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不服周的野蠻”楚人,最終卻締造了大漢王朝


“不服周的野蠻”楚人,最終卻締造了大漢王朝


自古,湖北就有“不服周”的說法,就是老子天不怕地不怕。這是怎麼來的呢?

話說,周朝時期,講究禮制,南方的楚國,出身低微,地位邊緣,只是子爵(上面還有王、公、侯、伯四級),各大出身高貴的諸侯都看不起楚人,認為南方這個兄弟沒文化,是個蠻夷。

於是,好事往往輪不著楚國,但有什麼笑話,主角往往安排到楚人頭上,比如,楚人隱形、楚人兩妻、“楚人不識鳳 重價求山雞”等等……“自相矛盾”裡的主角是楚人,“刻舟求劍”裡的主角也是楚人,“買櫝還珠”裡的主角還是楚人……

有意思的是,楚人不僅不惱,反而接下了這些嘲笑。熊渠,雖然爵位是“楚子”,乾脆來個破天荒的僭越顛倒,把自己三個兒子都封了王,句亶王、鄂王、越章王,把玩笑開到天上去。


“不服周的野蠻”楚人,最終卻締造了大漢王朝


當然,這需要硬實力支持。《古本竹書紀年》說,周昭王一生三次伐楚,第一次,找不到人,撤了;第二次在漢水遭遇大風,喪六師;第三次,幾乎全軍覆沒,連周昭王也溺水身亡。

楚武王三十五年,楚討伐隨國,隨國國君說“我無罪。”楚武王說:“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意思就是說:現在啊,中原諸侯互相背叛,互相傷害,你們都亂成這個糟糕模樣了,聽我的,“我蠻夷也!”

楚莊王也有一個一鳴驚人,然後問鼎中原的故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這就是“不服周”的由來。2016年,湖北在石家河遺址發掘出一個楚武王時期的玉器——鬼臉座雙頭鷹。這對立的造型、毫不介意的神態,拽拽的,有點“你周王是王,我楚王也是王”的意思。

藝術來源於生活,想來和楚武王的重口味是接近的。

“不服周的野蠻”楚人,最終卻締造了大漢王朝

戰國時期,楚國是抗衡秦國的大國,後來敗了,留下話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與“不服周”精神一脈相承。所以,各地義軍起事,高舉的是楚懷王旗號,比如陳勝吳廣國號就是“張楚”,也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

再後來,各路人馬把在山裡幫人放羊的楚王室後代熊心同學找出來,立為楚懷王、義帝,以天下共主的名義,號召諸侯。然後是楚霸王項羽與楚人劉邦逐鹿中原,終於亡了秦。


楚人“不服周”,終於締造了漢朝。湖北是楚國的一部分,後來,雖然楚風漸失,這句話傳下來了,成了一句口頭禪。武漢話口氣很衝,冒著火,習慣在句子里加上“老子”二字,於是,“不服周”的湖北民間升級版就是“老子就是不服周”。最後這個周,有一點拉長的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