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後梁開平二年(公元908年),大名鼎鼎的淮南節度使楊行密之子楊渥被殺,其弟楊隆演(又名楊渭)繼位。

貞明五年(公元919年),在大臣徐溫等人的簇擁之下,楊隆演登上了吳國國王的寶座。

但僅僅一年之後,他就因為憂鬱成疾而死。

楊隆演因此被稱為“憂鬱國主”,名噪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他之所以憂鬱,是因為他受到了權臣徐溫的脅迫。

徐溫少時以販鹽為業。楊行密在合肥起兵,徐溫跟隨行事。徐溫不擅戰事,所以楊行密不派他出去打仗,徐溫當時的地位也因此不見顯赫。

但未立戰功的徐溫久在楊行密身邊,獲得了進入楊氏政權中心的機會。楊行密生病期間,當初和他在合肥共同起兵的老將們都領兵在外,只有徐溫侍居帳下,俗話說的好“近水樓臺先得月”,徐溫遂得參與楊渥嗣位之事。擁立楊渥,是徐溫成為權臣的開始。

楊渥在位兩年之後,徐溫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力不失,派強盜將楊渥殺死在寢宮裡,楊渥擬奪權于徐溫的努力遂以失敗告終。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楊渥死後,徐溫開始真正的一手遮天,將年僅十三歲的楊隆演立為淮南節度使,徐溫擅權專政,以此時為最。

宣州李遇本為楊行密手下的大將,功勞大,地位也高,他不滿於徐溫的獨斷專行。曾以譏諷的口吻說道:“徐溫何人?吾猶未識,而驟至於此。”

徐溫聽到後很不高興,當即派柴再用率兵護送王壇赴宜州代替李遇。李遇懷疑這一命令不是出自朝廷,拒不受命。柴再用就以兵圍宜州,想通過武力來達到這一目的。這時,楊隆演出面進行干預,他派客將何蕘去說服李遇,要把他召回朝廷。

何蕘對李遇說:“公若欲反,可殺蕘以示眾。若本無心,何不隨堯以出?”

李遇拒不受命,原本不是為謀反,他只不過是痛恨徐溫而已,所以他就隨何蕘一同出城。而楊隆演也只是要召他回府,本心亦無意殺他,但楊隆演卻控制不住徐溫的專斷。

當李遇隨何蕘出城的時候,徐溫卻向柴再用下了殺李遇的命令,結果待李遇一露面,柴再用便捉而殺之,連李遇的家人也被殺得一千二淨。

一心圖報私怨而絲毫不顧楊隆演的面子,徐溫的專橫獨斷於此見出。



因為徐溫大權在握,所以連他的兒子徐知訓也不把楊隆演放在眼裡。

有一次,徐知訓與楊隆演在酒樓喝酒時,安排了一出參軍戲,徐知訓自為參軍的角色,而讓楊隆演身穿破衣服演另一個角色,叫做蒼鶻。

戲中,徐知訓借酒罵街,言語冒犯楊隆演。楊隆演無奈,只好流淚,心裡委屈難當,而楊隆演越是如此,徐知訓則越是凌辱不已。

以至於在場的人都不忍相睹,好在有左右隨從果決,扶楊隆演起身而去。即便楊隆演被羞辱而去,徐知訓仍不覺解恨,直到他殺了在場的一名官吏,才停止了他那蠻橫的行為。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儘管徐知訓如此無禮,但當朱瑾藉機殺死他並提著徐知訓的腦袋去向楊隆演報告說:“今日為吳除患矣。”

楊隆演卻驚恐萬狀,連忙表態:“此事非吾敢知。”趕緊起身奔入內殿,不敢對此事發表任何看法。

由此可見,徐溫的專橫已經對楊隆演弱小的心靈蒙上了厚厚的一層心理陰影。以致於楊隆演“畏屋及烏”,如此懼怕徐知訓。



徐溫擅權專斷的巔峰時刻,就是脅迫楊隆演即皇帝位這一事件。

後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徐溫率麾下近臣迫請楊隆演稱帝。

楊隆演不同意。

徐溫又率文武百官迫請楊隆演稱王。

這一次,楊隆演無法推託,就答應了。吳國至此才算是真正成立。

就徐溫個人來說,楊隆演稱吳王,標誌著吳國的建立,這樣才能夠確保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地位,而事實上,徐溫的這種地位也真是確立了,他做了吳國的大丞相,還掌管著吳國軍隊的最高指揮權(都督中外諸軍事)。

當然,這僅僅是徐溫的主觀的願望和心理,並不能成為建立吳國的堂而皇之的理由(藉口),堂而皇之的理由(藉口)是興復李唐王朝。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這是在徐溫的謀士嚴可求的建議下產生的,他對徐溫說:“唐亡於今十二年,而吳猶不敢改天佑(唐昭宗年號),可謂不負唐矣。然吳所以征伐四方,而建基業者,常以興復為辭。今聞河上之戰,梁兵屢絀,若李氏復興,其能復節乎?宜於此時先建國以自立。”

吳國建立的前夕,後梁已逐漸衰弱,而它的死對頭晉王李存勖卻變得越來越強大,朱李兩家夾河而戰達十餘年之久。雖然朱溫篡唐自立,但卻失了天下大義。

合肥楊氏提出以興復李唐為己任,無可厚非,唯一的弱勢就是不姓李,於是為了怕晉王李存勖也打出興復李唐之舉(此時李存勖只稱晉,未稱唐)搶佔首舉義旗的先機,徐溫急急忙忙地採納了謀士嚴可求的建議,認為這是成就大業的最好理由(藉口)。

前面所說的徐溫率百官請楊隆演即皇帝位的一幕,就是這理由(藉口)的導演之物,只是因為楊隆演不同意,方才降而為王。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楊隆演少時嗣位,政權卻掌握在徐溫手中,他只是虛位而已,其屈辱羞愧之情、憤慨無奈之意當可想見。

後來立國稱王,雖然擁有玉冊寶綬和宗廟社稷,但卻不是出於己意,因而建國之後,常鬱悶不樂。

鬱悶難解,便借酒澆愁,酩酊醉鄉,甚至連飯也時常不進,以至於憂鬱成疾,龍體消殞。

從楊隆演被立為節度使到建國稱王,其間共十二年。在這十二年的時間裡,徐溫始終是以一種碩大有力的形象出現在楊隆演的面前,並始終保持著一股威凌的氣勢。

對此,楊隆演雖時或憤慨不滿,但更多的卻是羞愧和憂鬱。



五代帝王之中,憂鬱如此之重,當以楊隆演為最,楊隆演之所以優鬱的本質,是因為由皇權和權臣組成的天平已失去了平衡。

徐溫權重,楊隆演權輕,國家權力的天平已偏向了臣權一方,其偏離的程度如此之大,以至於作為一國之王的楊隆演竟不能將它扭轉過來。

既然挽轉無力,那麼楊隆演的優鬱和無奈就勢在必然了。

五代十國中被譽為“憂鬱國主”的楊隆演,是怎樣憂鬱成疾而故的?


所以理解這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楊隆演憂鬱成疾至死的事件,也就不會讓人感到任何的突然和驚奇了。

由此看來,國家權力的結構應該是適度的和平衡的。否則,帝王的憂鬱就將成為國家權力失衡的產物之一。

參考文獻

《十國春秋•吳卷二•高祖世家楊隆演》

《十國春秋•吳卷十三•徐溫傳》

《十國春秋•吳卷十三•徐知訓傳》

《舊五代史•僭偽列傳一•楊渭傳》

《新五代史•世家一•吳世家》

原文/楊帶帶(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客座講師,擅長弘農楊氏、隋朝楊氏、南吳楊氏、宋朝楊家將、明朝內閣楊氏等等楊姓歷史人物解讀)

編輯/羚羊飛渡(中簡堂歷史文化交流群領頭羊,擅長隋唐五代史與網文小說創作。中正簡素,立志弘揚歷史文化,羚羊掛角,多元角度解讀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