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漢尼拔是西方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統帥,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他率領軍隊從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北部,被認為軍事史上最著名的行動之一(羅馬人直到奧古斯都大帝時期才翻越阿爾卑斯山)。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然而,在物質力量遠不如今天的古代,翻越阿爾卑斯山卻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事實上,為了翻越冰雪覆蓋、山高坡陡、氣候惡劣、巖多路滑的阿爾卑斯山,完成將近900公里的行程,漢尼拔的大軍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以至於當他率領軍隊進入羅馬平原時,當初的3.8萬步兵、8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大部隊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數頭戰象了。

那麼,漢尼拔為什麼要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也要翻越阿爾卑斯山呢?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以往,很多人都是從戰略上的出其不意來加以分析,但並沒有注意到背後的因果。

一、迦太基的海上優勢早已蕩然無存

迦太基人因為海洋貿易而興旺發達,統治地中海超過300年。但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之後,迦太基的海上力量遭到了決定性的毀滅,幾乎毫無復興的可能(嚴厲的投降條約禁止迦太基擁有強大的海軍)。

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初,漢尼拔手頭的迦太基艦隊,僅僅由37艘五槳座戰艦和三槳座戰艦組成,而羅馬將領西庇阿和隆古斯兩人所擁有的的戰艦就是漢尼拔的三倍之多。

在這樣的前提下,任何一支從西班牙前往意大利的艦隊必經的眾多據點和大部分海岸線都在羅馬海軍的控制下——漢尼拔如果從海路運輸軍隊前往意大利,等待他的,或許是全軍覆沒。

因此,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只能選擇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從陸上穿越西班牙和高盧地區,進入意大利。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二、巴卡家族在西班牙的經營

第一次布匿戰爭,不僅使得迦太基失去了西西里島和北非之間的全部島嶼(最初可以保有撒丁尼亞,但在公元前237年失去),還使得它背上了沉重的賠款包袱:

3200塔蘭特,其中1000塔蘭特必須立即支付,剩餘部分在10年內還清。

天文數字般的戰爭賠款讓迦太基經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根據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迦太基一方面鑄幣總量急劇減少,一方面銀幣越發稀少,青銅貨幣取而代之。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迦太基最早和西班牙伊比利亞地區產生聯繫,是因為當地的巴利阿里投石兵相當著名,經常將其招為僱傭軍。

此外,西班牙還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可以為北非的迦太基供給糧食。

不過,天生都是商人的迦太基人,很快就發現西班牙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僱傭軍和糧食,還有一樣更加重要的東西:

銀礦。

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曾經記載過一個傳說:迦太基人親眼目睹圖登塔尼人——居住在當地最大礦藏地的部落——用銀子做的食槽和酒罈。

很顯然,迦太基人震驚了。

光是今天的發現的銀礦渣,就高達670萬噸,根據後代一位羅馬作家的估計,僅僅位於拜貝羅的一座礦井的豎井深入山脈達1.5羅馬裡(2.2公里以上),每天能為漢尼拔生產135公斤白銀。

源源不斷的銀子為迦太基輸入了重要的血液,大約在公元前228年,最後一筆戰爭賠款就賠清了。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當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之際,漢尼拔所在的巴卡家族控制疆域為23萬平方公里,幾乎佔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的一半。漢尼拔麾下的軍隊,由6萬名步兵、8000名騎兵和200頭大象組成。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爆發原因,也正是漢尼拔無視羅馬警告,堅決進攻和羅馬結盟的重鎮薩貢託。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薩貢託抵抗了8個月的圍城後,幾乎要餓死的他們放棄了希望,用一把火把城市和守衛者一起燒掉了。

事實上,正當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時候,羅馬執政官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已經在馬西利亞港附近登陸,準備進攻漢尼拔在西班牙的領地。

漢尼拔為什麼寧可忍受巨大的傷亡,也要千辛萬苦翻越阿爾卑斯山?

所以,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還有這兩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