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1862年初,清軍再度圍困天京。不過,這次圍困天京的清軍主力不是以前江南江北大營的八旗和綠營軍,而是一支不在清軍建制內的非正規軍,即曾國藩招募並率領的“湘軍”。為了支持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清廷為曾國藩提供了充分的人事調配權和物力保障,而曾國藩也是志在必得。

下面跟大家聊聊天京保衛戰整個戰役的經過。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一,清政府計高一籌:調整江南各省人事賦稅,確保曾國藩後顧無憂

1861年11月20日,清政府詔令“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著統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並浙江全省軍務。所有四省巡撫提鎮以下各官,悉歸節制”。

曾國藩的這頂官帽,承載著“肅清東南”的責任與權力。清廷為配合曾國藩湘軍集團作戰,心照不宣地在全國範圍內對相關的封疆大吏進行人事調整。特別是長江以南各省督撫,顯然都與曾國藩湘軍集團息息相關。不妨看看清廷當時對部分高官的調整:

1,兩廣:總督勞崇光因協餉不力被調離,換成和曾國藩關係很好的晏端書和毛鴻賓。之後,湖南人郭嵩燾擔任廣東巡撫。太平天國起義的發源地被曾國藩老鄉牢牢控制,太平軍想殺回老家,恐怕比登天還難。

2,四川:駱秉章(原湖南巡撫)調任四川總督,在長江上游為湘軍協餉。他是楚軍左宗棠的上級、湘軍的友軍。在出任之前,一直是湘軍基地湖南的父母官,湘軍出省後,為其籌兵籌餉,不遺餘力。四川布政使劉蓉則是曾國藩同鄉密友。這樣,長江上游也被曾國藩勢力嚴加控制。

3,湖南:繼任湖南巡撫的毛鴻賓是曾國藩同年、舊交,完全遵守前任巡撫駱秉章所定規範和慣例,勤勤懇懇做好湘軍的後援工作。同時,湖南又是太平軍北上東下的重要通道,守住這裡,太平軍想回頭去兩廣,已斷去路。

4,湖北:巡撫、湘軍元老胡林翼在當年秋天卒於任上,繼任者嚴樹森系胡林翼一手提拔起來,絕對可靠。湖廣總督官文一向不諳政事,諸事決於家奴。他是剛剛逝世的湘軍元老胡林翼的上司,能力稍遜,但經過胡林翼反覆指點,對湘軍也不會掣肘。湖北地處長江中游,也是湘軍與太平軍作戰的主戰場,雙方在這裡反覆較量,互有輸贏。

5,江西:沈藻禎經曾國藩密保,被破格提拔為巡撫。

6,安徽:巡撫李續宜是湘軍名將李續賓的弟弟、曾國藩的老鄉,絕對可靠。

7,江蘇:李鴻章乃曾國藩的門生、幕僚,經曾國藩保奏為江蘇巡撫,並命其組建淮軍。

8,浙江:巡撫左宗棠才華橫溢,雖與曾國藩性格不和,但左氏顧全大局,心繫國家,在為國為民之事上與曾國藩絕對一致。

贛、皖、蘇、浙四省最高軍政統帥不是曾國藩的親信、學生,就是顧全大局的正派之人。清廷的這個戰略佈局,為曾國藩和湘軍提供了最佳的戰略環境和最沒有後顧之憂的保障。至此,湘軍決戰天京的戰略大格局已經形成。

從戰略上看,清廷已高出太平天國統治層一籌。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二,曾國藩在1862年初的戰略謀劃

1862年初,曾國藩依“先剪枝葉、後拔本根”的戰略調整,制定了以安慶為指揮中心,“三面出擊、四路進攻”的戰略計劃。

1,三面出擊

李鴻章在東,左宗棠在南,曾國藩坐鎮指揮西面。

東面,江蘇巡撫李鴻章率領新練淮軍分赴上海、太湖,與英法聯軍及常勝軍共守上海據點,進軍蘇、常,一方面牽制蘇州太平軍李秀成部;另一方面保護上海“富甲天下”的財源;同時,李部從東面對天京以威脅。

南面,浙江巡撫左宗棠率楚軍由安徽進浙江,收復杭州,與太平軍李世賢部對峙;同時,左部從天京南面對天京以威脅,壓縮天京防衛範圍。

西面,為湘軍主攻方向,曾國藩坐鎮安慶大營,直接指揮作為主力的湘軍水陸各軍,兵分五路沿長江向東北,穩步推進,兵鋒直指天京。其中,曾國荃部自安慶沿江東岸直趨天京;曾貞幹部先在長江東岸清掃蕪湖一帶太平軍,爾後迂迴向北直攻天京;彭玉麟率水師順江而下,協助陸師攻剿兩岸太平軍據點;鮑超部從青陽(今安徽青陽)進攻寧國府(今安徽寧國),打通安徽門戶,通往江浙,從南部迂迴天京;張運蘭部守護徽州(今黃山市徽州區)。

2,四路進攻

其他三路緊密配合湘軍嫡系中的嫡系曾國荃部

曾國藩詳細籌劃了湘軍四路進兵會攻天京的計劃。

南路,湘軍主力曾國荃部先沿西岸攻取巢湖、和縣,東渡長江後與彭玉麟水師攻金柱關,攻取蕪湖後沿江東北上,從南面雨花臺一帶進逼天京。

北路,多隆阿部由江北進兵,經全椒、浦口,先攻浦口南面太平軍九洑洲要塞,爾後渡江進逼城北和城東紫金山一帶,斷太平軍北撤的後路。

東南路:鮑超部攻克寧國後,從句容、高淳方向進軍,屯駐於天京之東南隅,配合曾國荃部。

東路:李續宜部自鎮江向天京進兵(後因李續宜部被阻於湖北,改由駐守鎮江的馮子材部和鮑超部一同負責)。各軍遙相呼應,互為依託,使整個戰場聯成一氣。這個戰略部署極其穩健、慎重周全。

1861年底,太平軍侍王李世賢部攻佔浙江大部,並威脅湘軍腹地江西,有截斷湘軍後路之虞。清廷頻催各軍援浙,左宗棠更是一心想攻入浙江奪回老地盤。曾國藩順勢開闢了浙江戰場。

1862年初,太平軍忠王李秀成部以蘇州為基地第二次進攻上海。為及時擴大湘軍餉源,曾國藩派李鴻章率新練淮軍從安慶乘坐洋人火輪船隱蔽奔赴上海,並在蘇南展開攻勢,開闢蘇南戰場。

蘇浙戰場的開闢,一方面擴大了湘系集團的實力,保住了江浙的餉源之地,並不斷攻城略地;另一方面牽制和分散了太平軍回援天京的兵力,有效配合了湘軍主攻天京。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三,1862年湘軍東進,5月進抵雨花臺南側

曾國藩雖然謀劃了三面出擊的總體佈局,但直搗天京、拔其本根才是戰略重心和目標,這一主要任務由曾國藩坐鎮指揮、曾國荃具體組織實施。

1862年3月24日,新擢升為江蘇布政使的曾國荃意得志滿,帶領新募湘軍1萬餘人自安慶出發,拉開了東征天京的序幕。彭玉麟、鮑超、曾貞乾等部也隨之而動,相互呼應配合。劍鋒指向天京外圍。

5月26日,曾國荃部的前鋒抵扎江寧鎮的板橋。曾國荃勘察天京外圍的地形之後,認為應該首先攻克天京南面的秣陵關。

28日,太平軍守關將領懾於湘軍聲威,獻關降敵。

29日,大勝關太平軍擔心湘軍長期圍困大勝關,乘夜縱火毀壘,放棄了大勝關要隘。湘軍遂一舉進佔大勝關、三汊河。

為策應孤軍突進的陸師,彭玉麟親率水師主力從金柱關急速沿江而下,與曾國荃軍會師。兩軍配合進攻並佔領了江心洲太平軍陣地。天京上游的太平軍各據點盡數被湘軍肅清,彭玉麟水師趁機進泊天京護城河口。

曾國荃不顧曾國藩一再令其暫緩進軍、避免孤軍深入的命令,大膽率湘軍主力萬餘人進抵雨花臺南側,與雨花臺的太平軍石壘直接對峙。此地距離天京城垣已經不足幾公里。自此,湘軍開始了圍攻天京的戰役。

曾國荃部3月下旬從安慶出發,僅兩個月就兵臨天京城下,進軍速度之快令人驚奇。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四,太平軍一盤散沙,高層各自為陣

湘軍兵臨城下之時,太平天國的內政一片混亂。洪秀全不理政事,朝政實際上由天王的哥哥洪仁達負責。

當時太平軍忠王李秀成勢力強大,號稱擁有百萬大軍,與其弟侍王李世賢互相配合,全力經營蘇浙,基本控扼了天京下游的江浙一帶。李秀成很是瞧不起昏庸無能卻把持朝政的洪仁發、洪仁達兄弟二人,屢次奏請改革朝政。李、洪雙方相互猜忌,矛盾逐漸激化。為制衡忠王李秀成,洪秀全封陳坤書為護王。李秀成滿懷怨憤,只得專心經營自己的蘇福省。

英王陳玉成在廬州(今安徽合肥)被困後,兵力本已孤單,後又派遣扶王陳得才部遠征中原,兵力更加分散。長江上游沿岸佈防的各據點部隊原屬陳玉成轄下,但陳玉成困扼廬州,處境艱難。沿江太平軍各據點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無法相互配合並連成一氣。

顧王吳如孝部駐守江北天京上游的巢縣、含山、和州一帶,沿江西向長江上游警戒,防衛範圍太大,兵力顯得十分空虛。

輔王楊輔清部在皖南寧國與清軍鮑超部一直對峙,無法抽身回援天京。

顯然,天京高層思想不統一,太平軍缺乏統一的組織指揮和有效的制敵對策。面對湘軍凌厲的東侵攻勢,天京最高層並未認真籌劃天京上游江東沿線敵主要進攻方向的防禦,而是將戰略防禦重點放在江北戰場。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五, 天京陷落,標誌太平天國失敗

1862年5 月湘軍迅速進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於是一日三詔催促李秀成從上海前線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進攻上海,退回蘇州,派一部分兵力趕回天京加強防務,自己則仍留蘇州。

1862年7月,天京外圍形勢更加嚴重。7月11日,西南屏障寧國府被敵攻破。楊輔清、洪仁玕從皖南迴援天京,夜襲湘軍,也被湘軍擊退。洪秀全嚴詔催逼李秀成趕快回援。

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由蘇州出發,督率13王,領兵20餘萬,號稱60萬大軍,在東壩會齊,回援天京。

10月13日,天京外圍的攻守戰開始。李秀成率軍與天京城內守軍配合,對湘軍發起猛攻,湘軍堅壁固守。11月3日,太平軍集中力量攻湘軍東路,轟塌曾國荃雨花臺軍營附近的湘軍營牆兩處,湘軍拚命抵抗,太平軍往返衝殺五六次,終不得入。太平軍又用地道向敵進攻,敵人以挖對挖,每挖通一處地道,或燻以毒煙,或灌以穢水,或以木樁堵住洞口,使太平軍的地道連連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李世賢圍攻雨花臺曾國荃軍營月餘不下,只得下令撤圍。李世賢率部退秣陵關,李秀成率部入天京。

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戰完全失敗。

天京解圍戰失敗後,李秀成被"嚴責革爵"。不久,洪秀全責令他領兵渡江,西襲湖北,企圖調動天京圍敵。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軍數萬人從天京下關渡江,佔含山、 巢縣、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隊渡江,並於3月佔浦口,4月佔江浦。

進入皖北後,受到湘軍節節抵禦,屢攻不克。進至六安後,正值青黃不接,糧食奇缺, 加之敵人防堵甚嚴,李秀成遂放棄原定進軍計劃,於1863年5月19日撤六安之圍,折往壽州, 隨即東返。

這時,圍困天京的湘軍已增至3萬餘人,並於1863年6月13日佔領了聚寶門外各石壘。 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進入天京城內的太平軍 不到1.5萬人。6月25日,湘軍又攻陷江浦、浦口,九洑洲,太平軍損失2萬餘人。

9月,曾國荃部攻佔天京城東南的上方橋和城西南的江東橋, 11月上旬又連續攻佔了城東南的上方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以及秣陵關、中和橋, 太平軍在紫金山西南的要點全部失守。

1863年11月25日,曾國荃進扎城東孝陵衛。這時,湘軍已攻陷天京外圍的所有城鎮要點, 天京城只有太平門、神策門尚與外界相通,外援斷絕。李秀成於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議, 鑑於湘軍壕深壘固,圍困甚嚴,天京又內無糧草,外援難至,不如"讓城別走",遭到洪秀 全拒絕。

這樣,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的最後一線希望喪失了。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1864年2月28日,湘軍攻佔了紫金山巔的天保城。3月2日,曾國荃部進駐太平門、 神策門外,完成對天京的合圍。

曾國荃部合圍金陵之後,於3月14日用雲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開始,在朝陽、 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十餘處,準備轟塌城牆,太平軍一面組織力量從城內對挖,進行破壞,一面構築月城,以便城牆轟塌後繼續組織對抗。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說自殺),終年50歲。

此後,天京人心愈加不穩。幼天王洪天貴福即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忠王李秀成執掌。

7月3日,湘軍攻佔天京城外最後一個據點地保城(即龍脖子),從而能夠居高臨下, 監視城內動靜。湘軍在龍脖子山麓修築炮臺數十座,對城內日夜轟擊,壓制太平軍的炮火,掩護挖掘地道。同時,在龍脖子山麓與城牆間大量填塞蘆葦、蒿草,上覆沙土,高與城齊,為攻城鋪平道路。半個月後,湘軍攻城準備基本完成。

李秀成見湘軍攻城在即,於7月18日深夜,選派千餘人偽裝湘軍,衝出城去,企圖破壞太平門附近的地道,結果被湘軍識破,只得退回城內。 7月19日晨,湘軍擔任主攻任務的部隊齊集太平門外。

中午,湘軍用地雷轟塌城牆,湘軍蜂擁而入。太平軍紛紛以槍炮還擊,但沒能擋住湘軍的攻勢。與此同時,湘軍水師各營會同陸師奪取了水西、旱西兩門,傍晚前後,天京全城各門均為湘軍奪佔。

李秀成於19日晨自太平門敗退後,即回到天王府,獨帶幼天王,由數千文武護送, 奔向旱西門,企圖由此突圍出城,結果為湘軍陳湜部所阻,只得轉上清涼山。入夜,折回太平門,偽裝湘軍由缺口衝出,向孝陵衛方向突圍。

不久,李秀成與幼天王失散,便分道奔逃。三天後,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寫完供詞後,被曾國藩殺害, 年僅40歲。

天京城內守軍與入城湘軍展開巷戰,大部戰死,一部自焚,10餘萬人沒有一個投降的。

天京保衛戰中,幾十萬太平軍是怎樣被幾萬湘軍打敗的?

天京保衛戰歷時3年,太平天國調動使用兵力數十萬,但終於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從戰略上說,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奉行消極防禦戰略思想的必然結果。天京被圍時,洪秀全雖然提出過西襲湖北計劃,但李秀成執行不力,沒能達到預期目的,最後還是困守孤城。等到湘軍完成合圍時,洪秀全仍然拒絕"讓城別走"的建議,致使錯過了撤出天京以圖再舉的最後機會。

從作戰指揮上看,前敵諸將協同不夠,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 仍然是各行其是。

所有這些,都和太天國後期政治日趨保守和腐敗息息相關,最後的失敗是難以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