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無錫的由來

最早記載無錫地名的史書

無錫地名,出現於戰國楚考烈王時,設縣於秦始皇時,最早記載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

《史記·東越列傳》載:“東越降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為無錫侯。”司馬遷(約-145或-135-?),他在《史記》中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110)東越降將多軍封侯的事,文中出現了“無錫”這個地名,這是記載無錫地名最早的史書。但比《越絕書》記戰國楚考烈王(春申君)時出現“無錫”、“無錫縣”地名,晚了一百多年,不過《越絕書》成書於東漢, 比《史記》晚。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無錫的由來

戰國時人撰東漢袁康、吳平所著錄的《越絕書》,多處記載到“無錫”這個地名。《越絕外傳吳地傳》載:“無錫城,週二裡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門一,樓四。其郭,周十一里百二十八步,牆一丈七尺,門皆有屋。”“無錫歷山,春申君時盛祠以牛。立無錫塘,去吳百二十里。”“無錫湖者,春申君治以為陂,鑿語昭瀆以東到大田。田名胥卑,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瀉西野,去縣三十五里。”“無錫湖,周萬五千頃。其一千三頃,毗陵上湖也,去縣五十里。一名射貴湖。”“無錫西龍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吳所造也,屬於無錫縣。”《越絕書》為戰國時人所作,卻成書於東漢初袁康、吳平之手,其確切記載“無錫”和“無錫縣”地名最早、最多。出現的歷史年代是戰國楚考烈王時。雖比西漢成書的《史記》遲,但它所記具體歷史是楚考烈王(-262~-238)時之事,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了,由此可知,早在戰國時就出現“無錫”和“無錫縣”這個地名了。

東漢班固、班昭所著《漢書·地理志》,正式載有“無錫縣”地名,並將它列入西漢會稽郡所屬的26個縣中。後來歷代無錫縣誌所記無錫建縣年代,都依《漢書·地理志》為準,明確記載為西漢高祖五年(-202年)置無錫縣。

無錫縣是秦置還是漢置

據清光緒《無錫金匱縣誌》載:“漢高帝五年(-202),置無錫縣。”查歷代新舊郡、縣誌, 皆依《漢書·地理志》為準,都是這樣記載的。因此無錫是漢置縣,似乎在信史裡己有定論並且得到公認?

清道光年間,無錫人周有壬(佩安)在他撰寫的《錫金考乘》中,對此作了一番詳細的考證,提出了“無錫非漢縣” 論。他認為:如果大家仔細查閱《漢書·地理志》,並加以分析,則可查證無錫縣不是西漢所設置的縣,而是秦設置的縣。這就是說秦始皇之前,就有“無錫” 地名和“無錫縣”了,無錫縣的確是秦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時所設立的。

一、無錫縣之名,周秦間本已有之。無錫舊志均以為無錫縣始見於《漢書·地理志》;又因唐陸羽《惠山寺記》載:“山東峰,當週秦間,大產鉛錫,至漢興,錫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郡”,也以為創無錫縣,始於漢代。但據《越絕書》載:“春申君時,立無錫塘,治無鍚湖”。又載:“無錫西龍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吳所造也,屬於無錫縣。”春申君黃歇(?—公元前238年),逝於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即秦始皇九年,為周秦間人,其間既以無錫名湖,又以無錫名塘,又出現無錫縣之名。可知無錫和無錫縣之名,周秦間本已有之,並非創自漢代也。

二、無錫非漢置之縣,實為秦置之縣。郡縣之制,開創於秦代。秦始皇統一海內,廢封建,置郡縣,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以郡統縣,縣隸於郡。無錫屬會稽郡,在會稽郡下建無錫縣是必然的,但史闕。直至東漢班固、班昭著《漢書·地理志》,才正式載有“無錫縣”地名,並將它列入西漢

會稽郡所屬的二十六個縣中,並十分明確地註明是秦置。故在《元和郡縣誌》裡,對此特別指出無錫為“漢置舊縣”。所謂漢置舊縣,當然是說漢以前就有無錫縣了。

要查證郡縣是秦置還是漢置,在《漢書·地理志》都能找到滿意的答案的。《漢書·地理志》在會稽郡條目下注雲:“秦置”。說明會稽郡為“秦置”,由此推斷,會稽郡所屬之縣,當然也都是秦置縣了。如果郡屬縣不是秦置而是漢置者,《漢書·地理志》都有註明的。例如《漢書·地理志》河南郡下,注為“秦置”,而所領之新成縣下,則注漢“惠帝四年置”。又如潁川郡下,注為“秦置”。而所領之崈高縣下,則注漢“武帝置”。又如南陽郡下,注為“秦置”。而所領之冠軍縣,則注漢“武帝置”。凡是秦設置之郡和郡屬縣為漢置者,《

漢書·地理志》都要注出漢某帝某年置, 不註明者,如果是秦置郡,其下屬縣當然和秦置郡一樣為秦置縣了。無錫縣隸屬秦置的會稽郡,郡屬二十六縣,惟毗陵縣下注明:“舊延陵,漢改之”。秦置郡所領之延陵縣,在漢時改名為毗陵,也有註明的。無錫縣下,沒有註明漢某帝某年置,據此則可知與會稽郡同為秦置了。所以說無錫實為秦置縣,並非漢置縣。

上面說過,無錫和無錫縣之名,並非起之於漢,而是出現於周秦間。無錫古為吳太伯立句吳國之地,後有戰國時春申君黃歇築黃城於此,有先賢立國、築城於無錫,從未見有置無錫縣之文字記載。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對如此古老之地,秦不在此置郡,當然要設縣了。周有壬從《漢書·地理志》反覆尋繹,論證無錫縣為秦置,是有道理的,也毋容置疑的。但是這個論斷,尚未找到直接記載無錫縣為秦置之文字、史書,退一步說,只能有待專家學者的進一步考查論證了。

兩則誤解歷史的記載

每當有人訊問這裡為什麼叫“無錫”時,無錫人大多會說出二個歷史答案。

一是根據《東周列國志》所載的故事:秦始皇派大將王翦滅楚,駐軍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碑,上刻十二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召土人問之。眾說:“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770~-720)東遷於雒,此山遂出鉛錫,取用不竭,近日漸少。”王翦道:“此碑出露,天下由此漸寧矣,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東周列國志》敘述了無錫與錫山得名於秦始皇滅楚之時,此後民間廣傳“無錫錫山山無錫”的諺語。

其次是唐代茶神陸羽的《惠山寺記》,文中記載說:“山東峰(指惠山東峰錫山),當週秦間大產鉛錫,至漢興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後漢有樵客于山下得銘雲:'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診,天下弊,無錫乂,天下濟’。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

《惠山寺記》前段說:周秦間錫山產錫,漢時錫採盡,才置無錫縣。後段說:東漢光武中興(25),至順帝(126~144)錫又沒有了,順帝再改為無錫縣。陸羽關於無錫由來的記載,其歷史背景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奪位,改國號為“新”,大反漢制,進行多方面的改制,甚至包括地名也反其義而改之,如東明改為東昏,符離改為符合等,無錫也被改為有錫。東漢光武帝劉秀復漢,復立漢制,恢復原來地名,有錫也改為無錫。這是官方正式望文生義將無錫解釋為“沒有錫”。

現代學者考證,所謂讖語碑銘,只不過是後漢流行的宗教迷信而已。無錫錫山惠山,歷史上並沒有產過錫,其地質條件是不可能產錫的。後漢好事者利用流行的讖諱,編成無中生有的“無錫寧,天下清;有錫兵,天下爭”的所謂碑銘,討好當時皇帝, 造成對無錫歷史的曲解。後人不知原由,望文生義,信以為無錫地名與產錫不產錫有關,是與讖諱碑銘有關,一直流傳至今。而今不少無錫人在說到無錫地名由來時,也不知其所以然,習慣說成來自民間流傳的讖諱碑銘。所謂無錫得名,是源於錫山有錫與無錫, 是源於迷信讖諱碑銘, 是無可稽考的,也是對無錫悠久歷史的誤解,。

無錫地名的由來

“無錫” 地名,當今學者皆認為是遠古時的吳越語。古代吳越地區同俗、同語言,但這種語言,沒有形成文字體系。秦始皇統一天下,從而帶來文字統一。當時史官記載歷史時,許多人名、地名、物名,不少是根據吳越語音用漢字相近或相同的語音記載下來。“無錫”二字,也是根據吳越語音用漢字作了記錄的, 因此就不能把“無錫”本義保存下來,致使原義失傳,無法考證。所以說“無錫”二字,是古吳越土語。無錫是吳國的故都,無錫地名出自古代吳越土語:“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是古代吳越語,本來是有它的本義的。自從用漢字把它記錄成“無錫”後,它原來的本義就失傳了。

由於古老吳越部族的最後流散及與他族融合,吳越的土語也逐漸泯滅,使許多用吳越土語音以漢字記錄下來的人名、地名、物名,就不知其所以然了,只有《越絕書》為我們留下了這方面的點滴寶貴資料。此書中擁有大量吳越兩國的人名、地名、物名。《越絕書·紀策考篇》說:“吳越為鄰,同俗並土。”《範伯篇》也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這就說明,句吳和于越在語言上是相近的。從《越絕書》留下的人名與地名加以對比,就可發現兩者確實相似。無錫之“無”,與越王中稱“無”的名字相同。在越王中叫“無”某的較多。傳說中越國始祖叫“無餘”。《竹書紀年》、《吳越春秋》所載越王名有“無壬、無曎、無疆、無餘、無顓”等,直至漢代,閩越王中猶有叫“無諸”者。其實古越語的地名、人名、物名,有一種一致性。如姑、夫、句、餘、無等,均有吳越語的特徵。特別是句吳和于越,在語言上是相近的,如句吳之“句”,與于越句踐、句章、甬句東之“句”;句吳國都姑蘇之“姑”,與于越姑蔑之“姑”;句吳地名無錫之“無”,與于越人名無餘、地名句無之“無”等,都是古越語,或稱“夷言”。

當然,記載吳越人名、地名、物名的古籍並不止《越絕書》一種,而且人、地、物名都屬於專有名詞,今天己無法從中瞭解這些語言的意義。十分可貴的是,《越絕書》獨一無二地留下了兩個于越部族的普通詞彙,為我們研究這種已經泯滅的語言提供了重要線索。此書《吳內傳篇》說:“方舟航買儀塵者,越人往如江也。治須慮者,越人謂船為須慮。”《地傳篇》說:“朱餘者,越鹽官也。越人謂鹽曰餘。去縣三十五里。”這樣,我們就知道越語的“須慮”即漢語船;越語的“餘”即漢語鹽。可惜的是無錫本義是什麼,卻沒有被留下來。

由此可知:無錫,不是“其地無錫”,更不能望文生義,解釋為“沒有錫”。“無錫”二字,乃古吳越土語,即“夷言”,“無”是詞頭,“錫”另有其義。後人不知其所由來,即不知其含意,歷史上錯誤的妄加解釋,說其地本產錫,至漢錫已採盡,而名無錫。或誤傳“後漢有樵客于山(指今錫山)下得銘雲“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此皆無稽之談也。至於用“吳墟”、“伏羲”等諧音解釋無錫,也要慎重,要經得起歷史考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