀。

再次是领土。

历史上的印度,或者说南亚次大陆,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统一过,没有形成共有的国家认同。印度前王朝卧莫尔帝国最强盛时,版图也只是止步于德干高原,德干高原南部还有几个小国。卧莫尔帝国之前,印度更是一堆混乱诸邦。


在只有民族意识,而没有国家认同的印度,如果甘地采用武装革命的方式赶走英国人,没有了英国人这个大佬在上面压着,民族众多的印度,其内部混战的激情,恐怕不比宗教仇杀的激情弱。这个样子的话,印度就不是现在的印度了,而是一堆的民族国家。

即便英国人为印度规划好了版图,印度与巴基斯坦,也因为克什米尔的领土归属问题大打出手。

最后是经济。

这个才是重点。印度与英国在经济上有依存关系,印度离不开英国的同时,英国也离不开印度。因为,印度的经济占了当时英国经济总量的十分之四。英国需要的不是印度,而是这个十分之四。

印度通过绝食不抵抗运动让英国人看到印度独立的决心,独立的同时又想让英国人为其规划独立的道路,帮助其解决独立后的宗教领土等问题。那么,印度就得在经济上做出妥协。

经济上,英国需要印度,印度也需要英国。印度是个殖民地,是个农业国家,在工业上十分依赖英国。一旦英国离开,印度的经济就会崩溃,成为彻彻底底的农业国。这不符合印度精英阶层的利益。印度的精英统治阶层可不想当泥腿子,在经济上,他们和英国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印度只是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在经济上,英国和印度上层精英们一起瓜分着印度。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无法解决的根源。最好的证明就是,现在的印度依然是英联邦的会员国之一。

事实上,近代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真正获得独立自主的国家只有中国。其他国家,都只是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依然是殖民地,其国民经济很大部分依然被西方列强所控制。综上所述:印度的独立就是依靠甘地绝食获得的。只有英国人看到印度独立的决心,才有接下来的利益交换。如果依靠武装革命,印度人即便赶走了英国人,不仅无法取得独立,甚至连印度是否存在都是问号。

印度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不是一堆混乱诸邦的地区,只能支持甘地的绝食不抵抗运动。除此之外,别无它法。甘地是个伟人,不是傻瓜。即便甘地是傻瓜,印度的上层精英们也不会全部都是傻瓜。

或许,很多人又会认为,印度独立靠的还是背后的利益交换,而不是甘地绝食。不,靠的绝对是甘地绝食,而且只能靠甘地绝食。

在民族独立的大势之下,印度独立是肯定的,怎样才能获得独立才是关键。武装革命是绝对不行的,不仅英国人不允许,印度的上层精英们也不会允许。

在印度,除了上层的精英们在思考如何独立之外,其它非精英阶层也在思考如何独立。而其它非精英阶层思考如何独立就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了,要独立,简单地认为就是赶跑英国人。

为了印度能获得独立,除了甘地领导的绝食不抵抗运动外,其它的武装革命也是不少的。印度正在两种独立方式上做选择。这个时候,甘地就是一个风向标,一旦这个风向标真的饿死了,武装革命的声音就会大过绝食不抵抗运动。

所以,英国人还真的是怕甘地这个老头饿死。一旦这个老头饿死了,后面的利益交换就不存在了。而暴力镇压根本不符合英国人的利益,也不符合印度精英阶层们的利益。

如果武装革命的声音占了上风,这个结果,不管是英国人,还是那些在大势下领导独立运动的精英阶层们,都无法想象。

这个后果不是他们能够承受的。武装革命一旦占了上风,印度将面临重新洗牌。成为混乱诸邦还是轻的,一旦苏联介入,就是一场颜色革命。印度的精英们作为资产阶级会死的,而且会死得很彻底。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格局也会有很大的变动。

所以,正如历史所反应的。英国人一方面在血腥地镇压着印度各地的武装暴动,防止暴力革命的声音过大,另一方面则是小心伺候着甘地这个老头,千万不能让他饿死。美国人也在英国人后面催着:让印度独立好了,让一步好了,万一那个老头真的饿死了,你底裤输掉了不要紧,不要连累我。

在1999年,美国杂志评选二十世纪的风云人物,甘地上榜,与爱因斯坦、罗斯福这两个人物并立。为什么说甘地是伟人?为什么甘地能上榜?仅仅是他吃饭的问题,就能让无数人操碎了心,就能让无数人捏着一把汗,就能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就能影响世界的格局。

历史上,这么厉害的人物,只有甘地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