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

曾嘟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严格意义上说,刘邦杀得并不能说是功臣,而是一些合作者。

刘邦称帝的时候,封王封侯的就有100多人,比较有名的是

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善终,被刘邦杀掉的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

有意思的是,其他的人也是战功卓著,绝对不亚于彭越和英布,然而彭越、英布却被封王。原因很简单,彭越、英布之流都不是刘邦嫡系,有自己的兵马,形同藩王。


比如彭越,本来是同刘邦平起平坐的诸侯,有自己的军队。

即便汉王二年(前205年),被汉王刘邦收买,拜为魏国国相,彭越仍然统帅自己的部队。



至于英布也是一样,他是同项羽平起平坐的诸侯,后来成为项羽的部将。后来看项羽要败,这才投靠刘邦。

这两个人都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英布是直接骑兵反叛。彭越是不遵守刘邦的命令,还没来得及反叛,就被刘邦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成了肉酱。



至于杀掉韩信,也是一样。韩信在汉军中的威望极高,又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是个威胁。

况且,韩信此人性格傲慢,不服别人。在被降职为淮阴侯,他就应该安分隐居,他却仍然抱怨不公,串联部下,最终惹来杀身大祸。



其实,刘邦杀掉的这几个人,都是所谓不可靠的军头。

这些人的存在,无论是否实质性叛变,对刘邦以及后来的汉朝都是很大危险。

刘邦建立大汉时,直接控制的地域也只有关中、汉中、巴蜀、河北、淮北、江汉等地,其他多控制在这些万的手中。

那么,刘邦自然要对付他们,这同是不是功臣无关。


至于萧何、张良、曹参、陈平、灌婴、周勃、樊哙等人,没有割据力量,没有政治野心,也就没有危险。

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看看唐朝的藩镇割据惨状,国破家亡,战争永无止尽!


萨沙


我是历史老斯基,来聊聊这个话题。

关于杀功臣,众说纷纭,各有立场,那换个角度,假如不杀“功臣”,后果会怎样?

一,

刘邦战胜项羽之后,五十多岁了,身体还有旧伤 ,将来接刘家江山的儿子还很年轻的,也就20左右。

大家觉得刘邦百年之后,他能操的了刘家天下的盘子吗?丰沛集团里的萧何,周勃,曹参 樊哙 灌缨,夏侯婴,卢绾,等人,刘邦百年之后,他们会还和支持他一样,支持他儿子吗,同患难易,共富贵难啊!

秦朝的赵高李斯,始皇帝时期,毕恭毕敬 诚恐诚惶,但沙丘之变就是他们策划现,始皇的尸体都臭了烂了,还拖着到处巡游,为的就是巩固傀儡胡亥的地位。

这些事情,刘邦当了一把手后,应该有的是渠道来了解。

二,

他屠杀的“功臣”,多数是异姓王,陈稀,英布,彭越,韩信,这四人实力最强,其中韩信是从汉中时时期被萧何追回,拜了大将军,至于其他三人,要么是彭越这种和刘邦同时起事的枭雄,要么是英布这种项羽部下的猛将,都不是丰沛县出来的嫡系。

他们都得投靠刘邦,是保持实力, 政治站队。对于刘邦而言,所谓的功劳,真没多少。但潜在的威胁,非常之大。

换位思考一下,谁在刘邦那个位置上,都会对他们几个下手。

三,韩信的事情,确实是千古奇冤,但谁让他太牛逼了,所以下场就是兔死狗烹。


野生历史老斯基


汉初功臣有两类人,一类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第二类是萧何,张良,陈平等人。前一类叫异姓王,而后一类叫做列侯。

那这一类有什么区别呢?前一类的,还有另外五个,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燕王藏荼,燕王卢琯,韩王信。这类异姓王,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刘邦的下属,而是刘邦的合作者。

刘邦是汉王,他们是赵王、楚王,他们好几个,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他们就和刘邦一样,在项羽与刘邦的楚汉相争的时候,他们时而在项羽那边,时而在刘邦,最后与刘邦一起合作,打败项羽。

如果把汉帝国比作成一个公司的话,刘邦就是董事长,而其他人就是董事会成员,刘邦实际控制的地盘,除了秦地,还有长子刘肥所在的齐国,如果从战国七雄的来看,刘邦父子只占两国,而其他诸侯王占了五国。

而萧何等人,汉初的时候一共封了一百多个,而这些人,刘邦完全没有除掉他们,他们的爵位也是能够世袭的,除了无后代继承,或者获罪免除。

可见,刘邦除的只是异姓王,而不是列侯们,所以题主所说的杀功臣,其实并不能成立。

有些人说,韩信不是刘邦的大将军嘛,开始的时候是,但是后来刘邦与项羽对峙,韩信自己发展,拿下了魏,赵,韩,燕,齐之后,就向刘邦讨封假齐王,刘邦那个气,可是没法,还给他封了个真齐王,而这个时候刘邦也只是汉王,齐王与汉王能平起平坐了。

后来刘邦召彭越与韩信围攻项羽的时候,他们两个是愣是不来,最后还是在张良的建议之下,又封地给韩信,才过来,也就是说韩信已不归刘邦所控制了。

刘邦内心一直是很不安的,因为他知道,这些异姓王,根本就不归他管理,他们有自己的赋税、军队,哪一天反起来,都有可能,如果他死了,那么这些异姓王肯定反,所以他就只能先下手,将这些异姓王除掉了。

刘邦与朱元璋不一样,刘邦杀的不是功臣,而朱元璋杀的才是功臣。


历史简单说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刘邦的情况实际上和其他开国皇帝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刘邦建立汉朝名义上是一统天下了。但当时的异姓王就属于不稳定因素。他们之所以和刘邦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需要团结共同面对强大的项羽,所以才依附到刘邦的麾下。项羽灭亡之后天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异心。毕竟在楚汉之争的时期,这些诸侯可都是一些墙头草随风倒的角色。



所以说刘备在灭掉项羽一统天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诛灭异姓王。毕竟异姓诸侯王是因为利益和刘邦走到一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牢固。而异姓王之中燕王卢绾这个和刘邦的铁磁都在后来生出了异心,那就更别说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这些人了。当初刘邦争霸天下需要他们的支持。但是刘邦夺取天下之后第一件事肯定就是消除异姓王这些隐患。没有利用价值自然就会杯灭掉。之后刘邦还订下规矩“非刘姓不得称王”。



杀光了这些异姓王之后刘邦就开始着手处置其他都诸侯了。打天下的时候刘邦不会和手下讲究那么多。而且刘邦也很对拉拢人。对于爵位权利丝毫不吝啬。但如此大规模的封赏也导致侯爵多如狗。要知道这些侯爵可都是和刘邦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几乎每个人都是手握实权的文臣武将。这些人单个来说不构成威胁。但如果把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足矣摧毁脆弱的汉朝。所以刘邦开始夺权屠杀功臣实际上也是很必要的。


再者每个开国皇帝在建立国家之后都会进行收权的。毕竟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最高权力必须集中在中央。从秦始皇起开始就是这么做的。战争年代权利可以分散。但国家和平统一了收权行动就势在必行。只不过刘邦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都会选择的方式。那就是屠杀!一了百了的屠杀!历史上能做到不屠杀功臣的也就秦始皇和唐太宗二人。而能做到不杀人收权的也就是宋太祖赵匡胤。

而像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平民出身的皇帝恰恰是杀的最狠的。因为刘邦和朱元璋的出身决定了他们本身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奋斗了一生打下的地盘他们不愿意去冒险。而且因为出身于底层。又经历过残酷的历史时期,所以像刘邦这种人实际上是非常冷血的。比如刘邦最忠实的马仔樊哙。从刘邦没造反就一直为刘邦马首是瞻。刘邦造反后也是紧随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还救了刘邦的性命。即使这样一个人在刘邦临死钱都想要除掉樊哙。可想而知刘邦的心有多么的狠。也幸亏樊哙命好否则樊哙这个刘邦最忠实的马仔也难逃一死。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这里我们要澄清一点:刘邦确实杀了一些异姓诸侯王,但那些人算不算大汉功臣还是个问题,刘邦在战场上杀他们,或许只是统一战争的延续,跟兔死狗烹不可同日而语。至于淮阴侯韩信,不管死得冤不冤枉,都跟刘邦无关——那是吕后和萧何下的手,刘邦当时正跟造反的陈豨打仗。

刘邦一开始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齐王(后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前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咱们来看看他们干了什么及结局如何:

梁王彭越,刘邦的盟友,造反被抓,司法部门按律把他斩杀。

淮南王英布,项羽部将,造反时在两军阵前明确告诉刘邦:“我就是想当皇帝!”

前燕王臧荼,起兵造反了,没打过刘邦而被杀。

后燕王卢绾本来是刘邦发小儿,陈豨造反时不帮着刘邦帮陈豨,卢绾逃到匈奴去后病死。

韩王信是韩襄王姬仓庶孙,不是齐王(淮阴侯)韩信,勾结匈奴叛汉,兵败后逃到匈奴,多次率军攻打汉朝,领着匈奴兵攻打汉朝的时候,被将军柴武斩杀。

赵王张耳死后,张敖袭爵,因部下想谋杀刘邦(证据确凿)而被降为侯爵。

长沙王吴芮,王国传承四代,直到他的玄孙吴差(吴著)没有后代,长沙王才变成了汉景帝的儿子刘发。

说完了异姓诸侯王,咱们再来看看十八个开国侯: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 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棘浦侯柴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虫达(蛊逢)。

看这十八个诸侯年表,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没有一个被刘邦杀害或者免职。刘邦只想杀两个人:前期是雍齿,后期是樊哙。但是一个都没杀成:刘邦捏着鼻子封雍齿为食邑两千五百户的什邡侯(孝惠帝三年薨);陈平阳奉阴违,一直到刘邦咽气,也没对樊哙动刀子。

这时候我们就要请问“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的提问者两个问题:第一、刘邦杀了哪些功臣?第二、功臣就是不可杀的吗?

事实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没有杀功臣,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倒是杀了一些。而我们更关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鸟尽弓藏——飞鸟都射没了,留着弓箭射人吗?兔死狗烹——即使不能打猎,看家护院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猎狗吃完了猎物就开始吃家里的鸡鸭,甚至一个不高兴就要向主人吠叫几声,甚至还想着咬死主人。

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让这些只知道拿刀子砍人的赳赳武夫治国,那肯定会是一团糟。但是不给这些功臣一官半职,他们又会很失落,这种失落的结果,除了再造反,就是横行乡里鱼肉百姓。

任何一个王朝的功臣,都是掉进灰堆的豆腐——吹不得拍不得。放纵,就会让帝国大厦轰然倒下,严惩;又会落下一个“鸟尽弓藏”的恶名。请读者诸君评评理,站在皇帝和老百姓的角度看,哪些为非作歹的“功臣”该不该杀?


半壶老酒半支烟


刘邦五十六万大军被项羽大败彭城后,深刻地认识到凭他一己之力是无法灭项羽的。

逃到下邑后他与张良商议出一个“下邑画策”,刘邦说:我拿出关东一半的土地换灭项,可以吗?张良说:可以,但你要分封给对的人。刘邦又问:分封给谁才是对的人?张良说:你手下的韩信、彭越。还有一个项羽手下的猛将黥布。

灭项建汉后,刘邦不得不还愿地封赏了七个异姓诸侯王。于是一个郡国两制的汉怪胎诞生了。

当初刘邦的大敌是项羽,刘邦又总是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的。彼时的刘邦大敌当前,他不得不用土地换灭项。可当灭项建汉后,此时的刘邦想的就是应该怎么巩固大汉的问题了。

谁知道这手握重兵的七个异姓诸侯王,那天也想当皇帝了不会造反呢?就算刘邦活着的时候不造反,刘邦死后,谁又敢保证他们不造反呢?刘邦怎么放得下这个心呢。

再说,这七个诸侯王们各个拥兵自重,干什么?如果真的不想造后,要那么多强可敌国的兵干什么?战国时期的大周朝是怎么灭的,难道这不让刘邦担心吗?

其实,事实也应证了刘邦的担心是对的,因为刘邦只压一压他们七个异姓诸侯王,结果,他们一个又一个的真地就都造反了。说是刘邦逼得。可是,野心和欲望同样是强大的力量,也可以迫使人造反,想当皇帝的。

说刘邦杀了许多功臣,那不萧何、张良、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名臣名将们都还在吗。

应该是刘邦为了大汉朝防患于未然,才是主动提前杀了谋些功臣。只是帝王的心思我们平凡人不能理解罢了,因为不在其位,难思其政难解谋。





吴百兰


杀功臣自古就颇多非议,一则与民间所崇尚的“同生死,共富贵”相违背;二则权谋诡道,与儒家道家释家的诚信仁义水火不容。

对于韩信、英布等杰出之辈来说,叛项羽归刘邦,并不是相信刘邦是真龙天子,而是在项羽处永无出头之日,所以投奔刘邦。以一身出神入化的才能,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换来荣华富贵。

韩信他们估计没有自己想称帝的野心,但都想使自己的荣华富贵最大化并永久化,如果刘邦及其后代威胁到了他们,他们会像当初舍弃项羽一样舍弃刘邦。这才是刘邦最担心的,所以刘邦才会不择手段的铲除异姓王,归根结底,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另一方面,帝权不能容忍分庭抗礼的威胁。

只是刘邦虽然铲除了威胁,却给自己留了个忘恩负义、诛杀功臣的骂名,所有异姓王最后几乎都反了,军中只剩下自己,才有后来的白登之围。假如再来个项羽,估计就没大汉什么事了。

这样的事后来的朱元璋也干过,基本上也是骂名远扬。只有赵匡胤做的相对委婉,以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危机,可以说是权谋与情商的最佳折中点。


呆若木鸡DJJ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您的问题,关于刘邦到底该不该杀功臣的问题,我们结合三个皇帝的表现来回答一下:“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在起义过程中,兄弟之间之间的尊卑贵贱来回答”


西汉建立,汉高祖刘邦采取“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策略,疯狂屠戮功臣。公元前221年,秦朝横扫东方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帝国,但是秦始皇残暴不仁,严刑峻法,使得天下大乱,民怨四起,公元前209年,泗水亭长刘邦在沛县斩白蛇起义,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在起义之前,只是一个小小泗水亭长,和其他兄弟之间并没有尊卑关系,而在推翻秦国残暴统治的过程中,刘邦和其它起义兄弟一起同吃同住,称兄道弟,同甘共苦,使得刘邦的阵营能够上下齐心,一路高歌猛进,夺取了全国政权,但是在刘邦登基以后,以前的兄弟们凭借着军工骄横跋扈,恃宠而骄,西汉王朝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为了稳固“刘姓江山”,刘邦先后灭掉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功臣。


东汉光武帝刘秀,善待功臣,建立“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李世民,怀念功臣,建立“凌烟阁”。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英雄豪杰逐鹿中原,以刘秀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异军突起,借助于世家大族的支持,刘秀迅速统一全国,建立了东汉政权。刘秀在起义的过程中,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刘秀取得了全国政权以后,自然要投桃报李,而且由于东汉建立以后,以“任孝”治天下,给予了世家大族和功勋大臣很大的权力,使得东汉外戚势力、宦官势力、世家大族势力一直在左右着东汉的政治,最终爆发了黄巾军大起义。唐太宗继位以后,为了纪念功臣,建立了凌烟阁,唐太宗没有杀戮功臣的原因有两个:一、在太宗继位以前,所有的功臣基本都是太宗的幕僚,原本就存在着尊卑关系;二、太宗比其他的功臣都要年轻许多,许多的功臣都在太宗之前去世了。

“可以马上夺天下,但是不能够马上定天下。”和汉高祖刘邦有着相似名声的还有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继位以后,也是杀害了大量的功臣。由此可见,在贫贱时期,如果君主和功臣之间没有尊卑贵贱之分,那么君主在登基以后为了立威,就必须杀害功臣,而在起义之前如果有附属关系或者君主比功臣年轻许多,那么君主就没有杀害功臣的必要了。


梦尝君


只要君王的天地够大,把国放在家前面,就不会杀功臣。

只有将家放前面,而国放在后面的君王,才会杀功臣。

秦始皇一心想着统一中国,为中国开疆拓土,地面上的敌人都消灭了,还不放心,还要组建兵马俑这支地下秦军,帮中国人连地下鬼怪也消灭了,才没空去想杀功臣,人都不够用,还有闲心杀功臣。

刘邦却不一样,出生市井,只不过是街头混混,如果不是萧何抬举他,吕后家资助他,他也就是个地头蛇,成不了气候。

所以得了天下后,街头混混的本质就表现出来了,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诛之,是乞丐皇帝朱元障的祖师爷,都是极端自私自利者。

秦始皇敢自称“千古一帝”,不是靠杀功臣得来的,而是靠丰功伟绩得来的,连刘邦曾孙子汉武帝都想学他,汉武帝也看不起刘邦杀功臣。

如果刘邦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不会被匈奴围在白登山,逼吕后放下架子给匈奴单于写那么肉麻的信,并向匈奴称臣纳贡,用金银财宝赎回刘邦。

汉武帝一直不屑刘邦的为人,除了会忽悠外,打仗不行,治国不行,逃命在行,还要老婆邦他赎身,丢了中国男人的脸。

很多国人会说,刘邦再不行,也能做天下,建立起汉朝。

可现实是,如果没有他的儿了汉景帝,孙子汉文帝,帮他治理好国家,曾孙汉武帝帮他打败匈奴,他就个被天下人辱骂的街头混混。

杀功臣是这个世界最让人所不耻的事,是自身无能的表现,也是遗臭万年的事。

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有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胸怀,自己不能给功臣提供给广大的天地,让他们去建功立业,就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为了个人的家不被别人占了,就杀死一切危胁者,是一个君王的应该做的事吗?

比如你生在南京,难道可以为了自己家的安全,将南京所有强壮男人都给杀了,只留下女人小孩不是男人的人,就因为你打不过他们才要杀他们。

中国男人从宋朝之后就不会打仗,就是因为统治者养了一帮没有骨气的读书人,还有阉人,才导致中国人不会打仗了。

春秋战国时的中国男人可不是这样的,文臣死谏,武将死战,士兵敢拼命,百姓不下跪,男人平均寿命只有25岁。

反观宋以后的中国人,命越活越长,可气节却越来越少,读书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发财,全民都为钱而活着,让外人看不起。

导致这种局面的,还不是君王杀功臣,让小人得志,才寒了天下有识之士的心,不愿为君王卖命了。

就好比一个企业老总犯了错也不认错,也不引咎辞职,还动用手下一批打手,压制员工,打压对手,以达到不下台的目的。

西方企业绝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就因为领导还要脸,还要遵守最起码的社会道德标准。

这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做不长的原因,发生问题,永远在给自己找借口,都是别人在害他,以达到不下台的目的,这样的民营企业,会有人才去投奔他吗?

都是站的进去,躺着出来,还要被他消费,说你是不能奋斗的人。

君王杀功臣,也会导致这样的事发生,有才之人谁敢伺候这样的主子,被你杀了,还要背上莫须有的罪名。



光芒万丈34957


首先,自古以来,追随帝王一起打拼江山的人不在少数。然而,这些为帝王们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却没有多少人能够善终。帝王们坐拥江山后,大多会对开国老将们进行肃清。能剥夺手中权利的就剥夺权利,不能剥夺权利的就找机会处死。

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君主,称帝之前,和能帮助自己打拼江山的将领们称兄道弟,登基称帝后,就费尽心思打压这些开国功臣。

杀掉的功臣有哪些: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信等,这些人都有两个共同点,第一跟皇帝刘邦不是一个姓,第二名字前面都冠名为王。牛掰不,皇帝过了最大的称号就是上面这几个人了,因为太牛掰了,所以刘邦这个第一,自然看着这些第二扎眼了。

第一:异姓王普遍拥有很大的兵权。这让刘邦很不安,因为前面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就是因为封了很多王,最后被自己封的汉王给终结了的,他很怕,怕自己的皇帝宝座哪天会更项羽一样被自己封的几个王联合起来给端了!

第二:一些人的挑拨离间。在刘邦建立汉朝后,一些异姓王以前得罪过的人就纷纷出来游说,宣称只有铲除了异姓王,才能保证天下太平。刘邦刚开始以为这只是那些无聊的人随便宣讲了自己的一些理论,不理他们就是了。但那些人又暗中联系朝廷中的人,谎称自己发现异姓王的某些举动是想要谋反。本来就怕的刘邦自然更怕了,把持不住了。

第三:为太子铺开一条道路。刘邦的太子刘盈很懦弱,刘邦知道自己肯定比他的异姓王们去世得要早。所以要先下手为强。不管这些王是真老实还是假糊涂,都要先铲除这些隐患!

最后,功臣处理得差不多了,晚年的刘邦来了个白马之盟,而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用国家“宪法”规定和禁止异姓王的出现。

总的来说刘邦刘老板杀这些功臣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自己刘氏公司可预见的风险与竞争对手罢了,谁能说对不对,该不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