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元師徵日

2018年7月連載的日本動漫《元寇合戰記》,該故事主要敘述了蒙古大軍征伐日本,在對馬島和日本武士戰鬥的故事。動漫是日本所出,自然要美化日本武士,醜化蒙古軍,該故事要體現的就是日本武士捨生忘死保家衛國。拋開其虛構劇情,在歷史上蒙古大軍進攻日本也的確不順利,因元師徵日失敗產生的嚴重後果就是加速日本神國思想的形成,給後世尤其是近代東亞各國帶來嚴重災難。二戰中後期美軍開始反攻,日本國內仍叫囂著,就像北條時宗能擊潰西來的蒙古人,東條英機也能擊潰東來的美國人。盟軍戰艦都抵達日本本土海域了,在這窮途末路下還創立所謂“神風敢死隊”,幻想神風再一次的“奇蹟”,可見日本人對十三世紀那場戰爭的懷念。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以卵擊石的送人頭隊

一、征伐日本的原因

12世紀末蒙古族興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國,此後鐵木真及其繼承者們通過半個世紀的征伐,不僅控制了華北、進軍東歐,1259年還征服高麗。1260年忽必烈成為蒙古大汗,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中二字,改國號為“大元”。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日本人所繪元軍潰敗

忽必烈不滿日本是有原因的。首先中國尚未安定,南宋王朝創造了世界軍事史奇蹟,憑一己之力,抵擋蒙元鐵騎五十餘年,至忽必烈即位,南宋吞併戰仍未結束,忽必烈認為南宋頑強抵抗的原因之一就是海外諸番國的支持。縱觀蒙古對西夏、金的戰事,不是騙取南宋中立,就是忽悠南宋,與南宋聯合夾擊,所以對夏、金之戰出奇的順利。而此時對宋之戰,正面進攻效果不大,只能採取老一套,要求高麗、日本當側援小弟,孤立南宋。另外南宋目前仍能從海外貿易獲利,維持戰爭資源,高麗已經服從於蒙古,現在日本成了南宋大宗貿易對象,所以要剪除南宋羽翼,擊潰日本,斷絕南宋外援之路,迫使南宋投降。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高麗

二、元師徵日前的蒙日交涉

忽必烈雖已對日動了心思,但因西北蒙古諸王叛亂,南方還有南宋分散忽必烈的注意,所以忽必烈不敢輕易對日用兵。至元三年(1266)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黑的為正使、禮部侍郎殷弘為副使,取道高麗入日,其國書開頭曰:“大蒙古國皇帝封書日本國王”,中間最重要的一句“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結尾“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元史·日本傳》),但二使和國書都沒到日本。觀其國書,大意就一個,讓日本入朝,並威脅不入朝就開戰。雖然口氣強硬但還是以勸說為主。古代入朝不是隨意的,這不僅代表了正統天命,也是外國臣服的表現。日本自唐末脫離中國,官方上從未與中國有交流,更因南宋朱熹的朱子學大義名分論傳入日本,日本更自視甚高,所以有宋一代,日本官方從未正式朝貢中華。只因中華文化先進,此時日本還不敢輕視中華,仍以中國為自己的學習對象。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忻都

1268年忽必烈又命高麗派使入日傳信,高麗使節成功入日告知京都朝廷蒙古方面的意思,京都朝廷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連夜研究,並派使者到各寺廟神社虔誠祈禱。1269年忽必烈又派使者,京都朝廷決定回書,但被剛繼位的年輕氣盛的幕府執權(鎌倉幕府的宰相,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北條時宗阻攔。1271年、1279年忽必烈又派使者,都因北條拒絕不得要領而歸。1279年秘書兼趙良弼入日時帶的國書是仍以武力相威脅

“以至用兵,夫誰樂為之,王其審圖之” (《元史·日本傳》。在遣使期間,蒙古朝廷內部日本通事曹介升上書“高麗迂路引導國使,外有捷路,償得便風,半日可達。若使臣去則不敢同往,若大軍進徵則原為鄉導”(《元史紀事本末·卷四》)已經動了對日戰爭的心思。日本的反應果然沒辜負朝臣的期望,北條時宗又一次拒絕了大元,北條認為蒙古“不懷好心,窺伺本朝”。至此,忽必烈耐心耗盡,決心對日一戰,以徹底解決日本問題。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為了保護家園的烏合之眾

三、開戰!元師徵日

1274年(南宋鹹淳十年、蒙元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三年),忽必烈命令風州經略使忻都為徵東元帥,高麗人洪茶丘和漢人劉復亨為副。因涉及渡海作戰,又命習慣水性的高麗人助戰。高麗士兵和水手由金方慶指揮,說起金方慶,他是一名高麗傑出將領,曾因平定高麗三別抄之亂而受忽必烈嘉獎。高麗同時負責準備徵日船隻。1274年10月3日由蒙古、漢人、高麗人構成的三萬大軍從高麗合浦出發,5日佔領對馬島,14日登上壹岐島,全殲日本守軍。之後乘勝追擊,入松浦半島沿海,勢如破竹,一路上斬殺幾百名日本武士。19日進軍博多灣。20日元軍登陸,路上交戰,元軍威風大顯。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九州地區的海防

首先元軍是步兵集團戰術,這使習慣單騎作戰的日本武士很不適應;元軍弓箭短且遠,日箭射程不及元軍;元軍作戰擊鼓鳴鑼,這讓日軍戰馬受驚,且蒙古馬高大,其機動性也遠非日馬所比;元軍還是用了震天雷等火器,日軍更是沒有見過,其爆炸聲讓日軍“目眩耳塞,茫然不辨東西”,(《八幡愚童抄·上卷》)日軍被迫退到大宰府組織新的防線。路上雖然取得戰鬥勝利,但元軍傷亡並不小且無補充。因此,在接下來的戰略實施上,元軍指揮層就出現了分歧。金方慶主張背水一戰,全力出擊,在陸安營紮寨,主帥忻都不聽,執意回船。當晚博多灣風浪大作,戰艦被風浪所吞,死亡士兵達一萬三千餘,元軍大敗而歸。忻都怕責罰竟然欺君。《元史·日本傳》記為“冬十月,入其國,敗之。而官軍不整,又矢盡,惟虜四境而還”,這就讓忽必烈產生了元軍大勝的錯覺,加之元朝開始大規模對宋作戰,所以又對日搞起了威脅外交。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金慶方

四、戰端再開

至元十七年(1280),元朝入日使杜世忠被日本所殺,徵日之議再起。可此時南宋已滅,為何忽必烈還要徵日?首先日本冒犯天威,元朝自認為得神器為正統,藩國日本誅殺天使,自然不能容。但是更重要的是連年戰爭,國庫空虛,宋日貿易的巨利,入日商人又謠言日本遍地黃金。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命忻都、洪茶丘率領東路軍蒙、漢、高麗四萬人,匯合高麗金方慶一萬人,由高麗出發;另一路由范文虎率領十萬人直接從江南出發。計劃上兩軍匯合於壹岐,但忻都自恃兵力雄厚,不等江南軍,6月6日東路軍先達博多,此時日本已做了萬全準備,沿岸設置了石牆,以弓箭驅逐元艦,元軍不得登陸。元軍轉攻其餘小島亦不能破。日本幕府方面又制定了 “異國警固番役”制度,一線日軍就有四萬人,背後還有援軍六萬待命。日軍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以集團戰應對,並派小船夜襲元軍,元軍狼狽不堪,只得玩起了三國赤壁之戰裡面曹操的鐵索連環戰術,將船隻連接。而7月江南軍才到平戶島匯合。元軍以疲敝之師,船上缺乏蔬菜,疫病流行,加之日軍騷擾,士氣大減。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日軍在海邊警戒

7月27日,元軍轉攻鷹島,擬攻太宰府。閏7月1日,夜狂風大作,濁浪排空,元軍戰艦大多沉沒,“文虎諸將各自擇堅好船乘之,棄士卒十餘萬于山下。”大敵當前主帥跑路,其後果是致命的,“七日,日本人來戰,盡死”。《元史·日本傳》, 可憐十餘萬無辜將士客死他鄉。僥倖不死的,也不好過,

“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奴之”,日本人把他們當做奴隸。

日本輕視中國的起源,從“蒙古襲來”的歷史說起

之後,忽必烈想過第三次徵日,但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書“民勞,乞寢兵”。至元二十三年交趾犯邊,忽必烈指示“宜安置日本,專事交趾”(《元史·日本傳》

,此後再未征伐日本。

文史君說:

客觀的說,元師徵日的確是我們主動侵略日本,但縱觀歷史,只此一次。反之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是不滅中國不罷休啊!豐臣秀吉“長驅直入大明國”,江戶幕府的“海外雄飛論”,近代以來日本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

元師徵日失敗的後果是嚴重的,首先戰鬥力、武器裝備上日軍絲毫比不上元軍,如果陸戰,日本必敗,但因為兩次暴風雨的原因使日本免遭亡國,所以這無疑堅定了日本人的神國思想。其次,給日本造成了一種錯覺,既然蒙古人能入主中原,那我們日本人是不是也可以入主中原?這刺激了日本人的侵華思想,以至有了豐臣秀吉侵朝侵華。元師徵日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其實更重要的,與其說是八幡大菩薩、天照什麼的保佑“皇國”,日本人不如去感謝給元軍造軍艦的朝鮮貧苦勞工,當時高麗正處於元朝武裝保護之下,元朝命令高麗準備戰艦,且工期不長,越期則嚴懲,高壓之下,工匠們只得偷工減料。加之忽必烈相信自家骨肉,以陸戰將領忻都統轄海軍渡海作戰,有海戰經驗的金方慶等人給元帥忻都的建議,忻都自負不肯接受,才釀成舟毀師滅的慘劇。

參考文獻

1.《元史·日本傳》中華書局1976

2.《元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9

3. 毛瑞明,《忽必烈伐日及其敗因》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6

4. 谷惠萍,《“神戰”與“神國”》,外國文學論壇2018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