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東野圭吾《紅手指》:案件背後,親情的喪失和覺醒

這個家裡有隱瞞的真相,但不應該在警察局的審訊室裡強迫他們說出來,必須在家裡,讓他們自己說出來。

東野圭吾作品眾多,以懸疑為主,展開對生命和人性的探討。《紅手指》這部小說發表於2011年,通過一個案件,體現出人性中的“惡”,也對“親情”的缺失做出了靈魂拷問。

故事從案件開始,到隱瞞案件,再到最後的讓老母親頂罪,全程都透露著家庭關係的冷漠。對待父母的決絕,和對兒子的溺愛,兩者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心寒。

自古以來,孝字當先。小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大到論語中的不可不知也,孝道是人之根本。

連魯迅大師都曾說過: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但在《紅手指》這本書裡,卻看到了孝道的喪失,這種喪失令人髮指。故事案件很普通,破案經過很精彩,但讓人毛骨悚然的卻不是案件本身,而是親情喪失後的極端行為。

東野圭吾《紅手指》:案件背後,親情的喪失和覺醒

1. 失去做人的底線,人性之惡

一個平常的下午,昭夫被妻子八重子的電話打破了平靜。妻子驚恐地告訴他,家裡出了事,是很嚴重的大事。

昭夫趕到家,發覺家裡的氛圍很是奇怪,大門緊鎖,室內昏暗,昭夫在八重子的指引下,看到了院內的屍體,一個七歲小女孩的屍體。

這是案件的開始。昭夫的兒子直巳領女孩來家裡玩,女孩反抗,直巳就把她掐死了。但兒子被八重子過分嬌慣,根本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窩在房間裡打遊戲,連父親的質問,他都懶得回答。

昭夫準備報警,卻被八重子阻攔:“他要是去了監獄,一輩子就毀了。”

在她的以死相逼之下,昭夫妥協了,改變了策略,準備先轉移屍體,起碼拖延案情進展。半夜兩點,昭夫把小女孩屍體裝進紙箱,這時老母親政惠卻走到院裡看天空,還嘟囔著天氣真好,母親痴呆了,早已經開始胡言亂語。

他用自行車把屍體推進了銀杏公園,把她搬進了男廁所裡的隔間裡,放好之後,他突然發現女孩背後沾上了一些草,肯定是自家院裡的草坪。昭夫為了消除痕跡,拼命地去摘掉那些草,扔進馬桶,又消除掉地面上自行車輪胎的痕跡。做完這一切,他早已累到虛脫,心理防線更是不堪一擊。

他也曾想著報警,給死者家庭一個交代,但為了兒子的將來,最終選擇了掩飾。作為父親,他也想象到女孩家裡父母焦急的神情,但為了自己,他失去了做人的底線。

人性經不起試探,昭夫表面上也許像個君子,但內心深處的惡意,在案件發生後顯示出來。

東野圭吾《紅手指》:案件背後,親情的喪失和覺醒

2.失去良知的親情,令人心寒

然而,這樣的掩藏,又能瞞過多長時間呢?第二天天一亮,就有人報警了,警察趕到了銀杏公園,找到了屍體,開始調查案件。

這次的案件調查,和東野圭吾的一貫風格一樣,有推理,有懸疑,這次的破案人是加賀警察,思維縝密,頭腦清晰。

警察終於登門了,要檢驗草坪上的草,昭夫應付過去了,警察一家家排查,尋找嫌疑人,而昭夫和八重子也在家裡商量對策,昭夫一直提議讓兒子去自首,每次都被妻子駁回,最後,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個喪盡良心的好辦法。

他們把殺人過錯推給痴呆母親,反正她腦子不清醒。

可是,他們的謊言在加賀警官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加賀一下子就識破了,在昭夫妹妹春美的配合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加賀佯裝要把老母親帶進監獄,臨行前,要帶點她的珍貴之物,是一本相冊。相冊裡是昭夫小時候的照片,母親雖然痴呆了,卻依然把這些當成寶貝。

而他呢,竟然要把母親送進監獄去頂罪。

最後,加賀用手銬銬著老母親,指揮昭夫去尋柺杖,母親扶著柺杖,柺杖上的風鈴叮鈴叮鈴地響著,昭夫此刻才注意到鈴鐺上的木片是自己小學畢業時候做的,母親卻珍藏到現在,而此刻呢,他做了些什麼啊?

最後的一點良知被喚醒,他終於說出了實情。

而加賀警官也告訴昭夫,自從看到政惠的紅手指,他就懷疑了,屍體上根本沒有紅色痕跡,排除了老母親是兇手的可能。

然而,更觸目驚心的真相在後面,老太太根本沒有痴呆,她的痴呆是假裝的,之所以要用一支口紅打破他們的計劃,就是她聽過兒子兒媳的陰謀後,想到的一個謀略,想用這個方法喚醒昭夫。

東野圭吾《紅手指》:案件背後,親情的喪失和覺醒

好好的母親,為什麼要裝痴呆呢?

兒媳冷漠決絕,兒子也變得疏遠陌生,孫子自然也覺得祖母骯髒無趣,一家人都不關心她,她為了給自己打造一個獨立的世界,就故意裝痴呆,只有晚上女兒春香來的時候,她才是真實和幸福的。

“不要緊的,都痴呆成那樣子了,警察也問不出什麼,只要我們作證,不由得他們不信。”

“因為痴呆了,也不知道會幹些什麼,對了,你媽不是喜歡玩偶嗎?就說她是像弄壞玩偶一樣殺了人。”

那麼,當自己兒子和兒媳商量著讓她頂罪的時候,她什麼都聽見了,什麼都看見了,誰能懂,那一刻她的內心是如何悲傷和憤怒?

自己辛苦撫養大的孩子,不僅不孝順,還想著嫁禍自己,何等殘忍和心酸。

政惠本來可以把什麼都說清楚,卻一直在等著兒子覺醒,如果他看到了相冊,拿起了柺杖,都不能喚醒他內心殘存的那點良心的話,那真的是令人絕望了。

還好,昭夫沒有喪失最後一點良知,他的內心也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鞭打和折磨,最終,他心理防線被攻克。案件的最後,當然是抓住了真兇,犯錯的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東野圭吾《紅手指》:案件背後,親情的喪失和覺醒

3.伴侶的行為裡,藏著自己的底線

在這本書中,我們應該看得出,八重子是一個極不孝順的兒媳,甚至是一個壞兒媳,男主昭夫自從和妻子八重子結婚之後,和父母的關係就一直在惡化。

因為一句育兒觀念不一樣,八重子和婆婆政惠發生了爭執,直接抱著兒子離家,此後,她再也沒有邁進公婆的家門。昭夫為了照顧妻子情緒,也漸漸不和父母走動,就算去了,也是獨自一人,老人們想念孫子,想見見孫子都不行,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七年。

七年後,昭夫的父親生了重病,得了老年痴呆。八重子拒絕照顧,昭夫每次也只是敷衍了事,照顧病人的重任就落在了老母親身上。

直到父親去世,昭夫也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內心甚至覺得,父親去世是一種解脫。而母親又摔傷了腿,無法再獨立生活,他們才搬到這裡。

八重子為了得到老母親這個獨門小院,搬來的那天,生平第一次給了政惠笑臉,此後,八重子對政惠冷若冰霜,百般嫌棄。

那作為兒子,為什麼就能容忍自己妻子這樣對待父母呢?

也許很殘忍,真相就是:妻子所做的,大概是他內心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還沒有觸及他的底線。因為他同樣覺得照顧生病的父親很麻煩,和母親同住也很瑣粹和厭煩,就算把這次殺人事件嫁禍在母親身上,也比讓兒子去坐牢好得多。

我們有句俗語:“娶了媳婦忘了娘。”雖然有些片面和極端,但很大程度上,兒媳對公婆的態度裡,都含著兒子默認的成分。如果妻子的不孝行為嚴重違背了丈夫的做人準則,那丈夫必然會抗拒,會出面維護父母。相反,如果他默不作聲,那真相就很扎心了。

東野圭吾《紅手指》:案件背後,親情的喪失和覺醒

4.親子關係的輪轉,有因就有果

此次案件中,直到最後警官破案,兇手直巳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一直在埋怨父母沒有處理好,讓自己暴露了。

“你說什麼?什麼玩意兒,我不是都按照你們教的說了嗎?”

“都是你們搞砸了,都怪你們!”

“對不起,對不起。”

這個溺愛孩子的母親,真是走火入魔了,從案件發生,沒有對兒子說一句指責的話,到最後還要因為真相暴露,向兒子道歉。

無節制的溺愛,才是悲劇的源泉。

一個初三的學生,年紀不過十五六歲,卻因為母親八重子的無邊寵溺,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父母的尊敬。

昭夫對待父母的態度,八重子對待婆婆的冷漠,早已無聲地傳達給了兒子直巳,在他的意識中,父母不需要尊重,也不值得重視,所以他才可以對父母大叫大喊,甚至在殺了人之後,還沒有一絲反思,這樣的家庭教育,真是失敗得一塌糊塗。

當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轉化成溺愛的時候,悲劇就開始了。她為孩子準備了一切,滿足他的所有要求,這本身就是一種悲劇,這種溺愛會誤導孩子,不管我做了什麼,都有父母為我承擔,哪怕是殺了人,也要父母想辦法掩蓋過去。

兇手直巳的教育失敗,必然是昭夫和八重子的錯誤,那麼,昭夫的教育失敗,是不是也是母親政惠曾經的溺愛所導致呢?這一家三代人的悲劇,好像無人倖免,然而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他們都在為自己錯過的曾經,付出代價。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家庭教育也有傳承的因果,你怎麼樣對待父母,也就意味著將來,你的孩子怎麼對待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