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明洪武三年(1370年),年僅十歲的朱棣受封燕王,封地為北平,蒙元曾經的大本營。

朱棣就藩北平後的人生軌跡應該同其他藩王一樣,一面禦敵守邊,另一面扈從皇室,富貴、安穩渡過一生。

然而這一切,隨著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不幸過世而改變,最終成為開創盛世的一代雄主。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上天之恩寵,眾王之長

帝位,對排行第四的朱棣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也是從不敢想的。

朱元璋共二十六子。長子朱標為太子,在滿朝文武和眾多弟兄間具有極高的威望,也是朱元璋最滿意的接班人。

朱標視察關中、洛陽回京後感染風寒不治身故。

二子秦王朱樉於洪武二十八年、三子晉王朱棡於洪武三十一年都是突染重病而身故。

這樣一來,四子朱棣就成為事實上的‘長子’,眾藩王之首。

晚年不幸遭遇喪子之痛讓朱元璋心力交瘁,已無精力再為繼任君主鋪路,也帶著遺憾離開。

朱棣無疑是幸運的,對大明王朝來說,是幸還是不幸,假如太子朱標繼任,後來的明朝是什麼樣的?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有造反之實力,無造反之心

明初藩王應該是歷朝藩王中最幸福的。

按照朱元璋計劃,這些藩王不僅擁有龐大的王府護衛,還有龐大的軍隊,王府護衛人數從三千到一萬不等,軍隊就達到幾萬人,單一個寧王就擁兵八萬。

不僅如此,在封地內一切有藩王說了算,大到任命封地官員,小到封地民事;藩王如果犯了錯也只能有皇帝處置,封地所在的官員還要定期拜會藩王;而且藩王一家所有開支,上到衣食住行,下到王府僕人,都有朝廷負責供應。

藩王可以說一出生,就擁有數不清的財富,這還不包括朝廷的豐厚賞賜。

有朱元璋在,諸藩王不敢有任何舉動,那麼後繼之君?

新的繼承人皇太孫朱允炆曾問朱元璋: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忽然也意識到藩王存在的問題,所以對藩王也進行了許多限制,並未有太大的效果。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因為朱元璋既要諸藩王屏國家,備侮御邊,還要藩王扈從皇室,江山要牢牢把控在自家人手裡。

藩王的所擁有的軍隊、經濟實力仍然被維持著,形成尾大不掉不勢。

但諸多藩王真的會在朱元璋之後發動叛亂嗎?答案是:不會,諸藩王有實力,但的確沒想法。

藩王不叛亂原因

一、臨終前詔書

朱元璋臨終前早就下詔要求藩王不得進京奔喪,不然按照叛亂處置,要求繼承人從簡治喪。

所以藩王們老老實實在封地裡待著。

二、藩王眾心不一

皇位只有一個,誰都想做,但誰敢首先發難?

燕王朱棣雖然成為諸藩之首,假如朱棣有異動,眾多藩王不會都支持的,說不定會群起而攻。

三、沒有理由和動機

朱允炆是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是滿朝文武及全天下公認的,沒有人可以撼動朱允炆的地位。

諸藩王有什麼理由反對朱允炆?封地內不全是自己說了算,做一個太平藩王不也挺好的。

四、懿文太子朱標

朱元璋自幼刻意培養朱標為合格的繼承人,性格、處事方式與朱元璋正相反,但也有自己獨特見解和主張。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諸多藩王多有受到朱標保護,不僅在兄弟中間極具威望,滿朝文武也認同朱標,方孝孺曾稱頌他:“三朝兼庶政,仁孝感嬰孩”、“懿文光典冊,善美過昭明。”

朱標的不幸早逝,是不僅是朱元璋,也是諸藩王及滿朝文武共同的巨痛,朱允炆是朱標之子,更是諸藩王之侄,愛屋及烏,諸藩王又怎麼會反對朱標之子。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藩王不會叛亂,重要的原因還是朱標,這也是朱標給朱允炆留下的遺產。

為什麼燕王朱棣不僅起兵靖難,還最終成功了。

建文帝削蕃失策,燕王朱棣被逼靖難

建文帝即朱允炆,鑑於諸藩王形成的龐大實力,加上朝中多有建議削蕃。

帝師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人對建文帝的執政理念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削藩政策也是這三人一起謀劃的。

不過這三人難道就不知道漢代因削蕃造成的後果以及後來的推恩令?

削蕃手段一點也不高明,建文帝說幹就幹。

首先就拿五叔周王朱橚開刀,周王本身有些違法亂紀,誰料周王世子居然把他給舉報了,建文帝正愁沒法子拿下週王,這下倒好自己送上門來了! 直接派人將其軟禁並貶為庶人。

建文帝並不滿足,又一口氣將代王、湘王、齊王、岷王以各種不規範舉動言行或者是以欺壓百姓等各種理由廢掉的廢掉,禁閉的禁閉,湘王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湘王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子,曾平定過常德叛亂,喜歡談經論道,被建文帝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下令捉拿。

朱柏顯然是知道自己的這個侄子是就是找茬要廢掉自己,所以他沒有屈服,在來人之前,召集了一家老小,火燒王府,全家自焚而死。

湘王選擇自盡,其他幾位藩王也是束手待擒,但無一人是舉兵反抗,可見諸藩王本就沒有叛亂之心。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燕王朱棣作為眾王之長,且權勢最強,被建文帝視為最大的威脅,先除其他藩王就是減少對燕王的支持,朱棣知道,自己的侄子絕不會放過自己。

刀都快架到脖子上了,還能怎麼辦,坐以待斃?不可能,燕王朱棣和自己和自己的一些心腹姚廣孝等人幾經商議,決定發動靖難之役,這是當初朱元璋分封藩王時賦予藩王的權利。

從此開始以‘誅奸臣,清君側’為口號的靖難之役。

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也多虧了建文帝一系列錯誤決定,燕王朱棣通過靖難成功上位,開創前所未有的永樂盛世。

永樂大帝朱棣:被逼出來的盛世雄主

從藩王到皇帝,古往今來也只有朱棣做到,儘管後來為保障統治穩固,不得不下重手,但朱棣又繼承朱元璋遺志和發揚光大明王朝,開創永樂盛世仍不失為一代雄主。

燕王朱棣只想當一個藩王,替國守邊,從來沒有想過要晉升,如果不是建文帝削蕃太急太狠,又怎麼會冒著危險發動靖難之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