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詠史下·關羽(陳普)

羽血未乾蒙隕命,蒙妻正哭妾分香。

天地有心誅漢賊,但遲數月取襄陽。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秋,劉備在趕走了曹操後上表自立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皆假節鉞,意味著這三人都可以自己定奪是否發動戰爭。與此同時,關羽正率兵北上進攻樊城,守城名將曹仁正苦苦支撐。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為什麼關羽會這個時候北上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當時的背景。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鎮內患各地忙奔走,御外敵東西兩線忙

以關羽北上攻樊的時間為節點,上溯至五年前,即建安十九年,曹操徵孫權,夏侯淵斬宋建,廢黜伏皇后。建安二十年,進漢中,降張魯,守合肥,破孫權。建安二十一年,進魏王,徵孫權。建安二十二年,戰濡須,退孫權,遣曹洪,據張飛。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此時的曹魏的處境更是內憂外患,先是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叛,被王必與嚴匡鎮壓。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1]三月前後,曹魏在西線戰場稍有突破,曹洪與強端擊破劉備軍並將任夔、吳蘭斬首。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1] 四月份,烏桓部落其中的一個首領無臣氐在北方作亂,被曹彰迅速鎮壓,曹彰也因此一戰成名。七月在漢中與劉備對峙、十月宛城守將侯音反叛,直到來年,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才被曹仁平定。且在平定之後曹仁為了減小鎮守壓力,以便抽出更多的兵力,直接選擇屠城。可見當時的曹魏壓力確實不小。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1]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關雲長率軍北伐魏,於文則臨危受任命

由此可見,關羽北伐前曹魏疲於應對各線戰場以及內部的叛亂。時間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在西線戰場戰死,曹操親自來到前線與劉備對峙,可到了五月份便退軍回長安。而就在曹操忙於應對西線戰場的這個時候,關羽已然乘機北上,圍困曹仁於樊城。曹操則派遣于禁前來救援曹仁。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說起于禁,後世往往因為他投降關羽一事,認為他沒什麼作戰能力,比較平庸。但筆者並不這麼看,要知道在當時,于禁也是身為四方將軍之一的左將軍,而且,最重要的是假節鉞。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2]這意味著在曹操的心中,除去宗親貴族,于禁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然很高。宗親們固然忠心,可並不一定能征善戰。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自然是要派遣既對自己忠心耿耿又善於統兵作戰的人。

此時,張遼在東線與東吳對峙,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2] 張郃留在西線戰場鎮守。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2] 徐晃此時應該剛剛從西線戰場撤下。夏,五月,操悉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3] 樂進於去年剛剛離世。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愍侯。[2] 所以說在當時的情況,無論從資歷,戰功,狀態等條件來看,于禁都是此次帶兵出征的合適人選。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率軍來到樊城外支援曹仁,而此時恰逢漢水暴漲(漢水又稱沔水,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流經古樊城),關羽畢竟是在荊州經營了多年,對於水軍的操練也是一把好手,其麾下的荊州水軍團絲毫不弱於東吳水軍。而於禁這邊便準備不足,被暴漲的洪水圍於高地,此時關羽率領水軍乘船進攻,于禁無招架之力,只好束手就擒。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底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2] 就這樣,于禁所督七軍,約三萬人上下,全部投降了關羽。而與之對比強烈的便是龐德了。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親上陣水中殺敵軍,龐令明身死表忠心

龐德原本是馬騰的下屬,跟隨馬超征戰沙場,後來跟隨馬超投奔張魯,在曹操西征張魯的時候與張魯一併投降於曹操。曹操知曉龐德作戰勇猛,拜他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侯音在宛城叛亂的時候,龐德與曹仁參與了平叛,之後便來到樊城,駐紮在樊城北部。而當時由於龐德的兄長龐柔隨馬超投奔了劉備,樊城的守將對於龐德並不是十分的信任。而龐德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他與關羽勢不兩。德常曰“……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4]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龐德果然沒有食言,披甲持弓,箭無虛發,有投降企圖的部下都被他斬首,避免了軍心渙散。從黎明一直戰鬥到中午,關羽的攻勢越來越猛,龐德的屬下大多投降,而龐德與幾名下屬乘小船準備回到城內曹仁的營地中,途中由於水勢過於兇猛,衝翻了船,被關羽擒獲。面對關羽的苦苦勸降也不為所動,還大罵關羽及劉備。於是便被關羽所殺。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忠貞不屈的死節之臣是要被頌揚的,屈膝投敵的將領是要被唾棄的。當曹操得知此二人的做法時,也不禁感嘆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2]

其實筆者認為,龐德的做法固然是忠勇可嘉,沒有異議。但是對於于禁的看法,不應該這麼一邊倒的羞辱他。當毫無準備的被大水圍困時,手下的三萬餘名將士的姓名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或許對於于禁來說,哪怕是赤手空拳,但只要有足夠排兵佈陣的地方,他都會捨命一搏。可是眼前的這種情況,作為主帥的他實在不忍將士白白送了性命,不得已投降關羽。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降關羽一敗受千辱,於文則羞愧鬱而終

于禁的結局也是比較淒涼的,關羽敗亡後,于禁又被送到東吳,也沒少被虞翻羞辱。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5]

即便是在曹丕稱帝,孫權迫於形勢向曹丕稱藩後,于禁被遣送回曹魏,也沒逃得掉曹丕的羞辱。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2] 曹丕想讓于禁出使東吳藉此羞辱他就不算什麼了,竟然在出發前讓于禁去拜謁曹操陵墓,還畫上了當年與關羽對戰時,于禁投降的畫像。于禁也是個要面子的人,經歷了別人的多重羞辱就罷了,回到了曹魏陣營後又被曹丕如此羞辱。自己羞愧憤恨,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順便吐槽一下,曹丕這個人有些記仇,當年他年少時曾向曹洪借錢,而曹洪並沒有借給他,曹丕便一直將此事記在心裡。後來曹丕當了皇帝,終於等到了曹洪犯錯誤的時候,便要將其下獄處死。最後還是在卞太后以廢掉皇后的要挾為代價,才算是保住了曹洪。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關雲長威名震華夏,曹孟德心急意遷都

于禁的三萬多精銳就這麼被關羽輕而易舉的俘虜,再加上各地的群盜積極響應關羽,一時間曹魏的屬地狼煙四起,關羽此時的形勢一片大好,只待攻克樊城,史書記載,關羽威震華夏,達到了其巔峰時期。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曹操急忙又派出徐晃支援樊城,樊城一旦丟掉,關羽進逼宛城,許昌洛陽就會無堅城可守,所以曹操在派出徐晃的同時,也在考慮是否遷都。而此時司馬懿與蔣濟向曹操建議說,于禁失敗是由於洪水的衝擊,並非戰鬥力不足。而現在關羽勢頭正盛,孫權必然心中不悅,孫劉聯盟雖然看似和睦,實則雙方摩擦不斷,將江南本就屬於孫權的地方割讓給孫權,承認孫權對江東的管轄的合法性,並鼓動孫權派兵襲取關羽的大後方,這樣就可以解除樊城的危機。

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言於操曰:“……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3] 於是曹操採納了這條計策。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舊恩怨纏繞孫仲謀,聯曹魏出擊關雲長

關於荊州之爭,孫劉兩方曾在建安二十年發生過一次衝突,衝突的原因是孫權讓劉備把“借來的”荊州歸還給孫權,而衝突的結果是劉備一方默認了被呂蒙吞併的三郡,雙方重新劃分好界限。而之後孫權曾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被關羽拒絕,並辱罵使者,這件事也被後世認為是關羽的傲慢不懂得世故從而得罪了孫權。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5]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其實筆者認為,孫權本將妹妹嫁與劉備,又打算與關羽聯姻,此時關羽可是劉備集團荊州地區的首腦,不考慮別的,首先政治影響就不好,假如關羽同意了,不免會令人多想。再加上呂蒙本就認為關羽在荊州上游,擔心關羽對其有吞併之心,早就偷偷地向孫權建議奪取荊州作為己方的前線緩衝區。孫權呢,也十分認同呂蒙的想法。

而孫權這邊收到了曹操的封賞之後,便上書曹操打算討伐關羽,以示好曹操。此舉也算是“雙贏”。關羽這邊,由於之前與孫權發生過沖突,所以一直提防著孫權,在雙方交界處的城池都留有足夠兵力佈防。呂蒙為了讓關羽放下戒心,便使出一記,上書孫權說自己有病在身打算從前線回去修養,讓陸遜來代理他的職位,呂蒙本人呢,確實身體狀況一直都不是太好。蒙上疏曰“……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6]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而那個時候的陸遜,還並未讓世人所熟知,況且陸遜一上任,就向關羽上書示好,於是關羽便放鬆警惕,抽出更多的守城兵力來應對曹魏一方。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6] 而關羽這邊,由於剛剛收降了于禁的三萬多人馬,糧草不夠,便擅自取了湘關的米,這便是導致孫權出兵的直接原因。其實孫權心裡早就想收回關羽佔據著的荊州的地盤,一切的問題都是藉口,都是為了給自己出兵制造理由。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6]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戰樊城久攻而不克,失荊州敗走麥城西

樊城這邊,由於有守城名將曹仁、滿寵的鎮守,關羽久攻不下。而徐晃所率領的新一批增援部隊已然到達前線與關羽接戰。關羽的軍隊其實人數並不多,再加上連番苦戰,士氣也逐漸下降,與徐晃作戰失利,於是關羽便率軍退還。

曹操在確認孫權已然出兵後,想將矛盾轉化給孫劉內部,便將消息綁在弩箭上傳遞給關羽,而關羽此時猶豫了,可能是擔心這是曹操使出的離間計,便沒有及時回到後方,而等到關羽意識到的時候為時已晚。呂蒙已然“白衣渡江”傅士仁與糜芳開城投降。很多人都覺得關羽為什麼會安排糜芳與傅士仁這種三流將領守大後方,其實傅士仁在當時已然做到了將軍職位,而糜芳是劉備起家時的追隨者,在劉備最苦難的時候都沒有離開劉備,為什麼會在劉備已然稱王,自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的時候就因為關羽的一句“還當治之”而投降呢。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5]

詳解“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如果說傅士仁相對來說職位較低,怕關羽回來整治於他,但是以糜芳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關羽斷不敢自作主張處決他。筆者猜測,也許是傅士仁的投降使得糜芳動搖,加上關羽的一句話以及孫吳大兵壓境,或許當時糜芳真是被昏庸充斥了頭腦,做出了一個昏庸的選擇,直接送掉了蜀漢在荊州的立足之地。

關羽在與徐晃交戰不利後退回後方,發現已被呂蒙佔領,其退路也全部都被孫權封鎖。關羽領軍來到麥城,假意投降孫權,帶兵遁走。而孫權早已料到關羽會這麼做,使朱然與潘璋埋伏在路上截斷關羽退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的司馬馬忠在章鄉俘獲並將關羽及關平斬首,蜀漢所控荊州由此全部喪失。

[1]三國志·卷一·魏書一

[2]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

[3]資治通鑑·卷六十八

[4]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

[5]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

[6]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